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1-7 应仁之乱

足利义教的非正常死亡,对于幕府来说又是一次政治地震,虽然大家都对他心怀不满,但是谁都没有想到,报应来得这么快。这样一来,继承人问题又成为了摆在各大势力面前的博弈焦点。因为日本古代没有像同时代的明朝那样,拥有一套完整的继承体系,他们的继承人如果在生前没有确立,那么死后必然会出现各个利益团体顶着各自的继承候选人,打着维护正统的旗号相互明争暗斗。

足利义教死后,在管领畠山持国的主导之下,义教的儿子,年仅九岁的足利义胜成为新一任将军,可谁知道足利义胜没有这个命,上任不久就不明不白地死了。于是畠山持国又立了足利义胜的弟弟 足利 义政 为将军,当时的足利义政只有八岁,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仅仅是听从权臣和自己母亲的话,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傀儡将军。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足利义政也渐渐养成了一种懦弱和犹豫不决的性格,完全没有一个领导者应该有的气魄,这也是为什么应仁之乱会发生在他身上的性格因素吧。

1449年,在足利义政的认可之下,早已经空缺一把手多年的镰仓公方终于迎来了新一任的首长,就是在上杉宪实的讨伐中死里逃生的 足利成氏 。但是他的上任,却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关东地区,因为他的上任而走向分裂,这个开端就是发生在1454年的享德之乱。这次动乱以后,关东地区形成了两个公方对立的局面,从而使得幕府对关东地区的统治能力急剧下降,成为了尾大不掉的老大难问题。不过事情的起因涉及多方的复杂关系,我们暂且按下不表,留到后面再说。

1453年,就在享德之乱爆发的前一年,畠山持国从管领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接任的人,就是三管领之一的细川家族中年轻的官僚 细川胜元 。这位细川胜元与他的岳父 山名宗全 就是应仁之乱的两大主角。从管领职位上退下来的畠山持国,在卸任不久后就去世了,他的继承人问题就在细川、山名双方的参与下逐步成为了应仁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自从足利义政上任将军以后,他就不是一个大权独揽的集权者。因为他接任之时年纪尚幼,一切定夺都不能自己说了算。年幼时期的足利义政估计也没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直到他成年后,性格依旧是非常懦弱。这样的一个将军自然也就不理政事,甚至一度退居幕后任由手下人培植势力,党同伐异。造成这样性格的原因,我们从他的爱妾可以做出一些小小的推断。他的爱妾叫 今参局 ,在成为他妾室之前,今参局是足利义政的乳母。

这样一种年龄差距较大,亦母亦妻的男女关系倒不是仅此一例,与足利义政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明宪宗朱见深,也有一个大他十几岁的妃子,那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贵妃。如果不知道足利义政早年的经历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类比以下朱见深的经历呢?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被蒙古瓦剌俘虏到了敌国后,朱祁镇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正式上任。此后朱祁钰渐渐也开始有了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的心思,就开始边缘化和孤立化原本的合法继承人朱见深。太后担心朱见深遭遇不测,特意派了身边的一位姓万的宫女侍奉朱见深。在那段最艰难的时间里,所有人都因为朱见深已经失去了皇位继承权而纷纷离去,唯有万宫女不离不弃,从蹒跚学步的孩子到青春活力的少年,朱见深对这位陪在身边的万宫女也产生的非常复杂的感情。一开始的依赖,逐步变成了依恋,最后因为生理上的成熟,这两人很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待到明英宗回到大明重掌大权,并在死前将皇位传给朱见深,朱见深成为了皇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万姑姑一个名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万贵妃。朱见深作为一个皇帝并不合格,在他执政时期,除了东厂、锦衣卫这两大老牌特务组织外还多出了个西厂,朝廷里混日子的人比比皆是,在后宫方面他独宠万贵妃一人,致使自己多年未曾有过孩子。唯一延续下的血脉朱祐樘,却在孩子已经长到八岁时才父子相认。

