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团结互助

万麋倾角,猛虎为之含牙;千禽鳞萃,鸷鸟为之握爪。

——《抱朴子·外篇卷三十八·博喻》

千万头麋鹿(共同)把角伸向前方,猛虎(也会)因此而合上嘴(不敢张牙而噬);千万只鸟雀鱼鳞般地汇集在一起,猛禽(也会)因此收敛爪子(不敢舞爪而搏)。

欲为尊者在于任贤,欲为神者在于同心。

——《春秋繁露·立元神第十九》

想要成为尊贵的人,在于任用贤能;想要成为神圣的人,在于(使众人)齐心协力。

同其心然后可以致其功。

——《春秋繁露·立元神第十九》

(使众人)齐心协力然后可以获得成功。

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

——《管子·立政第四·四固》

卿相得不到大家的拥护,是国家的危险;大臣不同心合力,是国家的危险。

合则强,孤则弱。

——《管子·霸言第二十三》

联合起来就会强盛,孤立就会弱小。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

一千人同心,就能会发挥一千人的力量;一万人不同心,就连一个人的力量效果都没有。

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

——《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训》

五个手指替换着去弹,不如握紧拳头捣一下。

父子不和,兄弟不调,虽欲富也,必贫而日衰。

——《计倪子·内经》

父子不和睦,兄弟不谐调,即使想要富余,也必然会贫困而日趋衰落。

鹿得美草,鸣呼其友;九族和睦,不忧饥乏。

——《焦氏易林·比之第八·比》

鹿遇到茂盛的野草,呼唤自己的朋友(一道享用);九族和睦相处,(就)不用为饥饿困苦而担心。

贫非人患,以和为贵。

——《金楼子·戒子第五》

贫困并不是人生的祸患,(应)把和睦作为最可贵的。

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

——《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

仰慕贤能的人而又能容纳普通的人,毁弃自己立身行事的法则而迎合世俗。

万人离心,不如百人同力;千人递战,不如十人俱至。

——《刘子·兵术第四十》

万人不同心,不如百人齐心协力;千人单独战斗,不如十个人一起上。

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

——《六韬·文韬·守土第七》

疏远了亲戚就会受害,失去了民心就会失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第二》

君子团结却不勾结,小人勾结却不团结。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庄重却不争执,合群却不勾结。

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飞鸟成列,鹰鹫不击;众人成聚,圣人不犯。

——《说苑·卷十七·杂言》

麋鹿结伴成群,虎豹(也会)避开它们;飞鸟排成行列,鹰雕(也)不敢来袭击;普通的人团结在一起,国君(也)不敢侵犯。

昆于危难,乃覆之安。

——《太玄经·昆(第五十四)次八》

共同对待面临的危难,将会使倾覆变为安定。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文子·卷九·下德》

积聚大众的力量去行动,就没有不胜利的;集中民众的智慧去做事,就没有不成功的。

人以义爱,党以群强。

——《文子·卷七·微明》

人由于有义而相爱,党由于群体而强大。

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吴子·卷上·图国第一》

英明的君主,准备使用他的民众(作战),(必须)首先搞好内部团结,然后再进行战争。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

——《心书·出师》

不要因为自己地位高贵就轻视别人,不要因为自己有了独到的见识就与众人不和。

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第九》

团结一致就会力量大,力量大就会强盛,强盛就能战胜一切。

耳齐则聪,目齐则明,心齐则一,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郁离子·省敌第九》

(两只)耳朵共同注意听,就灵敏;(两只)眼睛共同注意看,就明亮;心神集中,就专一;万众齐心协力,就天下无敌。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系辞上传》

两人同心,如同刀那样锋利,可以砍断金属;同心的话语,那气味像兰花一样香。

以不道愚人,人亦以不道报之。

——《傅子·问刑第二十》

用不正当的手段愚弄他人,他人也会用不正当的手段报复。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

具有阴德的人,必然会有公开的还报;具有隐行的人,必然会有显赫的名声。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行善的人,上天用幸福来报答他;不行善的人,上天用祸患来回报他。

报怨以德。

——《老子·六十三章》

运用德来报答怨恨。

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老子·七十四章》

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材的人,必然要伤到自己的手的。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记·曲礼上第一》

最高尚的人以德为贵,其次的人尽力于施恩报恩。

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

——《礼记·表记第三十二》

以仇恨来报复(别人对自己所欠下的)怨仇,那么人们就会有所警戒。以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所施予的)恩德,那么人们就会受到鼓励。

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礼记·表记第三十二》

用恩惠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仇恨,这是求安容身的人;用怨恨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是(应该)处以刑戮的人。

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

——《列子·卷八·说符》

给了他人利益,就会收到实惠;给了他人怨恨,就会招来祸害。

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

——《六韬·武韬·顺启第十六》

器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容纳天下;威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制约天下;仁慈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力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

——《六韬·武韬·顺启第十六》

为天下人谋利的,天下人就拥护他;使天下受害的,天下人就反对他;使天下人安生的,天下人就感激他;杀戮天下人的,天下人就灭亡他;顺应天下人意志的,天下人就归顺他;使天下人穷困的,天下人就仇恨他;使天下人安定的,天下人就依靠他;危害天下人的,天下人就远离他。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第十四》

运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运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用恶报恶,乱莫甚焉。

——《论衡·谴告第四十二》

运用恶来回报恶,祸乱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从你那儿出来的事,(还得)返回到你那儿去。

杀不辜者,天予不祥。

——《墨子·天志中第二十七》

杀害无辜的人,上天让(他)不吉祥。

未有种稻而得麦,施祸而获福也。

——《牟子·第十五章》

没有种植了水稻却收得小麦,散布祸患却获得幸福的。

恩意无不答,礼敬无不报。

——《潜夫论·交际第三十》

(别人对自己的)恩惠情谊没有不报答,(别人对自己的)尊敬礼貌没有不回报。

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诗经·大雅·抑》

没有说出话来却无反应的,没有施予恩德却无报答的。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人家)把桃子送予我,(我)用李子来报答他。

以德报怨,人之难也。

——《尸子·卷下》

用恩德来报复怨恨,(这)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

——《说苑·卷十六·谈丛》

做善事的人,苍天用恩德来报答他;做恶事的人,苍天用祸患来回报他。

积德无细,积怨无大,多少必报,固其势也。

——《说苑·卷十六·谈丛》

积累德行没有所谓细小,积累怨恨没有所谓巨大,多和少(都)必然要得到报应,这是理所当然的情势。

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

——《文子·卷六·上德》

种植黍子的人不会收获到稷;(与人)结下怨仇的人不会有恩惠报复。

怀德者应以福,挟恶者报以凶。

——《新语·术事第二》

胸怀道德的人会得到福报,挟持恶意的人会得到凶报。

未有爱人而不自爱者,此人心也;未有害人而不自害者,此天理也。

——《省心短语》

没有爱别人而不爱自己的,这是人的本性;没有害别人却最终不害了自己的,这是必然的道理。

居家不欺亲,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何用求福报哉?

