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治学严谨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易经·乾》

品德高尚的人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请教弄清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学习如同加工玉石那样反复地琢磨。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天生就很聪明的人,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人,稍差一点;有了问题才去学习的人,又差一点;有了问题还不去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了。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学习如同在追赶什么,害怕赶不上,又惟恐有所遗失什么。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不要担心自己不被人了解,只要努力去学习,别人就会知道你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学习到的东西能够按时去复习,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好学的人,吃饭不要求太饱,居住不要求奢华;合乎正义的事就迅速行动,言谈十分谨慎;向有高尚品德的人请教,使自己能分辨是非,就可以称为好学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天资机敏而且又勤奋学习,经常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问而且不以此为耻辱。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

要做道德品质高尚的读书人,不要做道德品质低劣的读书人。比喻学习以修养为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懂得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把知识作为乐趣的人。比喻对所学的东西,要努力去培养一种浓厚的兴趣。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爱好刚强却不尽力学习,弊病在于狂妄。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论语·阳货》

好勇却不好学,其弊病足以扰乱社会。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论语·阳货》

喜欢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就会形成尖刻的毛病。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论语·阳货》

为人诚实却不爱学习,其弊病足以伤害自身。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论语·阳货》

喜欢智谋然而不好学习,其弊端是放荡而不遵守纪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我曾经终日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地思考问题,结果没有收益,不如去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酸惫。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发现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

研究学问若攻读研究异端邪说,是十分有害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要老实承认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知道的。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

每天学习一些自己不懂得的东西,每月检查一遍学过的东西是否忘记,这就是好学了。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好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

各种工匠居住在各自的工作场所从事本职工作,品德高尚的人通过学习来获得真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

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诚恳地向别人请教又能够进行自我反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学习不知道厌烦,教诲别人不知道疲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我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向古人学习,经过努力才获得学问的人。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发愤好学忘记了吃饭,乐道安贫忘记了忧愁,不知不觉衰老将要来到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三个人行走在一起,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其中好的方面向他学习,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做学问的道理没有其他的,就是要静心努力而已。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

心里一直认为将有大雁和天鹅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即使同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也不会赶上他。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

广泛地学习和详细地解说,再回过头来概括地述说其大意。比喻只有多学,才能进行归纳和概括。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虽然有一种特别容易生长的植物,但如果暴晒一天,冷冻十天,就不会有哪种植物能够生长起来的了。比喻做任何事没有恒心,就会一无所成。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道德高尚的人是按照正确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深造,要求自己认真地钻研思考有所收获。自己有了收获,才会深入扎实地掌握住;深入扎实地掌握住,才会达到深刻广博的水平;有了深刻广博的水平,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所以道德高尚的人要自己认真地钻研思考有所收获。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

山间的小路,刚开始走时是特别窄,经常有人走,就会踩出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没人从这里走,就会被荒草堵塞了。如果心思没有用在学习上,就会像那山间小路没人踩一样,被荒草堵塞了。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非十二子》

不知道就勤问,不会就学习,有才能也要谦让,这样才称得上有道德。

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荀子·性恶》

人即使本质美好并且心智也好,也必须拜求良师并跟从他学习,选择道德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

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

——《荀子·宥坐》

遇到小土堆继续前进的人,我就教他;遇到丘陵就停步不前的人,我就不教他。比喻学习要不怕困难。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

——《荀子·大略》

勤奋好学,不耻于下问而不满足,爱惜人才而始终不知厌倦。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荀子·大略》

学习的人不一定都成为做官的,但做官的人必须要学习。

君子之学如蜕,幅然迁之。

——《荀子·大略》

道德高尚的人的学习就如同生物脱去皮壳一样,应当不断地变化更新。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荀子·大略》

知识丰富却不亲近老师,学问渊博却没有什么准则,喜好的东西很多却没有什么方向,道德高尚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少不讽诵,壮不论议;虽可,未成也。

——《荀子·大略》

如果人在少年时不读书学习,壮年时候又不研究事理,即使有能力,也不会有所成就。

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

——《荀子·大略》

无论是行走还是与别人交往,无论是站立着还是坐着,都要注意学习。看到好事就立刻去做,遇到疑难的问题就立刻向别人请教,不要等到过夜再说。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

——《荀子·大略》

君子对疑惑不解的事情决不随便去说,凡是没有经过认真学习和钻研的问题决不随便说出,长期这样做就会不断地进步。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大略》

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彻地了解事物的道理,善于实干的人能够深入地研究事物的疑难。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应该如同雕琢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今夫亡针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虑亦然。

——《荀子·大略》

那个失失了针的人,整天寻找针却找不到;他后来找到了,并非因为眼睛比过去明亮了,而是低着头仔细地看,才发现了它。心里考虑问题,也同眼睛看东西一样。比喻学习不能马马虎虎,心不在焉。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处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

——《荀子·儒效》

君子即使没有官位也是高贵的,即使没有俸禄也是富有的,不依靠言语也能取信于人,不发怒也有崇高的威望,处境穷困却很荣耀,处境孤独却很快乐。这些最崇高、最富有、最庄重、最严肃的情操,正是从虚心、刻苦的学习中得来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了,听到了不如看见了,看见了不如知道了,知道了不如付诸行动了。学习到了行动了的阶段,也就到最高境界。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儒效》

有知识并且又喜欢请教,然后才能成才。

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

——《荀子·儒效》

任何知识学说,如果合乎道理的就去探究,如果不合乎道理的就舍弃。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荀子·儒效》

不学习,没有正义感,以财富名利为追求,这是平庸的人。比喻人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

——《荀子·儒效》

事情的发展离开了正确的轨道就叫做奸诈之事,知识学说的研究离开了正确的轨道就叫做奸诈之理。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荀子·劝学》

品德低劣的人做学问,只是用耳听,用嘴说而已。嘴和耳朵之间只有四寸,而身体有七尺,这样做怎么能让自身得到好处呢?比喻学习要用心去学。

其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荀子·劝学》

学习只有真诚不懈才能深入,学习直到生命结束才可以停止。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荀子·劝学》

君子知道,做学问不完备、不纯正,是不能够被看做完美的,因此,要不断地去诵读诗书,将它们融会贯通;用心去思索,去理解它们的涵义,并把良师益友作为效法的楷模,尽力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废除有害的东西,培养有益的品行和学识。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荀子·劝学》

学习,就应该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荀子·劝学》

学习是讲究有始有终的,但就学习本身来说,它是没有终点的。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劝学》

品德高尚的人学习是用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品德低劣的人学习是用来加强自己的兽行。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荀子·劝学》

品德高尚的人的学习,是把学到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面,即使是极细微的言行也是值得别人去效法的。

