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六、处世谋略典故(3)

变通:达观静变

事事皆在变化中,变是宇宙万物发展的规律。纵观人情世故、人生百事,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身天佑之,吉无不利。处世不可法陈规,不可拘常礼,人变我变,世变法变,以变对变,以变谋生。如此既可昭显其处世之谋,为人之智。

1.洞悉世情,胡雪岩生于忧患创时机

人生中许多机会是个人自己所创造的,如果一个人既会利用外界的机会,又能自己创造机会,那么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而且成功的程度就越高。

胡雪岩倾尽家财帮助冗吏王有龄,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尽管他当时没有预料这种机会能带给他巨大的利益。他后来充分利用了这种机会,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事业,壮大自己的势力,终于成为江、浙一带大富商,这其间王有龄给他提供了机会,提供了帮助。

胡雪岩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权与钱可以结合,尽管他自己没有当官,却通过当官的王有龄获得了巨利,王有龄借助他的钱得了官位,也获得了利益。“世间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只要想方设法,总能达到目标。”

失去了王有龄的支持,胡雪岩苦闷了一阵,但并没有感到绝望,他用那双犀利的商人眼睛搜寻着新的合作者,“机会终究会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没有路可走的时候,往往正是奋起的时候,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一定会有所选择。有路可走时,应该奋力向前;无路可走时,应该找一条路。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但一个人的努力与奋斗以及他的幻想希望却可以使本来没有意义的人生变得有意义。‘置之死地而后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目前我的情境。也许更应该像蛇一样,在血淋淋的蜕皮中,重新获取生命,每蜕一次皮,就超升一次。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让破碎的更加破碎,没有必要去弥合,没有必要让往事与痛苦拖住我。”

胡雪岩仍然出没于清朝兵营中,做他的生意。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者的过程中,湘军代替了清朝的正规武装。曾国藩在湖南组建的湘军水师和湘军陆师成为了太平天国起义者的主要敌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曾任翰林学士、吏部侍郎。1852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在湖南帮办团练,后来编练湘军,先后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阻挠太平军。曾国藩善于招揽人才,更善于利用同乡关系笼络湖南境内的人才,手下有李鸿章、左宗棠等一大批人。1860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

1861年年底,因浙江巡抚王有龄自缢,曾国藩向清政府推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征剿太平军。

机会又降临到了胡雪岩头上。

胡雪岩知道,湘军不同于清政府的正规部队即八旗兵与绿营兵。清政府的八旗兵、绿营兵都由政府编练,遇有战事,由清政府命将调遣出征,战事一完,军权缴回。湘军却不然,其士兵是由各哨官亲自选募,哨官是由营官亲自选募,而营官又都是曾国藩的亲朋好友、同乡、同学、门生等,湘军实际上是“兵为将有”,只服从于曾国藩兄弟,具有强烈的个人隶属关系,清政府难于直接调遣。另外,胡雪岩知道,湘军因转战各地,给养困难。

胡雪岩心中盘算:“战乱的时候,更需要投靠一位铁腕人物,才能保住我的命,保住我的生意。也许我还可以如当年助王有龄那样,用我的银子换取左宗棠的信任。”于是他到湘军军营中求见新任浙江巡抚左宗棠。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早年曾做过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出谋划策,把持政务。湖广总督官又与骆秉章不和,密奏左宗棠侵犯主官权力把持政务,幸亏有肃顺、京官潘祖阴、湖北巡抚胡林翼等极力保护,左宗棠才免于查办。后来,在曾国藩保荐下,左宗棠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四品京堂候补囊办军务。左宗棠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敢作敢为,对人很热情,具有湖南人的务实精神。

左宗棠接见了胡雪岩,两人互相寒暄一番。胡雪岩说明来意:“久闻大帅之名,愿做大帅手下一兵。”左宗棠说:“我也早闻你的义举。你曾倾囊资助王有龄,又出资支助官兵,可钦可敬!”