——《省心短语》

在家里不欺骗父母,做官不欺骗帝王,对上不欺骗苍天,对下不欺骗百姓,在私下里不欺骗鬼神,哪里用得着求福求报呢?

为善则善应,为恶则恶报。所以成名灭身,惟自取如何耳。

——《省心录》第二十三条

做善事就会有好的报应,做恶事就会有坏的报应。之所以有的成名、有的身败,只在于自己如何选择而已。

善恶报缓者非天网疏,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

——《省心录》第六十一条

善恶报应缓慢并非天网稀疏(多所遗漏),而是要成就君子,毁灭小人。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荀子·宥坐第二十八》

行善的人,上天用幸福报答他;做恶的人,上天用祸患报答他。

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

——《至游子·上·五化第二》

压迫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压迫他;宽容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宽容他。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忠经·证应章第十六》

做善事(上天)降给你无尽的吉祥,做恶事(上天)降给你无数祸殃。

惟天监人,善恶必应。

——《忠经·证应章第十六》

苍天在监视着世人,行善行恶必然有报应。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论语·述而》

别人清洁而来,应赞扬他的清洁,不要总记住他以往的不洁。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不怨恨天命,不埋怨他人。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

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贤慧人又容纳众人,赞美善良人也理解没有能力的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自己要想站得住就得让他人也站得住,自己要想发达就得让他人也发达。

犯而不校。

——《论语·泰伯》

受到侵犯不去计较。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已经完成的事不再反复说,已经进行的事不劝阻,已经过去的事不去加以责备。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

——《论语·尧曰》

宽容会得到众人的支持,诚信会得到人民的信任。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

不去追究过去的罪恶,怨恨自然就减少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在小的问题上不理智忍让,就会破坏大的计划。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什么!

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孟子·万章上》

不怀愤恨,也不记冤仇。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子·非相》

君子贤德却能宽容无能,智慧却能容纳愚笨,知识渊博却能宽容肤浅,纯洁却能容纳多种多样。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子妒臣,则贤人不至。

——《荀子·大略》

人在交往中如果嫉妒他的朋友,那么其他品德高尚的朋友就会同他远离;国君如果嫉妒他的臣属,那么其他品德高尚的人就不会前来效力。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荀子·修身》

君子贫穷时心胸宽广开阔,富贵时恭敬而从容,休息时精神不懈怠,劳累疲倦时面貌庄重,盛怒时也不罚人过重,喜悦之时也不奖赏过度。

君子宽而不慢,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

——《荀子·不苟》

有德行之人宽厚却不轻慢,廉洁却不损伤,明辨却不争执,察实却不过激。

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

——《荀子·不苟》

有德行之人心胸宽广的时侯,敬重天道,遵循常规;心志狭窄的时侯,敬畏礼法,自守节操。

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韩非子·说难》

像龙那样的动物,虽然比较驯服,也会让人去骑它;但是如果去碰它喉下的鳞片,则必大怒而杀人。比喻忍耐有限。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

不吹开毛并且在皮上寻找小毛病。比喻不要太苛求。

不洗垢而察难知。

——《韩非子·大体》

不洗去污秽去察看很难发现的问题。比喻不要过于苛求。

泰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韩非子·大体》

泰山对于土石没有讨厌,因此才能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于溪流没有取舍,因此才能形成它的浩渺。比喻胸襟广阔。

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

——《墨子·亲士》

江河不会讨厌小山谷的溪水充裕超过自己,因此能成为大江大河。比喻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胸怀宽广。

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能大立也。

——《管子·小谨》

人没有宽广的胸怀,只是谨小慎微,是不能成就大事业的。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形势》

海洋不拒绝汇入的河水,因此能宽阔浩瀚;高山不拒绝土石,因此能高耸入云。

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老子》

男子汉要立身淳厚,不要用刻薄态度为人处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他相争。

君子不为苛察。

——《庄子·天下》

有德行之人不以苛刻来显示精明。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庄子·徐无鬼》

一听到他人的过失,就终身不忘。比喻心胸狭小。

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

——《庄子·徐无鬼》

大海不拒绝东流入海的河水,是因为它的容量极大。比喻心胸开阔。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庄子·至乐》

小的衣袋不能装进大的东西,短的井绳不能打上深井里的水。比喻不可心胸狭小。

鼓不藏声,故能有声;镜不没形,故能有形。

——《文子》

鼓藏不住声音,因此能发声;镜子不隐藏形象,所以能照出形象。比喻宽容大度。

度在身,稽在人。

——《列子·说符》

度量在自己,考核在别人。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观微子》

有德行的人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宽容别人难以宽容的,处别人所不能处的。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尚书·君臣》

能忍耐,就会做成事情;宽宏大量,德行就会高尚。

宽而栗,柔而立……直而温……吉哉。

——《尚书·皋陶谟》

宽容并且又庄严,柔和又有能力,正直而又温和,那么他会一辈子有福。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尚书·伊训》

位居上位的人能宽宏大量,位处下位的人必能竭尽忠诚。

厚将得众。

——《左传·隐公元年》

宽容忠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支持。

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战国策·齐策》

只注意细节的人难成大器,计较小的耻辱的人必不能成大事。

日在井下,不能烛十步;目在足下,不可以远视。

——战国·鲁·尸佼《尸子》

太阳在井下,光亮照不远十步;眼睛总看着脚下,不可能有远见。比喻心胸狭小,成不了大事。

用智褊者无遂功。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博志》

虽然聪明却心胸狭隘,是不会成功的。

君子不以己所能者病人,不以人所不能者愧人。

——《礼记·表记》

有德行的人不以自己能干而去责难人,不因别人不能干而去使人为难。

心小则易伤以忧。

——《灵枢经·本脏》

心胸狭窄就容易因为忧虑而损害身体。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汉·刘向《新序·节士》

山太尖细了则高不了,水太狭窄了则深不了。比喻对人过于苛求就不会得人心。

黄钟大吕,不可从繁奏之舞。

——汉·刘向《说苑·政理》

黄钟大吕,不可以用来伴奏复杂的舞曲。比喻成就大事的人不苛求小事。

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

——汉·刘向《说苑》

江海能容纳众流,因此才能永远做百川的领袖。

贵贱之于身也,犹条风之时丽也;毁誉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

——汉·刘安《淮南子·俶真训》

贵贱对于自己,如同一晃而过的条风一样;毁誉对于自己,如同一闪而过的蚊虻。

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

——汉·王充《论衡·别通》

大海不汇百川流水,怎么会有巨大的名声。比喻宽容大度,才有所得。

察察者有所不见,恢恢者有所不容。

——汉·陆贾《新语·辅政》

能够明察的人也会有看不见的时候,心胸宽广的人也会有不能够宽容的时候。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汉·韩婴《韩诗外传》