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

学习不能够停止。

短绠不可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

——《荀子·荣辱》

长度不够的绳子不能汲出深井的泉水,知识浅陋的人不能与他讨论圣人的言论。

今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

——《韩非子·解老》

如今许多人之所以想成功却反而失败了,原因在于他们不懂道理而又不肯向有知识的人请教。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

有学问的人不炫耀渊博,炫耀渊博的人没有真才实学。

为学日益。

——《老子》

治学必须天天进步。

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庄子·让王》

只学习却不实践,叫做弊病。

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

——《庄子·田子方》

师傅慢走弟子也慢走,师傅快走弟子也快走,师傅奔跑弟子也奔跑。比喻学习上不能只有摹仿,而无创造。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比喻人们应珍惜有限的生命,学习更多的知识。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

——《庄子·庚桑楚》

学习的人,常常要学习他所不知道的道理;走路的人,常常想走他没有去过的地方。

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庄子·外物》

固执地尊崇古代而鄙视当今,是迂腐学者的习气。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

读书人好学不厌,因此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圣人。

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管子·小匡》

小时候开始学习时,专心致志不见异思迁,容易学有所成。

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

——《列子·汤·问》

手艺高明的工匠的孩子,必然先从编织竹器开始学习;善于冶炼的工匠的孩子,必然从连缀皮裘开始训练。比喻学习应该从打好基础开始。

学眎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

——《列子·仲尼》

练习视力,首先从看整车柴火开始;练习听觉,首先从听撞击钟声开始。比喻学习应从易到难,不可急于求成。

不能则学,疑则问。

——《曾子·制言》

不会的方面就要学,有疑惑就要请教。

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尚书·说命下》

教人时就会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知不足就是成功的一半,始终坚持学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成。

学犹殖也,不学将落。

——《左传·昭公十八年》

学习好像栽培作物,不学习就会落后。

好学而不贰。

——《左传·昭公十三年》

好学习却不三心二意。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

——《国语·晋语》

人有学识如同树木有枝叶一样。

知学之人,能与闻迁。

——《战国策·赵策》

通晓学问的人,能够随着获得的新知识而改变旧的观念。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战国策·燕策》

行动时要走在别人前面而休息要在别人后面,首先请教别人然后默默思考,这样比自己高明的人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学,身之砥砺也。

——战国·鲁·尸佼《尸子》

学习,是人进步的“磨刀石”。比喻学习可以使人有作为。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有也。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劝学》

不日夜苦读却能成为一流的学士、名人的,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劝学》

不知道理和义理,是由于生来不学习。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异宝》

他的学问越精深,他所需要的也越精致;他的学问越粗糙,他所需要的也越拙劣。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十而后足。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用众》

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如同齐王吃鸡一样,要吃到几十个鸡爪后才满足。比喻学习应兼取众长。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用众》

善于学习的人,喜欢借助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礼记·学记》

如果把最好的学习机会错过了,那么即使再勤奋刻苦也不会有大成就。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力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即使辛苦也只会事倍功半,反而埋怨老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独自一个人自学而不与朋友们交流,必然是孤陋寡闻。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求学问识而不停止,切实投入行动而不知疲倦。

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

不祈求多积财富,以多学知识、本领为财富。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记·礼器》

没有道德做根本就无法立身,没有学问做基础就无法工作。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

君子如果想转移人心促成新风俗,就必须从学习开始。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爱好学习的人就接近于智慧了,尽力做好事的人就接近于仁义了,明白羞耻的人就接近勇敢了。

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废耨也。

——《礼记·礼运》

想求得道义却不学习,就好像种庄稼而不除草一样。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

善于钻研的人,好像劈硬木一样,先劈容易处,后劈节疤坚硬处。

择师,不可不慎也。

——《礼记·学记》

选择老师,必须谨慎。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学记》

学习的人有四种不当处,教育的人必须知道:人的学习,有的是错在贪多,有的是错在太少,有的是错在对困难估计不足,有的是错在半途而废。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礼记·学记》

不学习摆弄弦索,就不能安弦成曲。比喻学习要从打基础入手。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礼记·学记》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如同敲钟一样。轻轻地敲击,则小声地响;重重地敲击,则大声地响。比喻回答别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解答中肯。

博学之,审问之。

——《礼记·中庸》

广泛地进行学习,详尽地进行询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玉石不通过雕琢,不会成为有价值的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能懂得各种事理。

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

——汉·刘向《说苑·建本》

仪表五官长得同样端正,但会修饰的人会更漂亮;天资条件一样,而有学问的人会更聪明。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汉·刘向《新序·节士》

没有钱财叫做贫寒,只学习却不会实践叫做弊病。

废学者断织。

——汉·刘向《列女传》

中途辍学的人,就如同织布被斩断了线一样。

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

——汉·刘向《说苑·建本》

学得杂乱而且不按照一定的准则,就会养成坏毛病并且难于矫正。

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

亲近贤者并向他请教学习,必定会增长自己的德行。

不好问询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

不善于请教别人,这就是砍断了智慧的根本而堵塞了智慧的源泉,还凭什么立身于世呢?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

人经过学习会增加才智,刀通过磨砺会更加锋利。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汉·刘向《说苑·敬慎》

既聪明、又有才干却又有几分愚笨的人,收获将更大;广听多记但又带几分浅薄的人,知识一定广博。

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

——汉·刘向《说苑·建本》

人们都明白用食物医治饥饿,不明白以学习医治愚蠢。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汉·刘向《说苑·建本》

年少时而喜欢学习,就像刚升起的太阳那样灿烂;壮年而喜欢学习,就像中午的太阳那样旺盛;老年时而喜欢学习,则若像点着蜡烛那样的光亮。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汉·韩婴《韩诗外传》

学习不停止,直到生命终才肯罢休。

剑虽利,不砺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汉·韩婴《韩诗外传》

刀剑虽然锋利,但不磨就无法砍断任何东西;人的天赋即使很好,但不学习就不能有所提高。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虽知必让,然后为知。

——汉·韩婴《韩诗外传》

没有能力就学习,没有学问就请教,即便有了学问,也要懂得谦让,然后才能算做有知识。

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

——汉·韩婴《韩诗外传》

不努力学习而喜欢空想,即使知道一点东西也不会很多。

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矇。

——汉·扬雄《法言·修身》

太阳、月亮都有光明,三年不看太阳,眼睛就会瞎;三年不见月亮,视力就会衰退。比喻人不学习就会退步。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汉·扬雄《法言·学行》

经过学习来锻炼自己,通过思考来加以精练,依靠朋友来纠正,以名誉来提高,依靠不断努力来完成,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擿埴索涂,冥行而已。