胡雪岩把自己的银子拿出一部分,为左宗棠的湘军筹办粮饷和购买一部分军火。左宗棠对胡雪岩有了初步的好感,胡雪岩趁热打铁,结交左宗棠的幕僚和近侍,局面慢慢打开,胡雪岩投其所需,左宗棠更加信任胡雪岩,并允许胡雪岩走私军火。

胡雪岩靠走私军火和倒卖其他物资,又发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财。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即南京)死亡,同年7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

太平军余部仍在继续艰苦奋战。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闽镇压太平军余部。1865年,清军攻破漳州,太平军溃败。1866年,长江以南的太平军被全部消灭。

胡雪岩仍旧与左宗棠保持密切关系。

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荷桢等人都经历了“呼救无从”、“魂梦屡惊”的险境,深深体会到了清王朝的风雨飘摇、日暮途穷,不能不考虑国家的自强之道,以改变现状并维护既得利益。

1866年,左宗棠到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胡雪岩参预此事。

1868年,左宗棠奉清政府命令,统率直隶境内各军向西镇压捻军。胡雪岩又筹集银两,帮助左宗棠。

左宗棠致力于洋务运动,发展民用工业,但他没有钱,胡雪岩从洋商那儿借来巨款,协助左宗棠。左宗棠得以先后设立兰州机器局和兰州织呢局。

左宗棠此时已是封疆大臣,握有重权,他并没有忘记胡雪岩对他的帮助,便向清政府极力保荐胡雪岩。

清政府统治者见到左宗棠举荐胡雪岩的奏章,便授胡雪岩为二品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于是,胡雪岩成为了清代惟一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达到了他的鼎盛时期,在权与利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此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评析

纵观胡雪岩的发迹过程,人们可以看出他的成功除了有赖于他的奇才大智,更跟他洞悉世故人情,投其所好,并善于创造时机和善于利用时机的处世谋略分不开。胡雪岩在其为官并经商的生涯中,他善于把握外部的世界,同时加深了自我了解,洞悉出了事故人情的要害,从而采取一切手段,使自己建立了理想的生活,借助于他人之力青云直上。这正是胡雪岩叱咤官场和商场的处世技巧。

2.顺水推舟,贺龙怒斥蒋介石

顺水推舟,即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这种谋略常常是达到既定目标的最捷便途径,在复杂的情势下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的最佳应变手段和对敌斗争的策略。贺龙就很善长运用这一谋略,以至于蒋介石都不敢见他。

蒋介石这一辈子,无数次地听到贺龙,无数次地说到贺龙,见面却只有一次,以后虽然还有见面机会,他都是把手一摆:“我不要见他。”

蒋介石为何不敢见贺龙?还得从他们惟一一次见面谈起。

抗战开始后1938年1月17日,蒋介石在一间小客厅接待了贺龙。

一见贺龙,蒋介石非常纳闷,为什么出类拔萃的将领都叫共产党拉去了?

蒋介石眼皮慢慢眨动两下,忽然把眉头一皱,望着贺龙问:“民国16年,你为什么好端端的军长不当,跑去参加共产党的南昌暴动?”

贺龙笑了,爽直地将手一划说:“我和委员长政见不同嘛!”

蒋介石已经当惯了领袖,很久没人用这种语气、手势同他讲话,最初的一怔之后,脸沉下来,但马上又想起对方的身价,不便发作。可也无话好讲,彼此都沉默了。

这种尴尬对蒋介石来讲还是善于应付的,他喝过一口茶,便将手轻轻摆动:“过去的事算了。”他用了比较亲近的语气:“云卿,你家里可好?”

贺龙望一眼蒋介石,那目光令蒋介石心悸,刹那间便后悔不该问了。然而晚了,贺龙嘴角冷冷地牵动了一下,硬梆梆掷来一句:“我家的房子被烧了,家里的人被杀光了。8年多来,剩下我贺龙一个拿枪的。”

蒋介石虽有点思想准备,贺龙的回答仍然出乎他所料。当年他下令:“宁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对苏区围剿,石头过刀林木过火,何等的惨绝人寰,却并未料到贺龙一家也是“房子被烧了,家里的人被杀光了”。如今面对这位“剩下”来“拿枪”的贺龙,他那一时的尴尬是任何人都不难想象的。他嘴唇微张,面对贺龙愣了片刻,终于将嘴巴一抿,鼓出点说话的勇气:“喔,我知道,你是老革命。”他再不敢将目光转向别处,不断地盯着贺龙的腰间,匆匆讲几句“大敌当前,合力抗战”之类的话,便草草结束了这次会面。据说,蒋介石直到望着贺龙走出屋门,才松子一口气,朝靠背椅上一仰:“以后我不要见他了。”

