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防潮闸
世界上各大入海海河口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风暴潮的侵袭,特别是一些地势低洼的河口区更易遭受灾害。同时,河口区又是各个国家的重要通道,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又避免风暴潮的危害,不少国家相继建设了众多的防潮的闸,其中最突出的,要数荷兰新建的一座防潮闸。
荷兰位于西欧,濒临北海,全境地势低洼,河流纵横,渠道交错,堤坝密布。全国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位于海拔1米以下。长期以来,荷兰人民与海潮、水患斗争,依靠修筑堤坝,当大海潮来临时,“半壁江山”将没入水下。
荷兰沿海低洼之处,河流众多,水势汹涌,加上这一带潮差较大,极易发生风暴潮灾害。为避免遭受灾害,荷兰政府修筑了众多的防护设施。近年来,修建在荷兰西南部韦斯特思尔德的新水道口上的一座宏伟防潮工程,最引世人瞩目。这座防潮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防潮闸工程。由于河道口处地势低,河道多,上游水量丰富,在汛期常受风暴潮灾害之苦。在80年代初期,经过论证后认为,在这里建设一座开关式移动性防潮闸门是可行的。在这项工程中,设计了两扇巨大的防潮闸大门,平时把这两扇大门存放在船坞里,让河水从闸口通畅流过,以利通航和排水。当风暴潮来临时,利用计算机控制电力机械启动大门,关闭河道达到防潮的目的。
防潮闸大门是这项工程的关键部位。大门为两扇,宽约360米,采用可升降的船体式,船体高22米,长210米,分成许多个舱室,犹如集装箱一样,其中一个舱室为电机房,用来安装电力和水力装置,其大门的舱室利用进水多少来控制船体的浮沉。每扇重36000吨。为了能承受这样巨大的重量,而又能让它灵活转动,特别铸造了直径10米、重680吨的钢球,作为它的支点圆心。把钢球固定在重5.2吨的三角形水泥地基上,它的承受力可达7万吨。
防潮闸大门的运行程序全部用计算机系统操纵。风暴潮一旦来临,水位超过阿姆斯特丹常年平均海平面3.2米时,先将水放进船坞里,让防潮库大门浮起,然后打开船坞门,用机车把防潮闸大门移到水道中央。这时,开启它的各个舱室,放水进舱,让其下沉至离河底1米处,利用下边空隙处涌出的急流,把河床上的泥沙,冲刷干净,再把防潮闸大门平稳地落到底部,两扇大闸门很严密地将宽360米的河道关闭。待风暴潮过后,先将防潮闸大门各舱内的水排出,使其上浮,用机车拖回船坞内放好,再排干船坞内的积水,待下次再用。
这项防潮闸大门工程,是考虑了十年一遇的风暴潮情况设计的。为保证防潮闸大门的正常运动,每年都要演习一次。这项工程总投资达9亿美元。它的建成使河口区的百万居免受风暴潮灾害之苦。
最先证实北极是冰雪海洋的探险家
南森是挪威人,自小立志要到北极探险,长大后成了动物学家,曾乘渔船到格陵兰岛东部海岸实习。1888年5月组成探险队,由挪威东海岸出发,先到冰岛搭乘驶往格陵兰以东海域的捕海豹船,于8月15日开始翻越冰盖,经受风暴和严寒,9月5日登上海拔2718米的最高点。26日到达西海岸阿梅拉利克海峡湾,在戈特霍布度过严冬,并研究爱斯基摩人,为以后出版《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一书收集资料。1889年5月胜利回国。
南森在格陵兰岛上发现冰雪里竟长出了松树,这证明地底下有股暖流;他在一篇报道中看到,美国一艘“珍妮”号探险船在西伯利亚冰海触礁沉没,可是它的碎片遗物却经北极飘流到格陵兰东岸。南森根据这两点推测:北冰洋里一定有一条向西的海流经过北极再流到格陵兰岛的东岸。他为证实自己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就不顾人们的指责和劝阻,决定要去探险。他总结了前人失败的种种教训,自己亲自设计出一种没有龙骨、没有机器的特别船,命名为“弗雷姆”,意思是“前进”号。这艘船模样很怪,像切成两半的椰子壳,船壁坚厚,船头上斜伸出一根又粗又硬的长“角”。
为了摸清这条海流规律,南森的考察船连船帆都不挂,硬是冒着生命危险,故意让自己的船和冰块结为一体,无声无息地在严寒的北极海中漂流。1893年6月24日,南森一行从克里斯蒂安尼亚起航。船上有13个人,3个月中只漂流60千米。可怕的冰块互相挤压,有好几个队员的衣服被冰尖划破。但他们很乐观,不时还在船上开晚会。当漂流到离极点500千米时,他们发现浮冰群已不再向北极移动,北方已是无边无际的冰原。
南森看到,他的船无法再到北极。1895年3月14日,他改乘雪橇向极点挺进,可是冰块冰山崎岖不平,而且到处都是七缝八沟,随时都有掉进去的危险。他们在离极点360千米左右时再也无法前进,被迫返回。这在当时来说是最高纪录了。
南森没有返回“弗雷姆”号,而是到一个岛上过冬。他们在这个孤岛上被困达9个月之久,饥寒交迫,苦不堪言。一天夜里,一块巨大浮冰擦过岛岸时,一只北极熊突然从他们身后扑来,那锋利的爪子已伸到南森的胸口,南森机灵地一闪,北极熊扑了空,他的战友立即向熊开枪,击中熊的头部,北极熊倒下了,南森才避免了一场惨祸。
1896年6月间,一艘给杰克逊送东西的船来到这里,南森就搭这条船回到祖国。一个星期后,他的“弗雷姆”号也挣脱冰块回到挪威。这时已过去3年2个月,但他们没有死一个人,这在探险队里是个奇迹。
南森首次证实北极不是陆地,而是冰雪的海洋。他们测量了北冰洋的水深,完成了一系列海洋学方面的勘测目标。南森很快成了响当当的人物,他记载这次探险的《极北地区》于1897年出版。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温度、盐度最高的海
印度洋的边缘海——红海有许多不寻常的地方。首先,它的外形奇特,在世界地图上很容易找到这个狭长成条、被夹在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海域,两岸平直陡立,互相平行。从南部曼德海峡算起,长约2100公里,而最大宽度才306公里,北部分叉成两个海湾:西为苏伊士湾,东为亚喀巴湾,酷似一条昆虫的两支触角。其次,红海面积虽不大,约45万平方公里,但深度却不小,大部分海区水深在1000米以上,中部的深槽最大水深达2740米。再者,红海的海水也非同一般,在它表层海水中繁殖着一种蓝绿藻,这种海藻死后变成红褐色,并使海面染色,红海因此而得名。但红海最突出的是,它具有世界各海中最高的水温和含盐度。