有德行的人尊敬贤人,也宽容一般的人;鼓励贤能的人,也同情没有能力的人。

泰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可以成其大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泰山不拒绝小石块,江海不拒绝小溪流,因此才成为高山大海。

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宣为君子者也。

——汉·班固《汉书·陈汤传》

记住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坏处,这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

天之所以称为高,是由于它无所不覆盖;地之所以称为广,是由于它无所不承载;日月之所以称为明,是由于它无所不照耀;江海之所以称为大,是由于它无所不容纳。

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

不忘记过去的恩德,也不思念过去的私怨。

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

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毫不留情地揭发自身的过失,但对别人的过失则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君子不求备于一人。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道德高尚的人对人不求全责备。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牢记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过失。

庸猥之徒,器小志近。

——晋·葛洪《抱朴子·百里》

庸俗猥琐的人,必然是器量狭小胸无大志的人。

明者举大略细,不忮不求。

——晋·葛洪《抱朴子·接疏》

精明的人只掌握大事,不计较小事,不忌恨他人,不求全责备。

沧海滉漾,不以含垢累其无涯之广。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茫茫的大海,不会因为里面含有脏东西而影响它的广大。比喻不要求全责备。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别人有做不到的地方,可以宽恕。

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庸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用小人的方法去考虑揣度君子的心思。

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

做大事的人不顾忌小的怨恨。

宽小过,总大纲。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宽容小的过失,掌握总纲大事。

士有忍死之辱,必有就事之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人能够忍受死亡的耻辱,必定有能够胜任大事的谋略。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登之传附庾炳之》

不痴呆不耳聋的时候,做不成公婆。比喻应胸襟广阔。

小不忍,致大灾。

——隋·王通《文中子·问易》

小事不忍耐,就会招来大祸。

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不求全责备他人的缺点,不强求他人做不能做到的事,不为难他人做不喜欢做的事。

无辩息谤,无争止怨。

——隋·王通《文中子·问易》

对待诽谤不要去辩解,诽谤就会自然平息。

不乐闻人过失。

——唐·李延寿《南史·齐豫章王嶷传》

不以听别人的过失为快乐。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

——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听到毁谤不要悲伤,听到赞扬也不要得意。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唐·白居易《对酒》

在蜗牛角上有什么可相争呢,生命就如同火花一样短暂。比喻人生在世不要斤斤计较。

腾口方成痏,吹毛遂得疵。

——唐·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

谣言一传开,没有病的人也会被认为全身长满疥疮;如果故意挑毛病,总会找到的。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唐·韩愈《原毁》

对待他人宽容,对待自己严格。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唐·韩愈《原毁》

懒惰的人自己不愿修养进步,好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进步超过自己。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唐·韩愈《原毁》

古代的君子,责备自己既严格又全面,对待别人宽容而要求很少。严格而又全面,因此自己不懒惰;宽容而又很少,因此别人乐意做好事。

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唐·柳宗元《骂尸虫文》

嫉妒他人的才能,庆幸他人的过失。比喻心胸狭窄。

记人之长,忘人之短。

——唐·张九龄《敕渤海王大武艺书》

牢记住他人的长处,忘记他人的短处。

忍辱至三公。

——唐·房玄龄《晋书·杜有道妻严氏传》

能忍辱负重之人,才有机会到达三公的高位。

小忿不忍,延起大患;不罪不宽,迫成大祸。

——唐·张说《并州论边事表》

小的忿怒不加以忍让,就要发展为大的祸患;小的过失不加以宽容,就要逼迫成大的祸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唐·释贯休《续姚梁公座右铭并序》

看见别人有收获,如同自己有收获一样。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宋·苏轼《贾谊论》

品德高尚的人要想达到远大的目标,就必须等待时机;成就巨大,就必须能宽容忍耐。

慎勿怨谤谗,乃我得道资。

——宋·苏轼《韩退之孟郊墓铭》

对于诽谤谗言并不怨恨,由于它可以有助于我求得真理。

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裴行俭传》

人们要想实现远大理想,首先要有器量和见识,其次才是文化素质。

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

——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死事传序》

君子对待他人,喜欢发掘其优点而不求全责备。

宁耐之意,以刚遇险时节如此,只当宁耐以待之。

——宋·朱熹《朱子全书·易》

忍耐的意思,就是当刚强碰到艰险时,暂时忍让一下来对待它。

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

——宋·王安石《读江南录》

诋毁是由于妒嫉引起的,妒嫉是由于不能胜过对方。

忠足以尽己,恕足以尽物。

——宋·王安石《答韩求仁书》

竭尽全力去忠诚,对一切的事物要宽容。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

一辈子不说一句怨恨的话,圣人都很难做到。

论大计者,不可惜小费。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想成就大事的人,就不能计较小的得失。

妒前无亲。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

嫉妒心强的人没有人愿意亲近。

和以处众,宽人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宋·林逋《省心录》

和百姓能和睦相处,能够宽容相待下属,对待别人能够谅解,这就是君子的为人。

立身之道,非求备于人也。

——宋·林逋《省心录》

做人的准则,是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宋·林逋《省心录》

用责备别人的心态责备自己,就少有过错;用原谅自己的心态原谅别人,就会交到有真正的朋友。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宋·邵雍《代书寄前洛阳簿陆刚叔秘校》

懂得如何行动,懂得如何节制,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办到;能够忍让,能够大干一番,才是大丈夫。

人情不能不有过差,宜可阙略。

——宋·郑樵《通志二十略·选举略》

人难免犯错误,最好能宽容大度。

丈夫要弘毅,天地为盖轸。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男子汉大丈夫要心胸宽广,意志坚毅,以天为车盖以地为车。

厚于责己而薄责人。

——宋·袁采《袁氏世范》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未必人世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宋·刘克庄《贺新郎》

不见得人间就没有好人,关键是能否放宽容人的尺度。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容,不可以驭下。

——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不和气,就没有办法同别人相处;不宽容,就没有办法驾驭下级。

达人情去利心者,行事之本。

——宋·刘荀《明本释》

理解人之常情又没有私心,是为人做事的根本。

大海不让细流。

——《全宋文·圆觉经》

大海不拒绝小的河流。比喻胸怀宽大的人必成大器。

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不能用约束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大丈夫当容人,匆为人所容。

——元·王恽《玉堂嘉话》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谅解和宽容他人,但不应让别人来宽容自己。

不能忍诟,不足为人。

——元·张光祖《言行龟鉴·德行》

无法容忍侮辱,就算不上一个有修养的人。

愿尔逢人权放着,世间万事忌孤高。

——明·吴承恩《围棋歌赠鲍景远》

希望你待人要宽容些,天下各种事都忌讳过分孤傲。

含容终有益,任意是生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能宽容忍耐就会有益处,任性随意必然发生灾祸。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做事情不三思而行必然后悔,人能忍耐百事就不会有忧虑。