评析

贺龙的顺水推舟真是把蒋介石给推怕了。一开始一个小小的尴尬虽然被蒋介石应付过去了,但蒋介石也沉默了一会。接下来的问候却被贺龙紧紧抓住了把柄,虽然蒋介石后悔发问并已作好了心理准备,但贺龙的回击还是令他为之一震,尴尬万分。

贺龙跟蒋介石会见,他巧妙地运用顺水推舟的方法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打击了蒋介石的嚣张气焰,使自己处于上风位置,这其实是贺龙的一种处世方法,一种处世的谋略。

3.假戏真做,蔡锷的灵活变通处世术

蔡锷,1882年12月18日出生,家乡在湖南省宝庆亲睦乡蒋家冲(今邵东县渡头桥区蒋家冲村),父辈务农,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蔡早年留学日本,返国后,参加编练新军。1911年初至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与同盟会会员多有联络。武昌起义后,与李根源等发动新军起义,初任总指挥和云南军政府都督兼民政长,曾协助贵州和四川独立。民国初年参与组织统一共和党,“以巩固全国统一,建设完美共和政治,循世界之趋势,发展国力,力图进步之宗旨”,并对省政有所兴革。

袁世凯镇压了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之后,开始做起了皇帝梦,要在中国恢复帝制。他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全国人民群起讨伐。其中最早举行大规模武装讨伐的就是云南蔡锷等领导的护国军起义。为了组织和发动这场倒袁的起义斗争,蔡锷与袁世凯斗智斗勇,充分体现了他在处世上的谋略。

二次革命期间,蔡锷对交战双方表示中立,还曾拟联合黔、桂两省,作为中间人,主张两方停战,凭据法理解决。对蔡锷的这些举动,袁世凯深为忌恨,但他知道蔡锷是个人才,恐其日后有变,就将蔡锷召入北京,名义上作为自己的助手,隔三岔五地将其召入府中,假惺惺地与其商量大政方针,实际上是牵虎入笼。

蔡锷明白袁世凯的意图。为了不让袁世凯抓住什么把柄,自从入京以后,他自敛锋芒,每每与袁世凯交谈,故作呆钝,且说自己年轻识浅,阅历不深,除军事上略知一二外,难识大体。

袁世凯也是善窥人意,料只要不放蔡锷出去,在其眼皮底下,总不会怎么的。

于是,袁世凯委蔡锷以“重任”,先任将军府将军,再任全国经界局督办,并选为政院参政。

蔡锷不动声色,不管你封什么官、做什么套子,总是随来随受,得了一官,未尝加喜,添了一职,又未尝推辞。这样一来,倒弄得袁世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莫明其妙。

一日,袁世凯召蔡锷到总统府,议论恢复帝制一事。蔡锷道:“我原先是赞成共和的,但是,二次革命以后,我才知道,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个皇帝是统治不住的,我也准备提倡变更国体,现在总统有这个意向,那是太好了,我第一个表示赞成。”

狡猾的袁世凯反问道:“你说的当真么?为什么南京、江西变乱时,你却要做调解人,帮他们讲话呢?”

蔡锷立即回答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我远驻云南,离北京太远,长江一带,又多是国民党势力范围,恐投鼠忌器,不得不违心地作中间人,还请总统原谅。”

蔡锷神色坦然,解释得合情合理,袁世凯听了,拈须点头微笑,唠叨几句,方才送客。

待步出总统府,蔡锷才觉得出了一身冷汗。

从此以后,蔡锷便主动与那些为帝制摇旗呐喊的大小人物打成一片,成为“知己朋友”,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胡吹瞎扯,宣扬帝制。

一天,蔡锷与一帮乌合之众吃饱喝足之后,个个酒后耳热,又谈起帝制。蔡锷便附和道:“共和两字,并非不良,但我国国情人情,却不适合共和。”

宣扬帝制的筹安会的大头目杨度立刻应道:“蔡锷兄,你今日方知共和二字的利害么?”

蔡锷不敢怠慢,赶紧道:“俗话说得好:‘事非经过不知难。’杨大人还不肯谅解蔡某人吗?”

