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上古传说2

八仙读完,称赞不止,告别太上老君,驾云回府。八仙以天外的锦缎为轴,编星星为字,剪云霞为彩,量好王母娘娘宅宇的尺寸,制作了一幅贺寿云轴。王母娘娘寿诞这一天,八仙手持贺寿云轴,驾着祥云,穿着盛装去给王母娘娘庆寿。

天上诸佛、玉皇、诸神、诸仙,都来贺寿,宾客满庭,大开筵宴。忽然仙童来报“八洞神仙来贺寿。”王母娘娘命仙童将八仙引入座席。寒喧完毕,八仙送上贺寿云轴。王母娘娘命将云轴张挂起来,只见云霞灿烂,光辉满堂,贺词韵味隽永。而且云轴的尺寸恰合王母娘娘的庭宇。王母娘娘大喜,邀请众仙同游阆苑。只见园中奇花盛开,异卉丛生,珍禽绕客飞鸣,灵兽盘舞欢迎,蟠桃红熟,青鸟相鸣。处处有异香随拥,步步有仙乐相从。千奇万异,难以尽述。又见台殿回旋屈曲,直抵九霄。上窥无极之天,下看四方之地。令人目不暇接。

王母娘娘又在瑶池之上设宴,与众仙对酌。筵宴中摆列有青梨火枣,玉液琼浆,胡麻紫芝。珍奇美味,应有尽有。席间,董双成吹云和之笛,王子弹八琅之璈,许飞琼鼓太虚之簧,安法其歌妙初之曲。四人更是唱和叠和,果然是钧天广乐,余韵悠扬。八仙听得心旷神怡。受其鼓舞。蓝采和手持酒樽到王母娘娘前拜寿。王母娘娘说:“久闻贤弟,善能踏歌,今日正当行乐之会,何不为我一试。”采和说:“只怕我的歌难和这些阳春白雪相比。”王母娘娘说:“各有各的意趣,不必过谦。”于是采和来到庭前,扣衣盘舞,俯仰纡徐,手执云阳板,颠狂跳跃。舞罢,采和大踏步歌道:演出到此结束。众仙大笑。王母娘娘说:“在我的戏臣中还没有你这样的表演的。”众仙又推举湘子唱道情一曲,湘子离席吹萧助兴,萧音奇绝。王母娘娘赞道:“此曲极妙。”于是命安法其记下乐曲。

这时,有仙童捧出三千年才结一次果的蟠桃来到席间,王母娘娘命众仙各食二枚。寿宴完毕,张果老率众仙辞谢过王母娘娘,飘飘然赴龙华仙会而去。

在民间,还有西王母娘娘与后羿的故事。据说,羿上射九日、下除六害,尧和普天下的人民感激不已,颂扬他的歌谣在民间四处传唱,但是,羿的心头却沉甸甸的,自己毕竟射杀了天帝的九个太阳儿子,不知道天帝能否原谅。羿特地宰了在桑林捕获的大野猪,把猪肉剁得细细的,制成肉膏,恭恭敬敬地端上天庭奉献给帝喾,想看一看帝喾对他的态度改变了没有,是否对他依旧亲密,依旧信任。

帝喾看也不看猪肉膏,闷闷不乐:“我不愿再看见杀生的事,也不愿再看见你。你和你的妻子住到下方去吧。”

西王母羿于是到了下界,夫妻俩成了凡人,他深感对不住妻子,便与嫦娥商议:“天上等级森严,在人间倒也逍遥自在。不过凡人终将一死,若要长生,就必须渡弱水,翻火山,登上昆仑,去向西王母娘娘求取不死的灵药。”

昆仑山下有弱水环绕,弱水非但不能载舟,一片鸟羽落下亦会沉没。弱水外又有炎火之山,山上的火焰昼夜不息。羿凭着盖世神力、超人意志,越过炎山、弱水,攀上了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步二尺六寸高的悬崖峭壁,在昆仑山巅的宫殿里拜见了西王母娘娘。

西王母娘娘钦佩羿的作为,同情羿的遭遇,取药慷慨相赠:“不死药是用不死树结的不死果炼制的。不死树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炼制成药又需三千年。我收藏的药丸仅剩一颗了,两人分享俱可长生不老,一人独食即能升天成仙。”

羿终于如愿以偿,欢喜异常,回来与嫦娥约定。可是,嫦峨经受不住天堂生活的诱惑,趁羿夜出打猎,把药丸独自吞下了。

奇迹果然发生了,嫦娥渐觉身子失重,双脚离地,不由自主地飘出了窗户,像氢气球一般冉冉飘升。上哪儿去呢?嫦娥思忖着:我背弃了丈夫,天庭诸神一定会责备我,嘲笑我;不如投奔月亮女神常羲,在月宫暂且安身。这样,嫦娥就到月宫里去了。

除了以上的故事之外,还有王母娘娘骗字的故事。

有一年,玉皇大帝下旨重修南天门,新的南天门气势宏伟、巍峨庄严,只是缺一块匾。有一大臣奏言道:“凡间王羲之极善书法,只有他的字才能与南天门相配。”玉皇大帝立即派王母娘娘与一仙女下凡请王羲之写匾。这一天,王羲之游玩之后返家,途中遇一老妇和姑娘在烙馍,老妇捏一个馍便从阁着的门帘丢进屋子里间,正好落在锅上。王羲之赞叹不已,老妇称:“你写字的手段才高明呢。”王羲之谦虚地说他实际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老妇很不高兴,硬要他在案板上用扫帚写下“南天门”三个大字,与王羲之比高低。王羲之无法只好写了。老妇喜上眉梢,捧起案板,说了声“多谢书圣写匾”,便一道白光升上天空,原来老妇是王母娘娘变的。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生卒年不详。名聃,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张“无为”的学说,后世把他当成是道家的始祖。

关于老子的出生,有各种各样有趣的说法。有的说老子是因为他母亲“感大流星而有娠”而生的,并说他禀受了天地之气,是万物的本原,天地的精魂。也有的说,老子之所以叫“老子”,是因为他母亲怀了他72年才把他从腋下生出来的。因为他在娘肚子里呆的时间太长了,他生下来就白发苍苍,人们也就以“老子”来称呼他。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老子是他母亲走到李树下才把他生出来的,生下来就能说话,并且自己指着旁边的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这样,老子就从此姓李了。

老子曾在周朝担任收藏方面的官吏,学识相当渊博,孔子也曾就有关礼的事情请教于他。后来,周王室渐渐衰弱下来,老子就辞官了,从此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但在他西出函谷关的时候,很有心计的守关人尹喜知道老子很有才学,就把老子截住了,非要他透露一点真学,才肯放行。老子在无奈之下,挥笔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此后便再也没有什么踪影了。

虽然老子隐居,但是民间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老子与徐甲的故事最能说明道家的道义。

太上老君故事是这样的。相传,老子在周朝做过几任小官后,潜心学道,辞官归故里商丘。回家路上,他看见道旁有一堆嶙嶙白骨,他慧眼一观,似有魂魄在飘荡,顿起恻隐之心,便施展道术,用“聚形符”将白骨点化成人。这便是年轻英俊、为老子牵牛的徐甲。函谷关令尹喜迎老子到楼观台讲学时,他已为老子牧牛二百年了。老子原先许诺过他:等传道至西方安息时,再付给他黄金作为工钱。

老子到楼观台,终日说经讲道,忙得不亦乐乎,闭口不提给工钱的事情。徐甲心中甚为不悦,一方面觉得终日牧放青牛,风餐露宿,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感到学道清苦寂寞,太劳神费力了。于是打算向老子讨了工钱去过逍遥自在的舒心日子。