红海地处干热的沙漠地区,海面上经常空气闷热,尘埃弥漫。全年降水一般在一二百毫米之内,周围也很少有河流注入,而蒸发却十分旺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远远超过年降水量。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之间的海水交换很微弱,补充红海海水的唯一通道是曼德海峡。夏季,表层海水由红海流入印度洋,底层则由印度洋流入红海;冬季的情况恰好相反。只是由于印度洋进入红海的水量大于红海进入印度洋的水量,才使得红海不至于因强烈的蒸发而逐渐干涸。不过,曼德海峡很狭窄,其下部还有一道高高的岩岭,这大大限制了流入红海的水量。以上都是致使红海温度、盐度高的原因。红海8月份表层海水温度可达27~32℃,就是在200米以下的海水水温也在21℃上下。含盐度一般都在40‰以上,北部苏伊士湾一带高达43‰。
近年在红海还发现了几处水温和盐度特别高的海区,它们都处在海中比较深的盆地上,海盆内水温达56℃,上部水温也有44℃,同时含有比一般红海海水高出7倍的盐量。这样的海区被称为“热洞”。原来红海海盆是东非大裂谷向北的延伸部分,由于地壳断裂,使过去连在一起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分离,并流进了海水。与大裂谷一样,红海海底还在继续扩张,造成地下岩浆沿地壳裂隙上升并溢出到海底,形成海底熔岩。炽热的岩浆加热了围岩,同时也加热了海水,海水受热上升,就形成了所谓的“热洞”。红海的扩张过程是时断时续的,曾有一个时期红海与印度洋中断联系,这时海水被蒸发干涸,在红海海底堆积了一层很厚的盐,成为“热洞”海水盐分的重要来源。
最壮观的海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对钱塘江潮的赞美,也是写实。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许多人来到海宁观潮,登上钱塘江大堤,只见潮水从天水一线的远方似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飞来,稍近,又似乎变成了亿万条银白色的带鱼在宽阔的江面上追逐跳跃,不一会儿,浪潮越涌越高,白浪滔天,似万匹白色骏马奔腾咆哮,刹时间,潮水来到观者面前,象一堵高墙陡立在滔滔的江面上,排山倒海,浪花飞溅,响声如雷。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钱塘江潮涌来势汹,异常迅猛,人称“涌潮”、“怒潮”或“暴涨潮”。世界上发生“涌潮”的地方是很多的,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河口、印度的恒河口都有涌潮,但它们都不及钱塘江潮。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特别大,海水涨得特高,落得也最低。钱塘江潮如此壮观除上述原因外,还因钱塘江河口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所决定。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即杭州湾,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100公里,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至澉浦附近狭到30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只有3公里。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水流不畅,潮水必相互叠置。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南北相连的沙坎,象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
夏历七八月正是钱塘江洪季,水量丰富。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构成蔚为壮观的钱塘潮。
透明度最大的海区
所谓海水的透明度,是指用直径为30厘米的白色圆板,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至看不见的深度。北大西洋百慕大群岛附近的马尾藻海,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清澈的海,其透明度达到66.5米,在某些海区,透明度达72米。每当晴天,把照相底片放在1000余米的深处,底片仍能感光。这是所有其他海区所望尘莫及的。
马尾藻海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海区。它所处的位置(北纬23°~35°,西经40°~75°)正是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的中心沿着高压中心,边缘经行的顺时针大洋环流成了它的“海岸”,西、北为墨西哥湾暖流,东为加那利寒流,南为北赤道暖流,中间围成了一个面积达645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在4500米以上的海区。这里到处浮动着以马尾藻为主的海藻,就象是一片浸水的大草地,估计藻类总量在1500~2000万吨。其他还有50余种鱼类和动物,如刺鱼屯、飞鱼、海龙、剑鱼、旗鱼等。由于常年没有强风,海水较平静,悬浮物质下沉很快;再加上远离大陆,不受江河影响,海水盐分高达36.5~37‰。上述种种,是马尾藻海透明度特别大的原因。
此外,骇人听闻的“魔鬼三角区”也正是这个马尾藻海的所在。近百年来,从那里不时传来过往飞机和船只失踪的消息,甚至连残骸和尸体也不知去向;有时飞机和船只虽然安然无恙,却发生仪器失灵、器具变形、钟表走慢等离奇现象。这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纷纷前往该海区进行考察和研究。目前,有关猜测和解释众说纷纭,至今还是地球上的一个谜,但是可以相信,人类的智慧终将揭开“魔鬼”的神秘面纱,弄清那些不幸者遇难的真相,并且找到有效的办法来防止这种悲剧的重演。