杨度不甘罢休道:“你是梁启超的高足,他最近做了一篇文章,驳斥帝制,你却来赞成帝制,岂不是背叛教师么?”

蔡锷笑道:“师生也是人各有志。以前杨大人与梁启超同是保皇派的,为什么他驳斥帝制,你偏又办起筹安会。今天你诘责我,我倒要问问老兄,谁是谁非?”

众人大笑,都说蔡锷言之有理,理直气壮。杨度讨了个没趣。

杨度不甘心,红着脸拿出一张纸,递给蔡锷道:“你既然赞成帝制,就应该参加请愿,何不签个大名?”想以此将蔡锷一军。

蔡锷接过一看乃是一张请愿书,便爽快道:“我在总统面前已请过愿了,我签个名儿,有何不可?”遂提起毛笔,信手一挥,潇潇洒洒写了“蔡锷”两字,又签好了押,交给杨度。

大家见他这般爽直,都以为蔡锷真是整个脱了胎换了骨,疑心荡然无存,个个拍手叫好。

此时,蔡锷正寻找着虎口脱身的机会。

为了能再让袁世凯消除对他的疑心,蔡锷脱掉他那身戎装,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去那妓院寻花问柳。

想不到蔡锷在妓院结识了有胆有识的闻名京城的小凤仙。

在知书识礼的小风仙那儿既可排遣忧愁,又可以让袁世凯以为自己一心寻花问柳,心思只在风月场中,以便更除去戒心,所以蔡锷三天两头在小凤仙那儿过宿。

为了把戏演得更真,蔡锷特地让小凤仙备了一桌酒菜,邀请了为帝制蹿上跳下的杨度、梁士饴、孙毓等袁世凯的爪牙,吃喝戏闹一番。几杯酒过后,蔡锷扬言,要与妻子离婚,娶小凤仙为妻。杨度、梁士饴对蔡锷深信不疑,以为蔡锷已不再是云南都督时的蔡锷了,纷纷报告袁世凯。

再看蔡锷,把一切公务都搁置起来,不去过问,整天到小凤仙那儿转来转去,一副神魂颠倒的模样。

一日,蔡锷待夜阑人静,与夫人附耳密语,演出一场“真”离婚的戏来。

第二日清晨,蔡锷乘袁世凯还没有起身,就赶到总统府,要求见袁世凯,待侍官说总统未起,又故作懊恼状道:“总统起来后,请立即传电话于我。”便回家去。

袁世凯起来之后,听了侍官的禀报,以为有甚大事,立即命令传电话给蔡锷。就在这时,听到汇报:蔡将军在家中与夫人殴打,摔坏好多东西。

袁世凯立即派王揖唐、朱启钤前去调解。

王、朱二人进入蔡锷家中,只见蔡夫人披头散发、泪流满面躺在地上,地上被摔坏的东西是乱七八糟。蔡锷在一旁自骂。待他们二人一番劝解,蔡锷更似火上浇油,骂得更凶,哪知蔡夫人更是毫不示弱道:“与其被你打死,倒不如回娘家去。”说罢,卷起行李,带了两个仆人,别人劝也劝不住,当即回娘家。

王揖唐见蔡锷妻离家破,也是暗暗高兴,遂道:“总统召你入府,你快与我们同去。”

蔡锷故作懊丧道:“我为了这泼妇,竟忘了此事。”

袁世凯闻之,终于彻底放心,与儿子袁克定道:“我道蔡锷有才有干,可办大事,谁知他尚不能治家呢?我也可高枕无忧了。”

蔡锷见袁世凯放松了对他的监视,暗中与梁启超策划反袁,寻机脱身。

1915年11月初,蔡锷以去天津看病为由,在小凤仙的巧妙配合之下,设法躲过了北洋警探的跟踪,绕道日本、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21日偕同戴勘等人秘密到达昆明。

蔡锷终于虎口脱险。不久即和唐继尧组织护国军讨袁。

评析

袁世凯知道蔡锷的能量,所以才将其招至身边,软禁于京城。蔡锷知道袁世凯已见己芒,所以才故作呆钝,寻机脱身。

袁世凯生性狡猾,耳目甚多,而蔡锷却能使袁世凯真正相信自己,并从虎口脱身,充分显示了蔡锷的处世谋略。他先是与袁的狐朋狗友打成一片,加入宣扬帝制的筹安会当中,同流合污,让袁及其爪牙认为其棱角已磨去。再到妓院“鬼混”,整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不问政务,直至“休”了结发之妻。这番假戏真做,天衣无缝一般,连神仙都看不出破绽,袁世凯哪能不信呢?