启之启之,天光斯生;戒之戒之,勿蔽汝天明。

——明·方孝孺《牖》

打开窗户吧,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但千万要注意,不要遮住阳光。比喻人要胸襟开阔。

闻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足。

——明·吕坤《呻吟语摘·识见》

听到颂扬就高兴,听到毁谤就发怒,这是气量狭小。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明·吕坤《呻吟语摘·补遗》

凡事都先替别人着想,这是人世间第一等的学问。

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

——明·吕坤《呻吟语摘·省察》

在饥饿、疲劳时能看出人的精力,在喜欢、发怒时能看出人的度量。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明·吕坤《呻吟语摘·人品》

在大事、困难事上能看出人的能力,在身处逆境、顺境时能看出人襟怀气度如何。

为上者,最怕器局小,见识俗。

——明·吕坤《呻吟语摘·居官》

在上位的人,最担心的是器量狭小,见识鄙陋。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明·吕坤《呻吟语摘·补遗》

要胸襟宽广宽容天下之事,虚心接受天下好的意见。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

——明·吕坤《呻吟语摘·补遗》

称颂他人之优点,我自己就有了一条优点,又有什么值得妒忌的呢?

毁我之言可闻,毁我之人不必问。

——明·吕坤《呻吟语摘·补遗》

诋毁我的话可以听,诋毁我的人就不必追究了。比喻器量广大。

戒太察,太察则无含弘之气象。

——明·薛宣《薛文清公读书录·从物》

对事物不可太苛刻,太苛刻就没有宽大的心胸和容人的气度。

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

——明·薛宣《薛文清公读书录·接人》

他人有不足之处,不要以自己的优点去指责批评他人。

觉人诈而不形于言,有余味。

——明·薛宣《薛文清公读书录·接人》

发觉他人有诈时不当面揭穿,就会更有味道。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胡·薛宣《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

只有心胸宽广才可以容人,只有忠厚才可以任事。

识进则量进。

——明·薛宣《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

知识增加器量必然增大。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明·王廷相《慎言·见闻》

耳朵、眼睛所听到的、看到的,如果擅长使用,就能使胸怀宽广。

大不如海而欲以纳江河,难哉。

——明·刘基《郁离子》

宽大不如海洋却想容纳江河,极难!比喻心胸狭小的人不可能容纳任何事物。

气馁者自画,量狭者易盈。

——明·朱舜水《恭敏》

缺乏勇气的人会自己限制自己,气量狭小的人容易自满骄傲。

学者果能严于攻己,又能恕以及物,为仁之道,其在是乎。

——明·朱舜水《恕》

有知识的人既能严格要求自己,又能宽以待人,这就是仁义之道。

小人嫉利而非嫉贤,悍妇妒欲而非妒美。

——明·黄道周《性无嫉妒论》

品德低劣的人嫉妒的是利益而不是贤能,泼妇嫉妒的是情欲而不是美貌。

嫉妒生于利欲,而不生于贤美。

——明·黄道周《性无嫉妒论》

嫉妒产生于贪图私利,而不是产生于贤德美貌。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明·聂大年《座右铭》

自己的短处不能宽容袒护,否则短处就会永远存在;自己的长处不应该自夸,否则长处就不会增长了。

得饶人处且饶人,退步行最稳。

——明·冯惟敏《醉太平·家训》

能够宽容别人就暂且给与宽容,留有余地走路会更稳妥。

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

——明·佚名《名贤集》

器量小不是有德行的人,道德高尚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明·佚名《增广贤文》

用责怪别人的心责怪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

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明·佚名《增广贤文》

将相头顶上能够跑马,公侯的肚子里能够撑船。比喻气量宏大。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别人有了喜庆之事,不要有妒忌之心;别人遇到了祸患,不要有幸灾乐祸的之心。

其心易盈者,正由其器小乎。

——清·魏源《默觚·学篇》

容易自满自足的人,正是由于气量小的原因。

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

——清·曹雪芹《红楼梦》

能够忍耐一时的忿恨,终身不会有烦恼和苦闷。

正不容邪,邪复妒正。

——清·曹雪芹《红楼梦》

正直不会宽容邪恶,而邪恶必然嫉妒正直。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发觉他人有诈却不揭穿,等待他自愧。如果是不知自愧觉悟的人,又何必责备他呢?比喻宽容他人。

责人者必自恕。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责备他人的人必然宽恕自己。

人无已,而每事自宽。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不停地责备别人的人,遇事必然宽恕自己。

攻之固益其德,安之亦养其量。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驳解可以维护自己的德行,宽容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气度。

不耐烦,干不得事;不忍气,做不得人。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不能忍耐麻烦,就无法做成大事;没有容忍的肚量,就无法做人。

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受不了冤屈,就做不成大事。

居心要宽,持身要严。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对待他人要宽容,对待自己要严格。

姑息必成大忍。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对待坏人宽容放纵,就会助长他干更大的坏事。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越是自高自大,就越显得肚量狭小。

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对人对事应该是非清楚,但是也应该具有包容别人过失的宽宏气量,不要太过于苛刻。

度量放宽宏,见识休局促。

——清·王士祯《正家箴》

度量应该宽宏,见识不要短小。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待人要厚道,自我约束要简约,责备自己要严,要求别人要宽。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容忍别人的过失,并不是迁就他的错误。

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

——清·淮阴百一士《壶天录》

能够读书学习,知识才会广博;能够修养心性,气量才会宽宏。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

——清·张潮《幽梦影》

要求自己应该如同秋风一样严厉,为人处事应该如同春风一样温暖。

气盛物所尤,名高德之贼。卓哉先民言,士必先器识。

——清·杨汝谷《杂诗》

气盛是一种过错,名高是品德的祸害。古人说的话非常卓越,人必须首先要有器量和见识。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清·查慎行《三闾祠》

不要怨恨世上没有了解自己的人,由于凡是庸人没有不嫉妒有才能的人。

言人之短者谓种祸。

——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接物》

说别人短处的人实际是给自己种下了祸根。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清·李惺《药言》

人不应该自己宽容自己,也不应该让别人宽容自己。

嫉妒每因眉睫浅。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嫉妒之心常常是由于眼光短浅而产生的。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他人毁谤自己,与其辩解,不如宽容;他人侮辱自己,与其提防,不如感化。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对方有理,自己理亏,要让人;对方理亏,自己有理,要宽容。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心胸宽厚的人不要让他人有所依赖,精明能干的人不要使他人无地自容。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要求自己应当从没有过失中检查过失,对待他人应当从过失中找出没有过失之处。

人褊急,我爱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他人气量狭小,自己要仁爱宽容;他人用心险恶,自己要光明正大地对待他。

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度量应如同大海一样包容一切,应接事物要如同行云流水一样自如。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事》

处理难处之事情要宽容,与难处之人相处要宽厚。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

君子的心有时可能很小,可是气量却能包容整个世界;小人的心有时也许很大,可是志意却局限在一个方面。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

人的心胸,欲望太多就会狭窄,少欲就会宽阔。

事后而议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丝毫放宽,试思己当其局,未必能效彼万一。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事后议论别人的长短,吹毛求疵不肯有丝毫的宽容,试想若让自己去做那件事,未必能达到别人的万分之一。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经·系辞上》

两个人齐心协力,力量可以截断金属;心意一致的言论,它的气味如同兰花一样芬香。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诗经·大雅·灵台》

平民百姓都来做这件事,很快就会成功。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道义不同,不相互谋事。

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和睦就不会力量小,安分就不会有危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子团结和睦却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却不和睦。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是团结却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却不是团结。

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荀子·大略》

志向不同,如何互相友爱呢?

