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艺术
一、什么是造型艺术
(一)定义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
(二)范围
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等。
(三)比较
造型艺术既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一)就联系而言
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官就可以直接感受到。比如雕塑和建筑就是如此。由于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的联系相当紧密,有时人们又常把它们归为一类。
(二)就区别而言
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比如绘画、雕塑、摄影等就是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再现性是显在特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使人们仿如看见现实在在,而它的表现性则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可见造型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相反,实用艺术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如建筑、园林、实用工艺、书法等常见的实用艺术形式,是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显然并不直接模拟或直接再现客观对象,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二者相对的区别较为明显。
当然,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除了以上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而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应当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里的类别划分是必要和有理由的。
三、造型艺术的历史追溯
造型艺术(摄影除外)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两万多年的历史。法国罗尔特洞内发现一块兽骨上刻着正在过河的鹿群,就是一万多年前原始人留下的雕刻作品。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帛画,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图》。至于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的陶器画,更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在研究艺术的起源时,古代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作为人类最早的美术遗物,能够具体而形象地展现艺术产生与发展的漫长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造型艺术日益成为众多艺术门类中最丰富多彩的艺术类别之一,不仅绘画、雕塑逐渐演化为多种艺术形式,而且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摄影艺术这样一门新兴的纪实性造型艺术,使造型艺术更加普及和广泛。
四、造型艺术的分类知识是应当具体把握的
以下分别说明。
(一)造型艺术之一——绘画
1.定义
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2.种类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3.东西方绘画比较
从世界绘画的两大体系来看,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1)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从上古时期开始,到战国时代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与画像石,都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更是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的画家和流派,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魏晋六朝时期出现了包括即东晋的顾恺之在内的“六朝三杰”等大家。唐宋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达到高峰的时代,除原有的人物画外,山水画、花鸟画等都成为独立画科。人物画家,涌现出了被后世尊为“画圣”的吴道子,以及擅长历史画与肖像画的阎立本等人。山水画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唐代李思训擅长青绿山水,王维擅长水墨山水;五代的荆浩、关仝是以描绘中原地带实景为主的北方山水画派;董源、巨然是以描写江南景物特色为主的南方山水画派;北宋的李成、范宽多画雄奇壮阔的北方山水,南宋的马远、夏珪则追求以少胜多地画半边山或一角水等等。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了擅长画马的曹霸、韩干,擅长画牛的戴嵩,擅长画花鸟的黄筌、徐熙,以及文同、苏轼、米芾等为代表的“文人画”等等。元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承先启后的时代,“元代四大家”是指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等人,他们对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代四大家”又称“吴门四家”,是指明代中期在苏州从事绘画活动的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以他们为首形成了明代影响最大的画派。“扬州八怪”则是清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的八个风格相近的革新派画家的总称,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强调个性表现。近、现代中国画坛,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高剑父,以及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刘海粟、林风眠、傅抱石等人,他们为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西方绘画
西方绘画从古希腊、罗马开始,经历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时期,在13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高峰。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画家、雕塑家乔托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宗教画,被认为是欧洲绘画之父和现实主义画派的鼻祖。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最为出色的创作有为人称道的“画坛三杰”的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拉斐尔,他们分别创作出《创世纪》、《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西斯廷圣母》等举世闻名的不朽杰作。17、18世纪欧洲美术有长足的发展,绘画进一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动物画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个时期欧洲各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画家,如荷兰的伦勃朗(代表作品有《夜巡》、《自画像》等)、尼德兰的鲁本斯(代表作品有《阿马松之战》等)、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代表作品有《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等)、法国的夏尔丹(代表作品有《饭前祈祷》等),以及英国的透纳(代表作品有《战舰归航》等)。18、19世纪欧洲进人近代史阶段,尤其是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大革命,使法国成为欧洲政治与文化的中心,也成为欧洲美术的中心。法国画坛涌现出许多美术流派和著名画家,其中有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雅克·路易·大卫(作品有《马拉之死》等),有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籍里柯(作品有《梅杜萨之筏》等),德拉克洛瓦(作品有《自由神领导人民》等),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库尔贝(作品有《石工》等)和米勒(作品有《拾穗者》等),有法国印象主义美术代表人物莫奈(作品有《日出印象》、《草垛》等)和雷诺阿(作品有《浴女》、《包厢》等),还有法国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塞尚(作品有《苹果和橘子》等)和高更(作品有《塔希提的妇女》等)。这个时期,英国、美国、瑞典、丹麦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特别是俄国“巡回画派”集中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列宾(作品有《伏尔加纤夫》、《伊凡·雷帝杀子》)和苏里科夫(作品有《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佐娃》)。20世纪以来,西方画坛出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各种思潮和流派,其中包括野兽派、未来派、立体派、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型派、超前卫艺术、波普艺术等等,在形式上不断翻新,在手法上标新立异,形成十分复杂的艺术现象。
4.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可以从许多方面来理解,其中最为重要的有:
(1)形式的变幻
在所有艺术中,绘画是最注重形式感的艺术样式之一,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均充满了形式的变幻。