——汉·扬雄《法言·修身》

盲人用手杖捣地探索道路,就好像夜间走路一样。比喻学习没有好的方法,就如同暗中摸索,不易成功。

呱呱之子,各识其亲;诜诜之学,各习其师。

——汉·扬雄《法言·寡见》

哇哇哭的小孩子,都认识各自的亲人;整天争论不休的学生,各有各的老师。

务学不如务求师。

——汉·扬雄《法言·学行》

致力于求学不如致力于拜求一个好老师。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早晨起来学习,夜间睡时再加以思考。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

努力学习,以古明今,善于根据实证,求索真相。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普通的玉不经历雕琢,就表现不出美丽的花纹和图案;有才能的人不刻苦学习,就不可能具有好的德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也会存在忠实可靠的人;三个人在一起行走,一定会有我的老师。

有国者选重而任贤,学者博览而就善。

——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掌握权力的人要擅长选拔人才,加以重用;有学问的人要博览群书,学习有用的知识。

故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时损功。

——汉·桓宽《盐铁论·殊路》

学习上假若没有内在的功夫和自身的努力,即使有再好的老师和友善的朋友,也好像在油脂上画画和冰上雕刻,浪费时间,徒劳无功。

莫不知学问之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

——汉·陆贾《新语·资质》

无人不知道学问对自己有好处,懒怠嬉戏对事业没有益处。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汉·郑玄《诗谱序》

甩开纲绳网眼则会都张开,解开卷轴各篇文章都看到了。比喻理解了基础知识,学习就会一通百通。

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人们不可能去学驾驭龙的技术,而要学习驾驭马的本领。比喻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之也。

——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

人们都知道学习对自己有益处,但却不能坚持下去,这是由于不认真的原因。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常常说没有时间学习的人,就是有了时间也不能去学习。

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有知识的人如果无所追求,那么就比不上愚笨但爱学习的人。

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凡是想要建功立业、发扬道德的人,学习是最好的办法了。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人必须求师学习。

博学多识,疑则思问。

——汉·王符《潜夫论·叙录》

广泛地学习增长知识,有疑难问题就向别人请教。

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成饭也。

——汉·王充《论衡·量知》

人如果不学习,就如同谷秧还没成粟米,粟米还没有成饭一样。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汉·王充《论衡·效力》

如果人有了知识和学问,那么就能成为有能力的人。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汉·王充《论衡·问孔》

凡是做学问的方法,不怕没有才能,只怕难于和老师论辩问题,寻求正确的道理,辨明是非。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汉·王充《论衡·实知》

人的能力有高有低,懂道理、有知识是经过学习得来的。只要学习就会积累知识,不向人请教就什么都不懂。

夫谷未舂蒸曰粟,铜未铸铄曰积石,人未学问曰朦。

——汉·王充《论衡·量知》

谷没有经过舂蒸只能叫做粟,铜没有经过烧炼以前只是一堆矿石,人不学习就没有见识。

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

——汉·王充《论衡·实知》

不用眼睛观察却用嘴去询问,就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汉·王充《论衡·实知》

不学习不请教就能懂得事理,这是古往今来没有的事。

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汉·戴德《大戴礼记·劝学》

从远处观察才会有光彩的人,是因为只从外表上进行了修饰;然而越接近观察越显得光亮的人,是因为通过学习有了知识。

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

——三国·魏·徐干《中论》

每天温习学到过知识就不会忘记,自我勉励就不会落后。

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

——三国·魏·徐干《中论》

好吃的饭菜,不是只由一个味道组成的。比喻做学问要涉取广泛。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

——三国·魏·徐干《中论》

站在那儿思考向远处去,不如快点走到目的地;昂着头向别人说要飞了,不如修整翅膀的收获大;不与别人交往却又希望有学问,不如去勤奋学习从而实现心愿。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三国·魏·徐干《中论》

明确的奋斗目的,是求学的老师;自身的天资,是求知的学生。对于学习,不怕自己的天资不好,而担忧自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从事学习的人无数个,真正有成就的却没有几个,所以君子必须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有才能必须认真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经过学习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学习也无法获得成功。

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刘传》

能够成就千载功业的人,必然能从眼前而看到久远;聪明、细密又有决断的人,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学而不思,则疑阂实繁。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有很多疑惑障碍。

虽云色白,匪染弗丽;虽云味甘,匪和弗美。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

白色的东西不染上颜色,就不绚丽;味道是甜的东西不和其他的味道调配,就不会香甜美味。比喻学习必须兼取各种所长。

为道不在多,自为己有。

——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追求学问不在数量多,而在于如何将它变为自己的东西。

合锱铢可以齐重于山陵,聚百十可以致数于亿兆。

——晋·葛洪《抱朴子·尚博》

把微小的东西合拢在一起可以比山陵还重,把不大的数目聚集起来可以变成亿万的大数。比喻知识应不断积累。

无术学则安能见邪正之真伪?

——晋·葛洪《抱朴子·崇敬》

没有学问,怎么能够辨别邪正真伪呢?

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求习要多问并体会它的要点,要多看并选择正确有用的东西。倘若只钻研一件事情,那么是不足依靠的。

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

学习要赶早开始,等学到了精专水平,习惯与天性一起成熟,就会如同自然生成一样。

华衮灿烂,非只色之功。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华丽耀眼的古代礼服,并非只用一种颜色的线缝着而成的。比喻学习应当广博。

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

不经过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如同捕鱼而没有网一样,心情虽然急切但也决不会有所收获。

人知药理病,不知学理身。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

人们没有不知道药可以治病,却不知学习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

都人冶容,不悦西施之影。

——晋·陆机《演连珠》

国都里的人虽然都模仿西施的样子修饰容貌,但是却不喜欢西施的影子。比喻学习不要只学皮毛,而要学习精神。

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

——晋·杨泉《物理论》

人的学习好像口渴后去喝河水或海水一样,大口喝得到的就多,小口喝得到的就少。

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晋·王嘉《拾遗记》

人喜欢求学,即使死了精神还在;不喜欢求学,虽然活着,却称之为没有灵魂的尸体。

蜜蜂以兼采为味。

——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蜜蜂由于兼采百花,因此酿成的蜜才香甜。比喻求学问应当广为涉猎。

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学习不讲究钻研,是我所忧虑的。比喻做学问一定要努力勤奋,严格要求。

学不厌博。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学习知识不厌烦广博。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无,以就懿德。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

人积累学问,应当每天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以养成良好的品德。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积累学问好像储藏珍宝一样,通过明辨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能。

博见为馈贫之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广博的见解和知识是赠给贫乏的人的宝贵精神食粮。

表里相资,古今一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学习和天资相辅相成,古往今来一切著述的人都是一样的。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知识是无限的。

贲园奚足慕?下惟故宜遵。山成由一篑,崇积始微尘。

——南朝·宋·谢惠连《读书》

装修得很美丽的花园有什么可羡慕呢?专心治学的精神才是值得学习的。大山是由微小的尘土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非学之难,解学难也。