有一天,徐甲在化女泉这个地方放牛,心里又嘀咕起来,一时想不出该如何跟老子说。忽然在他眼前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庄园。园里群芳争艳,鸟鸣啁啾,良田百顷,骡马成群,一位老员外手拄拐杖,正笑嘻嘻地望着他,旁边还跟着一位娇滴滴的标致姑娘。老者问:“小伙子,你给谁放牛呀?”徐甲满脸不高兴,瓮声瓮气地说:“给老子。”老者又问:“他给你工钱吗?”徐甲不满地说:“他说是说一月三串钱,可至今连一个子儿也没见!”老者听罢,长叹一声说:“小伙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想修道成仙,受那些苦折磨!你看老夫有这么大的庄园,膝下又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她虽无天姿国色,这方圆百里却是挑着灯笼也找不着的。你若不嫌弃,便向老子讨清工钱,给我做个上门女婿,你们小两口便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知你意下如何?”徐甲听言,满心欢喜,不由得又偷偷觑了那姑娘几眼,那姑娘也正在朝他暗送秋波。他如痴如醉,急不可耐地说:“好呀!不过您可不能反悔呀。我这便去讨工钱!”他刚要动身,说来奇怪,那庄园、老者、姑娘倏忽之间就化为乌有了。徐甲大惊失色,只见老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他的面前了。

原来,老子想把道家的玄妙真经传给徐甲,但他发现徐甲常有愠色,又不肯吃苦,便化出了一个庄园来试探他。那个姑娘是他用“吉祥草”变出来的,他自己则变成了那个老员外。他见徐甲道心不坚,私欲过多,不由得勃然大怒,现出了真身。他气得说不出话来,手里拿着铁铲在那美女站过的地方狠狠捅了一下,于是地下霎时出现一眼清泉。这就是如今的“化女泉”。

徐甲见自己的心思被老子窥破了,满脸通红。继而恶人先告状,便告到尹喜那儿,说老子赖他工钱,尹喜沉吟再三,觉得老子绝不是那等赖账之人,这其中必有蹊跷。于是他问老子,这是怎么回事。老子冷笑一声,说:“你把徐甲给我叫来。”徐甲悻悻地走了过来。老子问他:“你知道你的来历吗?”徐甲茫无所知。老子说:“你张开口。”徐甲莫名其妙,便将嘴张开。老子便将那“聚形符”立即收了回去。这样,徐甲顷刻之间又复原为一堆嶙嶙白骨。尹喜见状,大惊失色,当即跪倒在地,苦苦哀求:“师傅,徐甲虽然罪有应得,但念起他跟你二百年之情,还是饶恕他这一次吧,让他悔改前过,重新做人!”在尹喜的百般哀求之下,老子用手一指,白骨又变成了徐甲。徐甲满面羞惭,恨不得钻到地下去。

太上老君老子又将他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接着喟然长叹道:“原来我答应到安息时用黄金付你工钱,是想把金丹大道给你,让你得到太上玄妙,以便永世解脱,谁知你——真是太心急了。”说着说着老子也激动起来了,“贪财好色,好逸恶劳,你这样道心不坚,将来何以能成正果?尹喜,付给他二百年的工钱七百二十串钱,让他走吧!”

徐甲听了老子的一席话,方才明白自己辜负了师傅的一片苦心,捶胸顿足,懊悔不迭。他痛哭流涕,哀恳老子将他留下。

老子为了让徐甲牢记这个教训,便坚意让他走。徐甲死也不肯走。老子气稍稍消了后说:“等你以后真正回心转意了,还可以再回来,记住,只要你真心学道,咱们还会有见面的日子的。”徐甲明白是老子要继续考验自己,便只好洒泪而别。此后,徐甲把“化女泉”的事情铭刻在心,去除了一切私心杂念,精心钻研,终于得道成仙。后来成了道教中被人们推崇的“白骨真人”。

至今,楼观台“说经台”上的老子大殿内,在老子塑像的两侧还有两个较小的塑像:一个站着,是徐甲;一个跪着,是尹喜。内容正是表现上述那段故事。至今,人们望着他们三人的逼真塑像,重温“化女泉”的传说,从中不难受到这样的启发:要想学习到一些真学问,不专心致志下一番苦功,那是永远也得不到的。

南华真人

庄子,道家称南华真人,本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地人。曾经担任漆园里的小官,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庄子一身贫寒,从不为名利所动。他著有《庄子》一书,后来庄子拜长桑公子为师,隐居于抱犊山修道,最后服下自己炼成的仙丹在白天升天成仙了。唐朝的时候,世人都尊奉道教,唐玄宗更是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因此改称为《南华真经》。所以后人说的南华真人,指的就是庄子。

庄子的故事很多,不过多与道有关。

话说庄子有一次到楚国去,他看见路旁有一个裸露空枯的骷髅。当时他也不知是受到一种什么思想意识的支配,就用手中的马鞭敲了敲那骷髅问道:先生是因为贪生背理,才到这种地步的呢?还是国家败亡遭到刀斧的砍杀而死于战乱的呢?是行为上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玷辱父母、羞辱了妻儿而自杀的呢?还是在饥寒交迫的自然灾害中冻饿死的?

他对着这具骷髅说了很多话,仿佛要从这里得到什么灵感似的,就把那具骷髅当成枕头,枕着在那荒野中躺下睡着了。

到半夜的时候,庄子梦见骷髅对他说:“你说话的架势就好像是一个辩士的样子。所讲的那些东西全都是人生命的累赘,死了的人就没有这些忧虑了。你要不要听听我向你介绍死人的情形吗?”

庄子虽然在睡梦中,但也觉着冷森森的汗毛直竖。可他是个好奇心强的人,听说这骷髅要向他介绍鬼域死人境况,当然很愿意了解一番。

那骷髅说:“人死了之后,在上面,没有君主的压制;在下,也不需要覆行臣子的职守。没有四季的风霜、雪雨、炎夏、酷暑。能从容自得地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在。就是帝王的快乐,也是不能超比得上的!”

庄子听了,不相信这骷髅的快乐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于是对它说:“我假如让你当上掌管生命的神灵、恢复你的形体,还给你骨肉和肌肤,将你送回到父母、妻子、故乡朋友那里去,你愿意吗?”

南华真人那骷髅听了,满脸忧愁地说:“我怎么舍得抛弃这比帝王还好的快乐的生活,而回到那人间的困苦之中去呢?”

庄子从梦境中醒来之后,对自己与骷髅的这番对话想了很久很久,竟悟出了很多很多。

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庄子的妻子死了。

惠子前来吊丧,却看到庄子不仅没有丝毫的悲哀之色,反而竟然端坐在那里,敲着盆子在唱歌。

惠子觉得自己的这个老朋友太缺少人之常情了,觉得他怎么这样没有人情味。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即便不说“百日恩”吧,也不能人才死,尸骨尚未寒的时候,你就在那里得意地边敲盆边唱歌呀?真是太不像话了!

惠子生气地对他说:“你和你妻子住在一起这么长的时间,她为你生儿育女,吃尽不少的苦头,现在他死了,你不但一点也不悲伤,还要一边敲着盆子一边唱歌,这难到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说:“你也不能这样说,当她刚要离开的时候,我十分的哀伤!可是细想来,她起初本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仅没有形体,而且气息也没有。在这若有若无之间,她变成了气,由气而变成形,由形变成生命,现在这生命又死了,变得虚无了。在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中,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安详坦然,而我在这里哭哭啼啼的,岂不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么?所以我这才没有哭。”

惠子哪里也不会知道,他这位老朋友的这番振振有辞的说教,是由一具尸骨的梦话而得来的呢!