最小的海
人们想象中,海洋都是非常辽阔的。但有一个海却例外,当人们在海中航行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两岸。这个海就是土耳其西部、位于亚欧大陆之间的马尔马拉海。它的面积仅1.1万平方公里。如果说珊瑚海是海中“巨人”,马尔马拉海也就是海中“侏儒”了。
马尔马拉海长280公里,宽80公里,呈椭圆形。它东北面通过长31公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联结黑海,西南面通过长61公里的达达尼尔海峡联结地中海,自古以来就是黑海地区通达外海的航行要道。著名的古城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位于马尔马拉海北岸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入口处,它扼守着亚欧两大洲之间海陆交通的枢纽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通过马尔马拉海进出黑海的船舶每年有将近两万艘,其中苏联占五分之四。
马尔马拉海在地质上是一个很年轻的海,形成至今,大约只有100万年。当时这里的陆地沿着一条老断层线发生大规模沉陷,才造成马尔马拉海及其两侧的海峡,使黑海得以同地中海沟通;而在此以前,黑海是长期与外界隔绝的。由于这种断裂沉陷的原因,因此马尔马拉海范围虽小,深度却很可观,最大深度达到1355米,这是我国黄海和渤海所望尘莫及的。一些原来的山岭随断裂沉陷后,山顶露出水面,形成了马尔马拉海中的许多小岛和海峡。其中最大的马尔马拉岛达到125平方公里,岛上还盛产夹有美丽的黑色条纹的大理石。“马尔马拉”这个名字也就是大理石之意。
最深的海沟
世界海洋中深度大于6000米的只占总面积的1.2%。其中,位于太平洋中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东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一条非常著名的海沟。它南北延伸2850公里,而宽度只有70公里,以近乎壁立的陡崖,深深切入大洋的底部。这条海沟的形成估计已有6000万年。
1957年,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一艘海洋考察船“斐查兹”号对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详细的探测,并用超声波测深仪于8月18日在它的西南部发现了一条特别深的海渊,它位于北纬11°20.9′,东经142°11.5′,其最大深度达到11022米(也有11034米之说),这里就是迄今已知的全世界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里面,它的顶峰离海面还相差2174米。根据以发现船命名的惯例,这条海渊就被称为“斐查兹”海渊。
由于海水深度每增加约10米,压力就要增大一个大气压,因此海沟里的压力将达到1000个大气压左右,加上缺氧,有人认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物不可能生存。1960年1月23日,一位美国科学家和他的儿子乘坐“特里斯特”号深海探测器,潜到“斐查兹”海渊的底部,成功地经受住15万吨巨大压力的严峻考验。据报道,他们下潜不到几百米,即已进入完全黑暗的世界。在那里,偶尔出现繁星点点,或象箭似地一掠而过的发光动物。经过两个多小时,他们终于下潜到世界海洋的最深点,亲眼看到鱼虾类悠然自得地遨游其中。
最大的海
珊瑚海是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它的西部紧靠澳大利亚大陆东北岸;北缘和东缘为伊里安岛、新不列颠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等所包围;南部大致以南纬30度线与太平洋另一边缘海塔斯曼海邻接。海域总面积广达479.1万平方公里,比世界上第二个大海阿拉伯海要大四分之一。珊瑚海介于伊里安岛和所罗门群岛之间的一部分海域,有时又称所罗门海。
海底大致由西向东倾斜,交错着若干海盆、浅滩和海底山脉,有不少地方海深约3000~4500米。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内侧有一长列狭长深邃的海沟,这里是全海域最深的地方,最大深度达到9140米。珊瑚海平均水深为2394米。在各海中不算突出,但因其面积大,所以海水总体积达1147万立方公里,比阿拉伯海多9%,约相当于我国东海的43倍。
珊瑚海不仅以大著称,还以海中发达的珊瑚礁构造体而闻名于世,珊瑚海因此而得名。礁体的“建筑师”珊瑚虫,是一种水螅型的动物,呈圆筒状单体或树枝状群体,靠捕捉浮游生物和海藻为生。珊瑚外层能分泌石灰质骨胳,其死后的遗骸便成为礁体。
珊瑚海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海,终年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最热为2月,表层平均水温可达28℃,8月也有23℃,海水的含盐度和透明度很高,水呈深蓝色。在大陆架和浅滩上,或以岛屿和接近海面的海底山脉为基底,发育了庞大的珊瑚群体。一个个色彩斑驳的珊瑚岛礁,点缀在辽阔澄碧的海面上,构成一派绮丽的热带风光。澳大利亚东北岸近海的大堡礁,象城垒一样,从托雷斯海峡到南回归线之南不远,绵延伸展2000多公里,宽19.2~240公里,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珊瑚礁体。
最淡的海