——南朝·梁·陶弘景《发真隐诀序》

一般学习并不难,深刻地钻研理解所学知识才是最难的。

理重事复,递相模效。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

道理事实重复,互相模仿抄袭。比喻要注重创新。

人不涉学,犹心之聋盲。

——北齐·刘昼《刘子·崇学》

人假若不学习,就好像思想上的聋子和瞎子一样。

修以学艺,犹磨萤雕刻也,金玉之磨萤,自美其矿璞。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治学如同研磨雕刻一样,金玉经过研磨之后,就会比在矿石里的时候美丽。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学习如同种树一样,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讲论文章就像春天开花一样,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犹如秋天结果。

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不要用有学问的多少去跟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家的富贵相比。比喻有学问才是真正的富贵。

君子之学进于身,小人之学进于利。

——隋·王通《文中子·天地》

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在于改造自己,而品德低劣的人学习则是为了谋取私利。

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隋·王通《文中子·道德》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精神听讲,中等的学习方法是通过心听讲,下等的学习方法是通过耳朵听讲。

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隋·王通《文中子·中说·魏相》

不广泛涉猎,因此有收获;不杂乱无章地求学,所以能透彻理解。

容体不足观,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称。然而显闻四方,流声后胤者,其唯学乎。

——唐·魏征《隋书·儒林传传论》

容貌、体态没有必要看得太重,勇敢、力气不值得仗恃,出身门第不值得称道,祖辈的光荣也不值得自己炫耀。能够使名声传于四方、影响到后代的,只有学术上的成就。

君子下学而无常师,小人耻学而羞不能。

——唐·魏征《群书治要·体论》

品德高尚的人肯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所以没有固定的老师;品德低劣的人则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不愿意向别人请教。

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杜甫《咏怀古迹》

文章才华和博学高雅的风度也可以做我的师傅。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学习不是探索花朵,而是寻根究底。

妙语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唐·王维《画学秘诀》

会说话的人不在于话说的多,善于学习的人必须依据规矩。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唐·刘禹锡《送周鲁儒赴举诗》

童年的时候就有爱读书学习的癖好,至今手指上还留存着握笔苦学的痕迹。

通人之说,章章必可行。

——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

知识渊博人的论说,每句话都明白可行。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唐·韩愈《进学解》

追求渊博的知识,务必要有所得,宏大的不会放过,微小的也不会舍弃。

兼收并蓄,待有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唐·韩愈《进学解》

把各类药物都采集一些储存起来,准备着将来都用上,是医师高明之所在。比喻学习要像良医一样博采众长。

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唐·韩愈《进学解》

学业担心不能精进,不担心主管的人不了解。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唐·韩愈《进学解》

点燃蜡烛不分昼夜地勤学苦读,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自己有了学问,只要活着就用不尽。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勤奋苦读才能有学问,否则肚子里什么知识也没有。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木材能够顺从规和矩,是因为有木匠;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是因为有学问。

师其意,不师其辞。

——唐·韩愈《答刘正夫书》

学习的本质,而不只是学其文词。

强学力行。

——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刻苦学习,尽力身体力行。

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

——唐·韩愈《赠张童子序》

把已学过的知识暂时放置一边,努力学习没有学习过的知识。

耳濡目染,不学以能。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耳朵常听,眼睛常看,不经过学习自然就会。比喻潜侈默化的影响。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唐·韩愈《谢自然诗》

人生来就处于万物之中,但是人有知识,所以最为高尚。

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唐·韩愈《原道》

对前人的学说如果选择不够精密,就会讲述不详尽。比喻治学应该严谨。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担心的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就半途而废,学习担心的是不实践。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唐·韩愈《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却不去向老师学习,那么成为疑难的问题,最终也解决不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古代求学的人必然有老师。老师,是来传授道理、教给专业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唐·韩愈《师说》

古代的圣人,他们才能超出一般人很多,还经常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请教为耻辱。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

——唐·韩愈《师说》

没有高贵和低贱之分,不分年长和年少,真理在谁身上,谁就是老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唐·韩愈《师说》

学习零碎次要的知识却遗漏重要的知识,这不是聪明的表现。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

宠爱自己的儿女,就应该选择老师教育他们。

良田少锄理,兰蕉香亦薄。

——唐·王建《励学》

良田如不经常耕耘,就会如同兰和蕉这类植物一样,香气也变得淡薄了。比喻人要勤奋学习。

面墙而立,不成人也。

——唐·房玄龄《晋书·梁武昭王传》

不喜欢学习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唐·孟郊《劝学》

人只有经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不学习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唐·孟郊《劝学》

年轻时要抓紧时间学习,人怎能会永远年轻?

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

——唐·孟郊《夜感自遣》

夜里学习到天亮都不停止,苦苦吟诵神鬼都会发愁。

年方三十,志立学成,既居禄位,先酬师德。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

年纪正好三十岁,志向已确立,学业也有成就了。身居高位,待遇优厚,首先应该酬谢老师的恩德。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

在句中看见一件事,在字外能类推三件事。比喻学习要善于依次类推,举一反三。

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学而成者也。

——唐·韦嗣立《请崇学校疏》

从帝王到老百姓,没有不学习就能成为有用之人的。

若不学,比如无目而视,无胫而走,无翅而飞,无口而语,不可得也。

——唐·马总《意林》

如果不学习,就如同没有眼睛想看东西,没有脚想走路,没有翅膀想飞翔,没有嘴想说话,这是办不到的。

耳有所闻,不学而不如聋;目有所见,不学而不如盲。

——唐·马总《意林》

耳朵虽然可以听见声音,但是如果不学习,就还不如聋子;眼睛虽然可以看见东西,但是不学习,还不如瞎子。

聋者学歌,无以自乐;夫内心不开,而强学问,如聋者效歌。

——唐·马总《意林》

聋子学习唱歌,无法自己享受的;不愿意学习而勉强去学,就和聋子一样得不到乐趣。

欲假明于他人之室,方凿窍于夫子之墙。

——唐·独孤铉《凿壁偷光赋》

想从他人的房子里得到光亮,才从墙上凿了一个洞。比喻创造条件进行学习。

学以知道,行以成德。

——唐·宋少真《聚徒教授判》

求学是为了懂得道理,行动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品德。

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

人的天赋虽然是承传下来的,但也必须广泛地学习才能成就事业。

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

勤学勤问,称之为美德。

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

——唐·范质《诫儿侄八百字》

不担心别人不知道,就担心自己的学习不到家。

功夫未至难寻奥。

——唐·贾枕《赋虞书歌》

功夫没修炼成以前,难以找到其奥妙的地方。

为学心难满。

——唐·项斯《送欧阳衮之闽中》

做学问,常常越做越难满足。

樵童牧竖劳相问,岩穴从来出帝师。

——唐·李咸用《题陈处士出居》

遇见樵夫和牧童也应该向他们请教,民间的隐居之处,自古以来就是出皇帝的老师的地方。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唐·李贺《南园》