这种种的表现确实和足利义政非常相似,这两位执政者虽不至于什么都不管,但是幼年的被摆布和孤立的经历,都使得他们在性格上或多或少会有缺陷。足利义政也曾经想过励精图治,恢复足利义满当年的风光。可是时代不同了,各地的守护们早就在暗中增长势力,家族内部也是纷争不断,没有多少人会真的为幕府着想。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足利义政日渐成长,在众多利益团体的盘根错节中,足利义政也日渐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空有一腔热情地去参与政治决策,却无法挽回大权旁落的现状。于是他开始用养花养鸟来消遣自己百无聊赖的生活。随着他日渐成年,足利义政除了妾室今参局,还迎娶了 日野富子 为正房。日野富子来头可不小,她的家族是将军家的长期联姻伙伴,足利义政的母亲也是日野家的姑娘。要说爱情,自然是很淡薄,日野和足利两家说到底还是政治联姻关系,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足利义政肯定不乐意和她过分亲密。所以每天晚上,足利义政还是喜欢往今参局的房子里钻,毕竟今参局才是自由恋爱的结果。但是独宠一人的结果就是子嗣稀少,今参局仅仅给足利义政生了一个女儿。而日野富子嫁给义政多年后才有了身孕,更遗憾的是,1455年,孩子出生不久后,就夭折了。

此刻,日野富子看准了时机,立刻揭发,说今参局诅咒足利义政,这才招致祸端,使得义政至今没有儿子。今参局本身也不是个只管花前月下的人,朝政事务她也没少糟蹋过。所以事情揭发出来后,民意汹汹之下,足利义政只好流放了今参局,今参局在流放途中被毒杀。这一年,是1459年,此后足利义政无论怎么努力就是没努力出个儿子,再这么拖下去,朝政不是自己的也就算了,幕府可能都不是自己的了。

政治生活的无力加上后继乏人,种种的不顺都在折磨着足利义政,他选择用逃避来解决困局,逃避的方法就是出家。

可是幕府大局不能群龙无首啊。义政又没有继承人,这可怎么办呢?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足利义政的弟弟,当时已经出家的 足利义寻 。义寻接到邀请后却开心不起来,自己的哥哥还没死,嫂子日野富子也才二十多岁,生个孩子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之大的。如果这个时候贸然接受将军的任命,回头他们的孩子出生了。自己就成了足利义政之子的拦路虎,这并不是一次划算的政治投资。可是足利义政又一再劝说之下,义寻也不再那么坚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一位保证人,当时的管领细川胜元。有了权臣的支持,足利义寻才在1465年还俗,改名足利义视,以足利义政继子的身份成为将军的继承人。

万万没想到,就在一切似乎归于平静之后,1466年,日野富子为足利义政诞下了一个迟到的孩子,取名 足利义尚 。情况在此时就变得微妙起来,到底是继续沿用之前的继承人,还是立嫡子为嗣,权力中心的人们刚刚将宝压在足利义视身上,此刻却不得不重新考虑政治站队了。但是这种政治站队并不具备忠诚性,多数情况下,只是大佬跟谁我跟谁的问题。所以朝中之人分为两派,一派以管领细川胜元为代表,支持足利义视;另一派以侍所长官山名宗全为代表,支持足利义政的嫡子足利义尚。其实按理来说,山名宗全和细川胜元不该对立,毕竟山名是细川的岳父泰山,这样的关系在政治斗争中多半是一种提携式的存在,甚至连泰山这个代称都是一次政治事件而来的。可为何这翁婿二人会尖锐对立,以至于在后来成为了矛盾双方的主体呢?

其实双方在对立之前还是有过一段政治协作关系的。自从足利义政上位后,权力的持有者一直是抚育义政的 伊势贞亲 以及僧侣 季琼真蕊 把握着。而在各地守护大名势力中,山名宗全应该算是最有力的几个大名之一了。当年讨伐嘉吉之乱的主谋赤松满祐时,山名宗全就借着大义讨伐之名,抢占了赤松氏名下的播磨国地区。这样一来,山名氏在势力上就渐渐可以与管领职位的细川氏相匹敌了。