世界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为35‰,而欧洲的波罗的海却远远不及,靠近外海的地方为20‰;中部海域为6~8‰而北部和东部只有2‰,已经同淡水差不多了。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大陆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四面几乎全为陆地环抱,仅在西面有3条又窄又浅的海峡通向大洋,十分近似于一个内陆海。正因为海域封闭,同外海的海水交换很少,外面含盐度高的海水很难深入进来。加之流入波罗的海的河流有250条,它们带来的大量淡水平均每年有472立方公里之多。而当地气候又比较凉湿,海面蒸发很微弱,只勉强与海面降水相抵销(一般海洋蒸发量总要明显超过降水量),于是形成了含盐度低的特点。由于含盐度低,波罗的海的海水是灰绿色的,一些海湾里则呈现棕黄色,只有中部海域在晴天时才能看到一点蔚蓝色。波罗的海在冬季比较容易结冰,给海上运输带来不便。而且含盐度低也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长,水产种类大大减少,个体明显减小,如鳕鱼只有大西洋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含盐度低使得一些淡水动物能在波罗的海栖息,如鲈鱼、鳊鱼、狗鱼等。20世纪30年代附在船底而来的中国螃蟹也在此大量繁殖。这都是其他海洋所少见的。
最浅的海
“洋无边,海无底”,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当然,海洋是有边,也有底的。不但有底,而且有的还非常浅。苏联西南部的亚速海可说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它的海水总是呈现出灰黄色甚至灰黑色,形似不规则三角形,面积为3884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仅6.6米,最深的地方也只有14米;海水的总体积为256立方公里,大约只相当于我国渤海的七分之一,若与世界上最大的珊瑚海比起来,则只有四万五千分之一。由于亚速海太浅了,因此一遇大风,全部海水连同海底的淤泥都被掀动起来,海水就会长期混浊不清。
在50年代以前,每年由河流流入亚速海的淡水有50立方公里,它们还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加上亚速海的海水又经常上下搅动,通气很好,因此鱼虾非常丰富,是苏联最重要的渔场之一,所产的鲸鱼尤为名贵。但此后由于各河上建起了大小水库,工农业用水量增加,致使流入亚速海的淡水减少了一半,结果海水的含盐量从10‰上升到13‰,大大影响了原有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加上苏联环境污染严重,海面上经常漂着油花和垃圾,因此亚速海的渔业生产已经一落千丈。有人还指出,如果听任这种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做法继续下去,亚速海的情况还将进一步恶化。
最大的地震海啸
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运动,其波高最大时可达数十米,起伏陡峻,俨如峭壁,而且来势汹涌,奔腾迅速。当这种能量极大的“水墙”冲上陆地时,会对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海啸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与海底地震或海底火山爆发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海啸通常称为地震海啸。迄今为止,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次,是1960年5月发生在南美洲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海啸。
大地震是5月21日开始的,一直持续到6月23日,先后共发生225次不同震级的地震,其中有10次震级大于里氏7级,3次超过8级,最强烈的一次达8.9级,震中海底最大上升量达3~4米,最大下沉量有2米,受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及南北700多公里。在世界地震记载史中,象这样震级高、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的大地震是不多见的。震后不久,海水忽然迅速退落,露出了最低潮线以下的海底。过了10~20分钟,海水骤涨,平均波高10米、最大波高达25米的巨浪迅猛地直冲海岸。海水如此一涨一落,持续半天之久,本已被震垮成废墟的沿岸一带,又频遭海浪冲刷,便使一切荡然无存。据称,在这次地震加海啸中,智利有上万人死亡和失踪,有200万人无家可归。
遭受海啸灾害的不仅是智利,海啸波又以平均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海啸波到达夏威夷群岛只用了15小时,在这里最大的波高为9米,海水冲毁了岛上的防波堤,破坏了沿岸的建筑物,淹没了大片土地。海啸波走完17000公里的路程,到达太平洋彼岸的日本时,最大波高仍有8.1米,使日本本州和北海道沿岸同样遭到极大的破坏,甚至把沿海的大渔轮抛向高出海平面几米、深入陆地40多米的码头,最后跌落在房屋的断垣残壁之间。
海啸移动了上万公里,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而在大洋行进途中却是感觉不出来的,即使船舶相遇,也可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海啸波在深海远洋传播时,尽管速度很快,但波高是很小的,一般不足1米。但是一旦传到近岸浅海以后,由于底部摩擦增大,使波速减慢,而后面的海水运动比前面要快,这就会形成海水的大量堆积,波高骤然变大,波形变陡,能量集中,以致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面积17968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廓近似圆形。
太平洋平均深度为4028米,最大深度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平均盐度约,3560,最高达36.5‰。