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用礼义区别等级就会和衷共济,和衷共济就会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大,力量大就强盛,强盛就会战无不胜。

令王良、造父共车,人操一边辔而出门闾,驾必败而道不至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让王良、造父共驾一辆车,每人操纵一边的缰绳驾车出门,马车必坏而到不了路上。比喻行动不一致。

力不敌众,智不尽物。

——《韩非子·八经》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敌不过众人,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无所不晓。

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管子·形势》

上下级不和,虽然表面平静,但必然会有危机。

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

——《管子·立政》

见到贤人能谦让,则大臣之间就会和睦团结。

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

——《管子·形势解》

用民众的力量建功立业的人,不会不成功的。

五味不同物而能和。

——《管子·宙合》

五种味道不同的东西,但能调合在一起。

天下胜,是故合力。

——《商君书·画策》

取胜于天下,是由于齐心合力。

专一则胜,离散则败。

——《尉缭子》

团结一致就能取得胜利,分开离散就会造成失败。

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尚书·泰誓中》

同心同德为国家建立功业,就会长治久安。比喻团结一致。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尚书·舜典》

百姓之间不和睦,五伦之间就会不谦让。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国语·晋语》

品德相同,则会同心;心相同,则会有共同的志向。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周语下》

众人一心可以变为坚固的城墙,众口一致,可以把金属熔化掉。

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战国·楚·屈原《离骚》

方和圆如何能吻合在一起,志向不同的人如何能和平相处?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战国策·魏策一》

羽毛积聚多了能把船压沉,轻微的东西聚集在一起会压折车轴。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本生》

万人拉弓共同射一个靶子,没有不射中靶子的。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礼记·乐记》

昆虫禽兽相同种类聚集在一起,草木植物分为群落而生长在不同地方。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纠集在一起。

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圣人是开始有不同意见,然后在此基础上求团结;一般人是开始聚合在一起,随后因不同意见而分手。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千人同心就会具有千人的力量,万人异心就会出现没有一个人有用的局面。

用百人之所能,则得百人之力;举千人之所爱,则得千人之心。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运用百人的能力就能得到百人的力量,集中千人的喜爱就会得到千人的拥护。

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把众人的智慧聚集起来,没有办不成的事。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使用集体的力量,则战无不胜。

四马不和,取道不远。

——汉·刘向《说苑·敬慎》

拉车的四匹马如果不和睦,就走不了多远的道。比喻行动不一致。

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

——汉·刘向《说苑·尊贤》

声律相同,即使在不同地方也会响应;品德一致,即使未见过面也相亲近。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

——汉·刘向《说苑·建本》

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皮能够缝制成的;宏大的建筑所需要的椽子,不是一根树木的枝条可以做成的。

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飞鸟成列,鹰鹫不击。

——汉·刘向《说苑·杂言》

麋鹿如果成群结队,虎豹都要避让它们;飞鸟成队在一起飞翔,鹰鹫都不敢袭击它们。比喻只要同心合力,弱小也能够战胜强大。

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一个人的眼光总不如大家的眼光看得清楚,一个人的听觉也不会如同众人的听觉那样灵敏。比喻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才是强大的。

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微;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战胜。

——汉·韩婴《韩诗外传》

如果弓和箭如果没有经过矫正,即使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射中微小的目标;如果民众不能团结在帝王周围,即使是成汤和周武王也无法战胜敌人。

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

——汉·韩婴《韩诗外传》

视力相同能相互看见,语言相同能相互听懂,志向一致就会相互随从,不是贤者就不会任用贤人。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千里马的速度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

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

——汉·王符《潜夫论·潜叹》

正直信义的人和奸邪妄诈的人势不两立。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

同心合力,没有合作不成的事。

高树靡荫,独木不林。

——汉·崔骃《达旨》

高大的树木没有树荫,一棵树形成不了森林。

福善之门莫善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

——汉·班固《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福善没有比和睦更好的了,最大的灾祸没有比内部不和更坏的了。

同心合意,庶几有成。

——汉·班固《汉书·匡衡传》

同心协力,事情就会成功。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汉·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

憎恶相同会互相帮助,爱好相同会相互挽留,情感一致会相互促成,愿望相同会共同追求,利益相同会共同奋斗。

人众者胜天。

——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人多势众,力量大可以胜天。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

由于权力和利益而团结的人,一旦权力和利益不存在,团结也就崩溃了。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晋·葛洪《抱利子·博喻》

志同道合的人,不以山海为远;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不以咫尺为近。

禽鱼之结侣,冰炭之同器;欲其久合,安可得哉。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

鸟和鱼结侣伴,冰和炭放在一个器皿内,想让它们共同相处,如何可以呢?比喻根本上不合,不可能共同相处。

清浊必异源,凫凤不并翔。

——晋·傅玄《和秋胡行》

清流和浊流必定源头相异,野鸭和凤凰不会在一起飞翔。比喻根本不同,无法相处。

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北齐书·孝昭纪》

全体同胞团结一致,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凭据。

千钧势易压,一柱力难搘。

——唐·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

千钧之势可以压倒一切,独木难以支撑大厦。比喻人多力量大。

宜力学为砻斫,亲贤为青黄,睦僚友为瑶金。

——唐·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

应该努力学习来磨练才能,把亲近贤人当作一生的乐事,把与同事朋友和睦相处看作瑶金一样宝贵。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唐·薛涛《春望词》

不结交同心的朋友,白白地去结同心草。

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唐·房玄龄《晋书·褚传》

庆幸没有外部的困难,但内部却相互攻击,这是避开了坑接着掉进井里。

聚蚊成雷,群轻折轴。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

蚊虫聚集一起,叫声像雷声一样大;轻物集中一起,可把车轴折断。

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宋·欧阳修《朋党论》

同心而互相照应,始终如一。

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

——宋·朱熹《朱子全书·治道》

君子和小人如同冰炭一样不相容,如同香草和臭草一样不混杂。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宋纪》