在殷商后代的宋国,有一个官居大宰,名叫荡的人。有一次他特地去向庄子请教“仁”的道理。

庄子听了他的提问后,说:“其实,就是虎狼也会有仁性的时候。”

荡不理解庄子这句话的意思,就问道:“这句话的真正的含意是什么呢?”

庄子说:“父子相亲,就是最为浅近的‘仁’。人有父子关系,虎狼也有动物间的父子关系。”

荡忙说道:“我向先生请教的是至仁,大仁。不是浅近的仁。”

庄子想了一会说:“‘至仁’是完全无私的。你处在私有的上层,问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庄子是大学问家,所以他讲的大道理使人太难以理解了。他看了看似懂非懂的荡,接说道:“用敬来做孝的事情容易,用爱来做孝的事情就难;让父母不牵挂我容易,可是使天下安定却难;能使天下安了,但让天下忘掉我的人就没有了。”

庄子的一番话,说得荡哑口无言。

门神

在我们中国,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在门上贴门神。关于门神的起源,民间有多种的传说。

门神

最早的关于门神的传说,是汉代应劭《门神篇》中的神荼和樊垒。故事是这样的:在远古黄帝时代,曾有兄弟二人在一座名叫度朔山的山上的一棵桃树下,捉住了一群恶鬼。这两兄弟知道这些恶鬼作恶多端,为祸人间多年,当即就用草绳捆绑起来,拿去喂老虎,这群恶鬼就这样被这两兄弟给消灭了。这两兄弟的名字叫神荼和樊垒。到后来,这件事情被黄帝知道了,于是,他便叫画匠把这两兄弟的相貌画在桃木做成的板子上,用以镇魔避邪,驱除妖鬼。

由于黄帝的倡导,在民间,每到年末岁初,都会用桃木画神荼和樊垒两位神人的图像挂在家门前。后来,也有用桃木雕成神像悬于门上的,但是雕刻桃人太麻烦了,于是就逐渐简化只用桃木板一左一右钉在门口,上面画的二神图像也渐渐由画图像到只写二人名子,到最后干脆就画些符咒,这便成为后世桃符的由来,也就是楹联(对联)的源来。

在汉代,出了另外一位门神,这是一位勇士,名叫成庆。成庆身穿短衣,手握长剑,汉代的人们经常把他画在自家的门上,用来避邪驱鬼。关于成庆的身世,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荆轲的同乡,也有说就是荆轲的。因为他是战国时候孔武有力的杰出人士,汉人也就用他来作门神,也有保卫家户的意思。

门神到了唐朝,门神还是两个,但是完全换了两个人,他们是秦琼和尉迟恭。这两个人是唐代最著名的武将,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江山,成为唐朝开国元勋,后来又成为人间的门神。他们二人成为门神,还有一段饶有兴趣的故事。

话说李世民为了创立自己的江山,杀人无数,甚至还杀害了自己的兄长。因为这事,李世民倍受良心折磨,自从他即位后,身体一直不适,宫中常常发生一些奇异的事,夜梦中也常有恶鬼纠缠,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唐太宗十分畏惧,便下令派当时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秦琼和尉迟恭,在晚上戎装守卫宫门两旁,没想到这招很凑效,夜晚睡着之后果然相安无事。太宗大喜过望,重重嘉奖二人。但是他们两人夜夜守卫,相当劳累,渐渐的有些支持不下了。唐太宗于是命画匠绘下两人披青执鞭、怒目发威的图像,挂在宫门口的两侧。从此以后,邪恶全无,后代沿袭了下来,也就成为今天门神的一说。

也有的说唐太宗派秦琼和尉迟恭守宫门,不是因为他杀人太多而派他们为门神,而是为了防范径河龙王派来的众小鬼的骚扰。故事是这样的:径河龙王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这个算命先生本是天上的神仙,龙王本来赢不过他。但是龙王为了赢,结果触犯了天条。玉帝问罪下来,径河龙王罪该当斩,并且亲自任命魏征为执刑的监斩官。径河龙王非常着急,他知道魏征面前不好说话,但是为了活命,只好向唐太宗求情,并答应以后确保风调雨顺。太宗见径河龙王有心悔悟,当时就答应下来了。到了行刑的那个时辰,唐太宗便宣召魏征一起对奕。唐太宗的棋艺不如魏征,太宗每下一着棋都要想很久很久。而魏征呢,思维敏捷,能在很短的时门神—神荼间内把以后的几步棋都想好。这次,太宗又举棋不定,想了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确定下来,而且把径河龙王的托付也给忘了。魏征见太宗犹豫不决,于是趁这会儿打了一个盹,他的魂灵随即升到了天上,在规定的时辰将径河龙王给斩了。径河龙王被斩之后,阴魂不散,他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日夜夜在皇宫外呼号讨命,扰得太宗一刻也不得安宁。于是,唐太宗召集众位文臣武将一起商议。众文臣议论纷纷,拿不定主意。这时站在一旁的大将秦叔宝奏道:愚臣愿与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严守宫门不使任何蛇鬼牛神进来骚扰皇上。太宗应允。

现今,贴在门上的门神,执鞭、黑脸的是尉迟恭,执锏、白脸的是秦琼。

在唐代,还有认落第秀才钟馗做门神的。钟馗不但能捉鬼,而且每次都把捉来的鬼吃了。钟馗吃鬼的故事是这样的:终南山下有一个举子,家境十分贫寒。有一次,在赴京赶考完了之后的归途中搭船遇上暴雨,百无聊赖之下,与同船另外一位旅客一起饮酒解闷。钟馗无意中看到那旅客的怀里有一个小瓶子,于是就问这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旅客告诉他,瓶子里装的是一个瘟神。因为这附近的百姓作恶,应遭天谴,我是奉天旨前来这个地方散灾的。并对他说,只要用一滴瘟水滴入水中,这个地方的百姓就都会染上不治之症而死亡。钟馗是个天性仁慈的文士,听了这人的话之后,顿起恻隐之心,出其不意地把那装着瘟神的瓶子夺到手里,一口就把它吃了下去。钟馗吃了瘟神之后,霎时就七孔冒血而死亡。钟馗死了之后,成了鬼神,还多次为唐太宗捉过,于是,钟馗也就成为门神的又一来源,被人们当成门神来伺奉。

宋朝的门神,最常用的是神荼樊垒与秦琼尉迟恭两种。但是,那些非常贫穷的人家买不起门神,但是他们也不能无视门神的存在,这样就会亵渎门神。他们为图简单,就在除夕晚上用一把扫帚和一根黑炭棒顶在两扇门的后边,用以代表黑脸和白脸两个门神。

元朝的时候,除了上面的门神外,还出了一个女门神穆桂英。到了清代,张天师也被用来充当门神,他的画像一般是:上为符录,下面是张天师持剑跨虎。因为虎是百兽之王,在神荼樊垒的门神故事当中,虎是吃众小鬼的,所以用虎为站神也就有镇鬼祛邪与招神消灾的意思在里面。

门神祭祀是古代五祀之一,一般是在秋天。在台湾,门神已成了门户守护神,并设有专门的庙宇,还有特定的祭日。一般而言,庙宇、宫廷的门才绘有门神像,一般民宅和房舍,都是抽象的,仅于门旁设置插香处,每天早晚祭祀神明及祖先时,都顺便祭拜门神。门神的崇拜,主要意义在拜谢门对家守护之功,感谢门神庇佑一家人平安和兴旺。

城隍神灵

城隍,相传是古代城池的保护神,道教称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证老百姓五谷丰足。城池与百姓的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城隍是由最初的护城沟水渠之神而转化为城市的守护神——城隍神,后来城隍被人神化,人们又把故去的英雄或名臣立为当地城隍神灵,希冀他们的英灵能像他们生前一样护佑百姓,打击邪恶。