人老了还一直在玩弄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每天都要推敲到晓月当空的时候才休息。

三余广学,百战雄才。

——唐·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积累空闲时间广学博览,身经百战才能有雄才大略。

知询于愚,或有得也。

——唐·杨炯《公狱辩》

智者向愚者请教,也许还会有所得。比喻在学习时要虚心地向别人请教。

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唐·杜荀鹤《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白天时间短,应利用夜晚的时间加强学习;有了知识,即使贫困,也比没有知识的贫困好得多。

勉汝言须记,闻人善即师。

——唐·杜荀鹤《送舍弟》

勉励你的话要记住,听说别人有优点就应当拜他为师。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唐·吕温《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不向老师学习的人,就会慢慢地放弃求学。

清扬似玉须勤学。

——唐·刘商《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

要想使自己变得如同玉一样清洁,就必须勤奋学习。

归山深浅去,必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唐·裴迪《送崔九》

既然是到深山里游玩,就应仔细欣赏美丽风光。不要像那个武陵人一样,一到桃源就归隐不复出去。比喻学习应细心钻研。

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珠珍。丈夫无伎艺,虚活一世人。

——《全唐诗补逸·王梵志诗》

黄金、珍珠和学问相比,黄金就不算什么珍宝,珍珠也比不上学问。一个人如果没有学识、技艺,就是枉活一世。

学古不泥古。

——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孙思邈传》

学习古人而又不拘泥于古人。

疑而问,问而辩,问辩之道也。

——宋·苏洵《太玄论上》

有了疑惑去请教,请教完有不同看法再讨论,这是解决疑惑的办法。

为学务日益,此言当自程;为道贵日损,此理在戒盈。

——宋·苏轼《张寺丞益斋》

学习务求每天都要有进步,此话应当是自己的规矩;追求真理贵在每天都要觉得不够,此理是在力戒满足现状。

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自身有学问的人自然气度不凡。

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宋·苏轼《又答王庠书》

精通于学习的人,每次读书都应该确定一个明确目标。

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

——宋·苏轼《登玲珑山》

已经走得脚酸腿痛了,没有一点力气时,高山的景物更加迷人,但这时要量力而行,不要贪婪。比喻治学要量力而行。

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想做而不能做,心和手不能配合,这是不学习的过错。

人不可以无学。

——宋·苏轼《登州谢上表二首》

人必须学习。

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宋·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

贫穷也牢记精神追求,老年也仍坚持学习。

异师殊说,相攻如仇雠。

——宋·苏辙《河南府进士策问》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说之间,常常互相攻击如同仇敌。

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

——宋·苏辙《东轩记》

即使为人看门打更,也能自我培养而不影响学习。比喻条件不好也应坚持学习。

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何及。

——宋·苏颂《书帙铭》

不学习怎么能有所成就?不读书怎么能谈得上学习?孜孜不倦地学习到老,贤圣之人也难以比及。

彼美不琢雕,椟中竟何如。

——宋·文天祥《题钟圣举积学斋二首》

美玉如果不加以雕琢,就像藏在椟中一样。比喻虽有美好素质的人,也必须勤勉学习。

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宋·王安石《祭沈文通文》

有些事情不必要去做,但要做的就应取得成果;有些东西不必要去学,但要学的就应学有所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在求学上是竭尽全力的,少壮时下的工夫常常到老年时才看到成果。

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

——宋·陆游《寒夜读书》

穿缀竹简的牛皮绳磨断无数次,铁做的砚台已被磨穿,口里不停地诵读,手中的笔不停地抄写,哪里还顾得上计算时间。比喻刻苦攻读。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强。

——宋·欧阳修《镇阳读书》

这才知道学习的大好时光是少年时代,到了老年再学习就困难了。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宋·欧阳修《易或问》

获得大学问后,同时就可以兼有那些小的学问,没有学习小学问后,却兼有获取大学问的。

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

——宋·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

品德高尚的人的学识,或用之于事业,或著书立说。

多识由博学。

——宋·欧阳修《和圣俞唐书局后丛莽中得芸香一本之作用其韵》

学识多是由于学得多。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宋·欧阳修《诲学说》

人的本性,会随周围的环境或事物改变而改变;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而且会沦为品德低劣的人。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

——宋·欧阳修《杂说》

道德高尚的人做学问,一刻都不愿意停息。

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

——宋·欧阳修《赠学者》

学问既然积累在心中,就如同树木的开花结实一样;根本坚实完好,树木的枝干就茂盛。

人之立身,不可以无学。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褚遂良传》

人如果想在品德、才能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习。

学而不止,高而愈下。

——宋·欧阳修《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

做学问不应该停止不前,成就愈高愈不能骄傲。

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

——宋·朱熹《近思录集注》

人在学习方面不能进步,是因为不努力进取。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观书有感》

从前枉费推移的力气,今日船在中流自由行驶。比喻学问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突破。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宋·朱熹《性理精义》

学习必须感觉到今天的理解比昨天正确,这样日新月异,就能进步。

学者先要会疑。

——宋·朱熹《近思录集注》

学习的人首先要会提出疑问。

所谓有知识,须知穷物理。

——宋·朱熹《上蔡先生语录》

所谓有知识,就是要弄清楚事物的规律。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宋·朱熹《白鹿洞书院教条》

学习、提问、思考、辨别,做到这四点,才能真正弄通事物的规律。

谋不忠,则欺于人;交不信,则欺于友;传不习,则欺于己欺于师。

——宋·朱熹《答吕子约》

替别人效力不忠诚,就是欺骗别人;与朋友交往不讲诚信,就是欺骗朋友;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温习,就是既欺骗了自己又欺骗了老师。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宋·朱熹《学规类编》

抛弃旧的观点,获取新的内容。比喻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宋·朱熹《近思录集注》

了解它,就一定要爱好它;爱好它,就必定要追求它;追求它,就一定要争取得到它。比喻学习应当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答吕子约》

做学问大的方面只有两种途径,努力学习和身体力行。

见善必为,闻恶必去,不使有顷刻悠悠意态,则为学之本立矣。

——宋·朱熹《答林伯和》

看见好事必须做,听说坏事必须铲除,不要让自己有瞬间的悠悠自得的念头,这样就建立起了做学问的根本。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宋·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旧知识经过讨论就会更加精深,新知识经过钻研就会变得深刻。

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宋·朱熹《近思录集注》

人在刚开始学习时就应知道把力气用在何处,学过了就该懂得把功夫放在哪里。

今之学,须是如饥之须食,寒之须衣始得。

——宋·朱熹《上蔡先生语录》

对于学习,如同肚子饿了要吃饭,身子冷了要穿衣一样,这样才会有所成效。

人之未知学者,自视以为无缺;及既知学,反思前日所为,则骇且惧矣。

——宋·朱熹《近思录集注》

人在没有学习前,自以为自己什么都好;等到学习的时候,回想以前的作为,便会惊骇恐惧。

人之为学,千头万绪,岂可无本领。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

人们要学的东西,是千头万绪的,怎么可以没有基本要领呢?