(1)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中国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由于采用特制的毛笔来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成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
所谓“笔”,是指钩、勒、皱、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用洪、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指黑色的焦、浓、重、淡、清等五种不同的色度)或“六彩”(上述“五彩”再加上宣纸的白色),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西画。西方绘画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尤其是油画艺术更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它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油画颜料又有较强的覆盖力,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便利条件。
除油画外,版画也是一个重要的画种。版画的特点是采用笔画和刀刻的方法,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画,然后印制出多份原作。由于所用的版面材料和性质不同,版画可分为三大类,即木刻和麻胶版画的“凸版”类,铜版画等的“凹版”类,以及石版画等的“平版”等。木刻和麻胶版画的“凸版”类是在木板或麻胶版上刻制而成;铜版画等“凹版”类,则是用酸性液体腐蚀铜版形成各种凹线,从而构成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画面;石版画等“平版”类,是在石印术基础上采用特殊药墨制成。此外,还有具有特殊透明效果的水彩画,兼有油画厚重感与水彩画透明感的水粉画,以及用铅笔、木炭、钢笔作画的素描等。
(2)瞬间的凝固
绘画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表现多维意象的艺术,因而它需要将一个瞬间出现的意象或者一个相对静止的物象予以凝结,使之以静态的风貌呈现。瞬间的凝固,主要在于能够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面貌作出最集中和本质的反映,在于能以一个瞬间的画面折射出广阔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绘画既有再现性和写实性较强的一面,同时也有长于写意的和表情的功能,它对于一定历史、社会和时代的精神及文化状况作出的反映一般只能是间接性的、含蓄的,亦即折射性的。即使它有着再现和写实功力较强的特点,但因其主要是将动态的客体世界及物象凝定于瞬间,使之成为一幅静态的画面,虽然可以拥有较大的精神和信息含量,但毕竟在表现的空间领域及时间延伸方面受到局限,因而不可能像文学、影视那样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客体世界作出反应。绘画的长处是对人予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不在于全面的表现。但这样并不能削弱其对历史、社会和时代所应承担的责任,只是它的责任主要在于通过视觉形象的表现,对于历史、社会和时代作出精神性的折射,亦即在作品中充分地、深层地渗入那些哲学的、经济的、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科学的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和精神,并予以含蓄或写实的表现。作为一名画家,即使他的作品是表现的、近于抽象的,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和时代,他的思想和文化素养的积淀,使其必然要在创作中体现出一定民族、历史和时代的精神和意识。
这种瞬间的凝固,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的审美特征。绘画、雕塑和摄影等,从本质上讲都是静态的空间艺术,但是,由于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如何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成为画家、雕塑家、摄影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成为美学家、艺术学家十分关注的课题。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美学家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就是通过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诗歌和古代雕刻中的不同表现手法,来论证了文学与造型艺术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可见,这种瞬间的凝固,确实是造型艺术(包括绘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3)丰富的意味
在绘画艺术中,人们非常强调意味的凝结。虽然东西方绘画在美学观念上存在差异,但在对意味的追求上则是一致的。
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然而,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如果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那就是西方绘画更加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中国画则更加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因此,中国画非常强调“立意”和“传神”。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就是要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其内在精神。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画家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像,渗透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唐代画论家张彦远也用形似与神似的结合来解释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并且将绘画创作规律总结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八个字,认为应当以画家的主体精神与想像能力来超越客观物象的描绘。虽然中国画有许多分科,从基本画科来看就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但都无不追求“气韵生动”和“神形兼备”,追求“传神”或“意境”。在画人物画时,画家能为人物传神,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气,即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就是面对无生命的山水和无意识的花鸟时,画家也可以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赋予它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与灵气。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西洋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概括地讲,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匣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差异鲜明,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二)造型艺术之二——雕塑
1.定义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2.分类
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
雕塑的种类、体裁和样式繁多。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雕,有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有泥塑、陶塑等。铸铜像时是先塑后铸。这些都属于制作方式和材料的不同。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如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李大钊、蔡元培的胸像雕塑;有建筑装饰性雕塑,如著名的巴黎歌剧院周围有三十多座雕塑;有城市园林雕塑,如北京市街道和公园里均有不少美化城市景观的雕塑;有宗教雕塑,如敦煌、麦积山等处的大量彩塑;有陵墓雕塑,如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的著名大型石刻《马踏匈奴》;还有陈列性雕塑,如室内架上雕塑、展览馆室内雕塑等。从样式来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除圆雕、浮雕外,还有透雕。圆雕,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时还必须照顾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和浅浮雕(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透雕,则界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3.东西方雕塑比较
(1)东方雕塑