蔡锷的这种处世术在中国历史上已有不少先例。其关键在于要迷惑对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对方无法看出你的真实意图,使他产生错误的判断,而后自己则可按计划行事达到目的。

4.以激为请,惯用激将术的梅特涅

梅特涅是奥地利的使者。在他的处世中,难免接触各种地位的人物,梅特涅惯用激将术,而且用得巧妙,每次都是胜利而归,这不能不说他谋略有术。

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失败后,俄、英、普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军,开始反攻。拿破仑虽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总的趋势每况愈下。法国的盟国奥地利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以停止结盟相威胁,提出了种种条件,拿破仑断然拒绝。

1813年7月,拿破仑在德累斯顿的马尔哥利宫会见奥地利使者梅特涅。他想借此机会威胁梅特涅,并且探听他最近和沙皇会谈的结果。拿破仑腰悬宝剑,腋下挟着帽子,威仪十足地接见梅特涅。说了几句客套话,问候了弗兰西斯皇帝后,他面孔一沉就单刀直入:“原来你们也想打仗。好吧,仗是有你们打的。我已经在包岑打败了俄国,现在你们希望轮到自己了。你们愿意这样就这样吧,在维也纳相见。本性难移,经验教训对你们毫无作用。我已经三次让弗兰西斯皇帝重新登上皇位。我答应永远和他和平相处。我娶了他的女儿。当时我对自己说:‘你干的是蠢事。’但到底是干了,现在我后悔了。”

梅特涅看到对手火了,忘掉了自己的尊严,于是他愈发冷静,故意刺激拿破仑这头好斗的野牛。他提醒拿破仑说,和平取决于你,你的势力必须缩小到合理的限度,不然你就要在今后的斗争中垮台。拿破仑被激怒了,声言任何同盟都吓不倒他,不管你兵力多么强大,他都能制胜。接着,他说他对奥地利的军队有准确的了解,每天都收到这方面的详细情报,等等。梅特涅打断他的话,提醒拿破仑,如今他的士兵不是大人,都是小孩。拿破仑激动地回答:“你不懂得一个军人是怎么想的。像我这样的人,不大在乎100万人的生命。”说完,他把帽子扔到一边。梅特涅并没有替他捡起来。

拿破仑注意到这无言的蔑视,只得继续说道:“我和一位公主结婚,是想把新的和旧的、中世纪的偏见和我这个世纪的制度融为一体。那是自己骗自己,现在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我的宝座会因此而倒塌,不过,我要使这个世界埋在一片废墟之中。”梅特涅无动于衷。拿破仑威吓不成,就改用甜言蜜语,哄骗笼络。他在把梅特涅打发走的时候,拍一拍这位奥地利大臣的肩膀,语言平和地说:“好啦,你知道事情会怎么样?你不会对我开战吧?”梅特涅马上答道:“陛下,你完了。来时我已有此预感,去时就肯定无疑了。”后来他又对人说:“他什么都给我讲清楚了。这个人一切都完了。”不久,奥地利加入了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行列。

评析

很显然,在这次较量中,胜利者是梅特涅。激将法常被用于探测别人的意图与态度。关键之处在于:对于别人高深莫测的只言片语,你要佯装不屑一顾,暗中揣度对方的心底,并点点滴滴将秘密引到他们的舌端,对方一旦发烧,便会不顾一切地吐而后快,最后落入你精心巧设之网。一惯以权谋多变著称的统帅拿破仑不能控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连连失态,说些大话、气话,想借此胁迫梅特涅。相反,梅特涅却能冷静处事,不辱使命,不失时机地以言辞激怒拿破仑,使其暴露内心世界。梅特涅的话语不多,但他一则表达了对欧洲和平的看法,即取决于拿破仑;二则也得出结论,拿破仑固执己见,不思变通,在欧洲联合进攻下,其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后来的结果真的被梅特涅言中了。

拿破仑可能也有用激将法的策划,结果自己却热了起来,着了梅特涅的道。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