最早有记载的城隍神灵为吴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唐代以后城市崛起,经济发达,凡有城市的地方就建有城隍庙,庙里供奉着城隍神灵,这样城隍的信仰就更为普遍。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正式规定各府州县必须祭祀城隍神灵。这样,城隍由民间俗神演变成为天下通祭的高级神祗。又由于城隍庙内多供奉道教神像和民间俗神,所以人们又习惯将城隍庙归属于道教寺庙。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大肆抬举城隍,为各地的城隍封爵位,建神庙,配以陈设、饰品等等,京都等较大城市的城隍在百官中除皇帝本人以外级别最高。各府的城隍为正二品,与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尚书的等级相同。各州城隍为二品,县城隍为四品。

在建京都城隍庙时,朱元璋还下令神像要为木雕像,刷上红漆,迎神像入庙时,要用王者仪仗,他自己还亲自写文告示天下。并诏示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要与当地的官府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也要相同,这样,各地方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明太祖还命令大臣们专门撰写文章颂扬城隍。这是为什么呢?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而土地神是城隍神的下级,他感恩城隍和土地神,所以才有这样的举动,其实也并非全是这样。当初,朱元璋曾对大学士宋濂明确说道:“朕建造城隍神庙,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忘为。”原来朱元璋只不过是为了震慑臣民,为他的皇权服务。

传说,热河这个地方的城隍神是康熙帝的一位皇子,乾隆帝的叔叔,名叫允礼。

允礼,是康熙帝的妃子纯裕勤妃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生。排行十七皇子,他自幼聪明稳重。九岁后常随康熙帝到承德避暑山庄及塞外巡视,他勤奋自律,不参与皇子之间的皇权之争,深得康熙帝的喜爱。雍正元年,他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皇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封他为亲王。因为,允礼身体较弱,雍正帝便命他在其私邸中办理政务,隔十日左右进宫一次,这在当时是一种不寻常的特殊照顾。雍正帝临终时城隍,又命允礼辅政。乾隆继位,允礼任总理事务,管吏部。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的赏识,直到乾隆三年二月的时候去世。乾隆帝万分悲痛,亲临办理丧事。因允礼无子,乾隆皇帝便把雍正第六子弘瞻过继给他作为儿子。乾隆皇帝时常思念这位忠君叔父,以至于几十年后还常常想起,依恋之情十分厚重。热河当时是直隶辖区,任总督兼工部尚书的大臣周元理得知皇上这份悲伤的心情。一天,他就在避暑山庄淡泊敬城殿,奏请皇上,说热河现已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都市,又离京师较近,何不建一座城隍庙,既附合皇家礼制,又可安慰神灵,乾隆皇帝听了大臣奏请,若有所悟:热河这地方自皇祖建立山庄以来,不断繁荣,人口越来越多,且风调雨顺,百姓安宁富足,这一定是有一位善神在默默地不记功名的保佑着大清王朝,保佑热河这方土地的缘故。于是他就批准了督臣的奏请,随即从国库拨出银款,组织技术精湛人员立即营建施工。不久,新庙落成了,乾隆皇帝感念他的叔父允礼忠心辅国佑帝之恩,就封他为热河城隍神灵。庙内建筑等级陈设均按帝王的标准来安排。城隍神像为金脸、金袍、端严慈祥一副帝王像。由于热河地方是当时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北京是清王朝夺取天下掌握皇权的象征,而承德才是清王朝特别是在康、乾兴盛时期建造的纯正的清朝京城,可见,热河城隍神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

每座城市都有该城的城隍庙。但是,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当地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老百姓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除暴安良。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有文天祥、杨椒山。文天祥是南宋忠臣,这是人所共知的。杨椒山是明代大臣,因弹劾奸相严嵩,被捕入狱,死于昏君奸臣之手。杭州城隍爷是周新,周新在明朝永乐时任浙江按察使,铁面无私,人称“冷面寒铁”。后遭奸臣污陷而死。南宁、桂林的城隍爷是苏缄,浙江绍兴的城隍爷是庞元,这些人都是忠臣良将,对百姓宽厚仁慈。郑州的城隍叫纪信,在刘邦被项羽围困期间,他扮刘邦假降,刘邦则趁机冲出城门。纪信后来被项羽焚烧致死,百姓念其忠烈,尊其为郑州城隍。

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上海的城隍爷,近百年来,供奉在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来头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亲感叹自己从未见过金銮殿,于是,他就为母亲专门建了一座像金銮殿的建筑。可是却被人告了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这才躲过了一场灾祸。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来准备屠城的。可是在屠城的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裕伯警告他们不准杀人,清军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为秦裕伯“显灵”,救了全上海的百姓,所以被上海的百姓列为城隍爷。上海人还有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全真七子

说到全真七子,首先应该说王重阳。王重阳(1112~1170),字知明,号重阳子,生于陕西咸阳刘蒋村的一个豪门巨族家庭。少年时候他就精心研读儒家的经典。他不仅能文,而且能武。他也喜欢舞枪弄棒,还在金朝初年应试武举时,一举成功,取得了功名。他少年得志,意气昂扬,常常踌躇满志。后来,他把名字也改成了“世雄”,因为他一心想成为一世枭雄,光宗耀祖,名震天下。但是,可他却跟他的上级官员之间没有处理好关系,被分派到一个贫寒的村落里,当了一名收酒税的小官,这样的一个安排让王重阳愤怒至极,不但不能让他感到光荣,相反他深感屈辱,于是不久就弃官回家了。

丘处机回到家乡后,王重阳整天郁郁不乐,天天借酒浇愁,行为狂放不羁,开始了自暴自弃的生活,在乡里人的眼里,他由“王世雄”变成了“王害风”,在此期间他还一度打算皈依佛教,但是没有成功,因为没有哪个方丈肯收留他。

然而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这位整天泡在酒馆里的疯子,说自己在十八岁那年,曾于甘河镇的酒肆中,遇到了二位仙人,他们向他传授了金丹口诀。后来有些好事的人说,王重阳遇见的两位神仙就是八仙中的钟离权和吕洞宾的化身,是他们专程下来点拨他的。受到别人的传闻的影响,王重阳后来还真的就归信道教了。到后来,王重阳遇到钟离权和吕洞宾两位神仙的奇异的经历也被后来全真教的徒子徒孙们称为“甘河遇仙”。

甘河遇仙后不久的第二年,王重阳又遇见了另外一位著名的神仙刘海蟾,这使他坚定了信心,要去修道成仙。于是,他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和喧闹的凡间人世,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还在终南山的山底下挖下了一个深达四十几米的洞穴,自己给它命名为“活死人墓”,这以后就一直呆在墓中静修,以此表明他与过去的生活告别,从而脱眙换骨。

过了好几年,他又回到刘蒋村来修行传道。可是乡里人对他的成见没有改变,以为“王害风”又发什么疯,因而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也就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一起修行。王重阳没有办法,只好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远走到山东去重新开创局面。

俗话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王重阳虽然不是和尚,而是道士,他同样在山东受到很大的欢迎。他先后在宁海、文登、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以示兼收并蓄儒释道三教的精髓,开创了新的教别——全真教。从此得到了众多人的拥戴,很多人纷纷加入全真教。自丹阳子马珏之后,他又陆续招收了长春子谭处瑞、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这七个人号称“全真七子”,成为全真教的骨干成员。

王重阳在山东创建的全真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便想再回乡传教,可是当他刚回到开封,王重阳就病倒了,而且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年就去世了。