势单力孤则容易折断,人多势众则很难摧毁。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上级下级相互不信任,离心离德,就会失败。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君子如使人陷入危境,必定与之同生共死患难。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鼓角横吹曲·紫骝马歌》

一根树枝不能成树,一棵树木不能成森林。比喻势单力孤,成不了大事。

内得爱焉,所以守也。

——《司马法》

内部团结友爱,因此守备就能坚固。

君子之徒以道合,小人之徒以利合。

——宋·孙甫《唐史论断》

君子之类的人由于道义相同而结合在一起,小人之类的人由于利益相同而苟合在一起。

须知豪杰同心处,利断坚金不用疑。

——元·施耐庵《水浒传》

必须知道如果英雄豪杰团结一心,锋利可以斩断坚硬的金石是不容怀疑的。

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元·施耐庵《水浒传》

对上迎合天意,对下迎合地情,在中迎合民意。

能狼安敌众犬,好汉难打人多。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

一只恶狼怎能敌得过众多的狗,一个好汉难以打过众人。

人面咫尺,心隔千里。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

人虽然距离咫尺,但彼此的心却相隔千里。比喻面和心不和。

将相和调,则士豫附。

——明·海瑞《复叶立斋陈熙斋诸年丈》

将和相和睦共事,人才就会乐于依附在周围。

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明·戚继光《凯歌》

万人联合一心可以撼动泰山,忠义豪气直冲云霄。

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

对小利不争抢,对小忿不发火,可以与众人和睦团结。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明·刘基《郁离子》

万众同心协力,就会天下无敌。

相嘘以成风,相吹而成俗。

——明·归有光《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

相互呼气可以形成风,相互吹捧就能造成一种风气。

孤则易折,众所以难摧。

——明·陈继儒《读书镜》

孤立单一则容易折断,人多势众则难以摧毁。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明·徐《杀狗记》

全家人都是一条心,富裕得有钱买黄金;全家人各是一条心,穷得没钱买根针。

孤单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清·魏源《默觚·治篇》

一个人难以举起重物,人多走路容易快行。

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

独到的见解,必定不如众人商量的共同意见。

人聚则强,人散则尪。

——清·魏源《默觚·治篇》

人团结起来力量就强大,人散离之后力量就弱小。

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

——清·魏源《默觚·治篇》

人不和人团结就不能成事,马不和马在一起就不会奔跑。

合四十九人之智,智于尧、禹。

——清·魏源《默觚·治篇》

把四十九个人的智慧加起来,可以超过尧禹那样的圣人。

志不同者不必强合,凡勉强之事,必不能久。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志向不同的人不能勉强共处,凡勉强的事,一定长久不了。

终日喜言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清·王晫《今世说》

整天喜欢说别人的过失,就会伤害团结和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相同的声音会相互感应,相同的气质会相互融合。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诗经·小雅·常棣》

弟兄之间在家里虽然互相争吵,但是对外部敌人就会团结起来共同抵抗。

君子周急不济富。

——《论语·雍也》

君子帮助处境急难的人,而不帮助富足的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君子帮助别人成全好事,不帮助别人干坏事。

天下溺,援之以道。

——《孟子·离娄上》

对陷入苦难中的天下人,应该以道义援助。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告子上》

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假如失掉滋养,没有东西不消亡。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孟子·离娄下》

禹不喜欢美酒,只喜欢有益的忠告。

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荀子·性恶》

人虽然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选择品德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

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

——《荀子·不苟》

正直坦率的指正,举出他人的过失,并非是在毁谤他的毛病。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荀子·修身》

如果对我的批评是对的,那就是我的老师了;如果肯定我的优点是恰如其分的,那便是我的朋友了。

苟不求助,何能举?

——《荀子·大略》

如果不求贤能的人的帮助,怎么能够办好事情呢?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荀子·非相》

用美好的语言赠给别人,比给于金石珠玉还要贵重;用美好的语言勉励别人,比让他看到漂亮的衣服还要高兴。

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

——《荀子·非相》

劝说别人的困难在于,用最高深的道理来劝说那些无知的人,用治世的道理劝说人们改变昏乱的社会局面。

谈话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

——《荀子·非相》

谈话的方法在于,对被劝说人要用矜持庄重的心情来感化他的思想,用诚恳端正的态度对待他,用坚韧不拔的信念去扶持他,用形象的比喻去开导他。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对人说有帮助的话,比布帛还温暖;对人说伤害人的话,比矛戟刺中伤口还深。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韩非子·功名》

一只手独拍,即使快速有力也不会有声音。

莫三人而迷。

——《韩非子·内储说上》

做事不与三个人商量,必有疑惑。

良药苦于口,忠言拂于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疗效良好的药吃起来很苦,忠实的批评听起来不顺耳。

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做事成切失败,不在于和谁居住在一起,而在于与谁共同谋划。

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

——《韩非子·观行》

虽然有尧帝的聪明,若无众人的帮助,大功也建立不起来;虽然有乌获的强壮,但是得不到别人的协助,也无法把自己举起。

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

——《管子·桓公问》

一个敢于批评上级错误的人,这才是正直的人。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老子》

尽力帮助他人自己也愈有,尽力给予他人自己也充实。比喻帮助别人,也会同样得到别人的帮助。

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

——《老子》

圣人总是擅长挽救人,而从不抛弃人。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

——《庄子·渔父》

同类的事物会相互聚集,同样的声音会相互应和。

虽有至知,万人谋之。

——《庄子·外物》

即使最聪明的人,也必须众人的谋划帮助。

既以与人,己愈有。

——《庄子·田子方》

越是帮助他人,自己就会感到越充实。

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

——《庄子·田子方》

批评我的时候如同儿子那样恭敬,使人乐于接受;开导我的时候如同父亲那样慈祥,使人感到温暖。

以德予人者谓之仁。

——《管子·戒策》

给人以道德就称之为仁爱。比喻给人以精神帮助。

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

——《文子》

千人之众不会断绝粮食,万人之群不会有不成功的事业。比喻团结互助。

同舟渡海,中流遇风,救患若一,所忧同也。

——《邓析子》

共同乘船渡海,中途遇上风浪,患难相救如同一个人一样,是由于忧患相同。

谋莫难于固密,说莫难于悉听。

——《鬼谷子·摩篇》

计谋的难处在于严守机密,劝说他人的难处在于全都接受。

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

——《左传·昭公四年》

不能从别人那里求得满足,与别人有共同的理想就要相互帮助。

救灾恤邻,道也。

——《左传·僖公十三年》

救济邻居的灾难,这就是道义。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面颊和牙床相互依赖,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受寒。比喻相互依存。

