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糖尿病发病机理与致病因素

一、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糖尿病是世界性疑难疾病,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居安思危的思想,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例如,什么是胰岛素?什么是血糖?糖尿病与血脂有什么关系?……

血糖的含义

血糖即指血中葡萄糖的含量,血糖的测定是确诊糖尿病和指导治疗糖尿病的主要依据。通常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一般指过夜空腹8小时以上,于早晨6至8时测定的血糖,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8—6.16毫摩尔/升。空腹血糖反映了无糖负荷时体内的基础血糖水平,其测定结果可受前一天晚餐进食量及成分、情绪的波动变化、夜间睡眠的好坏等因素影响。

餐后2小时血糖指进餐后2小时时测得的血糖值,其反映了定量糖负荷后机体的耐受情况。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0毫摩尔/升。

检测血糖的时间间隔取决于糖尿病患者所患病的类型、治疗用的药物种类及血糖的控制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血糖情况,通常测7次血糖,即在一天早、中、晚三餐前后、及睡前各检测一次,如怀疑病情发生了变化需检测凌晨血糖。患者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良好时,可1—2周测一次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以监测治疗。在调整胰岛素剂量、调换胰岛素剂型、改变胰岛素注射时间时;感染处于应激状态时;饮食、睡眠习惯有重大改变时,血糖过高或过低时;糖尿病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时;应增加检测血糖的次数,注意随时监测,避免产生危险。

化验血糖的意义

进行糖尿病检查时,抽血化验是必需的一道手续,那么化验血糖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

血糖反映采血时的血糖水平。血糖在24小时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人体的不同状态(如睡觉、吃饭、紧张、激动等)而发生变化。一次血糖只能表示采血时的血糖水平,而并不表示全天的血糖。所以,要了解全天的血糖情况,必须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内多次化验,通过几个点的血糖,推测出全天的血糖水平。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指标。要想诊断某人是不是糖尿病患者,只能通过化验血糖来确定。血糖还可以直接反映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病情越重。

监测血糖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血糖可以反馈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的患者,用上药就以为什么事都没有了。其实,用药后血糖不降到理想范围,根本达不到治疗目的。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要经常测血糖来评价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血糖化验能直接反映血糖的变化规律,对调整治疗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天中血糖在不停地发生变化。胰岛功能越好,这种变化越小;相反,胰岛功能越差,这种变化越大。糖尿病的治疗不仅要降低空腹血糖,而且要减小血糖的这种波动。由于药物的功效不同,有的药可以降低空腹血糖,有的药则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而每个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变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对每个糖尿病患者来说,只有了解了自身血糖的变化规律,才会调整好用药。

此外,通过检测血糖可以了解患者的胰岛功能。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水平可直接反映胰岛的功能。如果空腹血糖经常大于13.9毫摩尔/升,表示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较差。

检测血糖随时都可以进行,因为不论是抽静脉血化验还是采毛细血管血化验的血糖值,都是采血时的血糖的真实水平。但在不同的条件下,测血糖会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血糖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患者某一时间测定的血糖值只代表患者当时的血糖水平。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测血糖是为了推测全天的血糖水平,而不单单是为了此时此刻的血糖。理论上讲,要想了解全天的血糖水平,每天测血糖的次数越多,越能反映全天血糖的真实情况。但实际上,要求患者一天测太多次的血糖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一天只能选几个点进行血糖测定,以几个点的血糖值来推测全天的血糖水平。一般有8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点。

夜间3点是人体24小时血糖的最低点。但由于监测的不方便,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点。接受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的患者,怀疑有夜间低血糖时,要测此点的血糖。

空腹血糖特指空腹8—12小时的血糖。所以,一般都是指早晨餐前血糖。如果早餐正常进餐,中午餐前的血糖就不能称为空腹血糖。但空腹血糖也不是要求绝对空腹,空腹时间过长也会影响血糖检测结果。空腹血糖可反映人体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功能。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监测的最基本点。

