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三、戏剧与表演艺术家

孔三传

北京说唱艺人。泽州(今山西晋城)人。相传诸宫调为其所创。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熙丰、元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作品均未传世。

张五牛

生卒年不详。南宋初期说唱艺人。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创造了赚(宋代歌曲的一种特殊结构)。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说他在南宋初年“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即今拍板大筛扬处是也,遂撰为赚”。又作有《双渐苏卿》诸宫调,今已不传。

张山人

生卒年不详。北宋说诨话艺人。兖州(今山东兖州)人。元熙丰、元年间在汴京享有盛名,“以诙谐独步京师”。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其均有记载。

董解元

生卒年不详。金代诸宫调作家。其名号、籍贯均不详,元代钟嗣成《录鬼薄》说是金代章宗(1190~1208年在位)时人。解元是当时对读书士子的敬称。以作《西厢记诸宫调》而著名。

关汉卿

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太宗时期。中国元代戏曲作家。号已斋。大都(今北京市)人(另有祁州人或解州人之说)。曾做太医院尹。一生倜傥、博学能文,有多方面艺术爱好,会吟诗,懂篆刻,喜丝竹,尤精通戏曲艺术。不仅能编剧,也偶参与杂剧舞台表演。艺术活动地区主要在大都,晚年可能到过杭州。关汉卿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杂剧作家,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之首。所作杂剧今知名目者有67种,有剧本传世者18种;散曲作品有套曲10余套,小令50余首。其传世作品中《窦娥冤》为元杂剧代表作,《救风尘》、《望江亭》是两本精彩的喜剧,《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两部成功的公案戏,《单刀会》是成就很高的历史故事戏。所写作品大多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窦娥冤》中窦娥、《救风尘》中赵盼儿,《拜月亭》中王瑞兰、《调风月》中燕燕、《望江亭》中谭记儿等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剧本结构完整,矛盾集中强烈,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曲词质朴而精练。其贡献对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乃至近代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

白朴

(1226~1306)中国元代戏曲作家。本名恒,字仁康、太季,号兰谷,嗅州(今山西河曲)人。父白华为金哀宗时枢密院判官。白朴8岁时,汴京被蒙古军队攻陷,母亲遇难,白朴幸得父亲好友诗人元好问救助北渡黄河,得免遇难。后跟元好问读书,文学修养极好。元灭金、灭南宋以后,有人举荐,但终身不仕,以诗酒为生。曾游历大都、寿春、怀州等地,55岁时迁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暮年又返北方。白朴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之一。所作杂剧今知16种,现存全本传世者《墙头马上》、《梧桐雨》等。其中《墙头马上》赞颂了皇族之女李千金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婚姻的行为,透射出作者思想中民主性的光彩。

马致远

(约1250~1321)中国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曾做浙江行省务官。元成宗元贞年间,曾参加过“元贞书会”。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之一。一生共作杂剧15种,今存8种,代表作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陈搏高卧》等。另作大量散曲,有《东篱乐府》传世。作品中对贤愚不分的社会现象,常发激愤之情;同时又时时表现出到人世之外去寻求精神寄托的消极情绪。创作的神仙道化剧虽也提倡度脱修道证仙,但常常是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剧本曲词清丽典雅或豪放有力,其中思想性在元代文人中颇具代表性。

王实甫

生卒年不详,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中国元代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据载,曾为混迹于妓女艺人中间颇出风头的读书人。擅写儿女风情剧。所作杂剧今知其名目者10余种,散曲数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鸳、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典型的妇女形象。其中《西厢记》曲词优美,人物性格刻画细腻生动,成为众多的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元杂剧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700年来传唱不绝。明清两代刻本不下百种,不仅对后来戏曲发展影响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纪君祥

生卒年不详。中国元代戏曲作家。一作“纪天祥”。大都(今北京市)人。所作杂剧今知其名目者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赵氏孤儿》为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戏,为纪氏代表作。其中救赵孤、存赵孤、扶保赵氏复兴之情节,与当时宋代史实紧密相连,反映了社会现实,传达了人民的心声。

郑光祖

生卒年不详,应为元代后期人。中国元代戏曲作家。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曾应过科考,做过杭州路吏。卒后葬于杭州西湖灵芝寺。当时,名声甚大,被戏曲界称为“郑光先生”。郑光祖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之一。共作杂剧18种。今存《倩女离魂》、《侣梅香》、《王粲登楼》等8种。不但擅写儿女风情戏,也是编写历史故事戏的能手。其中《倩女离魂》结构别致,甚有情趣,为中国古典戏曲中游魂作品中之极品。