君子赠人以轩,不若以言。

——《晏子春秋·杂上》

君子认为赠送人漂亮车辆,不如赠送有益的言语。

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

——《战国策·燕策》

送人百两黄金,不如赠送人有益之言。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

——《战国策·燕策》

比目鱼,如果不相互配合就不能游走。比喻相互依存。

多闻其过,不欲闻其善。

——《战国策·燕策》

要耐心多听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不要只想听别人对自己的夸奖。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战国策·赵策》

对于天下之士来说,最可贵的就是,帮助别人排除忧患、解除苦难、调解纠纷混乱而不索取报酬。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君子看到他人身困厄境就同情支援,而小人看到他人身遭灾难就幸灾乐祸。

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君子不会在人危难的时候推井下石,不会在别人困穷的时候进行攻击,应该在此时给人以援助。

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知士》

优秀的马车夫与优良的马,相互配合得好才能使马车跑得快。比喻相互配合。

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爱士》

给人衣穿是由于他寒冷,给人饭吃是由于他饥饿。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礼记·儒行》

听到善言相互转告,见到善行相互指示。比喻相互帮助。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独自一个人学习却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变得孤陋而寡闻。

金胜木者,非以一刃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墣塞江也。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刀锯虽能伐木,并非用一把刀不能伐去森林;土虽能制服水,并非用一块土堵塞不住江河。比喻做成一件事,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

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索。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救援落水的人给予金玉,不如给他一根绳索。

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

亲近贤能的人,向他请教知识,就会对自己的才智道德有所提高。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患有相同疾病的人就会互相同情,遭遇同样忧虑的人会互相援救。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相同明亮的事物相互照应,同类的事物相互求应。

专趋人之怠,甚己之私。

——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对他人的急难要跑步去帮助,甚至超过自己的私事。

过可振而谏可觉也。

——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

过失可以挽救,规谏可以使人觉悟。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富贵的人送给人的是钱财,贤德的人送给人的是忠言。

苦言药,甘言疾。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逆耳的话如同药一样可以治病,甜言蜜语则只能使人患病。

瞽相两扶,不伤墙木,不陷井阱。

——汉·韩婴《韩诗外传》

两个盲人相互扶持,不容易被墙壁、树木碰伤,不容易掉在井里。比喻相互帮助。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由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汉·乐府《鸡鸣》

桃树生长在露井上,李树生长在桃树旁边。害虫子啮咬桃树的根,李树代替桃树让害虫咬而僵死。比喻相互依附,共经患难。

受人施者,常畏人。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在厄》

接受他人施舍的人,常常害怕施舍者。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

良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治病,忠言逆耳但对于行为有帮助。

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

君子送人以财物,不如送人有益的语言。

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

——三国·魏·徐干《中论·自学》

独自思考问题常常会受到阻碍,独自做事常常会碰到困难而达不到目的。比喻个人能力有限。

一言之赐,过乎玙璧。

——三国·魏·王粲《反金人赞》

赠送一句有用问话,超过赠送美玉。

见人有私欲,必以正道矫之。

——晋·傅玄《傅子》

见到他人有私欲,必须用正确的道理去说服他并矫正他。

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治疗病入膏肓的人,必须用苦口的药物;解决疑惑,必须告以不好听的直言。

振穷救急,倾家无爱。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救济穷困急难,倾家荡产也不吝惜。

鸟能远飞,远飞者,六翮之力也,然无众毛之助,则飞不远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鸟能飞远,飞远的原因,是六根强健的大羽的力量,然而没有众多小羽毛的协助,则不会飞得很远。比喻任何事物都需要辅助。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

调和汤的美味,在于各种配料比例合适;上下合作有效果,在于能够相互帮助。

同恶相助,同好相趍。

——《六韬·武韬》

憎恶一样会相互帮助,喜好一样会相互追随。

凡殖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凡是增加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救济贫困,否则就是守财奴了。

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穆传》

共乘坐一辆车奔驰,同乘坐一条船渡河,车倒船翻,就会同生死共患难。

善人在患,饥不及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龚传》

好人处在患难之中,就是饿着肚子不吃饭也要去营救。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交结朋友要意气相投,相互能切磋琢磨和规谏劝戒。

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

没有得到信任而规谏,别人会认为你在诽谤他。

救饥者以圆寸之珠,不如与之橡菽;贻溺者以方尺之玉,不如与之短绠。

——北齐·刘昼《刘子》

救济饥饿的人给予径寸大的珍珠,不如给予橡菽有用;救助溺水的人,给予方尺大的玉石,不如给一根短绳有用。比喻援助要实用。

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

——《北齐书·尉景传》

土和土相互聚合可堆成墙,人与人相互扶助可成为王。

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唐·魏征《群书治要·贾子》

主动爱他人他人也爱你,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他人也会为你的幸福尽力。

病人之病,忧人之忧。

——唐·白居易《策林》

把别人的缺点当做自己的缺点,把别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

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唐·柳宗元《封建论》

告诉他正确的道理以后仍不改正,就必须给他点痛苦然后让他害怕。

赠必固辞,求无不应。

——唐·韩愈《祭裴太常文》

他人赠送的东西必须坚决推辞,他人的请求没有不答应的。比喻助人为乐。

当大有为之时,得非常人之佐。

——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

当一个人有大作为时,必须得有超越常人的帮助。

谏不足听者,辞不足感心也。

——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

直言规劝而不能使人采纳,是言辞不能感动其心的原因。

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箪犒。

——唐·韩愈《荐士》

用八种佳肴去救快要饿死的人,不如一篮饭的作用大。比喻助人要从实际出发。

踣者思起,必呼而求拯;疾者思愈,必呻而求医。

——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跌倒的人想起来,必定呼叫他人帮助;病人想治好病,必然呻吟而求助医生。比喻求助。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桃花红色,李花白色都被夸好,但必须有依依杨柳陪衬才能发挥出来。

忠言逆耳,甘词易入。

——唐·张九龄《远佞第二章》

忠言不容易被听取,甜言蜜语容易被听取。

甘则易悦,直则难入。

——唐·张九龄《亲贤第一章》

甜言蜜语就容易取悦,忠言不顺耳就很难听取。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唐·温庭筠《原隰荑绿柳》

刚长大的黄莺将要飞出山谷,还要在树枝上栖息一下。比喻借助他人的力量。

人之有过,则面折之,而退无后言。

——唐·房玄龄《晋书·崔洪传》

他人有了错误,应当面批评,不要在背后议论。

斗水泻大海,不如泻枯池。

——唐·孟郊《赠主人》

让一斗水流入大海里,不如让它流入枯干的水池中。比喻救急于危难之中。

激切即似讪谤。

——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

激烈而切中要害的言辞常常被认为是诽谤。

曲言恶者谁?悦耳如弹丝。直言好者谁?逆耳似长锥。

——唐·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有谁讨厌谄媚的话?它如同弹琴一样悦耳动耳。有谁喜好耿直的话?它如同长锥一样刺耳。比喻人的通病是爱听恭维话,不爱听批评话。

