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附: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前12世纪发明桔槔,用以汲水。前905年《竹书纪年》最早记录了极光。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天平。前7世纪管仲著《管子》一书,提出“气”的学说;在音律学上,提出“三分损益法”。前6世纪发明欹器,巧妙地运用定倾中心原理。

前5世纪末至

前4世纪初科学著作《墨经》问世,其中所述物理内容主要包括:

1.力学:力的定义,杠杆、滑轮、浮力、随遇平衡、轮轴和斜面中的力学知识;

2.时空观念;

3.首次提出原子概念——端;

4.光学:小孔成像原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讨论。前4世纪技术著作《考工记》问世,其中所包含的物理学内容主要有:

1.力学,滚动磨擦、斜面运动、惯性运动、抛射体轨道、水的浮力、材料强度;

2.声学:钟、鼓、磐的发音、频率、音色、响度同它们形状的关系。前4世纪记载阳燧取火。前4世纪末至前3世纪初公孙龙子提出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即“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前3世纪《庄子》中描述了最早的共鸣实验;前3世纪《韩非子·有度》最早记录指南器具司南:“先王定司南以端朝夕。”前239年《吕氏春秋》最早记载磁石吸铁:“慈石召铁,或引之也。”前3世纪《尚书》中首次提出朴素的元素论即物质由水、火、木、土、金五种元素组成的五行学说。前2世纪董仲舒解释雨、霰、雪的成因。前2世纪用刻漏记时。前2世纪利用虹吸原理,发明渴鸟、注子、过山龙等。前2世纪发明透光镜。前2世纪《淮南万毕术》载冰透镜取火:“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前2世纪丁缓制造“被中香炉”,为我国古代机械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公元1世纪著名学者王充所著《论衡》问世,其中所涉物理内容有:

1.力学:力的概念、内力的特征、相对运动;

2.声学:声的波动性、声音传播中的衰减,

3.电磁学:首次记录了“顿牟掇芥”即磨擦起电现象;首次记录磁指南器司南杓。

4.指出了潮汐与月亮的运行有关。1世纪《尚书纬·考灵曜》记载了运动的相对性:“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1世纪张衡发明地动仪,以测地震。3世纪马钧制造连续抛石机,可连续抛石数块,远数十步。533至544年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了防止霜冻的方法。7世纪初孔颖达在《礼记注疏·月令》中解释虹的成因:“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724年僧一行(张遂)在我国首次完成地球子午线的测量。10世纪制造喷水鱼洗,其原理是振动产生的四节线振波引起了水的激荡。10世纪杨亿在《杨文公谈苑》中记载了天然晶体的色散现象。10世纪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诗》中有走马灯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热气流产生机械旋转的装置。1044年曾公亮著《武经总要》,其中主要物理内容有:

1.记载了中国最早的火药火箭;

2.人工磁化方法——指南鱼;

3.发现了地磁场存在磁倾角。1087至1094年沈括著《梦溪笔谈》,其所含物理内容有:

1.声学:发明纸人共振实验,共振在军事上的应用;

2.光学;针孔成像、凹镜凸镜成像规律,形象地说明焦点、焦距、正像、倒像问题,研究了西汉透光镜;

3.磁学:给出了人工磁化的另一方法——以磁石磨针锋;历史上第一次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讨论了指南针的四种放置方法。1092年苏颂、韩公廉造水运仪象台,既表天象,又能计时。12世纪洪迈在《夷坚志》中首次记载了保温瓶。1119年朱彧在《萍州可谈》中第一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13世纪赵友钦设计大型光学实验,对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及照度进行研究。14世纪WanHoo企图利用火箭升空。14世纪下半叶出现双片眼镜,名曰叆叇。15世纪初北京天坛造回音壁、三音石、圜丘等声学建筑。1584年朱载堉写成《律学新说》,并于1596年写成《律吕精义》,阐明十二平均律。17世纪黄履庄制验冷热器(温度计)、验燥湿器(湿度计)和瑞光镜(探照灯)。17世纪孙云球制望远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17世纪王征与瑞士传教士邓玉函合译《远西奇器图说》,这是一本介绍西方力学的书。17世纪王夫之提出“生非创有,死非消灭”的物质不灭思想。1652年方以智作《物理小识》,提出时间、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并正确解释了蒙气差。17世纪下半叶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记述了磁屏蔽现象。1796至1820年黄履庄制造“寒暑表”和“千里镜”。1819年郑复光做冰透镜实验取得成功。1835年郑复光著《镜镜詅痴》一书。这是一部系统的光学著作,论及颜色理论、透镜原理及三棱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1844年邹伯奇研制全套照相设备。1877年邹伯奇光学著作《格术补》刊行于世,是近世较为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