早、午、晚三餐后2小时血糖及午餐、晚餐、睡前6个点的血糖可反应进餐对血糖的影响,是人体血糖的最高点。一般情况下,选早餐后血糖为代表。

尽管一天中血糖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一般情况下上述7个点——三餐前、三餐后及睡前血糖,特殊情况下再加上凌晨3点的血糖,基本上可以反应全天血糖的真实情况。如果血糖变化幅度较大或者是胰岛素治疗的早期,常采用7个或8个点进行血糖监测。

但实际上,7个或8个点的血糖测试对一般人、特别是上学、上班的人来说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如果患者每天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紧张程度等)、身体状况相对稳定,一般以4个点——早晨空腹、三餐后血糖,也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全天的血糖水平。

如果身体处于“非常时期”时,如身体患有发烧、创伤、心肌梗塞等其他重大疾病,血糖的变化程度将很大,一天需要多次化验,调整用药,度过危险期。

理论上,每一天都应该测几个点的血糖,才能了解每一天的血糖水平。但事实上这一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先不说从经济对患者造成一定负担,单说对患者肉体也是一种损伤。所以,只有在身体处于“非常时期”,如身体患有其他重大疾病,如发烧、创伤、心肌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才要求每天都要监测几个点的血糖,直到度过危险期、血糖稳定。

对于胰岛素治疗的初期,血糖还没有调整到理想水平,一般可每隔3—5天测定一次4—8个点的血糖;如果血糖趋于稳定,对于I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周测定一次4个点的血糖。可以选择某一天测4个点的血糖;也可以一天一天地测,每天测1个点,连续测4天:比如,周一测早晨空腹血糖,周二测早餐后2小时血糖,周三测午餐后血糖,周四测晚餐后血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II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每2周测一次4个点的血糖。

没有接受胰岛素治疗的II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值高但还没有并发其他病时,才可采取口服药治疗。但一周要测定4个点的血糖值,以观察病情变化,并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如果病情稳定,血糖值趋于正常,且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紧张程度等)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1个月至少测定1次4个点的血糖。

但血糖的测定并没有不变的模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监测。做到既能比较真实地反应血糖水平,又不增加经济负担或因血糖监测影响生活质量。

尿糖的含义

尿糖即尿中的葡萄糖。在正常情况下,机体每天只有极少量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小于100毫克/日),一般检查方法不能测出;当每日尿中排糖量大于150毫克时则可测出。检查方法有定性测定法和定量测定法两种。定性测定法能粗略地测定尿糖含量,用—、±、+、++、+++、++++表示,检测方便,易被患者接受,在实际应用中最多,其缺点是不能准确地反映高值,它包括以下几种测定形式:

(1)分段尿糖测定,可间接了解机体在三餐进食后及夜间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变化情况,可作为调整患者饮食及药物治疗期间药物用量的观察指标。其方法是将24小时按三餐进食、睡眠分为四段,检测每个阶段尿中排糖情况及尿量。

(2)随机留取尿液测定尿糖,结果反映了测定前末次排尿后至测定时一段时间内所排尿的含糖量。

(3)即刻尿糖测定,此结果反映了测定当时尿中含糖量,常作为了解餐前血糖水平的间接指标。其方法为先将膀胱内原有尿液排尽,然后适量饮水(约饮200毫升),20—30分钟后留尿测定尿糖。

定量测定指单位时间排出尿糖的定量测定,一般以测定24小时量为基准,这项测定数据是对糖尿病病情及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数据之一。

尿糖阴性者不一定没有患上糖尿病,轻型糖尿病患者其血糖超过正常标准,但其空腹血糖浓度未超过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参考值为8—10毫摩尔/升)时,空腹尿糖常为阴性,此外由于试剂、仪器及操作错误,大量饮水而使尿糖稀释,或因服用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均可使尿糖成为假阴性。但是尿糖阳性者也不能保准是个糖尿病患者,这是由于有的患者肾功能减退,对糖的吸收功能降低,使肾糖阈降低,可低至7.8毫摩尔/升以下。这样一来,血糖即使正常也仍然有可能出现尿糖,这称为肾性糖尿。另外,正常人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甜食,如糖、蜂蜜以后,也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而致尿糖;正常妇女怀孕的最后2个月及生孩子后的断奶期都可排出乳尿糖。因此,绝不能单独根据尿糖而诊断糖尿病,必须要检查血糖。