雕塑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雕塑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远古的原始社会里,雕塑尚未从实用工艺中分化出来,因此,一件原始雕塑品,常常又是一件实用工艺品。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北京猿人所使用的石器中,就已经有了石制的雕刻器。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骨、木、象牙雕刻的装饰品。尤其是陶器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原始雕塑的发展,在距今五千年前的辽宁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就发现了陶塑的裸体女像,塑造得逼真自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商周时期,古代青铜器铸造达到鼎盛,雕塑也随之而发展,近年来我国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之一,便是四川广汉商周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人头像,距今已有3千多年历史。秦汉时期,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达到高峰时代。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空前,气势磅礴,陶俑陶马总计有6千余件,组成了威武雄壮的军阵。这些陶俑身高与真人相近,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来设计制作,艺术形象力求逼真,陶俑的服饰、兵器、装束等都与实物相似或相同。尤其难得的是,秦代工匠艺术家们根据长期的生活观察与充分的艺术想像,运用贴塑、刻、划等多种技法,使一个个武士俑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生动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地位、身份、性格、年龄,甚至具有各自不同的脸型、发型、姿态、神情。汉代大型石雕除著名的霍去病墓前石刻外,还有鲁王墓前的石人,陕西城固张春墓前的石兽等,这些大型石雕多在陵前起纪念和仪卫作用。作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之一的陵墓雕塑在秦汉时期堪称盛况空前。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作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另一大宝库的宗教雕塑发展迅速。从魏晋开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相继繁荣起来。石窟造像艺术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仅现存的龙门石窟就有10万余座佛像,敦煌莫高窟490多个洞窟里,遗存至今的彩塑作品就有3千多件,云冈石窟现存大小雕像5万多个,麦积山石窟也有造像7千余尊。虽然这些地方的雕塑并非一朝一代的作品,而是历经许多朝代才完成,但从整体风格和艺术水平来看,当推魏晋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成就最为显著。龙门、敦煌、云岗、麦积山石窟中,雕塑艺术的精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魏晋隋唐时期还出现了一批雕塑大师,如东晋时期的戴逵父子被后世学者看作是中国佛像雕塑的奠基人,唐代雕塑大师杨惠之被称为“塑圣”,与“画圣”吴道子齐名。元明清时期,大规模的石窟艺术走向衰落,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又一大类型的小型玩赏雕塑却日趋繁荣。这个时期各种案头陈列雕塑、工艺装饰雕刻和民间雕刻工艺迅速发展,广东石湾的陶塑,福建德化窑的瓷塑,无锡、天津的泥塑,嘉定的竹刻,潮州木雕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雕塑艺术更有长足发展。
(2)西方雕塑
西方雕塑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便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雕刻艺术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米隆、菲狄亚斯等一批杰出的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和菲狄亚斯的名作《命运三女神》,都是举世瞩目的佳作。约作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古希腊雕刻著名作品《维纳斯像》,也称《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因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中的米洛斯岛而得此名,这一作品是用两块大理石合雕而成,优美的身雕,典雅的脸庞,丰腴的肌肤,恬静的神态,使这件端庄优美的女性雕像闻名于世,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称之为“古代的神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可以称得上是西方雕塑艺术的第二个高峰。被称为意木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就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他为美弟奇教堂设计的大理石雕刻《晨》、《暮》、《昼》、《夜》是一组寓意深刻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如《摩西》、《哀悼基督》等,也都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不朽作品。19世纪法国雕塑,成为西方雕塑的又一个高峰。法国的吕德为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作为这组雕像核心的自由女神,身披铜甲,张开双翼,右手挥剑,左臂高举,召唤着为自由而战的法国人民,这座浮雕群像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当时法国现实主义流派的大师罗丹,更是以《巴尔扎克像》、《加莱义民》、《思想者》、《地狱之门》、《青铜时代》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将西方雕塑艺术推向新的高峰。20世纪以来,西方雕塑艺术向多元化发展,多种流派同时并存,名目繁多,良莠掺杂,处于不断的演变发展之中。
4.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
在造型艺术中,雕塑与绘画、摄影、书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雕塑是在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实体形象。绘画、书法和摄影这三门造型艺术都是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出平面的形象,因此,欣赏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或摄影作品只能用视觉感官去观赏,并且常常必须从某一固定角度去观看。而雕塑作品却是立体的形象,又是可以触摸的实体艺术品,更具有物质性。所以,欣赏雕塑作品不仅需要依靠视觉感官去感受,而且还可以用触觉去感知,使观赏者唤起更多的艺术想像,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此外,由于雕塑作品的立体性,观赏者又可以从四面八方的不同角度去欣赏,还需要结合周围的环境来一并欣赏,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
(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由于雕塑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基本特征,因而雕塑特别强调服从形式美的规律。在造型上尤其注重美的结构与形体,以及特定的观念与精神性内涵的渗入。比起其他门类艺术来,雕塑艺术应更加凝练,更加集中,更加概括。例如,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组雕包括《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石人》等十余件作品,就是经过精心构思,以高度概括和典型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传世佳作。尤其是《马踏匈奴》采用象征的手法,以威武雄壮、昂首挺立的战马象征胜利者,与被马踏在脚下的匈奴首领形成强烈对比,集中体现出这组纪念性组雕的主题。
(三)造型艺术之三——摄影
1.定义
摄影是指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特别注重纪实性,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是它的独特的造型手段。
2.分类
摄影艺术包括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等。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体裁繁多。除按题材分类外,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体裁繁多。无论何种形式或题材的摄影,均以建构特定的时空为主要特征。肖像摄影,又称人物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等。肖像摄影应当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如意大利著名摄影家乔,洛费拍摄的《周恩来》,画面上周总理坐在沙发上沉思,作者抓住这一富于特征的姿态和表情表现了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范。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的摄影,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来传达摄影师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它一般又可以分为自然风景、都市风景、乡村风景等。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它不能停留在仅仅再现自然景物,而是必须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我国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更是从民族文化宝库中吸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构思,以唐宋诗词与自然风光的结合来创造美的画面与诗的意境,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艺术表现力。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还需要摄影师对所拍摄的艺术表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充分掌握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艺术特征,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舞台艺术的风采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体育摄影,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健美姿态和优异成绩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为了适应体育运动一般均在快速度中进行的特点,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并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抓取动态,使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建筑摄影,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它是摄影师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手段,专门拍摄精心挑选出来的建筑物,将摄影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建筑摄影需要摄影师懂得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认真观察和研究建筑物的特点,选择最理想的拍摄位置、角度和光线,通过建筑物的形体、质感和色调等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筑美。