李好古

元代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戏曲作家。河北保安人(又说山东或河南人)。所作元杂剧今知有《巨灵神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张生煮海》3种,现存《张生煮海》1种。

康进之

元代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戏曲作家。一说姓陈。山东棣州人。所作元杂剧今知有《黑旋风老收心》、《李逵负荆》2种。其中《李逵负荆》今存,影响较大。近代地方戏曲《丁甲山》(也叫《杏花庄》、《李逵负荆》)题材与此相同。

高文秀

元代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戏曲作家。山东东平人。府学生员。早卒。所作元杂剧今知有32种,数量仅次于关汉卿,故被人称为“小汉卿”。其中写梁山英雄李逵故事颇多。现存《双献功》、《襄阳会》、《赵元遇上皇》、《须贾谇范雎》4种。《周瑜谒鲁肃》仅存曲词一折,见《元人杂剧钩沉》。

杨显之

元代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载,他同关汉卿同时代,并成为好友,关汉卿有作品常同他商酌修改,故有“杨补丁”之称。所作杂剧今知有9种,现存《潇湘夜雨》、《酷寒亭》2种。

乔吉

(?~1345)中国戏曲作家。一作“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山西太原人。后居杭州。元代散曲、戏曲大家之一。所作杂剧今知有11种,现存《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3种,都是爱情喜剧。以词藻美丽著名。散曲风格清丽,内容则多消极、颓废。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作品有今人辑本,名《梦符散曲》。

高明

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卒于明初,中国元末明初戏曲作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人。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有名。元顺帝至正四年中学举,至正五年中进士。做过处州录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元末,方国珍据浙东,曾邀留之于幕下,遭拒绝;明太祖即位后曾招致为官,亦辞不就。旅寓明州(今宁波市)栎社沈氏楼,以词曲自娱。有诗文集《柔克斋集》27卷,已遗失。清代辑本由近人搜集整理其诗、文、词等约50余篇。代表作为南戏《琵琶记》。剧中刻画了赵玉娘作为中国妇女的美好品德,丰满了蔡伯喈的人物形象。戏剧结构合理,唱词真切感人,曲调格律严谨,成为“南曲之余”,对后来戏曲发展起到很大影响。

高潦

明代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戏曲作家。字深甫,号瑞南道人。浙江钱塘人。曾任鸿胪寺官,万历时居杭州。所作传奇今知有《玉簪记》、《节孝记》2种。其中《玉簪记》剧情生动,有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的民主意识。剧中《琴挑》、《秋江》等折,一直是昆、弋诸腔盛演不衰的折子。散曲用品今仅存数套。另有诗文集《雅尚斋诗草》、《芳芷楼词》和杂著《遵生八笺》等。

苏复之

元末明初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戏曲作家。据载为明洪武时作家。作有赞同戏《金印记》。

朱权

(1378~1448)中国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古琴家。明太祖第十七子,初封于大宁,故称宁王。后改封于南昌,王号仍旧。谥献,世称“宁献王”。自号大明奇士、脐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因明永乐前后、王室之间互相残杀、猜忌之事频频,朱权卣危,乃寄情于戏曲、游娱、释道,以示无野心而求保全。著作有数十种,其中关于音乐、戏曲著有《琴阮启蒙》、《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等。其中《太和正音谱》是研究元明杂剧的要籍。作杂剧12种,现存有《大罗天》、《私奔相如》2种。信奉道家学说,作品和论著中都有表现。

王济

(?~1540)中国戏曲作家。字伯雨,号雨舟、白铁道人,浙江乌镇人。出身明代富家。曾为太学士,后作广西横州通判,以母亲年迈请求归家,和当时名士祝允明、文征明等都十分友好。作有《碧梧馆传奇》3种,今存《连环记》1种。另有诗文集《白铁山人诗集》、《谷应集》、《和花蕊夫人宫词》及杂著《君子堂日询手境》等。