太平洋通常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为界分南、北太平洋,也有以东经160°为界,分东、西太平洋的。北太平洋:北回归线以北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南太平洋:南回归线以南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太平洋约有岛屿一万个,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岛屿(火山岛、珊瑚岛)。
太平洋海底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弧,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探多超过5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莱思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奉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
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采状群岛一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震频繁。
太平洋的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极地为20~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000~5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
在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太平洋多狂风和波涛。太平洋北部以冬季为多,南部以夏季为多,尤以南、北纬40℃附近为甚。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在太平洋生活着的动、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他动物都比其他大洋丰富。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渔场。盛产鲱、鳕、鲲、鲑、鲭、鳟、鲣、沙丁、金枪、比目等鱼类。海兽有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
太平洋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盐度最低的海——波罗的海
都说海水又咸又涩,可是,从波罗的海中舀起来的水,几乎尝不到咸味。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很容易找到答案:盐度低。是的,波罗的海的海水含盐度仅有7‰~8‰,大大低于全世界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波罗的海各个海湾的盐度更低,只有2‰左右。因此,这里的海水当然很淡了。可是,你知道波罗的海为何含盐度这么低吗?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间,从北纬54°起向东北延伸到北极圈附近。波罗的海形成的时间不长,这里的冰河时期结束时还是一片被冰水淹没的汪洋。后来大水向北极退去,最低洼的谷地形成了大海,因此,这里的水质原本就比较好。除此之外,波罗的海处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海水蒸发量很小。这里又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四周还有许多河川注人大量淡水。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通道又浅又窄,盐度高的海水不易进来。因此,波罗的海成为世界最淡的海。
最著名的陆间海——地中海
陆间海,又称陆间地中海,是指那些被几块大陆所环绕的海洋。地球上陆间海的面积约占大洋总面积的8.2%。
这里所谈陆间海,是陆间海中最最有名气者,它就是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称它为大海。古罗马人把它看作罗马帝国的中心海。英、法、西、葡、意等语意为“陆地中间之海”。中国古籍《岭外代答》称地中海为西大食海。
地中海东西长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为1800千米,面积约为25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为1494米,最大水深为5530米。北部岸线曲折,多海湾,南部岸线较平直。
地中海的海底地形以大陆架狭窄,陆坡陡峭,深海盆被海脊所分割为主要特点。欧洲向南突出的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将地中海北部分为利古里亚海、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西西里岛和突尼斯北端之间的一个水下海脊,将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有阿尔沃兰海盆、阿尔及利亚海盆和第勒尼安海盆;东部有爱奥尼亚海盆和黎凡特海盆。亚得里亚海深度仅几十米至几百米,爱奥尼亚海盆深度在3000~4000米间,爱琴海中岛屿星罗棋布。
关于地中海的成因,海底扩张和板块学说认为:它是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残存水域。中世纪时,特提斯海的范围逐渐缩小。现在的地中海是中生代到新生代中新世间,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非常复杂的相对运动而造成的。
在气象学上,“地中海式气候”可谓赫赫有名,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潮湿,春季天气多变,秋季时间,暂短。由于这种气候特征在地中海地区分布最广、最为典型,故全世界凡属此种类型的气候均被冠以“地中海式气候”之名。此外,强风盛行是地中海又一大气候特征。
地中海由于蒸发大于降水和径流,故水位低于大西洋,且盐度较大。表层平均盐度约为38‰。