3.流派历史
虽然摄影艺术自诞生以来仅有100多年历史,但它发展迅速,在世界各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有:绘画主义摄影,从19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遍世界各国,成为摄影艺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这一流派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作品形式从构图布局到用光影调都有极严谨的法则,该派曾风行一时。纪实主义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该派从照相机能真实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印象主义摄影,它是美术上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超现实主义摄影,是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曝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法,将“超现实的神秘世界”作为表现对象。除此之外,西方现代派摄影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等。
4.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摄影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独立的艺术门类。作为一门实用技术,摄影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科学实验、太空探险、新闻报道和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但是,摄影艺术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却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为了审美的需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
(1)特定的时空
摄影艺术的时空十分重要,表现内容的特定性是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都要求表现特定的时空。新闻摄影的表现时空的准确性是艺术的第一要素,无数战地摄影家为了得到现场的实感,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取得第一时空真切的作品,观赏作品使人瞬间感受到设身处地的惊栗。风光摄影的时空对于表现对象的美感必不可少,通过光影所展现的地域、季节、风貌栩栩如生,才有抓人的魅力。生活摄影的生气也是要抓住人与周围环境的有机协调,使表现瞬间蕴涵丰富的生活内容,使画面间流动情感。
(2)营造的真实
作为一门现代的纪实性造型艺术,摄影艺术与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摄影艺术独具的审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摄影艺术特别注重真实的营造,其纪实性,首先表现在它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环境,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抢拍出来的,这种纪录性拍摄方式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相比之下,绘画和雕塑则无需现场创作,它们既可以表现现在的事物,也可以表现过去或将来的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艺术家想像的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一般来说,摄影艺术却不能表现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更不能表现客观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3)光影的结合
优秀的摄影作品必然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三种主要造型手段。尤其注重光影的结合。画面构图即取景,摄影作品画面一般包括主体、陪体和背景等部分,画面构图就是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艺术整体。摄影构图方式多种多样,有水平式构图、垂直式构图、对角线构图、十字形构图等多种方法。摄影用光简称用光,指拍摄时运用各种光源对被摄对象进行照明,以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摄影用光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项光、脚光等,具体拍摄时灵活运用,可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创造氛围,烘托主题,使作品具有感人魅力。影调和色调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造型手段,影调是指黑白照片上所表现的明暗层次,色调是指彩色照片上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影调和色调通过艺术处理,可以产生影调层次、影调对比、影调变化和色彩变化、色彩反差、色彩和谐等艺术效果,使摄影作品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此外,摄影的艺术性更表现在摄影师主观情感的熔铸,摄影作品应当通过光、色、影来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创造力,因此,摄影师对拍摄的人物和景物必须满怀深情,充满创作的激情,只有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才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造型艺术之四——书法
1.定义
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2.分类
书法有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艺术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作为一门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空间艺术,仍然可以把书法艺术划归于造型艺术。尤其是因为绘画、雕塑侧重于再现,而书法侧重于表现,因此可以将书法划归表现性空间艺术。书法最初只是用于人们书写文字的日常活动,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当然,由于今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很少使用毛笔来书写普通文字,使得书法的观赏性越来越取代实用性,书法作为一门表现性造型艺术的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除了传统书法所指的毛笔书写艺术外,硬笔(包括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等)书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逐渐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组成部分。
3.历史变化
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艺术。书法艺术同汉字的发展密不可分。据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刻在龟骨、兽骨上的“甲骨文”就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奠定了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要素。商周至战国时代的工范大“金文”脱胎于“甲骨文”,并且渐趋齐整雄伟。秦代统一了文字,由大篆变小篆,风格端庄,形体更加匀润流畅。汉代出现了雄浑豪放的隶书与自由飞动的草书。魏晋时期,是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更加齐备和完善,并且涌现出王羲之、钟繇等成就卓著的书法大家,对后世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是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各种书体都有了承先启后的发展,尤其是楷书的成就达到高峰。宋代书法注重书家感情个性的发挥,追求自由的个性表现,故有“宋人尚意”之说,出现了苏、黄、米、蔡四大家,具有各自独特的风貌。元明清书法上承古意,个人风格更加鲜明多样,成为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新的起色与繁荣的时代。总之,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从远古的殷商算起,经历了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鼎盛,宋元的尚意,明清的延续,直到现代的普及和发展,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今天,书法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振兴局面,并且逐渐走向世界,影响遍及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
4.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1)线条与组合