李开先

(1502~1568)中国戏曲作家。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先后在户部、吏部为官。嘉靖十九年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为官严守法规,不愿阿附权臣,曾上疏抨击朝政。嘉靖二十年,以40岁壮年,引疾辞官,归里闲居近30年,在棋、酒、诗词、戏曲中度过余生。同王慎中、唐顺、陈东、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并称“嘉靖八才子”。喜藏书,重视通俗文艺,诗文著作丰富,今存有传奇《宝剑记》,院本《园林午梦》、杂剧《一笑散》、诗文集《闲居集》等。其中《宝剑记》取自《水浒传》中林冲故事。剧中强化拥忠臣反奸雄之主题,为明代后朝戏曲创作中反映忠奸斗争、揭示社会深刻主题的代表作之一。解放后出版有《李开先集》。

徐渭(1521~1593)中国戏曲作家、文学家、书画家。字文长,号天池、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人。一生仕途坎坷,曾为闽浙总督胡宗宪幕僚,参加过抗倭战争。一生性情豪放,天才卓绝,诗文书画皆出色,著述极多。文学上提倡独创,戏曲则提倡。本色”,反对当时的“骈绮派”作风。戏曲作品有《四声猿》和《歌代啸》。《四声猿》由《玉禅师》、《狂鼓史》、《雌木兰》和《女状元》四短剧组成,表现了进步的妇女观和借古讽今的作风,在明代后期杂剧中无论题材、戏曲体式和曲调上都有所创新,得到明代戏曲界的高度评价。所作戏曲理论著作《南词叙录》则是中国最早最全面地研究南戏的专著,对后来戏曲理论有很大影响。诗文集有《徐文长全集》等。

梁辰鱼

(约1521~1594)中国戏曲作家。字伯龙,号少白,江苏昆山人。太学士。熟悉戏曲音律。约在戏曲作家魏良辅对昆腔进行加工整理的同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形式的传奇《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相当影响。剧中以范兹和西施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叙写国家兴亡的教训。反映忠奸斗争,表现爱国热情,借古讽今,批判了明代现实生活中腐朽当权者,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又作有杂剧《红线女》、《江绡》,散曲集《江东白苎》、《二十一史弹词》。

汤显祖

(1550~1616)中国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幼年受过良好教育。14岁进学。21岁中举,因拒绝首辅张居正招揽,所以屡试不第。直到34岁才考中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万历十九年(1519)因上书轰动朝野的《论辅臣科正疏》,抨击大学士申时行,兼涉及皇帝失政,被降职为广东徐闻县做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在任时关心民间疾苦,深受民众爱戴,但又以不附权贵而被论。万历二十二年(1598)进京述职后自行弃官归里,3年后被免职。从此即在自建的“玉茗堂”内专心创作戏曲,不再出任。汤显祖是明代著名戏剧家,其思想与行为皆出色优秀。文艺思想中重言情重性灵,反复古摹拟;重内容说真话,反对格律束缚,不保守僵化。戏曲创作中,提倡不以声律束缚性情,与当时讲究曲律的沈璟之争论,成为戏曲界一大事件。创作有大量剧作,其中传奇剧作《牡丹亭》(世称《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也称“玉茗堂四梦”或曰《临川四梦》。所作传奇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现象都进行了暴露和抨击,在曲律方面也有突破南北曲旧格律之处,对当时和后来的戏曲有很大影响。其中《牡丹亭》为代表作,是中国戏曲史上可与王实甫《西厢记》媲美的戏曲佳作。《南柯记》与《邯郸记》则反映了他弃官家居后的出世思想。后来许多传奇作家模仿他的意境和文字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诗文和尺牍也较有名,有《红泉逸草》、《向棘邮草》、《玉茗堂集》等。解放后合刊其诗文、传奇等为《汤显祖集》,其中《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是研究明代弋阳、海盐诸声腔的重要资料。

冯梦龙

(1574~1645)中国戏曲作家、文学家。字犹龙,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江苏长州人。早年科场不得意,56岁才成贡生,曾做福建寿宁知县。1645年清兵攻破南京时参加抗清活动,南明政权覆灭后,感愤而死(一说抗清斗争中殉节)。作为著名民间文学家,重视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编写并创行了许多此类作品,影响很大。创作传奇剧本《双雄记》和《万事足》;并用大量精力改订他人剧本,如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诸人传奇13种,总称《墨憨斋定本传奇》。对戏曲有许多精辟见解,提倡创新,主能遵守曲律,但要求从容自然。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编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大霞新奏》,笔记《古今谈概》等,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