自古以来,地中海就是欧、亚、非各国交往贸易的通道。苏伊士运河到直布罗陀海峡的地中海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沿岸有贝鲁特、塞得港、亚历山大、阿尔及尔、马赛、巴塞罗那、热那亚、那不勒斯等港口。地中海有丰富的藻类,还有海豚、龙虾、牡蛎和螃蟹、墨鱼、水母、珊瑚等经济生物。沿岸还是晒盐的良好场所。
世界上最小的洋——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最北部的世界面积最小的大洋。介于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之间。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的4.1%。平均深度1225米,最大深度(位于格陵兰岛东北)5527米。因面积小,又称北极海。大陆架面积占大洋的39.6%。这里全年气温较低。洋底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里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挪威海北冰洋的边缘海。与巴伦支海的界线是挪威北角与熊岛连线,与格陵兰海的界线是扬马延岛同冰岛的连线;冰岛—法罗群岛—设德兰群岛—挪威塔德角是其同大西洋的分界。面积138.3万平方千米。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盛产鳕、鲱、白鲑等鱼。
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
莫桑比克海峡位于非洲大陆东南部和马达加斯加岛之间,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全长167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海峡。
据地质学家研究,大约在1亿多年以前,马达加斯加岛是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的,后因地壳变迁,岛的西部下沉,便形成了这条又长又宽的海峡。此海峡平均宽450公里,北端最宽。处达960公里。大部水深2000米以上,最深点为3533米。莫桑比克海峡既宽且深,能通巨型轮船。从波斯湾驶向西欧、南欧和北欧的超级油轮,都是经由这条海峡,再过好望角驶往目的地的。
莫桑比克海峡两岸岸线平直,有非洲南部第一大河赞比西河注入。海峡南口有印度礁和欧罗巴岛,北口有众多的岛屿和珊瑚礁。海底及大陆架有大量重砂矿。鱼产主要有鲔鱼、沙丁鱼、鲨鱼和比目鱼等。
最大的海水鱼
1919年在泰国湾内捕到一条鲸鲨,体长17.7米,重量约40.5吨,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条鱼。鲸鲨是鱼中之王,它那庞大的体躯,仅次于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这样大的鱼,小木船遇到它,得退避三舍,不然的话,难免翻船。
鲸鲨的长相颇为特别,与其他鲨鱼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鲨鱼的嘴在头部腹位,而它的嘴在头的前端;它的鳃也与众不同,鳃弓具角度鳃耙,相互交叉结成海绵状过滤器;背部两侧灰褐色,散布许多白色或黄色斑点,体侧自头后到尾柄有白色或黄色横纹30条,每侧还有2条显著的皮嵴,眼小,鼻孔大,一副怪模样。为大洋性的鲨鱼,常成群结队游于水面,有时洄游到近海。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均有发现。鲸鲨的胃口是很大的,张开大嘴巴,通过鳃滤出水中的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然后吞下肚去,一顿要大量的小鱼、虾和浮游生物。饱食后常懒洋洋地浮在水面晒太阳,人们常常趁机将它捕获。它的肉并不鲜美,可制鱼粉和药;肝可制鱼肝油;皮可制革,故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在将近250种鲨鱼中,多数种类齿利性凶,游泳迅速,在海洋中横冲直撞,肆虐其他动物,有时还袭击人,但鲸鲨尽管是个庞然大物,却性情温和,无危害,只要不伤害它,它总是很有“礼貌”。据记载,国外还有潜水员骑在它的背上遨游海洋的。
最大的章鱼
章鱼与乌贼的形状很相似,只是乌贼头上有5对足(或称腕足),而章鱼为4对,故俗称8爪鱼。
章鱼的脑已相当发达,可说是“海洋中的灵长类”。它那灵巧的腕足能搬运石块、贝壳、玻璃等“建筑材料”以修造自己的房屋,建设海底“都市”。受过训练的章鱼,竟有认记主人的能力。更有趣的是章鱼还有对器皿嗜好成癖的习性。法国潜水家库斯托和久马曾在距马赛不远的海底,发现一只古希腊时期的沉船,货舱中有许多盛酒用的双耳瓶,几乎每个双耳瓶内都有1只章鱼。小章鱼常把牡蛎、海螺的贝壳作为栖身之地。上世纪初,希腊、日本的渔民大量捕捉章鱼,意在利用它的奇特习性来打捞沉没在海底的贵重陶瓷器皿。
章鱼的每只腕足上密集着大小不一,约100来只吸盘,能将猎物紧紧吸住,因而被认为是它们最可怕的武器。传说中常把章鱼描绘成凶残的海怪。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大海的劳工》一书中,把章鱼刻划成“一具有形体的恶魔,将会把人拖住吸干”,其实哪有如此毛骨悚然的情景。居住在大洋洲吉尔柏特群岛的土著,往往利用章鱼的脑就在两眼之间表皮下的特点,二人一组,一个作饵,另一个对准它脑部用牙咬把它杀死。当然,在这生死关头,必须配合准确,一瞬不差。
迄今已知的最大章鱼是普通的太平洋章鱼,潜水员们热衷于和这些大动物进行搏杀。1973年2月18日,潜水员海根在华盛顿州的夏胡德运河18.3米深处,用单手以“角力”方式捕捉了1只章鱼,其腕足展开后的半径是7.8米,重达53.6公斤。另有一则报道说:“1896年11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奥古斯丁的海滨,曾发现一堆重约6~7吨的海生动物残骸。经华盛顿美国国家博物院化验,直到1970年才确定那堆残骸是大型章鱼的遗体,估计腕足张开可达61米”。人们也许在感叹章鱼之大以外,更要感叹获得这一化验报告的时间之长了!