中华民族书法艺术随时代发展,也体现出各种书体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篆书,又有大篆、小篆的区分。广义的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又叫“秦篆”,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小篆字形整齐,转角处多呈弧形。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隶书横笔首尾方中带圆,转角处多呈方折。楷书,也叫正楷或正书,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平直,风格古雅,整齐端庄。行书,字形流畅飞动,刚柔相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其中,侧重于楷法的行书叫“行楷”,侧重于草法的行书叫“行草”。草书,始于汉代,最早是由隶书演变而成的“章草”,后来又发展成为一般所指的草书即“今草”,唐代张旭、怀素更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狂草”。
书法以抽象的线条为基本材料,通过有机组合,形成美的构架与造型。其间,动态的线与字的造型均具有形式美的因素。线的长与短、粗与细,走势的刚劲与柔和;节奏的急促与舒缓,以及墨的浓与淡,色泽的枯与润,间架的紧与松,字形的清秀与遒劲,字间结构的疏与密,笔的走势与流动感等等,都可以使书写的内容具有独立的形式美的特征。
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体现了线条与组合的美。
书法的“用笔”,是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及其所产生的效果。中国书法主要用点画表现,所用工具主要是尖锋毛笔,因此,正确的执笔和运笔的方法十分重要。执笔的高低、轻重,运笔的急缓、方圆,笔锋的藏露、顺逆,点画的长短、粗细,笔法的力感、质感等,都需要精到的用笔才能实现。宋代米芾称他自己是“刷”字,称蔡襄是“勒”字,黄庭坚是“描”字,苏轼是“画”字,形象地概括了不同的用笔方法。
书法的“用墨”,指墨的着色程度,如浓淡、枯润等,使墨色富有变化、淋漓酣畅。如明代董其昌常用淡墨,章法疏朗,风格冲淡;唐代颜真卿的楷书多用浓墨,端庄厚重,气势雄浑。
书法的“结构”,包括字的结构,以及每个字的大小、疏密、斜正等,都需要精心考虑,呼应对比,恰到好处。由于书家风格不同,书法字体不同,因而书法结构有多种方式。但无论何种书体或风格,其结构都应当合乎比例,遵循平衡、对称等基本规律。
书法的“章法”,是指作品的总体布局,即整幅字在行次布局中应当错综变化,疏密相宜,苦心经营,具有节奏和气势,从而体现出整幅作品内在的神韵。章法涉及到整个作品的大小、长短、收放、停留,以及点画轻重、字体结构等多方面内容。
书法的“韵律”,主要指笔画和线条的动静、起伏、枯润等变化,这种韵律来自于书法作品中线条整体形成的生动气韵,如王羲之行书线条的中和,董其昌行草书线条的清淡等,都构成了书法艺术不同的韵律类型。
书法的“风格”,则是指作品的整体的艺术特征,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书法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它是由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等共同形成的艺术效果。
书法艺术的风格类型多种多样、不胜枚举,包括含蓄、古朴、豪放、雄浑、秀丽、稚拙等多种风格。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就是对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书法作品不同风格的评价,前者笔画刚直、浑厚丰筋,具有整齐大度的美;后者结构紧凑、骨力劲健,具有刚健有力的美。
(2)具象与抽象
由于书法独具的特点,使人们看到,它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书法中渗透着书者强烈的情思,因而书法绝不是单纯的反映客观,书法又确实具有表意的功能,因而也不能看作是仅仅表现情感。书法表达的文字符号,本身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加之书法还要在一般文字构架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演化,其内含抽象的意味是显然的。但书法所表达的语义对于客观事物又确有对应性,称其具有具象的特点也确有道理。所以,我们认识书法的审美特征,应当根据辩证的和动态的原则,从具象和抽象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上来把握。由于时代的发展,汉字的具象性和再现性走向淡化,书法主要用来抒写主观情思,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汉字的表意性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书法作品抛开书法的表意性,完全走向抽象,不再承担文字的功能,完全流于一种偶然的、随机的、非理性的笔墨游戏,其实质也会远离书法。由此可见,书法正是将动态的线经由审美的组合,形成具象与抽象、表意与表情和谐统一的形体,是一种介于造型和传神、实用和情感之间的东方特有的艺术样式。
优秀的书法作品总是体现出笔法与笔意的结合。所谓“笔法”,就是指用笔的方法,包括正确的执笔和运笔的方法,尤其是各种艺术技巧和手法,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精到的笔法,才能真正传达出书法家独特的风格、气质和笔墨情趣。所谓“笔意”,就是书法家精神气质的表现和外化,也就是书法家通过笔画运转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情趣。因此,书法艺术正是在笔法中体现出笔意,在具象中体现出抽象。
(3)情感与象征
一件出色的线的动态造型作品,它的每一点形式美感的运作和体现,都是与书者情思紧密交融和互化的结果,都与书者的审美经验、气质、艺术品位以及当时的审美体验状态、情趣、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书者各种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凝结和灌注,才形成对于书写的审美导向和动力性作用,加之书者特有的书写技艺,便使这一书写过程成为书法家通过线的变化流动和造型来展现书者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过程。作品意态、情趣和意境的呈现,无不凝聚着书者的情思。
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美,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从而使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使这些抽象的点、线、笔、画,仿佛也成为了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筋、骨、血、肉,从而使本来只有实用书写价值的书法,升华到艺术境界,传达出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书法创作是书法家运用这一特征的形式,并通过象征的表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外化到作品上的实践过程。人们常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以文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由于将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可以比其他艺术更充分地表现人的精神面貌。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是他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子所写的一篇祭文,对亲人的悲痛哀思,对奸臣的愤慨怒斥,形成了这篇书法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则体现出鲜明的自然天性和人格风采,具有浓郁的魏晋风度,笔势流畅,神态飞扬,淋漓畅快,含蓄有味,给人以变化莫测而有法度,清俊典雅而又活泼的美感,将艺术家自己人格的风韵与书法的风韵融为一体。
实用艺术
一、什么是实用艺术
(一)定义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实用艺术基本上都是通过具有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静态艺术品。实用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而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或美学追求,因此,他不强调再现性,而强调表现性,从而形成了实用艺术表现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实用艺术又是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一类艺术,应当划归空间艺术的范围。所以,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它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实用工艺等一类表现性空间艺术的总称。
(二)分类
实用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实用工艺等。
和主要造型艺术一样,实用艺术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就产生了实用艺术。由于原始人在制作生产与生活的物品时,不仅赋予这些物品以直接的实际用途,而且也将人类的创造性才能对象化,从而使这些物品具有了美的意义。现今所见到的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大批彩陶,古希腊与古罗马遗留下来的巨大建筑,如雅典卫城和罗马大斗兽场,以及许多青铜器等等,都是人类艺术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除了具有一般艺术的审美特性外,实用艺术还有特别之处。实用艺术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它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物质上的实用需要,如建筑供人居住,实用工艺品供人使用等。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实用艺术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与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们希望居住环境乃至室内装饰都更加符合美的标准,使得实用艺术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显得更加普及和重要。随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实用艺术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二、实用艺术的分类