贾凫西

(约1590~1676)明末诗人,鼓词作家。名应宠,字思退、晋番,号凫西,澹圃,笔名木皮散客,或作木皮散人、木皮子。山东曲阜人。明末曾任河北固安县令,后升任部曹、刑部郎中。明之后隐退。晚年移居济宁。著有《木皮散人鼓词》、《澹圃恒言》、《澹圃诗草》等书。其文学语言清新流畅,融雅俗、庄谐于一炉。曲词时以乡谚、土语出之,俚不伤雅,或能声韵铿锵,朗朗上口。

吴伟业

(1609~1671)中国戏曲作家、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代进士,曾任左庶子、少詹事等官。为复社知名人物。入清后闭门谢客不与世交往达10年之久,曾一再辞官职,后乃就任国子监祭酒。戏曲作品有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均流露了对明代的怀念。诗歌作品甚多,对民间疾苦有较多反映,以《圆圆曲》为最著名。所作诗文均收入《梅村家藏稿》。

李渔

(1611~1679)中国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约1648年后,移家杭州,从事小说、戏曲创作。1657年前后,迁居金陵(南京),开设“芥子园”书铺,组织戏班,结交社会名流。亲自编戏、排戏,带领戏班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1677年再度由金陵返回杭州。因周游各地的创作、演出生活之经历,探讨和总结了戏曲艺术创作的规律、特点。所著《笠翁一家言》中之《闲情偶寄》,包括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内容。其中《词曲部》专论戏曲剧本的创作;《演习部》以及《声容部》论说舞台表演艺术,观点精辟,理解独创,在戏剧理论上有所丰富和发展。所作传奇《风筝误》、《唇中楼》、《玉搔头》等10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回文传》。作品多写才子佳人之事,情节离奇,间有庸俗描写。

洪日升

(1645~1704)中国戏曲作家。字防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出身没落世家,做过20年国子监生。作有传奇《长生殿》。当时与孔尚任有“南洪北孔”之称。康熙二十八年(1689)演出此剧,适逢佟皇后丧葬期间,触犯禁忌,洪与在场观剧友好与演员都受到迫害,被除学籍。后漫游江南,在吴兴醉后落水而死。所作传奇尚有《回文锦》、《回龙院》、《闹高唐》等,均已不存。杂剧今存有《四婵娟》。另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和《啸月楼集》。今人章培恒编著《洪年谱》一书,对其生平记述甚详。

孔尚任

(1648~1718)中国戏曲作家。字聘之、季重、岸堂、东塘、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世孙,康熙南巡至曲阜时,孔尚任应召讲经,颇受赏识。曾任国子监博士、户部员外郎等职。搜集野史逸闻,访问明季遗老,凭吊民族英雄史可法死难故迹,对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经过有切身感受,遂作传奇《桃花扇》。剧本经18年努力,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它通过名士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的儿女之情抒发兴亡之感,对当时政治斗争与社会风貌作了深刻的反映与揭露。当时北京清宫内廷与著名昆曲班金斗班均竞相演唱该剧。不久罢官回归故里。戏曲作品尚有与顾彩合写的传奇《小忽雷》,诗文集有《湖海诗集》、《岸堂文集》等。解放后出版合辑《孔尚任诗文集》。

魏良辅

明代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戏曲音乐家。字尚泉,祖籍江西南昌,寄居江苏太仓。熟谙南北曲,明嘉靖年间在张野塘,过云适等人协助下,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行在昆山一带的戏曲腔调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一种舒徐婉转的新腔,称“水磨腔”,也就是昆腔,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较大。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为论述昆腔唱法的重要著作。

许自昌

明代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戏曲作家:字玄佑、号梅花墅,江苏苏州人。生活于万历年间。所作传奇今知有《水浒记》、《橘浦记》等10种,其中部分为改订旁人作品。所作《水浒记》不同于一般水浒戏的招安作结束,而是止于晁盖劫法场、宋江上梁山和梁山小聚义。剧中多用骈语,在演出实践中艺人添进许多科诨,改造了念白。《刘唐》、《借茶》、《活捉》等折子在舞台上流行。著有《樗斋诗钞》。

郑之珍

明代人,生卒年不详。中国戏曲作家。字高石。高石山人。安徽新安人。一生无功名。万历十年作传奇《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亦称《劝善记》),力一百出巨帙,分上中下三卷。该剧为典型的佛道宣传戏。郑之珍根据民间流行的演出奉于加工整理,使之结构严谨,线索清晰,念白简洁,曲同晓畅。后世高腔系统的许多剧种演出目连戏大都遵“郑本”。