酮体的含义

丙酮、β—羟基丁酸、乙酰乙酸都属于酮体,是由脂肪大量分解而产生的。正常人的尿酮体为阴性,在尿检中出现尿酮体阳性者,急危重症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糖尿病患者因体内糖利用障碍,而使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超过机体利用。血中酮体含量超过正常值,则发生糖尿病酮症。当酮体在体内进一步增多,则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昏迷,诱发心、脑、肾等并发症而致死亡。所以说糖尿病患者如发现尿酮体在40毫克/升以上,请迅速到医院就诊。

在饥饿、妊娠、呕吐、剧烈运动、高脂无糖饮食、消化吸收不良等情况下,健康人也有可能出现饥饿性酮症,也可使尿酮体出现阳性。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合成激素,它的主要功效是对三大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起到调节作用。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以释放人体所需能量,同时降低血糖。它对蛋白质的合成和贮存有促进作用,从而对机体生长起着推动作用。另外,它还对脂肪的合成和分解有着双向调节的作用。当胰岛素缺乏时,糖分解利用受阻,致使血糖升高,由于脂肪作为能量被大量分解,从而可能会引起酮症和血脂升高。

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含义

血糖持续一段较高水平时间后,葡萄糖会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的过程;如与血红蛋白发生糖基化,则形成糖基化血红蛋白。由于糖基化血红蛋白消除比较慢,而且与血糖水平相平行,故它的含量常能反映采血前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也能反映出糖尿病血糖的控制情况,还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其正常范围为3.6—6.8%。

对于病因不明的昏迷患者进行输葡萄糖抢救时,糖基化血红蛋白有鉴别意义。另有研究显示,测定糖基化血红蛋白值不受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运动年龄、体重、病程、治疗方式、血清蛋白含量等因素的制约。但是,由于糖基化血红蛋白比较粗略,所以反映不出血糖的细微变化。

血脂与糖尿病的关系

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LDIL)、高密度脂蛋白(HDIL)皆属于血脂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原因而使机体对糖的利用减少,促使作为另一种能源物质的脂肪就担当起了供应能量的角色。而当脂肪分解供应能量时,又对胆固醇的合成起了促进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胆固醇血症,易伴随发生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监测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几率。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血脂的高低影响着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患者本身,要尽早采取饮食治疗或降脂药物治疗,使血脂降至正常范围。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一般3—6个月应做一次血脂检查。

血压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患高血压的几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而且发病比较早。

高血压病能增加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同时糖尿病、高血压均是造成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另外,糖尿病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也比不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死亡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对血压的监测,把血压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糖尿病患者的最佳血压应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

葡萄糖耐量试验

对于血糖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检查,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检查方法就是做葡萄糖耐量试验。这是一种增加糖负荷后检查血糖以提高糖尿病检出率的方法。

葡萄糖耐量试验过程如下:首先,服糖前先抽取空腹血糖,然后口服葡萄糖75克或馒头100克,儿童可以按照每公斤体重服用1.75克(最高限75克)的计算方法口服葡萄糖。于空腹服糖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分别抽取血糖检验。

但请注意一点,糖尿病患者在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前,至少要空腹10个小时,饮水却不作要求。而且实验前3天的饮食和体力活动应适当限制,每日糖类的摄入量不应低于250克。试验中不要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不要大量饮水,不要吸烟,不要饮酒或咖啡等刺激性的饮料。如果患了感冒、肺炎等急性病,要等病愈2周以后再进行检查。如果正在口服避孕药、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须于试验前3天停止使用。试验通常在上午进行,因午后糖耐量偏低。并且一定要准时抽血,采血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测,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所导致的综合征,是较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换句话说,就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得病,或是其工作不好、代谢功能异常而使人生病。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各部位组织摄取葡萄糖,并且促进它们对葡萄糖的储存和利用,使葡萄糖被转运到脂肪组织,或者作为细胞的能源,以此来降低血糖。

