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力东渐
挽近五十年,日本长足进步,为西邦人所惊视。虽由一民族之活动,而第十九世纪初半期,西力东渐(如俄国之势力由西伯利而发展于日本海及太平洋等是),实有以激刺而成之耳。今欲叙述日本外交之所由来及其趋势,不可不先考察东西诸邦在第十九世纪初叶之形势。
欧洲大陆在第十九世纪之形势
欧洲大陆于第十九世纪之初,人心所趋向,在乎国民主义及东方之计划。拿破仑之雄材,不能成统一世界之壮图,因其政略与国民主义枘凿不相容也。嗣后,国民主义益增势力,加以立宪自由主义之活动至使意、德二国各勉,以图其国民结合之强固。
东方计策
西历一千八百二十七年(文政十年),希腊脱于土耳其帝国之羁轭,自立一王国。于是西欧诸邦,益廑东顾。一千八百五十四年(安政元年),遂有克利米亚之大战。一千八百五十六年,结巴里平和约章,使土耳其保全其国,而以黑海为中立区域。先是,欧洲政治家欲经略东方者,遂为欧洲思想变化之导。彼等经世之道,至第十九世纪中叶,咸以地中海及土耳其为的。
迨交通机关如汽船、汽车等之新发明,欧人意思一转而向太平洋。其间,人口繁殖甚速,而领土扩张益为要图。凡小弱民族之所居,与夫文化未开之处,皆为强力所争夺。器械发明而生产增加,其所产超过所用,经济不利。于是主商之邦,求市场于领土之外,亦渐盛矣。当是时,英、法二国制霸权于海洋,拓开其通商之市场尤多。惟俄国据北西大陆,侵略东面诸弱邦,如崩雪之势,扫荡无所余,而遂迫日本海。
日本开国之外因
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天保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英、清两国订定南京约章,开中国门户。自是,列国渐倾意注目于日本。此时,法国经略印度、中国,一千八百四十四年(弘化元年)与清国缔结通商约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畅渐著,一千八百四十八年(嘉永元年)有大金坑之发见,于是美国商务勃兴。嗣至有汽船之航路,开通于桑港与中国要港之间。此等事,皆足以导欧美人心使向于太平洋,暗为日本开国之因。
国民特性
日本于维新之后,能耐外交之苦艰而巩其国者,虽因圣天子之俊德,而国人融合外邦文化之能力亦足以致之。盖第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三国人求富源,相踵而至日本。日本允其交易之自由及宗教之弘布,未久而采其文物而融化之。然葡人一派,有抱祸心者。且兰人之于商务,敌视葡人而媢嫉殊深。日本官府听兰人言,疑葡人,遂闭锁其已开放之门户。自是之后,除少数中国人及兰人外,禁洋人居住国中。制遏基督教,而不许国人读蕃书,又禁大船之筑造,使排外之策易显实效。
兰学家之说
第十八世纪初叶,幕政稍变。将军吉宗下令曰:“苟不害日本特有之思想及制度者,讲读洋书可也。”于是学者渐起,讲究海外事情。其敌视外夷之心,渐变而为畏敬西邦物质之文明。然当时裨益于国人者,不过医学一科。新医学之徒所说崭新奇拔,往往惊众人之视听。或洞见锁国之不可行,率先倡开国论,而立于逆流之冲。
其间别有一派学者,引证古典,而说王权复古之要。幕府虑国论分裂,而极力制压之,然将军权势不复如往时,而遂识觉其逆抗众志之不可能。
幕府定约
第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对外之形势有可忧虑者焉。天皇以正统之君主,垂拱京都。权臣执政,帝命不能下逮。霸府在江户虽执政柄然,威信坠地,渐有瓦解之兆。
嘉永六年(一千八百五十三年),美国水师提督柏理率黑船一队,抵江户湾,要幕府,欲议定和亲约章。于是人心汹汹,不知所措。幕府危惧,谓开国、锁港,欲择其一而行之,又皆无以善其后。乃放掷其独裁主义,咨询诸侯。诸侯皆谓宜拒外夷所请,速修武备而自防卫。
幕府不能拒外人,许下田开港,使美国置领事馆焉。安政三年(一千八百五十六年),美国领事塌温仙突哈利斯始至日本。大老井伊直弼不俟敕,允订定通商约章,寻复与法、英、俄等诸邦定约章。
反对约章论
幕府处断使上下愤懑,由是国论如沸。尊王、攘夷二主义相结,而企图王政之复古。井伊大老以处士横议,峻法严刑以临之。万延元年(一千八百六十年),井伊被刺,然其精神未遽亡。志士知列国有强锐之武器不易抗者,亦渐多。
俄舰占领对马
文久元年(一千八百六十一年),俄国突然占领对马,拟以为其太平洋舰队之根据地。幕府切求其退去不听,乃谋之于英国公使卢萨佛突阿尔哥窟,令其中国舰队司令长官玻尔与俄国司令长官相交涉,经半岁后始退去。然幕府借外援志士愤之,自是敌视外人益甚。
骚扰
不平之徒,始以言论,继以残杀。或斩开国党,或刺佐幕家,或杀伤外人。外人咸自危。
文久三年(一千八百六十三年)八月,英国舰队炮击鹿儿岛湾。元治元年(一千八百六十四年)九月,英、美、法、兰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于是攘夷家渐知外人精锐之武器不易防拒。然神州之土,外力侵犯已再,国威以损,二恶果生焉。
所谓二大恶果者,何?一曰:英、法二国,以其兵保护其在日本之公使馆。二曰:日本于通商约章,多减杀其既得之权是也。庆应元年(一千八百六十五年),有英国公使之交代。
约章之敕允
哈利琶窟斯狃于中国之败,乘势而东,到江户,谓将军不过为天皇之一吏,与之缔定约章,盖姑息耳;宜得敕允约章,方得有效。促各国公使迫将军。十月二十三日,有约章之敕允。嗣有使节等之进谒。于是攘夷之势渐杀,遂启革新之机。
大政奉还
翌年,将军家茂薨。又一年,孝明天皇崩。今上践祚,不徒洗刷排外思想,又开帝国统一之基。即位之初,宣令曰:“外国约章,已经敕许。自今之后,以危害加于外人者,必按法律处之。”别有敕令,明定将军之权限。
于是将军庆喜仗大义,奉还文武大权。诸侯即去幕府,归顺于朝廷者多。其背叛者,旋为官军所平定,而大权复归于正统之君主。
明治维新
庆应三年十二月九日(一千八百六十八年一月三日),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任总裁,组成新政府。翌年一月,告各国公使以大政复古之旨。且宣明曰:幕府与各国政府所缔定之约章仍履行之。翌月,天皇召各国公使,允以进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