这样强大的势力下,伊势贞亲与季琼真蕊逐渐不安,他们也希望利用自己作为近臣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支持。所以,他们将扶持的对象放到了斯波家族的家督之争上,他们主张立斯波家的血脉斯波义敏为家督。其实原本细川胜元也是支持斯波义敏的,可就在节骨眼上,伊势贞亲告发足利义视谋反,这就让细川胜元的最大赌注受到威胁,于是细川胜元立刻向足利义视告知了危局,顺势联合支持斯波家另一位候选人斯波义廉,并且联合岳父山名宗全,反过来驱逐了伊势贞亲和季琼真蕊。这就是山名细川两家联合的文正政变。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联合并非血缘占据主导,而是利益。所以任何一方妄图利用血缘来实现自身利益的,都不太可能成功。

细川家族也遇到了类似将军足利家的问题,细川胜元早年无子,山名宗全就将自己的小儿子过继给了他,希望有一天山名家的血脉可以主导细川家。然而事与愿违,就在文正政变的同一年,细川胜元的儿子出生了。这种情况谁都知道结果是什么,改立亲生儿子的细川胜元将山名家的幼子送还给了山名宗全,这样一来,原本还算是亲上加亲的关系就瞬间冲淡,毕竟嫁给细川胜元的山名家姑娘,只是山名宗全的养女。两家在这件事情上发生了分歧,并且开始走向对立。

对立的标志,从细川胜元支持 赤松政则 开始。赤松一门被灭后,领地一直都在山名宗全的手上把控着,公开支持赤松政则复国,无疑是赤裸裸地与山名宗全唱反调。更何况,对立的标志还不止于此,在细川胜元接任管领后,原本的管领 畠山持国 不久就病逝了。畠山家的家督之争又成为了各方参与的政治活动。原本的畠山家继承人是持国的弟弟 畠山持富 ,可后来持国又经过足利义政的许可,改立庶子 畠山 义就 成为继承人。被废的畠山持富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 畠山政久 被手下人拥护,畠山一门同样因为继承人问题出现了重大分裂。作为有着正统继承权的畠山义就原本具备优势,甚至一度驱逐了畠山政久。不久后,出逃在外的畠山政久病逝,其弟 畠山政长 继任。企图弱化畠山势力的细川、山名两家都不愿看到畠山义就强大起来,所以在细川胜元的庇护下,畠山政长得以保存实力,并且进一步成为了幕府管领。随着细川、山名的对立,原本拥立畠山政长的山名家突然变卦,他们不可能和政敌支持同一个人,所以山名宗全公开支持了畠山义就。畠山家的内乱也成为了两大势力的博弈机会,同时也成为了应仁之乱的直接原因。

作为幕府统治者的足利义政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切实履行好一个领导人的角色,而是发挥了自己“搅屎棍”的特性。当年足利义教掌权开始,便不断地干涉臣下的家族内部事务,目的自然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可是到了足利义政的时候,他在处理这些家族事务上明显体现出政治上的摇摆不定,一会儿支持畠山政长,一会儿又支持畠山义就。在他的调解之下,以细川和山名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逐步发展成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1467年1月,足利义政承认畠山义就拥有合法继承权,而敦促畠山政长搬出府邸。可是在政治上赢了一局的畠山义就和他的老大山名宗全似乎没有满足,他们逼迫足利义政驱逐细川胜元和畠山政长。这就让矛盾激烈化,武装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1月17日,政长在京都御灵社起兵,面对这种政治意义极强的争斗,足利义政却将其定性为家族内斗,并且命令其他人不许参与,自己则保护天皇避难。没有在第一时间以雷霆手段去制止的足利义政不会想到,这一场所谓的家族内斗会成为延续十余年的政治中心动乱,继而拉开了一个纷争不断的战国时代。