王重阳仙逝之后,由大弟子马珏执掌教主之印。“全真七子”为王重阳守丧三年之后,由马珏留守在刘蒋村作为全真教的本部,其他的弟子都四出传教,广招门徒,从此全真教的声誉就越来越大了。

在全真七子当中,最为有名的是长春子丘处机。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十九岁的时候就在宁第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死后,丘处机在龙门山中潜心修炼,并创建了全真教的支教——龙门派。他在修行期间总是一蓑一笠,即使是寒暑易节也不会改变。因为他这副装扮,世人都称呼他为“蓑衣先生”。

1220零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在西征欧洲的途中派特使前来问候丘处机。这时,年过古稀的丘处机毅然率领弟子等十八人,一起西行一万多里路,历时四年,在雪山之巅,如今的阿富汗境内,谒见成吉思汗。丘处机知道,成吉思汗那时特别喜欢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他就跟成吉思汗大谈养生之道以及治国的方略,得到了成吉思汗赏识。成吉思汗再而又向他问及长生不老之药的事情。丘处机对道:“只有长生之道,并无长生不老之药。”成吉思汗看到他这样诚实,心里更加喜欢。于是,他又问起统一天下的计策。丘处机回答说:“要想统一天下,杀人不能太多,嗜杀的人终究是统一不了天下的。”

他进一步建议成吉思汗要“减少杀戮,节制自己的欲望,敬奉天神,爱护子民”。成吉思汗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尊封他为“国师神仙”,赐予他一道军事的虎符,还给了他一个大玉玺,让他敕领全国信奉道教。到这时,由于朝廷的倡导,全国上下人人信奉全真教,全真教可谓盛极一时。

后来,丘处机回到山东,先后活动在栖霞昆嵛山、青州的云门山一带。后来,全真七子一同来到了崂山,弘扬全真教法,崂山所有的道士都接受了全真派理论,归依全真教派,崂山的各道教庙堂分别纳入全真七子的门派中。随后丘处机就在崂山洞窟中修行。

元太祖二十一年丘处机在白云观去逝了,死的时候他已经七十九岁,当时并没有把他出殡,只是把他的灵柩放在白云观的处顺堂里,供弟子们参拜。这样过了三年之后,他的弟子打棺柩为他重新更衣时,发现他的手和脚如同棉花一样轻柔,面色像活人一样红润。

铁拐李

铁拐李是八仙之首,本名叫李玄。他少年的时候是一个眉目清秀、文质彬彬的读书人。他也参加过多次的科举考试,可是因考场失利,屡屡不能考中。最后便不再执迷科举,而且看破红尘,离家远走,到处去求仙访道。

铁拐李的求道之心非常恳切。为了早日修成正果,他不畏艰险阻在深山幽林之中寻找到了一处茅舍作道庵,在这里潜心修炼。后来,为了更快地提升自己的道行,他离开了这处茅庵,经历数个月的餐风露宿,涉深滩登高山,最后在一处幽谷的山洞里居住了下来。

铁拐李在这个山洞里,铁拐李一住就是十几年。可是他还是自感道行进展甚微,如果这样下去,他离成仙的日子将相当的漫长,更不知道自己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仙了。于是他很想得到高道名仙的指点,这样他的道行就能事倍功半,终有所成。他最先想到的是华山上的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李耳与他同姓,而且是道教之始祖,如果能得到太上老君的指点,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的。

于是,铁拐李即日便起程西行,直奔华山。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来到了华山,并且一刻也没有休息,就直往华山主峰——莲花峰攀登。攀到半山腰的时候,铁拐李实在太累了,想坐下来歇一会儿。然而就在这时,从山上走下来两个道童,他们走到铁拐李的面前,对他说:“先生,您就是铁拐李吧!”

铁拐李觉得很吃惊,因为他从没想到自己不远千里来到华山,竟有人能认识他,并在他要歇息的时候来迎接他,心里也明白了几分。于是,他连忙回答道:“在下正是铁拐李。然而,两位道兄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姓的呢?”这两位道童微笑着回答说:“你不远千里,迢迢来到华山莲花峰来寻访太上老君。我们就是太上老君的童子,是他派我们来接你的。”

铁拐李听了这话,又惊又喜,心里暗暗想:太上老君事先就知道我要来华山寻访他,并派仙童来迎接我,这样看来,我与太上老君岂不是有仙缘吗?

随后,他就跟着这两个道童来到了太上老君在住处。这是一座草堂,太上老君正端坐在堂上打坐,在他的身旁还坐着另一位仙人。铁拐李赶紧走上前去拜见太上老君和旁边的仙人。

太上老君早知铁拐李的来意,就对他说:“学道本没有师尊,也没有天降的仙缘,只要你能专心道行,长于修习,就总会有得道的一天的。”

铁拐李听了太上老君的教诲,拜别而去。

铁拐李他又回到了原来的山洞里,开始更加专心致致地潜修道行,每每打起坐来,一坐就是一整天。除了打坐,他还时常到高旷处固本培源,吐故纳新。这样又过了十几年,铁拐李已修炼到了形神不分的境地了。

一天,他正在修炼的时候,忽听到半空中仙乐悠悠,就像是从不远处传来那样。他赶紧抬起头来一看,只见当空祥云缥缈,霞光千丈。仙鹤飞近时,只见太上老君和宛丘这两位神仙,正在向他打招呼,并跟他约定十日之后一起去云游。言毕,即驾鹤而去。

十天一恍就过去了。铁拐李把自己的爱徒叫到跟前对他说:“为师的灵魂将出窍七日,这几天你不要到别处去,安心守护好为师的肉身,等候为师的归来。如果为师十日之后还不能回来,你就可以将我的肉身烧掉。切记切记!”

徒弟杨子受命看守师傅的肉身,谨心防护,日日夜夜,都不敢有半点疏忽。但是到第六天的时候,杨子的家人火速地赶来,对杨子说:“你母亲病重,很快就要死了,你快快回去,见上你母亲最后一面吧!”

杨子大哭说:“母亲病危,可是师傅还没有回来,这可叫我如何是好呢?要是我走了,又有谁来看护师傅的肉身呢?”

杨子的家人说:“人死了,断然不可能再复活。你的师傅已经死了六天了,是不可能活过来了的。师以我合,亲以天合。孝道和师道是不能两全的。现今你母亲病危,奢求你与她见上最后一面,你这点要求都不能满足她,难到要她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心吗?你自己也愿背上一个不孝的恶名吗?”

杨子见家人说的入情入理,心里虽然还在犹豫,可是实在是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可是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根本也不容他花再多的时间去思考。无奈之下,杨子只能听从家人的劝说。于是杨子准备好了祭奠用的东西,朝师傅的肉身跪了三跪,然后点着了一堆薪火,把师傅的肉身火化了。并在离开时写下了言辞恳切的挽词:母病不起,师魂未归;师言将待践,母命安忍违。

杨子等到师傅的肉身全化为了乌有之后,又再拜了拜,这才舍弃而去。可是等到杨子回到家中,他的母亲早已断气身亡了。

再说,铁拐李与太上老君神游四方,迹布蓬莱、方丈、瀛洲,足遍三十六洞天。很快七日的约期已经到了。于是辞别太上老君,准备回洞。在临别时,太上老君送给他一个偈:“辟谷不辟麦,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铁拐李还要问太上老君是何意思,太上老君却笑而不答。

铁拐李回到山洞的时候,正好过了七天。可是他却发现自己的肉身早已不知去向,杨子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铁拐李没有了肉身,但是他已是得道之人,又不能做孤魂野鬼。在情急之下,他四处寻找肉身。忽然,他在路边看见一个早已冻死了的乞丐。这时他才猛然想起太上老君的临别时的话,于是就托身到了这个饿死的乞丐身上。