糖代谢紊乱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首先是引起糖代谢障碍。因为胰岛素不足时,糖进入细胞减少,糖原合成减少,糖醇解减少,磷酸戊糖通路减弱,三核酸循环减弱,由此而导致肝、肌肉及脂肪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此外,由于胰岛素缺乏,对肝和肌糖原分解抑制减弱,对糖原异生及肝糖生成的抑制过程减弱,以致引起肝糖输出增多——糖原分解增多,糖原异生增强,肝糖生成增多,从而导致高血糖。由于糖氧化发生问题,细胞内能量供应不够,患者便会产生肚饿的感觉,于是便多食东西,吃得多,血糖浓度就会增高。当血糖增高超过肾保留葡萄糖的界限值时,葡萄糖便会在尿中排出,出现糖尿。因糖大量排出,带走大量水分而引起多尿。因为经常小便,所以体内流失水分便多。假如体内水分失去过多,血液便浓缩,血浆渗透压增高,便会觉口渴而大量饮水。糖氧化功能发生故障,人体内便要动员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因而消耗过多,患者便逐渐消瘦,体重减轻,严重的会出现酸中毒、昏迷及脱水症状。

脂肪代谢紊乱

患有糖尿病,肌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大量葡萄糖流失,肌体便要动用体内大量脂肪。随着脂肪酸的氧化可产生过多的脂肪代谢产物,带来严重后果,如酸中毒,酸碱平衡紊乱,使血液循环受阻,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可导致糖尿病患者昏迷。

糖尿病是一组慢性病,从正常血糖到间歇餐后高血糖,以致发展到持续性空腹高血糖,从无糖尿到有糖尿,从无症状到有症状,从无并发症到有并发症,是一个长期的从病理生化和病理生理发展到病理解剖严重损坏阶段的病变过程,反映着胰岛细胞储备功能逐渐降低与胰岛素分泌障碍的演变过程。

总之,糖尿病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产生连锁反应,导致脂肪、蛋白质、水和无机盐代谢障碍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在糖及脂肪代谢障碍的同时,还可能会出现蛋白质代谢紊乱,使体内蛋白质难于合成,以致蛋白质缺乏、体力下降而易患上各种感染。同时,血中含高浓度的糖分,会促使某些细菌增长,抑制抗菌细胞的吞噬功能。所以罹患糖尿病很容易并发皮肤感染,也会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炎、膀胱炎和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等。而脂肪代谢障碍,更会并发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血管病变可使血流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抵抗力减弱而发生感染。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经常有反复发作的化脓性皮肤感染,便要考虑是否有隐性糖尿病的可能性,应尽快去作检查。

三、糖尿病的致病因素

目前,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尚未完全阐明,但传统医学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在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中,遗传因素是可以肯定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家族史的约占20%—30%。据文献报告,无论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还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型),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中引起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从双胞胎糖尿病发病史来看,单卵双生糖尿病的发生率要比二卵双生者明显增高,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占50%;而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其两个双生子患有糖尿病的几率高达88%。而且这种遗传因素在外界环境和体内环境的诱发下较易发病。

事实上,并不是糖尿病患者都会把病遗传给下一代,如父母双亲中只有一人患糖尿病,则其子女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会很低,并且往往是隔代遗传。

值得注意的是,近亲结婚者得糖尿病的机会比较多。因为近亲结婚不仅使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后代人数增多,而且也使后代更易患此病。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佐证:西太平洋斐济印度族近亲结婚盛行,此地的糖尿病发生率很高。

肥胖因素

人们饮食过量或营养过度,而体力活动却大量减少,以致饮食产生的热量超过身体的需要,从而引起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20%)。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糖尿病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这已成为目前公认的一般规律。据报告,中度肥胖者的糖尿病发生率约比正常人高出4倍,极度肥胖者则高出约30倍。国内调查发现,超重组的糖尿病发生率是标准体重组的2.86倍。尽管至少50%的肥胖者在他们的一生中保持正常的葡萄糖耐量,但目前肥胖与超重被公认为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或重要诱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肥胖表现对糖尿病基因起触发因素的作用,就像病毒因素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样。

因为肥胖者组织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弱,于是造成了胰岛素的相对不足,因而难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同时,肥胖者过量的脂肪都堆积在肝脏等组织器官,致使肝糖原贮存减少,造成血糖浓度升高。脂肪代谢的加强需要消耗更多的胰岛素,而高脂血症状态却对胰岛素产生对抗,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对胰岛素的需要量。久而久之,胰岛细胞负担加重,从而很容易诱发糖尿病或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此外,医学研究证明,身体发胖有碍健康。特别是年龄在40—45岁的人,体重每增加一磅,死亡率就增加1%,而低于正常体重15%的人,死亡率最低。过度肥胖使心脏负担增加,从而很容易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肥胖者的死亡率比体重正常者要高80%。