叶时章

清代人,生卒年不详。又名叶稚斐,江苏吴县人。所作传奇今知有8种,现存《琥珀匙》、《英雄概》2种。据传因写《琥珀匙》而遭迫害,几乎死于狱中。《英雄概》则有诬蔑黄巢农民起义之处。川剧曾根据《琥珀匙》改编为《苦节传》,后又改名《芙奴传》。

柳敬亭

(约1587~1670)。明末清初说书艺人。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因亡命避祸,改姓柳。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一说泰州人。15岁时离家出亡,借说书卖艺为主,流浪江湖。曾得到松江老书生莫后光的教益,其艺大进,先后在扬州、苏州、杭州、南京等地演出,声望极高。明末与复社文人来往甚多,后在左良玉军中说书,颇受重用。明亡后,继续卖艺。其说书艺术精湛娴熟,善于刻画三代英雄形象,被后世说书艺人奉为一代宗师。代表书目有《隋唐》、《水浒》、《西汉》等。

王周士

清乾隆年间弹词艺人。江苏吴县人。以演唱《白蛇传》著名。乾隆南巡时,曾听他弹唱,赐七品京官。后因病回乡,在苏州创建评弹艺人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晚年总结自己演唱经验,归纳成“书品”和“书忌”各十四则,对苏州评弹艺术有一定指导作用。

陈遇乾

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弹词艺人,江苏吴县人。初为昆曲演员,后改唱弹词,以演唱《玉蜻蜓》、《白蛇传》等著名。对《玉蜻蜓》一书曾作较大的增饰,改名为《芙蓉洞》,有刊本传世。他与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并称为评弹前四家。其唱腔受昆曲、苏滩影响较大,被称做“陈调”。

俞秀山

清嘉庆、道光年间苏州弹词艺人。艺名俞声扬。江苏吴县人。时为苏州评弹“四大名家”之一。擅唱《倭袍》、《白蛇传》等书。其唱腔被称做“俞调”。演唱时多用小嗓,抑扬委婉,对后世苏州弹词唱调的发展影响颇大,近代一些流派唱调如“小阳调”、“夏调”、“徐调”、“祁调”等,都是在“俞调”基础上发展形成。

石玉昆

(约1810~1871)清道光、咸丰年间子弟书艺人。字振之,天津人。演唱以“巧腔”著称,自弹三弦伴奏。其唱调称为“石韵”、“石派书”。演唱的曲目以长篇说唱《龙图公案》最有影响。相传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均是别人根据他的唱本改写而成。

余三胜

清代人,生卒年不详。中国京剧演员。名开龙,字起云,湖北罗田人。原系汉调老生,道光年间经汉口来到北京,为北京“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第一老生。演剧常出新意,在徽剧、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对老生唱腔有不少创造,与张二庚、程长庚成为诸腔杂调衍变为京剧时期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老生“三杰”、“三鼎甲”。长于西皮及反二黄,以花腔取胜,为当时及后辈许多京剧演员所模仿,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的唱腔也深受其影响。代表剧目有《定军山》、《当锏卖马》、《李陵碑》等。卒于同治中叶,享年约70余岁。

魏长生

(1744~1802)中国秦腔演员。字婉卿,四川金堂人。因行三,世称“魏三”。家贫,13岁到西安学戏,演花旦。刻苦钻古戏数年后,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京。参加“双庆部”,演出《滚楼》一剧,轰动全城,成为北京戏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后被逐离京,到南方演出,对扬州、苏州、四川等地方戏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嘉庆二年(1801年)复至北京、翌年复演《背娃入府》,下场后死于后台。表演以自然细腻著称,但有色情成分。据传旦角踩口止乔和化妆“贴片”均由他创始。

马如飞

生卒年不详。清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艺人。又名时霏,字吉卿。江苏苏州人。幼读诗书,曾为书史,后继承父业学说唱艺术,父去世后又从表兄桂秋荣习唱弹词。演唱雅俗共赏,所唱《珍珠塔》誉满江。浙,与姚士章、赵湘舟,王石泉齐名。称为评弹后四家。唱腔朴实豪放,流利酣畅,被称做“马调”,对后来苏州弹词唱腔的发展影响颇大。编写很多的弹词开篇,大多收入《南词小引初集》,并有《道训》、《杂谈》等著作。