最毒的鱼
毒鱼可分为有毒腺的鱼类和有毒鱼类,前者又可称为棘毒鱼类。世界上最毒的棘毒鱼类是毒鱼由科鱼类。它们相貌丑陋但色彩艳丽,是爱打扮的丑八怪。生活在印度、太平洋的热带水域中。其中最危险的要算是毒鱼由,它有一个很大的毒腺,通过其背部的13根耸立的背棘来放毒,使受害者在6小时内即毙命。它有一个第二呼吸系统,所以它在离水情况下,还能存活10小时以上。它那坚韧的刺能够刺穿胶鞋底和皮肤。但尽管如此,鱼由鱼也有它们的天敌,成鱼有时会被鱼工鱼吞吃掉,幼鱼则常成为大海螺的美餐。
世界上最毒的有毒鱼要算纹腹叉鼻鱼屯。1774年有位叫詹姆斯·库克的船长在他的航海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那天他的助手从当地土人那儿买了条鱼,样子有些象翻车鱼,脑袋又大又长又丑陋,由于时间很晚了,所以只做了鱼肝和鱼子尝尝新,但在早晨3点就发生了中毒症状,头昏脑胀,四肢麻木,另有一头猪则因吃了鱼内脏而死亡。这就是一次世界上最毒的有毒鱼——纹腹叉鼻鱼屯中毒的记载。这种鱼分布于红海和印度、太平洋海域,它的卵巢、肝、肠、皮肤、骨甚至血液中都含有一种神经毒素——鱼屯毒素。研究人员还发现:鱼屯毒素的毒力与生殖腺活性密切相关,在繁殖季节前达到高峰。如果在这个季节中不慎吃了这种鱼,2小时内就可能死亡。鱼屯中毒或称河豚中毒是海洋生物中毒中最剧烈的一种。
最大的蟹
分布在日本东京湾和千叶县以南的太平洋沿岸的日本高脚蟹,生活在半深海中。这种底栖大型蟹类,体呈紫红色,头胸甲形似葫芦,长40厘米,宽33厘米。螯足细而长,雄的螯足长2米余,雌的近1米,若把左右螯足敞开,相距可达到3米以上。它是迄今所知最大的蟹。这种蟹是日本的特产,产量高,肉质洁白,味鲜肉嫩,富有营养,经济价值高,每年加工的蟹肉罐头销往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每年春天4~5月间,是繁殖季节,它们漂游到水深60~100米的浅海底上,雌雄彼此寻找合适的配偶,一旦物色满意,雄蟹彬彬有礼地伸出长而有力的大螯紧握雌蟹的大螯长节,它们“握手”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可达3~8天。在“握手”的几天中,它们不活动也不摄食,雌蟹趁此赶快脱壳,这时雄蟹自行松“手”相互暂且离开。脱壳完毕,雌蟹蹲伏海底,展开腹部与头胸甲成垂直状,准备产卵,雄蟹则再度凑近,当雌蟹大量排卵时,雄蟹立即对排出的卵授精。受精卵附在雌蟹腹肢上发育。刚孵出的幼蟹形状与它们的父母完全不同,它们行浮游生活,以浮游生物为食,从幼蟹到成蟹,要经过多次变态,生长速度甚快,幼蟹到后期,开始移向深水,最后回到半深海定居。
最凶猛的海兽
虎鲸是世界上最凶猛的海兽。它体长可达9米,背中央有一个三角形的极大背鳍,高度达30~40厘米,起舵的作用,或可作为进攻时的武器。它的上下颌每侧生10~13个尖圆锥状大而有力的牙齿,这是掠杀其他动物的强大武器。虎鲸是群居性的海兽,常以三四头小群或三四十头大群进行集体捕猎。
据1979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科学家在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海区,发现一群约30头虎鲸围猎一头长约18米多的幼蓝鲸,其情景与陆地上群狼围猎鹿十分相似:“你一口,他一块”,把一块块的鲸肉和鲸脂从这头蓝鲸身上撕下来,集体美餐一顿。这种极为难得的镜头,摄影师已经记录下来了。
这群虎鲸在围袭蓝鲸时似乎有分工的。一些虎鲸在它的两侧,就象要管住它;两头在前,两头在后,以阻止它逃跑;另一些好象是要迫使它沉在水下,不让它露出水面呼吸;还有一些在它的腹部下监视,以防止它潜水溜走。这场围袭战,从下午1时开始,经历了整整5个小时,战线长达20海里,形成一条血河。到下午6时,这头蓝鲸已是遍体鳞伤,鲜血淋淋,看上去已活不长了。