食物因素

据国内调查结果表明,宁夏回民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民,高达4.6%。这可能与回民以进食羊肉等含脂肪、蛋白质及热量较多的食物有关。高碳水化合物与糖尿病的发生可能并无明显关系,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高脂肪饮食与发生糖尿病有关。广西南宁蔗糖厂的调查结果表明,进食糖类较多并不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但也有人认为,长期食用精制面粉、精制蔗糖这类碳水化合物饮食,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将增加。因谷物精制后,蛋白质、微量元素及某些维生素有所丢失。而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镁、铬对胰岛细胞功能、胰岛素生物合成及体内能量代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已证明,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可引起糖尿病。

妊娠因素

妊娠期胰岛素降解作用将加速,并且约有80%正常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使其胰岛素产生相对不足。葡萄糖耐量的特点是空腹血糖较非孕期低,服糖后2小时有20%患者血糖不能恢复正常。此外,妊娠期胎盘分泌的人泌乳生长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糖皮质激素对胰岛素有对抗作用,可使血糖升高。

妊娠4个月后,肾糖阈降低,且于孕末期可出现乳糖尿,约有20%—30%正常孕妇可出现间歇性糖尿,其中75%糖耐量是正常的,因此,妊娠期糖尿并不能真实反映血糖的高低,此时糖尿病尿糖阳性的诊断意义必须慎重考虑,应当进一步化验血糖或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才能最后确诊。这一点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但有资料表明,妊娠的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生成正比例关系。

免疫因素

由于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奇病毒感染,使胰岛组织及细胞发生炎症、破坏,引起了自身免疫力下降。这样,在病毒和抗体共同作用下,胰岛β细胞进一步大量损坏,使胰岛分泌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糖尿病,特别容易导致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生。估计有5%—10%的糖尿病患者因自身免疫力低下而发病。一般正常人不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但糖尿病患者或其家属常同时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甲状腺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重症肌无力等。糖尿病患者中伴有自身免疫性肾上腺炎者约占14%,比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高6倍。

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对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统计可知,知识分子和干部最高,分别为11.85%和10.4%;农民和牧民最低,分别为4.2%与4.9%。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体力活动少于农村居民,且肥胖及高龄者又较多,加上饮食习惯和外界环境等都是致病因素,所以发病率较高。正是由于体力活动减少以至肥胖,就造成了组织器官中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外周组织中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减少。

激素因素

在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中,不仅有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而且也有胰高血糖素的相对或绝对过多。众所周知,体内能使血糖下降的唯一激素是胰岛素,而由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则是对抗胰岛素作用的主要激素。当胰高血糖素浓度增高时,可导致血糖升高。其他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泌乳素、性激素等。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在糖尿病发病机理中仍以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为主要因素,而胰高血糖素等可使血糖进一步升高,属于次要因素。

药物因素

在科研实验室里,将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等化学药物注入动物体内可制成实验性动物模型,说明药物能使胰岛β细胞而引起超急性糖尿病。已知有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噻嗪类、利尿药、胰高血糖素、避孕药以及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止痛退热药,均能影响糖代谢,引起葡萄糖耐量减低或高血糖;敏感者甚至可引起糖尿病。如长期应用超治疗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性糖尿病。

精神因素

中外学者研究表明,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其他因素

从全国的调查情况来看,无论男女,20岁以下组糖尿病患病率极低,仅0.2%—0.4%,30岁以上至40岁以下组约10%—15%;到了40岁以上时,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急剧上升,平均每增长10岁,患病率上升10%,至60—70岁达最高峰,约35%—40%。可见,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人为多,此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点疾病。

在西欧和北美,糖尿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女与男之比为4:1.(主要是因为女性体力活动较男性少;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略长,糖尿病发病机会相对增多;女性到了40岁以后比男性容易肥胖。)在我国男女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基本持平。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