马三峰

生卒年不详。西河大鼓主要创始人。原名马大河,河北高阳县人。自幼学唱木板大鼓。演唱泼辣奔放,风趣横生,不但擅长说书,还精通乐器,爱好戏曲。在木板大鼓、弦子书唱腔基础上,吸收戏曲,民歌的唱调,并用铁板和大三弦伴奏,奠定了西河大鼓唱腔音乐的基础。由于他对西河大鼓的贡献,流传有“南有郝老风,北有马三峰”的赞语。

程长庚

(1811~1880)中国京剧演员,戏曲活动家。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出身科班。道光至光绪初年,长期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精忠庙”会首。能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在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过程中贡献很大,与余三胜、张二庚并称为“老生三杰”,“三鼎甲”。艺品人品均令人钦佩。艺术上重视人物塑造,尤长于表现典雅庄严的风度,演唱字音清晰,行腔自如,高亢沉雄,韵味无穷。管理戏班以身作则,曾为维护本班全体利益,坚决拒绝单独唱堂会,虽被枷锁而不屈,在当时戏曲界威望甚高,被尊称为“大老板”。后代不少著名京剧老生多受其培养。如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杨月楼等。晚年创办三庆科班。代表剧目有《文昭关》、《取成都》、《群英会》、《战长沙》等,后来演出大多余程。

孙菊仙

(1841~1931)中国京剧演员。名濂,号金臣。天津市人。早年习武从军,任武职。光绪二年(1876)弃官,在北京由于业余爱好戏曲而加入嵩祝班演出。师承程长庚,同汪桂芬、谭鑫培齐名,被人们誉为老生新“三鼎甲”。曾被召入清宫为储秀宫教习。慈禧听他的演唱后,赐三品顶戴,不受。他嗓音宽亮,唱腔淳朴苍劲,善表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演唱讲究气口、音色抑扬,相结创有“一口气”唱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孙派”。1930年90岁高龄时仍参加为孤儿筹款于北京演出义务戏。代表剧目有《逍遥津》、《完璧归赵》、《骂杨广》、《金马门》等。

谭鑫培

(1847~1917)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名金福,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年随父到北京。父名去道,演老旦,有“谭叫天”之称,故谭鑫培艺名“小叫天”。早年在金奎科班习艺,长期参加程长庚主持的三庆班,演武生兼武丑。程去世后一度参加四喜班,后自行组班为台柱,改演老生。曾为清“内廷供奉”。艺术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能吸收前辈艺人和其他戏曲、曲艺的表演方法、腔调,触会贯通,发展了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形成“谭派”。1900年前后成为京剧界主要代表人物。戏路全面,能兼有老生行中安工(唱功戏)、衰派(做功戏)、靠把(武功戏)三者之长。演唱唱腔悠扬婉转,运用自如,略带感伤,有“六庶片”之称。对演出剧目,进行文辞,结构上的加工与调整,使之合乎人物、戏情,又根据自己唱、做和武功方面的擅长而革新表演,形成一套“谭派”的剧目,成为后学者的范本。演唱艺术上,对京剧老生行的声韵进行了规范;改高音大嗓,直腔直调的唱法,讲究腔调曲折婉转,抑扬俏丽;吸收京剧诸行当音调,揉进梆子、大鼓的旋律,融于老生唱腔之中,表现不同人物的心情、情感。代表剧目极多,以《李陵碑》、《秦琼卖马》、《空城计》、《定军山》、《汾河湾》、《桑园寄子》、《战太平》等最著名。不少剧目编入《谭鑫培唱腔集》。

汪笑侬

(1855~1918)中国京剧演员,戏剧作家。名瞬,字仰元,号孝农。满族。清末曾仕河南太康知县,因秉性刚正,被劾罢职,遂投身戏曲界。自励奋发,勤学苦练,终于登上京剧舞台演老生。并改名汪笑依以自勉,长期在上海演出。时清政府腐败,汪受维新改良思潮影响,愤世嫉俗,痛恨朝政,自编新戏以抒发感怀,如《瓜种兰因》、《党人碑》、《博浪樵》、《桃花扇》等剧,大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文字通俗而有文采,在当时颇为著名。1910在济南任戏剧改良所所长,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天津正乐育化会副会长、戏剧改良社社长,主持培训人才,并撰写戏剧论著。1918年病逝于上海。擅唱工戏,融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诸家之长而自成一派,也称“汪派”。演唱吐字有力,嗓音苍劲,善用大段唱功,字清情浓。后人合刊其18个剧本,出版《汪笑依戏曲集》。