如果各方都能听从足利义政的话,不干涉畠山一门内乱的话,或许事情还不至于迅速恶化。可是当时的山名宗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夺取优势,因为相比较细川家族本身就是三管之一的身份,山名家族只有掌握实际权力才不会被打压下去。于是山名宗全没有听从足利义政的指示,直接出兵援助畠山义就,迫使畠山政长处于劣势。然而如果山名联合畠山义就乘胜追击,一直将畠山政长打死在京都,所谓家督之争就不存在了。这样一来,应仁之乱也就没有了借口,更不会发展成全国性质的动乱。畠山政长在细川胜元的庇护之下,保存了实力,细川胜元则坚守不出,任由山名宗全叫阵就是不理他。小小一个畠山家的家督争斗就像是一个小雪球,不断地滚动,带起了更多的势力参与其中。细川胜元和山名宗全自然不用说,政治中心的斯波、一色、赤松、京极,以及京都附近的朝仓、 六角 ,甚至是远在西部地区的大内,这些家族都被这一个小小的雪球带到了应仁之乱当中。第一回合落了下风的细川胜元方面在政治上却保证了有利地位,因为细川胜元一直以保护天皇和将军为旗帜,将天皇和足利义政拉拢在自己的阵营当中,连山名宗全拥立的足利义尚都在细川胜元手上。这反倒是山名宗全失去了一杆正义的大旗。双方在京都开始了真正的博弈。因为细川胜元以幕府为根据地,处于京都东部;山名宗全以自己的府邸为大本营,处于京都西部,所以这一场对抗的双方被称为东军和西军。

5月,赤松家后代赤松政则夺回了被山名宗全霸占的播磨国领土。部队集结完毕的东西双方开始了真正的对抗,细川胜元仗着自己拥有着将军这张政治牌,以及多于西军的人数优势,稍稍占据上风。不过当时间进入到8月的时候,战况开始有了变化,远在西部周防国的 大内政弘 率领两万人马前来补充到山名的西军当中。大内氏是盘踞在接近九州岛的周防国大名,在地方大名中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室町幕府时代有着“东西两横纲”之称的家族,一个是骏河国的今川家族,另一个就是周防国的大内家族。这两个家族不用像其他守护一样长期居住在京都,而是在自己的领国中长期滞留,相比较于地方影响力不够的一般守护,大内和今川两家有着非常大的领土优势。不但是领土优势,在经济方面,大内政弘还把持着“勘合贸易”的权力,也就是说大内政弘代表日本与明朝进行海上贸易。这可真的是富得流油的差事,有了这样一个有力的帮手,山名宗全的劣势就得到了缓解。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被细川胜元拥立的足利义视逃向西军。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细川胜元手上有了足利义政这张牌,拥立谁当继承人已经不是和山名较量的中心问题了,因为不管是将军,还是候补将军继承人,全都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谁来继承已经不再重要,原本被细川胜元拥护的足利义视逐渐察觉到足利义政想要自己的亲儿子继任将军,而细川也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足利义视逃向西军,他也知道,此刻东军最不缺的就是姓足利的人,而西军正是苦于没有名义上的正确性,无法放手一搏。果然,足利义视到了西军之后,西军就立刻将他拥立为新将军,东西军的对峙就成为了东西幕府的对峙。10月,双方在相国寺发生激战,却最终没有决出胜负。战局就在这种情况下,大战争没有,小摩擦不断地僵持着。

细川胜元也知道,西军里的一大力量就是大内政弘,现阶段只有让他回到周防国才能打破对峙的局面。怎么让他回去呢?四个字:祸起萧墙。1471年,细川胜元策动大内政弘的叔父大内教幸在领地内的山口地区造反,九州大名 大友亲繁 以及 少弐教赖 少弐政資 也趁机捣乱。不过驻守山口防区的年轻将领 陶弘护 抵挡住了这次反叛。为什么要说这几位的名字呢?西部日本的战国时代,我们也能看到大友氏、少弐氏、陶氏的身影。尤其是陶氏后人 陶隆房 ,亲手逼死了自己的主上,篡了大内家的政。若论起因,都是因为当时的西部也卷入到了这场全国性的纷乱之中。

1473年,隶属于西军 斯波义廉 手下的重臣 朝仓孝景 倒向东军,细川胜元以越前守护的条件将他纳入帐下,斯波义廉派出手下家臣 甲斐敏光前 往对阵,与朝仓孝景展开了一番恶斗。可笑的是,甲斐敏光也因为远江守护的诱惑倒戈到了东军。只不过他没有朝仓孝景运气好,在上任的路上就遭到了骏河国今川氏的抵抗,最终没能在战国时代登场。倒不是说朝仓孝景有多么不地道,毕竟斯波义廉本身就不是斯波家族的人,为他卖命干什么呢?顺带一提,斯波家的家臣中还有一门织田氏,现在还没有出场,但是未来,这一门无人不知。