这个饿死的人,原本蓬头垢面,袒腹跛足,拄着紫色拐杖走路。铁拐李托身到他身上之后,也是跛足倚杖而行。只是这手中的拐杖不再是木的,已经因受了铁拐李的仙气而变成了铁的了。铁拐李的名称也就是这样来的。

后来,铁拐李得知杨子的母亲死了,杨子也因为母亲的死而要随母而去。铁拐李怜惜杨子的一片孝心,就想救杨子母子二人之命。他来到杨子的家中,劝杨子说:“死生有命,不能强求。作为人子,生要尽孝,死要尽忠,但是不必以死继之。”

杨子不知道面前的就是他师傅,只是如实回答道:“我师傅灵魂出游,让我看守肉身。本和我约定七日为期,可是我在第六日的时候就自作主张,火化了师傅的尸体回家给母亲送终。更没想到,等我回到家里,我的母亲却也已经死了。如此这般,我内不能尽孝于母亲,外不能尽信于师傅。不孝不忠,受世人的耻笑。我这天地罪人,哪里还能活在这世上呢?”说完就要拔剑自刎。

铁拐李赶忙将宝剑击落在地,并劝说道:“忠孝在于心。你心已如此,则是尽忠尽孝了。你说不忠不孝,实则,这是天地间的至忠至孝也。”

杨子见这人对自己如此开导,便问道:“您是谁?可以告诉我吗?”铁拐李说:“我就是你师傅。因为出游,得到仙人传授起死回生之术,并给了我几颗灵丹,但是叫我一定要等待善人方可救助。你是可以称得上是善人,这里有两颗神灵丹,你和你母亲每人一颗。这样,你母亲就可以起死回生,你也能延年益寿。”

杨子接过师傅手中的灵丹,先给母亲服了一颗。过了一会儿,杨子的母亲果然活了过来。随后杨子也服下了另外一颗。铁拐李救了杨子一家人的性命,杨家全家稽首拜谢。

二百年之后,铁拐李修成了正果,带着杨子一起升了天。

钟离成仙

汉钟离,原本复姓钟离,名权,字云房,自号天下都散汉。有人说,因为人们在称呼他的时候,称“天下都散汉钟离云房”太长了,于是把“汉”字和“钟离”二字连在一起了,就叫成了“汉钟离”。又有的人说,因为他自称自己生于汉朝,人们这才叫他“汉朝的钟离先生”,慢慢的就叫成了“汉钟离”。

汉钟离在出生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巨人破门而入。这个巨人自称是上古黄神氏,特地托生在钟离氏家。接着只见一道异光从窗口射入,长多几十丈,强烈的光线照得人睁不开眼睛。强光过后,汉钟离就出生了。可是汉钟离刚刚生出来的时候,不哭也不吃,而且一点声息都没有。直到他出生后的第七天,竟然能够一下子跃然而起,而且开口便说道:“身游紫府,名书玉京。”叫人难以理解。原来紫府和玉京,指的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宫殿,汉钟离一出生就说出这样的话来,表明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将来同样会回到天上去做神仙的。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权衡东西的轻重,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为“权”。

汉钟离汉钟离长大之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加上他身材很魁梧,勇力过人,很快就得到皇上的重用,当上了中郎将。有一次,皇帝派汉钟离率军讨伐吐蕃。但是,当时的权臣梁冀怕汉钟离立了大功,权势超过自己,就只给了他三万老弱残兵。两军刚刚交锋,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接着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各方的军队都分不清敌我,一片混战。在这突如其来的混乱之中,两军人马都很惊恐。汉钟离独自骑着战马胡乱奔逃,也与自己的队伍失去了联系。战马也不再听他的使唤,一个劲的乱跑,跑呀跑呀,竟跑进的一座深山老林里。汉钟离迷失了道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

过了很久,天空渐渐晴朗了些,可是却已是夜晚时分了,天上出现淡淡的月亮和稀疏的星星。汉钟离凭借着这微微的星光,举目四望,想找一条路下山去,可是只见四周尽是纵横交错的小路,根本不知道哪条路才是下山的路。当他正在犹豫的时候,忽地看见一个西域僧人,头发生在额头上,穿着山草编织而成的衣服,迎面朝他走了过来。汉钟离像是找到了希望,慌忙走上前去施礼问路。

那僧人对他说:“这里离山的出口很远,我看你今夜是走不出去了,还是先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吧,我现在就可以带你到一处去歇息,请施主跟我来。”说完就在前面引路。

汉钟离喜出望外,再三道谢,就跟着僧人往前走。大概走了三五里路的样子,他们走进了一个山凹里。朦胧之中,看见前面有一个小村庄,但是看上去,仿佛这村庄是在山洞中一般。这僧人把汉钟离带到村口时就不走了,僧人对他说:“这里是正阳洞,我跟你仙缘已尽,只能带你到这里,你自己一个人进去吧。”说完,僧人合掌作一个揖,转身就不见了。

其实,这村庄本是一个山洞。汉钟离走到洞口,听到洞中寂静无声,于是就不敢冒冒失失走进去。正当他在村口徘徊时,只听到一个老人的声音说道:“你是汉钟离将军吧?既然来了,就快些进来吧。”

汉钟离暗暗吃惊,心想这个老人一定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不然,面都没有见过,怎么就知道自己的底细呢。他还没来得及回答,就出来一个老人把他引进了旁边的一间屋里。

屋里很简陋,黄泥抹的墙壁上点着一支松节照明,床是用绳子吊起来的,还在那里晃悠着。地上有几件常用的陶器,收拾得整整齐齐。不过,最惹眼的是床边的一个架子,上面放着好些书卷,书卷摆得很整齐。

汉钟离坐定之后,汉钟离请教老人的姓名,老人自称东华先生。这个名字,汉钟离打小就知道这是一位得道的真人,隐居在山中,完全与世隔绝,没想到被他在这里遇到了。汉钟离心想:这次他全军覆没,如果回去的话,肯定无法交差,再说朝内勾心斗角,互相争权夺利,人们也因为这连年的战乱,流离失所,惨不堪言。这样的世道,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现在他遇到了东华真人,机缘难逢,何不从师学道。于是汉钟离决心抛弃尘世,入道修行。

从此,汉钟离就拜东华先生为师,留在山里学道。东华先生传授他长生真诀和《灵宝异法》,还教他书法。汉钟离在山中学道三年,不仅道学很高,而且写得一手好字。

后来,有一天,东华先生对他说:你的道行已经到了,可以出山了。也就是说你的内术既已成,现在应当去炼外术,去点化凡人。你出山之后,应多积功德,多累善行,以待上天征诏。就这样,汉钟离拜别了师傅,去云游四海五岳。后来,他来到了终南山的鹤岭。鹤岭上有一个岩洞,宽敞向阳。洞前又有流水经过,清澈见底。洞口四周草木葱茏,繁花缤纷。他觉得这是个好地方,便把岩洞辟为居室,并在洞口刻了“鹤岭洞天”四个草书大字,就此安居下来。

终南山离长安很近,他就不时到长安繁华的街市上去饮酒。有一次,他在承天门大街的一家酒楼里饮酒。店家给他端来最好的酒“郎官清”,他喝了几杯之后,乘着酒兴,就向酒家要了笔墨,在酒店的墙上写了几首诗,随即又题上“天下都散汉”五个字。其中有个青年看到这几个字不禁叫道:“长者不就是云房先生么?”

汉钟离觉得奇怪,回过头来,微笑地问道:“你是哪位?何以知道我的名字?”