汪桂芬

(1860~1960)中国京剧演员,名谦,字艳秋,号美仙。湖北汉川人(一说安徽人)。7岁拜陈兰笙为师,学老生。18岁倒嗓后改任场面,为程长庚操琴。程长庚故去后,噪音恢复,于光绪八年应聘在春台班演出。唱法宗程而有所改变,与孙菊仙、谭鑫培并誉为老生新“三鼎甲”。曾为清“内廷供奉”。他嗓音高亢,唱腔激越,善于表达悲愤慷慨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汪派”。他一生秉直,不畏权势,我行我素,中年后信佛,潦倒而没。代表剧目有《文昭关》、《取成都》、《战长沙》等,兼演老旦戏。

梅雨田

(1869~1914)京剧琴师。原名启勋。祖籍江苏泰州。久居北京。名旦梅巧玲之长子,梅兰芳之伯父。雨田初习文场从其姨兄贾祥瑞学艺,并随同在四喜班献艺。贾故去后,又拜李春泉为师,继学胡琴。光绪十八年(1892)改搭三庆班。曾长期为谭鑫培操琴。他博采众长自成风格。琴音美妙,托腔严谨,手法纯正,讲究顺逆。好用长弓,腕力矫健灵活。弓如行舟四平八稳。与谭配合丝丝入扣,被谭倚为左右臂,同为谭司鼓的李五,誉为“双绝”,并有“胡琴圣手”之称。他与孙佐臣成为两大胡琴流派、影响深远。对于他的风格,陈彦衡赞为“刚健而未尝失之粗豪,绵密而不流于纤巧”。后世胡琴大多承袭梅派。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二日(农历)选入升平署为内廷供奉。梅还是一个多面手,他曾从南昆名笛家钱青望习笛,能吹奏300余出戏,亦工唢呐,对诸多曲将无不娴熟。谭鑫培在百代公司录制的《卖马》、《洪洋洞》等唱片,均为梅雨田操琴,为后学者留下珍贵的资料。

刘宝全

(1869~1942)京韵大鼓演员。原名毅民,河北深县人,生于北京。9岁时,随父学唱怯大鼓,11岁登台演出。后在天津改学京剧,唱老生。不久,又拜“怯大鼓”艺人胡十为师,重唱大鼓,并同时向霍明亮、宋五学艺。他继承前辈艺人的特点,吸收京剧。梆子等唱法,结合北京语言,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成为京韵大鼓中影响最大的“刘派京韵”。他艺术上勤学苦练,严肃认真,精于求精。表演上注意“寓情于声”和“手、眼、身、步”的准确运用。嗓音清脆嘹亮,高亢挺拔、高低兼备,运用自如。当时有“鼓王”之誉。演唱曲目有《单刀会》、《古城会》、《群英会》、《长坂坡》、《白帝城》,《大西厢》、《丑末寅初》等。

成兆才

(1874~1929)中国评剧演员、剧作家。字捷三,艺名东来顺。河北滦县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年轻时曾为地主佣工。18岁从莲花落艺人金开福学艺,22岁正式成为彩扮莲花落演员。吹、打、弹、唱无所不能。初演旦角,后演老生、老旦、丑等脚色。辗转演出于冀东各县。1910年与月明珠、余钰波、李春盛、张玉琛等创办庆春班(永盛和班与警世戏社的前身),进入唐山。期间广泛吸收河北梆子、皮影戏等音乐和表演艺术,对莲花落进行全面改革,发展和创立了评剧这一新剧种。一生创作、改编剧本90余种,代表剧目有《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花为媒》、《杜十娘》、《占花魁》、《杨三姐告状》等。1919年后,随班到东北各地演出,并担任教师和编剧。1958年,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文化局及戏曲团体曾联合举办“成兆才纪念会”,出版《成兆才先生纪念集》和《成兆才剧本选集》。

后记

《中国艺术史话》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的艺术图片共同阐述我国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24卷。

《中国艺术史话》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大图书馆、文史研究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文史专家与学者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也为本书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在丛书的编辑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与原作者一一联系,在此谨表谢意的同时,也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们在见书后,能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敬奉稿酬。

本书编委会

2007年5月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