道理无穷,学者先要不得有自足心。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六》

道理是无穷无尽,学习的人首先就不能有自满之心。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所当然者而已。

——宋·朱熹《晦翁学案》

追求学问,其实不过是想知道事物之所以是这样的和事物为什么应该是这样的罢了。

人安重,则学坚固。

——宋·朱熹《近思录集注》

人如果安静稳重,那么学到的知识自然巩固。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宋·朱熹《近思录集注》

品德高尚的人读书的方法是,听得进去,蕴藏在心,成为崇高的德行,付诸于行动便是事业。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

——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

品德高尚的人求学,不做则罢,做就一定要获得成就,因此常常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知其困而学焉,以增益其不能。

——宋·朱熹《困学恐闻编序》

明白自己贫乏就去学习,以补救自己的不足之处。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宋·朱熹《刘甥瑾字序》

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像抱着美玉而深深地藏着不出卖,后来的人却拿石头冒充美玉而到市上炫耀。比喻古今两种不同的治学态度,即,古代从师以求心思口讲而身体力行,并非求人知晓;而今人则正好相反。

学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难之事。

——宋·朱熹《沧州精舍谕学者》

掌握真理,是天下第一等最大最难的事情。

好高欲速,学者之通患。

——宋·朱熹《答林择之》

求高图快,是求学者的通病。

兼取众长,以为己善。

——宋·朱熹《答林叔和》

把大家的优点都吸收过来,变成自己的优点。

须破得旧说,方立得新说。

——宋·朱熹《答陈肤仲》

必须破除旧的学说,才能建立起新的学说。

为学固不可迫切,亦当有穷究处,乃有长进。

——宋·陆九渊《陆象山先生语录》

追求学问固然不能急于求成,但也应该彻底学懂,这样才有长进。

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宋·陆九渊《陆象山先生语录》

人学知识如同登梯子一样,登高一级,所见就宽广许多。

学必无所蔽而后可。

——宋·陆九渊《杂说》

学习必须达到没有疑惑的水平才算学得可以了。

学所以开人之蔽,而致其知。学而不知其方,则反以滋其蔽。

——宋·陆九渊《送杨通老》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并使其明白。但是学习方法不当,就会使人更加糊涂。

学者不自着实理会,只管看人口头言语,所以不长进。

——宋·陆九渊《陆象山先生语录》

学习的人如果自己不确确实实钻研理会,只听人家是怎么说的,那么就不能进步。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陆九渊《语录》

做学问就担心提不出问题,能提出问题就有长进了。

善学者如关津,不可胡乱放人过。

——宋·陆九渊《语录》

善于学习的人对待问题如同交通要道上的关卡一样,不会随随便便放过去。

屠龙非世资,学问求自得。

——宋·黄庭坚《次韵晁元忠西归》

屠杀龙的技术不是治世所需要,追求学问应求那些用得上的真才实学。

人生要当学,安宴不彻警。

——宋·黄庭坚《送李德素归舒城》

人生在世应努力求学,即使在安宴之中也不放松警惕。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

追求学问的人贵在照着做,而不只是把知道的那些知识放在首位。

学者,所以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安以学为?

——宋·司马光《学要》

学习的目的,是用来纯净自己的思想;学问虽然很多而思想不纯正,学了又能干什么?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

能择取好的方面而学习,美好自然就归属自己了。

学则须疑。

——宋·张载《理窟·学大原》

学习就必须有疑惑。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宋·张载《理窟·义理篇》

在没有疑问的方面提出疑问,才是进步。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宋·张载《理窟·学太原》

学习可贵之处在心领神会,沿袭旧说无用。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如果想有涵养就必须有诚心,如果想让学问有长进就要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

学有思而获,亦有触而获。思而获,其觌亲;触而获,其诣速。

——宋·杨万里《庸言》

学习有经过思考后获得的,也有因偶然的机遇而获得的。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看见就熟悉;因机遇而获得的知识,领悟就很快。

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庸言》

学习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就不叫学习。

学必激昂自进,不至于成德不敢安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学习要振奋精神以求自进,不成就美德就不敢求安。

知有浅深,则行有远近,此进学之效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学识有深奥有浅薄,其所作所为也就有差距,这是学习程度所决定的。

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心思如果只停留在章句上,学习就没有用处,这是治学人的大忌。

学者有所言而不着乎心,不见乎行,则其所闻,固自他人之言耳,于己何与焉。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学习的人如果对自己的话不放在心上,不见于行动,那么他从别人那儿听到的话,对他又会有什么用处呢?

学贵乎成,既成矣,将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成其学,则非学矣。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学习可贵之处在有所成就,有了成就就要去实践;学习而不能够成就事业,实践而不能运用所学到的学识,这不是学习。

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见多识广的人,如同多储药物一样,应当知道有所用为贵。

学者当务实,一有近名之心,则大本已失,尚何所学哉。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做学问应该在真才实学上下功夫,一旦有贪图虚名之心,那么就会失去根本,还能学什么呢?

非日月之光,炬火之照,则不可进矣。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人如果没有太阳、月亮、烛火,就不能行路。比喻人没有学识就一事无成。

学莫贵乎自得,非在人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学习最可贵的地方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收获,却不是依靠别人获得。

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追求学问不贵广博,贵在所学的是正道。

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如果不深入地思考,就不能成就学业。

致知则明,明则无不胜其任者,在勉强而已。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智慧得到发展人就会贤明,贤明了就没有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的,要做到这些就要努力学习。

人之于学,避其所难,而姑为其易者,斯自弃也已。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人如果在学习时,倘若回避难学的地方,而先去学习容易的地方,就是自己不求上进。

善学者,当求其所以然之故,不当诵其文过目而已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善于学习的人,应当追求精通其所以然,不应当只是背诵条文或随便看看而已。

善学者之于心,治其乱,收其放,明其蔽,安其危。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擅长学习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心,不会让它混乱,不会让它放荡,去掉蒙蔽,以使不安情绪平静下来。

学而为名,内不足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如果学习是为了追逐名誉、地位,那么根底肯定不行。

无好学之志,则虽圣人复出,亦无益焉。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没有热爱学习的志向,即使是圣人重新降临于世,也没有办法。

学者当务实,一有近名之心,则大本已失,尚何所学哉!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求学的人应当脚踏实地地做学问,一旦有了接近名利的想法,那么就失去了根本,学习就没有什么用了。

百工制器,必贵于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为也。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各种工匠制作器具,必定贵在有用处;如果器具没有用处,工匠就不会制作。学到的知识没有用处,还学它来干什么?