(一)实用艺术之一——建筑
1.定义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注意,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这个词,在拉丁文中原来的涵义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所谓建筑艺术,则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2.分类
建筑根据社会需要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可分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3.建筑的基本特征
今天建筑师们遵循的还是两千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尽管建筑的类型很多,包括民用建筑如住宅、商店等,公共建筑如图书馆、会议厅等,娱乐建筑如电影院、音乐厅等,工业建筑如仓库、车间等,宗教建筑如寺庙、教堂等,以及纪念性建筑如陵墓、纪念堂等等,它们的实际使用功能不同,因而实用成分与艺术成分的比重也各不相同,但都必须遵循实用、坚固和美观的基本原则。从总体上讲,任何建筑都应当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设计师们常常通过一系列建筑设计的艺术处理,通过实体与空间的协调统一,构成建筑物总体完美的艺术形象。
造型美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
具体来说: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如北京的天坛,就是用有形的建筑实体来表现无形的天宇,似具象的造型来体现象征的意蕴,天坛的整体平面是正方形,天坛中央的圜丘是白石砌成的三层圆台,附会了古代“天圆地方”之说,耸立在地面上的圜丘台同周围低矮的围墙形成鲜明对比,不但扩展了祭祖空间,而且增添了崇高感和神秘感。
形体,是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物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南京的中山陵依山而建,把连绵不断的自然山势当作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再加上宽阔绵长的多层台阶,造成了一种雄壮崇高的气氛,使中山陵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形象,也增强了它的纪念性和造型美。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如北京人民大会堂除了整个建筑的巨大形体外,外观给人突出印象就是巨大的圆柱,设计和施工时,这些圆柱的尺寸和比例经过反复研究,使其既与整体建筑相协调,又显示出擎天柱一般的雄伟。
均衡,主要是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最常见的均衡方式是在中轴线的左右实现对称,如北京的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
节奏,是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筑和音乐具有内在的共同之处,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建筑”。例如,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就有着明显的节奏感,两旁的柱子有节奏地排列,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
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例如故宫,总体色彩是金碧辉煌,朱红色的围墙,白色的台基,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大红色的柱子和门窗,使这座皇宫的色彩别具一格。
装饰,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创造建筑美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如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
(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
建筑作为艺术不是单一的形式,而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建筑营造的环境,还是一定人格化的体现。中外古今的建筑,由于历史的悠久,数量的众多,风格的差异,民族和时代的特色,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欧洲,人们甚至把建筑称作“石头的史书”,认为从中可以通览人类的文化史和文明史。例如,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统治根深蒂固,在建筑艺术中也鲜明地体现出来,建筑史上有名的。“哥特式建筑”,几乎反映了整个中世纪时代社会生活的复杂内容。如巴黎圣母院就是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之一,这座教堂的正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钟塔,靠近后面是一座高达90米的尖塔。惊人的高度象征着中世纪教会的无限权威,高高地凌驾于整个城市之上。尤其是它的尖塔,它那尖形的拱顶,它那又高又细的柱子等,都是垂直向上,直刺青天,给整个教堂制造出一种上升、凌空、缥缈的艺术效果,目的是把那些饱尝人世痛苦的信徒的目光引向苍天,使他们忘却现实,憧憬天堂。到了18世纪初叶,反映贵族审美趣味的“罗可可式建筑”风格,从法国兴起后很快盛行于欧洲。罗可可式建筑大多外形富丽堂皇,装饰奇特精巧,复杂的曲线故意造成不对称性,室内装饰广泛采用昂贵的壁画和巨大的镜子,表现出贵族上层阶级的审美理想。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封建贵族文化进入了衰落期,启蒙运动的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罗可可式建筑也逐渐让位给“新古典主义建筑”了。显然,建筑艺术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时代和文化内涵。
(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建筑艺术的象征性特征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表现某种特定的精神内涵。建筑的象征性是建筑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座充满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常常是一座历史的碑石,其巨大的精神感染力,甚至会超过环境和造型。建筑物的象征意义是在富有象征意味的艺术语言与建筑艺术形象实现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生成的,是创造主体深层的审美感性意识与高度理性认知和谐交融的结果。建筑象征是以哲理为基础的。古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在竭力增大建筑体量的同时,又赋予其自然力的表现,从而表明法老威权的无可比拟。古希腊建筑中以陶立克柱式象征男性人体风格,以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象征女性人体风格,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人的崇尚。西方哥特式教堂注重结构与艺术形式的结合,色彩绚烂,光泽幽暗,钟楼的细高尖耸,体现了超越尘世、灵魂皈依的宗教精神。北京故宫建筑群,以纵横交织的格局,构置了各种体量、形式、色彩的建筑,前后左右对称,空间的严肃感、稳定性极强,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统治者对皇权至高无上的显示,以及对法度、秩序和礼仪的追求。北京天坛是一座祭天的坛庙,其建筑大量采用圆形符号,圆的形状即天,以表现“天圆地方”的传统哲学观念。天坛的建筑多用深蓝色琉璃瓦顶,以及广用奇数(阳数),象征天为阳,其蓝色和奇数,也是出于对天的崇拜,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建筑象征常常是情感的表现方式。中国园林建筑体现了对自然美的崇尚,又将诗、书、画、工艺、雕塑等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和谐景观,蕴涵了创作者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趣。不论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华贵、典雅和大气,还是江南苏州园林的静谧、恬雅和变化有致,虽有审美观念与精神含量的不同,但同样表达了人们追求和谐的审美情趣。悉尼歌剧院由几瓣支起的白色壳体覆盖,像白莲、贝壳、帆船,但并没有确切的含义,其间却蕴涵着创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二)实用艺术之二——园林
1.定义
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和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
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但由于园林艺术更注重观赏性,并且通过撷取自然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美融合在一起,成为富有情趣的园林美,使园林艺术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因而人们往往又将它和建筑并列为实用艺术中不同的类型。世界园林体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风格和造型,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分类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3.园林的基本特征
(1)浓缩的自然