其实,这个青年不是别人,就是他的未来的徒弟吕洞宾。他向汉钟离深深作了一个揖,并介绍说自己屡试不中,准备归隐,接着,又向他请教道行的事。

汉钟离先教吕洞宾点石成金之术,并对他说,把石头点成金子之后,就能拿去接济穷人。吕洞宾见有这样的事,就问道:“这样点石而成的金子会不会因年代的久远而变回原形呢?”

汉钟表离说:“会,但是要等到三千年之后。”

吕洞宾皱起了眉头说:“如此看来,我们不是骗了三千年以后的人吗?”

汉钟离拍手道:“说得好,凭你这心思,就可以学仙了,不知你肯不肯跟随我学道修仙呢?”

吕洞宾于是赶紧跪下拜汉钟离为师。从此,汉钟离就正式收吕洞宾为徒,精心教他道术。

有一年的秋天,汉钟离从崆峒山下回来,和吕洞宾一同在山中散步,忽见蔚蓝的天空中飘来一朵彩云,冉冉而下,降落在鹤岭山顶上。汉钟离就指着彩云对吕洞宾说:“玉帝颁下诏来了,明天要我上天去受封了,我去后,你要继续好好修炼。”

到了晚上,师徒二人一同回洞,在松明灯下,汉钟离就把他所著写的《灵宝异法十二笠》郑重地交给吕洞宾,并嘱咐他:“逢人兮莫乱说,遇友兮不须诀。”

第二天早上,空中果然就传来了悠扬的箫笙声,他们师徒二人虔诚地走出洞外,只见两位穿着彩衣的道童,各自乘着一只彩凤,飘然而下,随同下来的还有一只丹顶白鹤。汉钟离跨上鹤背,向吕洞宾挥了挥手,就在清风丽日中,和仙童一起,飞上了天空,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天尽头。

果老骑驴

张果老原来叫张果,之所以被人在姓名后加上一个“老”字,是因为他活得太长久了,岁数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只知道,当初唐玄宗招张果老进宫时,对他倍加礼敬。张果老呢,也自称自己“尧时丙子年生”,曾做过尧的侍中。唐玄宗问起他历朝历代人物事件,张果老没有不知道的。

当时,宫中有个叫叶静能的道士也很见多识广,自已吹嘘说天上、地下全都知道,因此在玄宗面前也十分得宠。有一次,唐玄宗就问他,张果老是什么人。叶静能回答说:“臣下知道,但是不敢说出来,如果说出臣下就会马上死的,所以不敢说。如果陛下能免冠跣足救我,我才能活过来。”唐玄宗答应了他的要求,叶静能就说:“张果老是天地还处在混沌时的白蝙蝠精变的,他的年纪比泰山还要大了。”

可是没等他说完,他就七窍流血而亡。唐玄宗事先答应了叶静能,就只得免冠跣足求张果老救活叶静能。

张果老说,叶道士泄露天机,这是他应得的惩罚。经过唐玄宗再三请求,张果老才对着叶静能喷出一口法水,这才使他死而复生。

唐玄宗见到张果老有些老态龙钟。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

张果老说:“我岁数太大,但是我的心力无限。如果我把这些稀疏的头发拔去,不一会儿就可以长出新的来!”于是张果老就把他那些稀疏的鬓发拔去了,还敲掉了那些快要烂掉的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

一会儿,张果老回到殿上时,他已容颜一新,青鬓皓齿,像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场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偈,向他请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

张果老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这鹿与寻常的鹿相比,很有些不同。正当厨师要开刀宰鹿时,张果老看见了,他连忙阻止说:“这是一头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外出狩猎时,我曾跟着他一起去,汉武帝那时也捕获了此鹿,但是后来把它放生了。这次,我们还是把它放生吧。”

可是玄宗却说:“天下这么大,鹿多的是,而且年代已经过了这么久了,你怎么知道它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

张果老说:“当初汉武帝放生的时候,用一块铜牌绑在它的左角上做了个标志,你们要是不信的话,就可以派人查查看。”

于是玄宗忙命人去检查。发现果然有一个二寸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

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呢?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呀?”

张果老

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就命史官去核对,果然准确无误。

一天,张果老正在洞府中和两个散仙下棋,忽然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让他去瑶池赴蟠桃会。他就匆匆下完了这盘棋,倒骑上他的小毛驴上路了。

可是,当他骑着神驴,正在赶路的时候,忽然闻到一股奇香从人间传上来。他抽动了两下鼻子,就想下去看看,可是时间又不早了,只好又催驴继续前行。这时,又是一阵微风吹来,又传一股浓香,他又抽动了两下鼻子,奇怪的是驴子也不走了。不知为什么,张果老一闻到这股诱人的异香,就感到肚子十分饥饿,连去瑶池的兴趣也没了。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下了决心,拨转驴头,按下云头,变做普通的白胡子老头,顺着香味,来到镇江酒海街的一家小酒店的门前。

这个小酒店是个夫妻店。这天,两口子正在发愁:原来,明天是中秋节,前几天妻子上街买了一包硝,想明天去娘家时,带给父亲做鞭炮用。可是没想到三天前,这包硝竟被丈夫当盐腌了猪蹄了。直到今天早上,妻子找硝时才发现。

两口子揭开锅一看,这四个猪蹄膀不但腌得板扎,而且肉色红润鲜艳,比用盐腌的还要好。可是他们却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吃吧,怕有毒,丢吧,又很舍不得。

这样吧,我们用清水泡泡,洗掉那些硝。然后再用旺火多煮会儿,拔拔毒,留着咱们自己吃吧。妻子说完,就打来了水。

两个人把蹄膀泡了又泡,洗了又洗,又加了葱、姜、花椒、大料等,再次盖起锅子煮了起来。等到开锅时,屋子里就弥漫着一股特别的香味。两口子正在纳闷,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他们这才想起,早就过了开店门的时间了,他们还没有开门。于是,当丈夫的便急忙走去开了店门。

“呵呵,真香呀!”两个常来的顾客一进门就抽动鼻子大声叫起来,“怪不得你们不开门呢,原来你们在吃好东西那!”

店门一打开后,香味一下就飘到街上,左邻右舍一闻到这股异香,也都纷纷跑来看过究竟。这下,妻子边从锅里捞出猪蹄膀,向众人解释道:“这蹄膀错放了硝,不知能不能吃?也不知道怎么会这么香。”

正在这时,张果老变化成一位白胡子老头走进店来。他分开众人,一把抢过那盛着蹄膀的盘子,嘴里大声说道:“不管要多少钱,我全都要了。”

“这是硝肉,不能吃,吃了会出人命的。”妻子见张果老抢盘子,就着急地说。

张果老也不听她的劝说,一手掏出一锭银子来,另一只手早已抓起蹄膀吃起来了。边吃边说:“我是闻到这奇异的香味特地赶来的,随你说什么,我是非吃不可!”