虎鲸在海洋里,除了围猎蓝鲸外,还猎食其他海兽、大型鱼类和企鹅等动物。曾记载,在一头长6.4米的虎鲸胃内,有13头海豚和14只海豹,这样凶暴和残忍的海兽,难怪人们称它为“海上霸王”。
但是,经过驯养的虎鲸,会变得性情温驯,极富有智慧,作出各种精彩的表现,成为人类的朋友。
最懒的鱼
海洋里有一种鱼,叫鱼印鱼,或称印鱼,是鱼中懒汉。它既想涉足重洋,又不肯出一点力气,总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依附在别的动物身上或船只底部,进行“免费”旅行。
鱼印鱼之所以能免费旅行,主要是在它的头部生有一个特殊的吸盘,借以吸附在鲨鱼、鲸鱼、海龟等海中动物的腹部,有时附着在船的底部,跟着它们不花分文周游海洋。当它到了饵料丰富的场所,就离开“主人”,横冲直撞地去觅取食物,直至果腹后,再去寻找新的“主人”,进行新的旅行。鱼印鱼这样做,既可以不费丝毫的力气到达有丰富饵料的海域,得到美味可口的食物,又可以避免敌人的袭击,还可以乘“主人”捕食之机捡得一些残余食物充饥。
鱼印鱼的身体延长,长达80多厘米,长得漂亮,通体黑褐色,具两条白色纵纹。头扁平,口大。它的吸盘是由背鳍转化而成的,其形状似印章,因此得名。吸盘的构造相当复杂,由许多横板构成,吸附时横板竖起,形成一系列的真空室,因而就吸住了他物。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上的渔民和非洲桑给巴尔岛上的渔民,常利用鱼印鱼捕捉海龟和大鱼。方法是这样的:渔民把绳子的一端拴在鱼印鱼的尾柄上,发现海龟或大鱼,立即抛出鲫鱼,鲫鱼很快就吸住海龟或大鱼。一旦被吸住,休想逃脱,只得乖乖被俘。据测定,鱼印鱼吸盘的吸附能力是很强的,一条60厘米长的鱼印鱼,就能承受10千克的拉力,所以一般要把它与被吸物分开是不容易的。但也有一个窍门,只要把它向前滑动一下,就很容易拉开。
最大的淡水鱼
最大的淡水鱼,当推鲟鱼。它体型庞大,一般体长都在2—3米以上,体重200—4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以上,体重1000多千克。
从进化角度看,鲟鱼是世界上古老的鱼类。它的骨胳大都是软骨质,并有残余的脊索,但它的鳞尾却是坚硬的骨板,故有软骨硬鳞鱼之称。鲟鱼的头部略呈三角形,吻部长且较尖。口下位,比较大,有2对触须。体表有5行菱形的骨板,每个骨板有一个锐利的棘,其他部位裸露,皮肤粗糙。尾巴歪形,上叶长而尖,下叶粗短。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色。体型与其他淡水鱼类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与海产的鲨鱼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鲟鱼的行动笨拙,性情孤僻,不喜欢集群洄游,终年在江河的中、下层水域中过着寂寞独居的生活。但在刮风涨水的时候,它会显得特别活跃,掀起阵阵波澜。它们平时大都栖息在两江汇合处、支流入口处和旋涡处。因为这些水体饵料丰富,可过富足的日子。
这种鱼的经济价值甚高,其肉质丰厚,细嫩多脂,肉味鲜腴,营养丰富;它的卵尤为名贵,为人们所喜爱;它的膘和脊索可以制鱼胶。捕获一条大鲟鱼,好比杀一条牛。我国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皆出产鲟鱼,大有发展人工养殖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