无论东西方园林,均是自然的浓缩。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类型。前者如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后者如苏州的拙政园、网狮园、西园、留园,扬州的何园,上海的豫园等。前者气魄宏大,富丽堂皇;后者精巧别致,饶有情趣。总的来看,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不管是北方大型园林,还是南方小型园林,都是将自然美和建筑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山水、花木和亭台楼阁、厅堂廊树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特别注意从诗词文赋中吸取精华,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从而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达到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中国园林艺术创造了许多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园技巧。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自然美,几乎所有园中都有水池、假山、花草、树木等,创造一种小桥流水、荷花飘香的自然风光。如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全园占地面积约60亩,其中水面约占五分之三,池水以土山分隔,形似两座小岛,山上林木葱翠,沿池垂柳依依,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木蔽日,波光倒影,使这些人工造就的自然美,达到“虽由人工,宛自天成”的效果。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又非常讲究亭、台、楼、阁、廊、树等建筑形式的美感,并且十分注意使这些建筑物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例如扬州的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园分东西两部分,有游廊相连接。东部有八角园门、榆木船厅、六柱亭、半月台等建筑物;西部有七间楼厅组成的一组建筑,像蝴蝶形态,通称蝴蝶厅。此外,在水池周围还有一组楼厅和复廊组成的建筑群,供游人登临鸟瞰。这些建筑物往往成为园林中的主要观赏点,人们在游览时,时而穿过长廊,时而跨过小桥,时而进入花厅,时而登楼远眺,多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2)综合的形式
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同时,园林艺术将各种艺术熔为一炉,具有综合的形式美感。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采用楹联、匾额、碑刻等,包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物、书画题记等,有的还流传着许多为园林增添异彩的传说或典故,真可以说是将自然风景美、建筑艺术美和历史文化知识三者融为一体,处处使人感受到悠久民族文化传统的氛围。例如,作为苏州市四大古名园之一的留园,不仅建筑宏伟,内部装饰陈设古朴典雅,还有著名的长廊,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被称为“留园法帖”。另一座苏州四大古名园的狮子林,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以及文天祥的《梅花诗》等,尤其引人注目。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传统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许多实例。如避暑山庄水心榭北面的临湖建筑,原是清帝书斋,建筑布局取北方四合院手法。康熙帝亲笔题额为“月色江声”,就是取意于苏轼《赤壁赋》,每当月上东山、万籁俱寂之时,只见满湖清光,波涛拍岸,颇有诗情画意。避暑山庄正门有乾隆题额“丽正门”三字,也是取《易经》中“日月丽乎于天”之意,用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刻成。避暑山庄分宫殿区与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分为湖区、平原、山峦三个景区,包括康熙以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以三字题名的三十六景,如上所举“月色江声”与“丽正门”等,都是根据传统文化艺术的各种典故,取山、水、林、泉等不同自然景观而命名。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园林将风景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融为一体,因而更加富有魅力。
(3)意境的追求
园林艺术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注重对精神性内涵的追求,而在中国园林艺术中,更突出意境的创造。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园林的设计,常常突出幽深曲折的特点,许多园林在入口处都有一座假山或照壁,挡住游览者的视线,绝不让你对园中风景一览无余,还常常把全园分隔为若干个小园或景区,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变化多致的美学追求。整个园林的设计,往往也是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
正因为在传统园林艺术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历史文化内涵,因而它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游想玩赏的优美环境,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趣,丰富人的知识,使人们在娱乐休息中增强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
(三)实用艺术之三——工艺
1.定义
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实用工艺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2.分类
实用工艺品的范围极其广泛,几乎包括除建筑以外人类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制造工艺。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一类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如漂亮的绣花枕套、精致的被面床单、美观的玻璃器皿等,这些用品多是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它们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兼有观赏的功能。第二类是民间工艺美术品,如竹编器件、草编器件、蜡染织物、泥塑、木雕、剪纸等,它们采用的原材料一般比较低廉,工艺比较简单,价格也比较便宜,既可供实用,又可供观赏。再一类是特种工艺美术品,如景泰蓝器皿、象牙雕刻、瓷器玉雕等,它们采用的原材料比较珍贵,工艺非常精细,价格也比较昂贵,主要供观赏和珍藏之用。这些特种工艺品实际上已经不具有实用价值,而是主要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了。
3.历史
考古材料证明,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彩陶,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有些出土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些陶器品种多样,造型各异,在材料选择、成型技术和艺术加工等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比如,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彩陶王”,是80年代初期在辽宁西部出土的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陶器,它是一件胎厚为一点三厘米的彩陶大器残片,从器身弧度及胎厚推测,复原后是一件大口深腹、腹径为一米以上的彩陶镂空大器,是当时特制的祭祖用器,距今已有5千年历史,堪称是古老的“彩陶王”。此外,大汶口出土的一件兽形器,整个彩陶造型犹如一只仰首、竖耳、狂吠的动物,动物的口就是倒水的瓶口,它的背就是陶器的把手,设计非常精巧独特,实用美观。又如马家窑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画有四方连续的旋纹,给人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尖底瓶这种造型不但美观,而且实用,它这样上重下轻是为了便于倾斜汲水。可见,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就已经把实用和审美统一到实用工艺品的制造之中了。
4.工艺艺术的基本特征
由于工艺艺术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特殊关系,所以把握其特征要注意以下的关系:
(1)实用与审美
实用工艺品,首先应当具有实用性,审美性要寓于实用性之中。在制作实用工艺品时,都应当围绕着实际使用的要求来考虑和设计,从材料选择、外部造型、色彩装饰等多方面,都需要结合实用要求考虑艺术处理和加工等问题。甚至作为观赏用的特种工艺品也不例外,因为它们同样具有实用目的,即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所以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到适应环境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用工艺品要兼顾适用、经济、美观。适用,就是坚固耐用,使用方便,甚至考虑到实用工艺品的使用环境。如设计灯具时,就应当从房间的整体环境来考虑,设计不锈钢组合餐具时,也必须考虑到家庭日常用餐和小型家庭宴会等多种用途的需要。经济,是指实用工艺品与其他艺术品不同,它本身还是商品,需要通过市场来销售,因而必须尽可能地省工省料、降低成本,才能适应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经济能力,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用等多方面的需要。美观,是指实用工艺品应当尽可能作到造型美、装饰美、色彩美和材料美,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审美功能。
(2)物质与精神
实用工艺品常常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成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文化积存,体现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可以找到显见的例证。比如,从中国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到奴隶制社会时期的青铜器,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到唐代的丝绸制品和“唐三彩”,从宋代精美的陶瓷工艺品,到明代简洁古朴的木器和清代富丽华贵的景泰蓝,形象地展现了五千年悠久辉煌的中华历史文化,犹如一部生动具体的百科全书,提供给人们历史、文化、社会、科技、伦理、生活、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