学者有益,须是日新。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求学的人要有进步,必须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追求学问的宗旨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会得到真知,不思考就不会得到知识。

学不躐等也尚矣,自一年至七年皆有所观,九年乃大成。

——宋·晁说之《晁氏儒言》

学习贵在脚踏实地地循序渐进,坚持一到七年就会有所收获,九年就会有大的成果。

君子莫大于学,莫害于昼,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对于君子,没有比求学更关键的,没有比懒惰更有害的,没有比自满更糟糕的,也没有比自暴自弃更坏的。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不经过深思就不能掌握道理,不经过深思而得到的东西,得到的快失去。

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颜子所以为大贤也。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以有才能的人请教没有才能的人,以学问多的人请教学问少的人,颜渊成为大贤人的原因就在这里。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品德高尚的人的学习要天天有新的收获。天天有新的收获,天天就会进步。

为学不进,只是不勇。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学习却不进步,这是没有勇气。

学者轻俊者不美,朴厚者好。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做学问的人不要轻浮,应该朴实敦厚。比喻做学问不能华而不实。

学者工夫,但患不得其要。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学习应该刻苦,但只怕不得要领。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做学问要明白今天正确昨天错误,日日月月不断更正,就有进步。

学者无有径截一路。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追求学问,没有什么捷径的路。

若知新,则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则常活不死杀矣。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求学如果有新的发现,就可以由这一发现引申到相关事情,融会贯通,灵活而不死板。

若只是握得一个鹘仑的果子,不知里面是酸是咸是苦是涩,须是与它嚼破便见滋味。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倘若拿着一个整个的果子,不知道里面是酸味是咸味是苦味还是涩味,就必须把它嚼烂才能尝到滋味。比喻学习不可囫囵吞枣。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

——宋·陆佃《省试策问》

请教问题要有老师,互相讨论要有朋友。

身定则神凝,明于乌兔轮。是以学道者,要先安其身。

——宋·郑侠《教子孙读书》

心神安定,精神就自然专注,目光就明如日月。因此,要想学习,首先就得能坐得住。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知识不丰富的人喜爱学习,以请教人家为可耻的人自以为满足,不喜爱学习。

下以言语为学,上以言语为治。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只模仿老师说的话,是下等的学习方案;把老师的话用以指导实践,是上等的学习方案。

幼不学,老何为。

——宋·王应麟辑《三字经》

年少时不学习,等到老了能做什么呢?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宋·王应麟辑《三字经》

狗能守夜,公鸡会报晓,人不学习,还算人吗?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习,还不如动物。

人才高下,固有分限,然亦在所习,不可不谨。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人的才能高低固然有区别,然而重要的还在于学习,对此不能不谨慎对待。比喻一个人天资再好,但如果不学习也将一事无成。

知有精粗,行有浅深;然知常在先,固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矣,未有不知而能行者也。

——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

知识有精通粗浅之分,做事也有深浅之分;然而知识总在行为的前面,固然存在有了知识而不能照着做的人,但没有不懂得那件事而能够做好的人。

知有精粗,必由粗以及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

——宋·张栻《论语说序》

知识有精通或粗浅,要从粗浅达到精通;行为有开始及终结,要从开始达到终结。

学始于不欺暗室。

——宋·朱子《二程外书》

求学应从在暗室里都不做亏心事开始。比喻学习必须心诚。

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

——宋·包恢《论立身师法》

凡是做学问的方法,首先要有最大的诚心;没有诚心,要学好是不可能的。

凡勤学,须是出于本心,不待父母先生督责。

——宋·包恢《论立身师法》

凡是勤奋学习,必须是产生于内心的自愿,不等待父母和老师的督促和批评。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没有起步早、迟的差别,就怕开始勤奋最后懒惰。

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宋·张孝祥《衡州新学记》

人不学习,则会说荒诞的话做不正派的事;治理国家的人不学习,就没有法度可以遵循奉守。

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宋·张孝祥《衡州新学记》

学习,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治理国家的学问,是学习的实施。学习没有恶习,治理国家就不会采取不正派的方法。

古君子之为学也,不在乎禄位而在乎道义而已,用之则从政而惠民,舍之则修身而垂教。

——宋·王禹偁《送谭尧叟序》

古代君子治学读书,不重视当官而重视道义,如被任用就治理国家让人民得到好处,如不被任用就修养身心而教导后人。

心无蔽,故施之于己则身治而家齐,推之于人则官修而政举。

——宋·曾巩《劝学诏》

常常学习思想就没有堵塞,用之于己身心和家庭就得到整治;用之于他人官吏就得到修整,政事就会振兴。

传注之学,有利有害,须是自做主张方可。

——宋·龚昱《乐庵语录》

训诂注释的学问,有对的,有不对的,要有自己的主张。

人一己百,虽柔必强。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别人学习一次自己学习百次,虽然柔弱必然会变得坚强。

学贵有常,而悠悠害道。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学习贵在经常坚持,松散懒惰是有害道义的。

穷理者,进学之本。

——宋·刘荀《明本释》

道理分析透彻,是增进学业的根本。

学贵实,心贵虚,不虚则不实矣。

——宋·陈耆卿《颜子论》

求学贵在求实,思想贵在虚心,不虚心则不能做到求实。

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

——宋·宋祁《释俗》

如果依据圆规去画圆形,按照方形去做角尺,那么终究只能做别人的奴仆。比喻做学问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宋·汪洙《神童诗》

学问是勤奋的结果,用萤火虫做灯火也能读上万卷书。

盗道无师,有翅不飞。

——宋·李璟等《大平广记》

偷来道术却没有拜师长,假若有翅膀也不能飞翔。比喻只凭书本知识则难以成功。

弹琴不师谱,称物不师衡,上匠不师绳墨,独自师心,虽终身无成可也。

——金·赵秉文《答李天英书》

如果弹琴不按照乐谱,称东西不用秤,木匠做工不用墨线,只是独自去想,那么即便过了一辈子也不会有成就。比喻学习和借鉴是非常重要的。

尽得诸人所长,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专师古人也,亦非有意于专摈古人也。

——金·赵秉文《答李天英书》

把各家的优点都学到手,然后才能卓然自成一家,不是专为学习古人,也不是专门要抛弃古人。比喻对知识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人果不好学,方寸如废田。

——元·王恽《元日示孙阿鞬六十韵》

人倘若不喜欢学习,头脑就如同一块荒废的田地。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元·欧阳玄等《宋史·陈恕传》