夫妇两人见张果老丝毫不理会他俩的劝说,只好又给他拿来姜丝、香醋等调料,让张果老醮着调料吃。张果老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猪蹄,一边赞不绝口。一下就吃了三个蹄膀才停下来。这下,张果老吃饱了,就走出了店门,他哈哈大笑,倒骑着毛驴,一路唱着歌走了。人们见他倒骑着驴,才知道这老头就是张果老。

张果老吃饱了硝肉后,就没有时间去参加蟠桃会了。其实,此时,他对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已经没有一点兴致了,于是就打道回了自己的洞府。

张果老走后,夫妻俩和众邻人一起品尝那剩余的那只蹄膀,都感觉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东西。从此以后,他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做起硝肉来。每天都是顾客盈门,生意格外兴隆。这样,越传越开,这夫妻店的硝肉就很快出了名。后来,人们嫌“硝肉”名字不雅,就改成了“肴肉”。三百多年过去了,镇江的肴肉越做越美,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到如今,“镇江肴肉”已成为江苏的名食。

再说,张果老骑着一头白毛驴,日行万里。每当他休息的时候,就将那只毛驴,像折叠纸那样折叠起来,装进箱子里。需要用的时候,只要对着它喷出一口水,就还原成了毛驴。张果老的毛驴非同寻常,他骑毛驴的方法也很特别,是倒着骑。关于他的倒骑毛驴,还有一首打油诗揭示了其中奥妙: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张果老倒骑毛驴的形象,意在警示世人,人要时时回头看已经发生过的事,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少犯错误。

韩湘得心

韩湘,就是韩湘子,他是唐朝韩愈的侄子。他生性放荡不受拘束,也不喜欢读书。他只喜欢饮酒,后来又学道成仙了。有一年,韩愈升官当上了刑部侍郎,那时宾客盈门,众人都来宴贺。唯有韩湘子规劝韩愈弃官学道。可是,韩愈则勉励韩湘子弃道从学。韩湘子施展法术,用一个很小的葫芦给所有的客人倒酒。所有的客人都喝醉了,但是葫芦却还是满的。接着,他又用盆装满土,顷刻之间就开了两朵花,上面还有一副金字对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后来,韩愈因进谏被贬到潮州,他离开家乡去赴任的时候,途经蓝关这个地方,恰逢天降大雪,人和马都走不动了。这时,韩湘子冒雪来了。韩愈问他这是什么地方。韩湘子说是蓝关。韩愈这才惊叹韩湘子的预言是多么的灵验。不久,韩湘子护送韩愈到了任所,最后还度脱韩愈学道成仙了。

韩湘子韩湘子有很多传说,传说他戏弄过皇帝:据说,有一天,韩湘子路过京城,他见金銮殿中旌旗招展,鼓乐冲天,还不时传来丝竹管弦的声音。他一打听,原来是满朝文武大臣正在为皇帝庆寿。席上摆满了龙脑凤髓、燕窝鱼翅、琼浆玉液、山珍海味。可是韩湘子想起途中所见:天地干旱,庄稼枯死,老百姓死尸遍地,哀声遍野。于是心中愤愤不平。他想,我何不施点小术,惩治一下这昏庸的皇帝呢。

韩湘子主意之后,就变化成了一个化缘道人。他手拿木鱼,轻轻降落在金銮殿前面。他把木鱼敲得很响,一边敲一边大声叫道:“多谢施主,开恩!”

这下可惊动了整个金銮殿,皇上大怒:“孤王今日庆祝寿辰,大吉大利,你这道人却来化缘,化走了孤王的福气寿缘!快来人,把这道士推出去斩首!”

韩湘子不慌不忙,从容禀报道:“请皇上息怒,王刀虽快,但也不能杀无罪之人!请问皇上为什么要杀贫道?”

皇帝道:“今天是朕的寿辰,你上金銮殿来化缘,有损朕的福寿,难道还不该杀吗?”

可是韩湘子却说:“贫道是来给皇上贺寿的。”

“可是你这个叫化子,拿什么来给朕贺寿呢?”皇帝问道。

“寿礼不大,可是礼轻福大。”说着,韩湘子就从随身带的篮子里,取出一包自个吃的瓜子献给皇上。

皇上一看,满脸不高兴,心想:你这哪是给我祝寿的呢,分明是来捣乱的呀。他越想越气,就大声叫道:“大胆妖道,竟敢戏弄朕,快拉出去斩首。”

韩湘子韩湘子连忙说道:“请皇上息怒。皇上有所不知,这些都不是普通的瓜子,它能一会儿功夫里结出一个又大又甜的大西瓜。能让皇上在这隆冬吃上西瓜,难道还不是很珍贵的礼物吗?”

“你简直是胡言乱语,谁都知道,西瓜只有在夏天才有,这三九的天气哪来西瓜呢?你这不存心捉弄朕吗?”

“皇上,请稍等,贫道马上就能叫瓜子结出西瓜来!”说着,只见韩湘子把一粒瓜子放在金銮殿的砖缝里,接着往这瓜子吹了一口气,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瓜子就发了芽,再过一会儿,就长出了瓜藤,最后真的结出了一个大西瓜。

韩湘子恭恭敬敬地把西瓜放在皇帝面前,再抽出宝剑把西瓜切成一块一块的,请皇上和各位文武大臣享用。皇帝和这些大臣们吃了西瓜之后,没有不称赞的。

皇上很高兴,就对韩湘子说:“贤道,你的道法真的很高,可不知你还有什么法术呢?”

“请皇上不要着急,贫道还有一些道法,请稍等一会儿,我再变一样礼物给皇上,皇上见了一定会喜欢的。”

只见韩湘子举手招了一招,口中又念道:“宫娥美女,来!来!来!”霎时,七八个美女翩翩落在金銮殿上。皇帝睁大眼睛仔细盯着瞧了老半天,他完全被这些美女给迷住了。这些美女个个樱桃小口,人人面若桃花,双双脉脉含情的眼睛,向皇帝暗送秋波。

皇帝这下完全忘形了,非常高兴,他对韩湘子说:“道士贤卿,这礼真是朕意想不到的,朕想重重赏你,可不知你要什么呢?”

可是韩湘子却说:“不要皇上重赏,只求皇上稍微给点聘金就可以了!”

皇帝说:“聘金?你要多少,我就能给你多少!”

韩湘子说:“我不要多,也不能少,只要皇上给我一花篮子就够了。”

于是,皇上命人接过韩湘子的花篮子,去银库给他装银子。可是,他们装了大半天,怎么也装不满这个花篮子。皇上就叫人打开一个更大的银库继续装。然而,到最后,八个银库都装完了,花篮还是没有装满。皇帝急得目瞪口呆。回头责问韩湘子道:“你这妖道,你把我那么多的银两偷到哪里去了?快快从实招来!”

韩湘子笑道:“皇上息怒。你看,你的银两已经飞到天边去了。”边说边一手指着天边。皇帝睁大眼睛向天上看去,可是什么也没有看到。韩湘子呢,就趁此机会逃走了。

皇帝回过头来,见道士不见了。他又气又恼。可是后来,他想,虽然丢失了八个库的银两,但是毕竟得到了八个天仙美女,也算没有吃多大的亏。于是,他就叫那八个天仙出来跳舞给他看,哪知美女也无影无踪了。

皇帝大怒,诏令天下到处捉拿韩湘子。可是,韩湘子把从皇帝那里得来的八库银两拿去赈救了那些穷苦百姓,就没了踪影。

吕纯阳子

吕纯阳子,本名吕洞宾,因为他自号“纯阳子”,因此人们就有惯称他吕纯阳子。他是道教八仙之一,唐朝时候的人。

他的故事是这样的:唐朝时,在一个叫永乐乡的地方,住着一户吕姓人家。这吕家世代都是读书人,并且都在朝廷上当过官。吕洞宾就出生在这样的人家。

据说吕洞宾出生的时候,吕夫人的屋里异香扑面、仙乐飘荡,一只白鹤从祥云瑞雾中缓缓降下,飞入吕夫人的床帏中,就不见了。随后不久,吕洞宾就降生了。可能因为吕家是书香门弟的缘故,或者原本吕洞宾就是天上的神仙。他一生下来就气宇不凡,具有很多神异的地方。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家人就请来一位叫马祖的禅师给他看相。马祖禅师一看到吕家的这位小公子,就感到很惊奇,因为吕洞宾跟平常的小孩子很不相同。于是便不无称赞地说道:“贵家小公子气貌远非一般人能比,恐怕是天上的神仙投胎转世来的。想来有朝一日,他会出家求仙,重返仙界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