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学习需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好学的好习惯,因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有争分夺秒的精神,不耻下问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就是一个性格磨练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
古人将学习比作“书耕”,把写作比作“笔耕”,是说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会有收获的。同时,古人还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告诫自己对于求学这一痛苦过程,需要有一种对痛苦的承受力。比如,战国的苏秦因学问尚浅,外出游学狼狈而归,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发愤学习,刺股以自励,终于身挂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匡衡人穷志不穷,凿壁借光用来读书,终以说《诗经》而跻身于朝,官至司徒。屋梁悬发的孙敬,聚萤照读的车胤,映雪苦学的孙康和带经耕耘的倪宽等都因此受到后人赞扬。
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而这一美德的具体体现则是潜心治学,发奋著书。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上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这些都是同敏而好学分不开的,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一直被尊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贤哲。他的学说和理论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学习得来的。
祖先是宋国贵族的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鲁国。《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年轻时做过送葬的吹鼓手和几任小官,大部分时间是在惶惶若“丧家犬”般的四处漂流中度过的。孔子讲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孜孜不倦,遂成为一代名师,创出大学问。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对一个人来说,虽然“生死”“富贵”等由“天命”决定的,但靠自己努力可以得到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学问和才能。孔子说:“不去修养道德,不去讲求学问,听到仁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孔子认为,学问和才能,只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只有好学且不断深思的人,才能成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学问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的精神。有次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听说过六种德行便有六种德行中的缺点吗?”子路说:“没有。”孔子说:“爱好仁德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就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孔子自己对待学习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庙,每事问”。他途中遇到孺子问及太阳的远近,便生发出许多做人与做学问的感慨。他不把自己看成超人,而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
他说:“我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的,只不过是勤于求学而已。”从这一句话就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个人努力的。他指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应是老老实实,不懂就是不懂,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学习,并且不要有“过而不改,是谓过”的态度。
因此,孔子的知识在当时就非常的丰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跟他学习,声名十分显赫。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没有不断的进步,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这些美谈了。
应该说,孔子与中国古文化的整理与传播是分不开的,而如果孔子没有好学精神和非凡的人格,那么他也成为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传统文化的成果,也许就会非此面目了。
古人有如此精神值得我们赞叹。今天,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感人事例,激励着我们不停地学习。
1995 年第 9 期的《中国青年》刊载了徐世鼎读书的感人故事。报道说,1990 年 13 岁的徐世鼎向国家上缴粮食l00 公斤,税款 26 元,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纳税人。同年,由于交不起 40 元学费,几乎被乡中学拒于门外;三年后,他又因拖欠学费,险些被取消中考资格。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没有将他的读书梦打断。
徐世鼎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孩子,父母离异,他跟了父亲。当他考上中学,并向父亲表示想上学时,冷漠的父亲无情地拒绝了他。他向父亲下跪,但父亲不为所动。无奈,他向自己的大姐借钱,大姐只有 10 元,而学费需要 50 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没有钱,只能陪他一起到学校苦苦哀求,暂时欠着。学校同意了,但父亲却常常逼他退学。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做了家里所有的活,但这并未能使他的父亲感动。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催交学费,可父亲照样分文不给。
徐世鼎决定和父亲分家。在生产队主持下,一亩三分田,一间泥巴小屋,100 多元的欠款和两袋稻谷就成了他全部的家产。年仅l3 岁他心如刀绞般痛。
读书!一切只为读书!亲情割断,父子分离,生活自理。农闲时,他每天 5 点钟起床,做完家务,6 点赶到学校上课。赶着在放学后到田里去做活;农忙季节,他请假在家打谷施肥;假期里,他外出打工、扛木头、拉竹子、运砖,虽然劳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还是会就着一盏油灯翻开课本。靠着自己一双手,他成为国家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每年依法向国家上缴公粮和农业税;在学校,他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一个年仅 13 岁的孩子体会得尤其深刻。三年的中学生活,尽管他节衣缩食,但还是欠下学校近 400 元学费。初中就要毕业了,学校说不补交齐欠款,不发中考准考证。没有办法,他只有四处借债。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的通知书。
可是,学校报名通知书上写着的l50 元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他只有扛起行李来到离家50 里的一个山区水电站工地,去做最廉价的小工。干活最卖力的他只要有一点空闲,就抓紧自学高一课程。同学和老师从工地上找到他,学校免了他的学费,同学也向他伸出友谊之手。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排全班第三,当年底,他被市里命名为“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优秀共青团员”。正是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他获得了新的生活方式。
中华民族传承不衰的优秀精神在徐世鼎的求学路上闪现,证明了中国人的渴望求知的内心追求,也证明了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勤奋刻苦。
敏而好学,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这也正是向往成功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
性格磨练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学问和才能,只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成大事者应当具有好学的习惯,以此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的能力,为以后成大事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