自当舟楫路,应济往来人。

——唐·张众甫《三州渡》

自己掌管着舟船,应当接送来往的行人。比喻助人为乐。

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

——唐·郑愔《咏黄莺儿》

如果不凭借高风,如何能高飞呢?比喻不借助他人帮助则很难取得成功。

见义必许死,临危当指困。

——唐·李咸用《古意论交》

为正义事业要勇于献身,在他人临危时应当慷慨资助。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唐·苏拯《医人》

古代的医生看病首先治病人的心病,心病治好了药效自然就灵了。

人有急难,倾财救之。

——唐·李肇《唐国史补》

他人有急难时,应拿出全部钱财去救助。

药不毒,不可以蠲疾;词不切,不可以补过。

——唐·柳泽《谏覆斜封疏》

药效的威力不大,就不能够去除疾病;言词不恳切,不能够使人补救过失。

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疵。

——唐·王建《求友》

不是贪图求取名誉,可贵的是能够相互帮助去掉彼此的缺点或过失。

邻并须来往,借取共交通。

——《全唐诗补逸·王梵志诗》

邻居应该相互往来,互相帮助。

贫亲须拯济,富眷不烦饶。情知苏蜜味,何用更添高。

——《全唐诗补逸·王梵志诗》

贫穷的亲戚必须救济,富足的亲人可以不必帮助。明知道苏蜜很甜,何必再增加它的甜呢?比喻应当帮助有急需之人。

有事须相问,平章莫自专。

——《全唐诗补逸·王梵志诗》

遇到问题必须互相商量,筹划事情不要独断专行。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共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李百药传》

能与别人共享快乐的人,别人必然会为他分担忧愁;能和别人共享安稳生活的人,别人也必然帮他拯救危难。

俯己就人,则易为功;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

——宋·苏轼《进策别下·省费用》

降低自己的身份去靠近人,就容易成就事业;等待他人来帮助自己,就难以如愿。比喻帮助他人或接受他人帮助都应积极主动。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交情浅却言辞深,这是君子所应戒止的。

劲操比松寒不挠,忠言如药苦非甘。

——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

操守如同寒松不屈不挠,忠言如同苦口的良药不甜蜜。

直道正言,石投水而必受;淫辞诐行,雪见而自消。

——宋·王安石《贺吕参政启》

正直的言行,如同石投水一样被接受;不正的言行,如同雪见阳光一样自然消亡。

良药不甘口,厥功见沉疴;忠言初厌之,事至悔若何。

——宋·欧阳修《橄榄》

良药苦口,其作用在于治重病;忠言一听就厌烦,等事后悔恨又有什么用?

言不激切,则听者或未动心。

——宋·欧阳修《论契丹侵地界状》

如果言辞不激烈恳切,那么听的人就不会动心。

用意深而劝诫切,为言信而善恶明。

——宋·欧阳修《魏梁解》

用意深刻而劝戒切中关键,言辞诚恳而善恶就会明辨。

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

——宋·欧阳修《为君难论下》

奉承的话迎合人意容易使人高兴,耿直的话不好听容易触人发怒。

忧人太过,以德取怨。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批评他人太过分,是用德招取怨恨。

同恶相济,自绝于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干坏事的人互相勾结,就会无药可救。

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常常听到他人的批评,缺点就会日益减少而吉祥就会到来;喜欢听到他人的赞扬,声誉便会日益下降而灾祸也将到来。

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宋·林逋《省心录》

把财富留传子孙后代,倒不如用它去周济困难的人。

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冻馁几千百人。

——宋·林逋《省心录》

为了一时的快乐花费千金,不如救济挨饿受冻的难民。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

——宋·林逋《省心录》

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规谏就表示感谢,听到他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恶者,喻而戒之,使自修。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奇节》

对于善良的人,要亲自去鼓励他别松弛;对品质不好的人,要告诫他加强自我修养。

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说别人的短处不叫耿直,帮助别人做恶事不叫义气。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言语难入。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规劝人不能光批评他的过错,要先肯定他的长处。人高兴就能听进意见,生气就很难听进任何建议。

洞庭镜面平千里,却要君山相发挥。

——宋·陈与义《又登岳阳楼》

洞庭湖千里水平如镜,却只有在君山的陪衬下才风光壮丽。比喻事物都需要辅助支持。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元·施耐庵《水浒传》

在路上看到不公平的事,便冒死挺身相助。

遇急思亲戚,临危托故人。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

遇到困难时会想起亲戚,面临危险时会求托朋友。

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元·高明《琵琶记》

接受了他人的委托,就要把事情办好。

有难必救,有恩必报。

——元·欧阳玄等《宋史·李谷传》

他人有困难一定要去救助,他人对自己有恩惠一定要报答。

拯溺救焚之际,必以任人为急。

——元·欧阳玄等《宋史·李光等传》

救援溺水、助人灭火的时候,要如同对待自己的事一样急。

可以隐夺,难以正格。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如果公开地规谏就会很难奏效,可以隐蔽地去改变他人的意志。

救人须救急,施人须当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救人要在有急难时,施舍应当在人的困穷之时。

苟求无过之人攻我,则终身不得一闻过矣。

——明·吕坤《呻吟语摘·补遗》

如果要求批评自己的人一点过错都没有,那么一生都不会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一次过错。

攻我之过者,未必皆无过之人也。

——明·吕坤《呻吟语摘·补遗》

给自己提建议的人,不一定都是没有缺点错误的人。

爱人不以颂而以规。

——明·海瑞《赠王朋江升宁波府太守序》

爱护人不是称颂而是规劝。

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明·王阳明《传习录》

朋友之间应该指摘批评少,诱导鼓励劝勉多才行。

任己者术穷。

——明·刘基《郁离子·任己者术穷》

只相信自己,办法必定有穷尽之时。

任事者,当置身利益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做事的人,应该把自己置身在利益之外;提建议的人,应该置身在利害之中。

劝人生,济困扶穷。

——清·曹雪芹《红楼梦》

人生在世,应该济困扶穷。

以善规人如赠橄榄,以恶诱人如馈漏釜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

以善规劝人像赠送橄榄一样,以恶去诱惑人像送人漏锅一样。

劝人息争者,君子也;激人起事者,小人也。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劝人停止争吵的人是君子,激将人闹事的人是小人。

见人做不义事,须劝止之;知而不劝,劝而不力,使人过遂成,亦我之咎也。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看见别人做坏事,要劝阻制止,如果知道了而不劝阻或劝阻不力,使他犯了错误,这也是自己的责任和过错。

不闻逆耳之言,过在友与。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没有听到过批评,这是朋友的过失。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宣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他人有求于我,如果不能答应,就应该直截了当说明原因,千万不要含糊,以免误了大事。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作经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肯定行不通的事,就不要随便去做;肯定不听劝告的人,就用不着去浪费口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