耕田种地应该向奴仆请教,纺纱织布应该向婢女请教。比喻求学应不耻下问。

患不志于学,不患无从师之资。

——元·欧阳玄《安成李氏重修安贤义塾记》

担心的是对于学习没有坚定的意志,而不是没有学习的费用。

学必求良师友。

——元·欧阳玄等《宋史·毕士安传》

学习要求教于好的老师和学友。

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元·欧阳玄等《宋史·程颢传》

学习的人最怕看不起基础知识而好高骛远,这样终究一事无成。

斫残万石须求玉,淘尽群沙始得金。

——元·胡祗遹《赠张子素》

斫削千万块石头,目的是找到玉石,淘洗完无数的沙子,才得到黄金。比喻追求真理,探索学问是十分艰难的。

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

——明·王守仁《寄福安诸同志》

宁可向智者学习,即使没有办法完全学到手,也不去追求那种只是偶尔做一件好事而成的名。比喻学习要学到真本事。

学须反己。

——明·王守仁《传习录》

学习要严以责己。

以人之长,而明己之短。

——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运用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

为学大病在好名。

——明·王守仁《传习录》

追求学问最大的毛病是追求虚名。

凡人之学,不日进者必日退。

——明·王守仁《与陈国英》

一般人求学,不能做到每天进步就必然每天退步。

师其意,不泥其迹。

——明·戚继光《练兵纪要·练将》

应该研究和学习他人的思想,不要只是摹仿他人的做法。比喻学习重在掌握精神实质,不要拘泥于具体做法。

水之不舍,通乎昼夜,圣人之不已,贵乎古今。

——明·徐光启《赤子之心与圣人之心若何解》

水昼夜不停地流动,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古今知识,也如同流水一样昼夜不停息。

若闻誉而喜,闻毁而戚,则将惶惶于外,何以为学。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

倘若听到赞扬的话就喜悦,听到诋毁的话就悲伤,这样被外面的影响弄得惶惶不安,怎么能专心学习呢?比喻学习应集中精力,排除干扰。

至博而约于精,深思而敏于行。

——明·方孝孺《书签》

知识渊博而简略精专,深思熟虑而敏捷实行。

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重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明·吕坤《呻吟语摘·问学》

擅长学习的人,就如同在闹市上往前走一样,肩膀挨着肩膀,脚踩着脚,有前进一步的机会,就得紧紧抓住。

学识一分不到,便有一分遮障。

——明·吕坤《呻吟语摘·问学》

学问见识有一分没有达到,就会存在着一分障碍。

学者工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

——明·胡居仁《居业录》

追求学问的工夫是,宁愿眼睛向下也不要好高骛远,宁愿深入思考也不要轻浮。

知贵精,行贵果;学贵博,不贵杂;守欲约,不欲陋。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知识贵在精深,行动贵在结果;学习讲究广博,不要庞大杂乱;保持学习成果要简要,不要简陋。

学博而不精,则流于杂驳。

——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学习广泛却不追求精通,就必然会使学到的东西杂乱无章。

椎鲁朴钝,非学者之患也;聪明绝异,学者之深患也。

——明·归有光《六言六蔽》

迟顿笨拙,并不是治学人忧虑的;聪明绝顶,却值得治学人深深担忧。

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

——明·薛应旂《薛方山纪述·上篇》

追求学问的人不用忧虑开始时志向不高,而应担心没有恒心坚持下去。

君子之学也,忧乎不得实,不忧名之不得也。

——明·薛应旂《薛方山纪述·上篇》

君子在学习上,担心的是没有学到真实的东西,而不怕没有获得名声。

学贵常,又贵新。

——明·祝允明《读书笔记》

求学贵在有恒心和不断创新。

学功随日新,慎毋中道废。

——明·宋濂《送李生还四明诗》

求学应该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切不可半途而废。

学者,人之本也。

——明·张泰《学殖赋》

求学是人的根本。

学不至于圣贤,只是有不诚之处。

——明·薛宣《薛文清公读书录·论学》

学习达不到最高境界,是因为没有诚心。

学贵乎日新。

——明·薛宣《读书录》

学习贵在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学不进,率由因循。

——明·薛宣《读书录》

学习上没有进展,多数是由因循守旧造成的。

学者舍其固有,而求之外铄,何异提灯乞火矣。

——明·朱舜水《虚灵不昧》

学者如果放弃自己特有的长处,去追求表面的华美,这好像提着灯向别人讨火一样。

学由自得,则得为真得。

——明·唐甄《潜书·宗孟》

学问如果是由自己体会得来的,那么就是真的得到学问。

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明·方以智《东西均·疑何疑》

善于提出疑问的人,常常不去怀疑人们已有了疑问的,而是怀疑人们尚没有疑问的。

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

——明·王廷相《慎言·潜心》

只是泛泛地讲未必能与书中的深刻含义相吻合,只有反复学习直到纯熟的程度才好。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

——明·谢榛《四溟诗话》

学习的人若能博采众长,合在一起,就像牙齿的咀嚼把五味调合在一起,才能尝到味了。比喻学习如能博采众长,则学业必成。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大的志向不依靠才能就无法实现,要想有大才能,不学习就不会有成就。

若要好,问三老。

——明·唐海《中山狼》

如果要想把事情办理好,那么就要多向老年人请教。比喻要重视经验和智慧。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草如蒿。

——明·佚名《增广贤文》

学习的人像禾苗稻子一样有希望,不学习的人像草和蒿一样无用。

获一义胜真珠船,剖一疑如桶脱底。

——清·袁枚《检书图为卢抱经学士题》

探明一个事理胜过得到一船珍珠,解决一个疑难问题好像水桶掉底水一泻而出那样痛快。

人贵知足,惟学不然。

——清·袁枚《续诗品·勇敢》

人可贵之处在于知足常乐,但是这个道理惟独不能用在学习上。

善学邯郸,莫失故步。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不要像邯郸学步的人那样没有学到别人的经验,反而忘掉了自己的经验。

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

——清·袁枚《随园诗话》

熊掌、豹胎虽然味美,但如果生吞活剥,还不如一蔬一笋对人有益处。比喻读书学习,不能不求甚解。

人学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要在用其所长而藏己之所短则可,护其所短而毁人之所长则不可。

——清·袁枚《再与沈大宗伯书》

每个人学习都可以选取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东西,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优点而避开缺点;如果照顾缺点而毁掉其优点,那是不应该的。比喻学习应从自身特点出发。

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取法于人,却不是全部;向别人学习,又不全部听别人的。

专习一家,硁硁小哉!宜差相之,多师为佳。

——清·袁枚《续诗品·相题》

专业学习一家的学说,就会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应该善于向别人学习,多几个老师才好。

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

——清·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不要死学古人因袭照搬,不要因敬畏古人而受拘束。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

学习不会阻碍思考,并且学得越广泛思考就会越深远;思考正确会有助于学习,并且思考陷入困境就会学习得更勤奋。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