需要注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希望日常生活用品坚固适用,而且希望这些用品精致美观,美观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从许多商品越来越讲究装潢包装,就可以看出这一发展的趋势。于是,实用工艺美术的范围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如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商业广告设计等,在现代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本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设计(或称工业艺术设计),包括视觉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等领域正在对人类社会生活许多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工业设计将技术和艺术统一起来,努力使各项产品都达到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工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30至40年代,是一种代替实用艺术的新型工业艺术创作。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对于传统实用工艺的重大发展,从而创造出技术活动与审美活动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的一种崭新形式。凡是按照工业模型来完成的、同时能满足人的实用需要以及审美需要的成批产品,都是工业艺术的作品。由于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是大批量的生产,所以,技术与艺术在产品中的完美统一必须通过工业设计才能体现出来,使产品能够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使用功能)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审美功能)。
(3)技能与创造
实用工艺品的审美特性集中体现为造型美。因此,实用工艺品十分注重造型设计,并且尽量发掘材料和装饰的潜力,注意运用色彩、线条、形体等多种形式因素,以及夸张、变形、均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实用工艺品的外观形式美。由于实用工艺比起其他艺术种类,更加直接地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影响,因此更需要高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技巧。如我国现存最精致的金银错工艺品,是河北定州出土的《狩猎纹车饰》,它是汉武帝时代的作品。这里的“金银错”,是指一种金属工艺,它是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铜器表面,构成花纹,然后用错石(或磨石)错平磨光而成。这件汉代的《狩猎纹车饰》是用作车子的附件装饰,其花纹均是与狩猎有关的各种图像,诸如猎人骑马、猎犬逐鹿、括弓射虎等,单是人禽兽畜就有123个之多,用来镶嵌的金银丝色彩灿烂,细如毫发,是一件保存至今最精致的金银错工艺品,体现出在我国汉代工艺美术的技巧就达到了高超的程度。为了实现造型美,工艺美术家们总是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原材料的美,例如充分利用木质天然纹理的美,利用紫砂器皿的色泽与质感等。此外,工艺美术家们还巧妙地利用原材料天然的色泽变化,有时甚至利用原材料的瑕疵或斑痕,通过精心构思,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例如著名的玛瑙雕《虾盘》,原材料是一块淡青色的玛瑞,但当中有一处呈赭红色,工艺美术家便将整块玛瑙雕成一个淡青色的盘子,当中盛放着一只赭红色的大虾,造型独特,色彩协调,真可谓匠心独运。实用工艺品的色彩美和装饰美也很重要,据考证,仅陶瓷品的釉色,明清两代就有宝石蓝、孔雀绿、鱼子黄、宝石红等许多种颜色,特别是将彩绘和水墨画结合进陶器烧制工艺中,使陶瓷品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工艺美术品的装饰更是非常精细讲究,如当代最有名的核雕工艺品《夜游赤壁》,不但在果核上雕出苏东坡、黄鲁直等人乘舟夜游的情景,更奇妙的是在小船船首处还有一条锚链,由四十多个小如米粒、细如发丝的椭圆形小环联结而成,环环相扣,转动自如,真是巧夺天工。正因为形式美在实用工艺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二千年前我国先秦古籍中的科学文献《考工记》就强调制作工艺品必须“材美工巧”,认为只有优质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才能创造美丽工艺品。
表情艺术
一、什么是表情艺术
(一)定义
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
(二)分类
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三)历史
表情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门类。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原始巫术仪式常常是原始人敲打着石器时代的原始工具,跳着模仿狩猎活动或者娱神的原始舞蹈来进行的。研究表明,当原始人类还处于野蛮时代,原始舞蹈就已有相当的发展,而原始音乐往往是伴随着原始舞蹈进展的。
表情艺术也是当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最广泛的艺术门类。同其他艺术种类比起来,音乐和舞蹈或许是除艺术家以外的普通人直接参与最多的艺术形式,人们或者唱歌,或者练习乐器,或者跳交际舞,使得音乐与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此同时,专业的音乐艺术家和舞蹈艺术家又常常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严格的训练和培养,说明音乐和舞蹈又是两门具有高度科学性和技艺性的艺术种类。
(四)特征
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抒情性和表现性,音乐与舞蹈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撼动听众或观众的心灵。与此同时,音乐与舞蹈这两门表情艺术又总是需要通过表演这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才能创造出可供人们欣赏的音乐形象或艺术形象,因此,表演性构成了表情艺术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此外,音乐与舞蹈这两门艺术还有一个鲜明的美学特征,这就是它们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性和韵律美。
音乐和舞蹈的表现手段、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均不相同,因此,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二、表情艺术的分类
(一)表情艺术之一——音乐
1.定义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因素。
2.分类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以及高音、中音和低音;从歌曲角度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器乐作品可分为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独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齐奏(唱)等。
(1)声乐
声乐除根据人们歌唱的特点,分成男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女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和童声三类。还可根据演唱的方式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
我国声乐近年一般还有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等三类约定俗成的划分。民族唱法可分为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在演唱方法上比较自然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它追求声音效果,讲究发声方法,注意运用华彩和装饰唱法。通俗唱法,是现代工业社会电子传播技术广泛运用后出现的一种歌曲演唱法。
欧洲声乐一般又被划分为多种体裁,诸如声乐套曲、艺术歌曲、康塔塔、清唱剧,以及歌剧等。
(2)器乐
器乐的划分法也很多,根据器乐的不同种类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四大类。器乐还可以根据演奏方式的不同,区分为独奏、重奏、齐奏、伴奏、合奏等多种形式。从体裁形式来划分,器乐又可以分为序曲(如《威廉·退尔》序曲)、组曲(如巴赫的《法国组曲》)、夜曲(如肖邦的《升F大调夜曲》)、进行曲(如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叙事曲(如勃拉姆斯的《爱德华》)、幻想曲(如康弗斯的《神秘的号手》)、狂想曲(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随想曲(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舞曲(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协奏曲(如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如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以及气势磅礴、结构宏大的交响曲(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等等。交响乐队主要运用西洋乐器来演奏,包括弦乐器(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等)、木管乐器(如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大管等)、铜管乐器(如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打击乐器(如定音鼓、大鼓、小军鼓、三角铁等),有时还需要弹拨乐器(如竖琴、吉它、曼陀林等)和键盘乐器(如钢琴、管风琴、手风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