其实时间走到1473年,距离应仁之乱爆发已经过去了6年,没有了战场厮杀的快意恩仇,长时间的胶着让双方都疲惫不堪。其实在1472年,东西军就开始了和谈,过程却并不顺利。

东军阵营的赤松政则就坚决反对和谈,因为他参加东军就是为了报仇,不与山名宗全干一场他是不会罢休的。所以在他的干扰下,和谈失败。双方继续着毫无意义的对峙,精力、财力、军力都在无声中消耗着。直到1473年,两个人的死为僵局带来了转机。1473年三月十八日,古稀高龄的山名宗全去世,不久后身心俱疲的细川胜元也去世了,时年四十四岁。

双方的实际最高长官都死了,对峙也就没有了意义,加上绵延数年的战乱,京都已经是一片焦土。各地大名也因为怕自己的后院失火,逐渐失去战意。1473年底,足利义政让位给儿子足利义尚后隐居。1474年,由细川政国支持的细川胜元嫡子 细川政元 与山名宗全的孙子 山名政丰 达成和解,京都地区终于不再是战场了。

此时的应仁之乱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在应仁之乱前期,问题是围绕着将军继承人而展开的,但是此时的将军已经又足利义尚接任,虽然此时的足利义尚还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但是在政治意义上,应仁之乱其实是有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果了。可是东西军如此对阵,甚至都以“幕府”自居,总不能一直以两个政府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吧?1476年的九月,足利义政向西军中最有实力的大内政弘送去书信,在西军的名义领导人足利义视的规劝,以及利益诱惑下,大内政弘答应了放弃抵抗。当年的十二月,在保证不承担后果的情况下,足利义视投降。战争的导火索,畠山义就和畠山政长虽然没有达成和解,却也失去了外部了支援,他们的争斗早已不可能在京都继续下去,他们之间的主战场转移到了相当于现在大阪府的河内地区。1477年,幕府正式宣告,持续了十一年的应仁之乱正式结束。此刻的京都,早已是一片焦土。

另外那些参与到其中地大名又在这次大乱中扮演了什么样地角色呢?

其实作为两个军事联盟的对阵,其中的政治诉求必然会参杂着个人的意志。细川胜元和山名宗全去世后,主要政治目的虽然失去意义,可联盟中的其他人却借着这次动乱继续着暗度陈仓的勾当。比如说,靠近京都的富庶之地近江国,在这个地方有京极氏和六角氏两家,他们趁着应仁之乱也各自加入不同势力,借着一杆正义的大旗,实际是在争夺琵琶湖周边的地区的所有权。美浓国的守护 土岐成赖 在应仁之乱的后期收留了足利义视,保护足利义视安全进入美浓国的,是土岐成赖的家臣 斋藤妙椿 。此后的战国时代,京极氏和六角氏的争斗在近江国不断发酵,越前的朝仓氏又联合了近江国新兴武士家族 浅井氏 在北部近江称霸,美浓国的土岐氏最终被窃国大盗夺去了政权,这个人就是继承了斋藤姓氏的“美浓国蝮蛇” 斋藤道三 。他们都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人物,属于他们的时代都因为这次应仁之乱而拉开了序幕。

那么这样一次动乱中,谁才是最后赢家呢?

当然是足利义政和日野富子这夫妻俩。足利义政摆脱了权臣细川和山名的牵制,自己隐居起来乐得清闲。日野富子趁乱大肆敛财,并且成功地将儿子足利义尚推上将军位置,从而继续敛财干政。虽然他们看似没有多少作为,却在实际成为了最大地赢家。在日野富子的手上,乱世依旧在持续着,并且日益恶化。

应仁之乱的本质其实是足利义教时期幕府权利陡然加剧之下,三管四职的七个家族为求自保而不断争取话语权的斗争。在这样的斗争中,将军的权力在当权者频繁的更迭中日渐衰弱,最终被三管四职中的强势群体细川氏争得话语权。山名氏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他们一方面是争取与将军抗争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又是意图突破三管四职的固有等级,所以山名氏所代表的,就是战国时代大名的本质诉求,突破固有体制,找到自我定位。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