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发挥男孩独特潜质

男孩就像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尽管调皮尽管不善表达,但其实每个男孩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家长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尊重孩子的兴趣,帮助你的男孩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他健康成长。

发现他的闪光点

很多家长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坐得住、爱读书,总是夸赞不已,一说起自己家的“野小子”,每天只知道贪玩疯闹,心里就着急,感觉无计可施。只要用心发现,其实在这些贪玩孩子的身上,也有许多可贵之处,如果引导得好,他们一样会进步得很快。

下面是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叙述:

我们班的男生王强特别顽皮,上我的语文课还听话,其他老师经常向我告状。有一天下午下课,王强突然跑到我跟前说:“李老师,我受灾了,书包被人灌水了,里面的书本全湿了,不信你看。”我低头一看,王强的整个书包都湿透了。

快放学的时候,等全班同学都坐好,我对大家说:“大地震让很多家庭受了灾,我们都为他们感到难过。今天咱们班也有一位小灾民,他的书包不幸被人灌了水,书本全湿了,但是,在灾难面前,这位同学没有发脾气、借机找事,而是表现得很冷静,及时向老师报告。”

听完我的话,全班同学一齐把目光投向王强,“啪啪啪”鼓起掌来。从未赢得过掌声的王强,面对大家鼓励的掌声也显得很激动。

放学后,王强蹲在教室门口,把书一本本摊在地上晾。“王强,你不回家了?”中队长崔虎关心地问。没料到他一反常态,一本正经地说:“我把书晾晾,下礼拜该期末考试了,我得赶紧写作业,今天只好把作业先写在纸上了。”一向爱帮助同学的杨军说:“我有两本语文书,借给你一本吧。”“我这儿有本作业本。”另一个同学也热心相助。

晚上,我开始改作业,翻开王强的本子看了一遍。这真是破天荒了,要是在平时,他作业都是写一半剩一半。想到这儿,我当即给王强的爸爸发了一条短信:王强今天在校表现优秀,作业全部按时完成,提出表扬!第二天早晨,王强是第一个来到班里的,这一天他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学习起来劲头十足。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

由此可以联想到,我们的孩子不就是一颗硕大的珍珠吗?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小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而有些家长,又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孩子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例如孩子一时成绩不好,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方法对付孩子;如果孩子一时不听话,他们就火冒三丈,吹胡子瞪眼睛;孩子一时题做不出来,他们经常随口而出:“怎么这么笨”……久而久之,孩子不论做什么事,都往往囿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可能风雨交加,使自己动辄得咎。结果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被剔除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

来看一位老师曾经遇到过的一个例子:有这样有一个孩子,他对自己的要求特别的高,甚至还以很高的要求去要求别人。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就变得非常痛苦,为此他的学习也退步了。这就是我班的科林,经过两三次谈话教育后仍无法帮到他。接下来的日子中,我默默反思自己的做法,发现自己是否对他的要求太高了。于是我改变了态度,我开始以较低的要求去审视科林。我发现他有许多优点:他比别的同学更有爱心,同学没带文具用品,他就主动借给他们用;他非常有集体荣誉感,班里不管哪里脏了乱了,他就会主动去打扫干净;他的字写得很认真,从来都不会因为时间来不及就草草了事。我开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并且与家长联系,共同努力。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科林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各方面都非常的出色,年终还被评为全优生。

从这次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妨当宽容时就宽容,在和风细雨中使孩子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论他们平时多么不听话,多么调皮,身上总有可取之处,总有闪光点,做家长的千万不能把孩子看扁,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用耐心去期待,用爱心去养护,用智慧去启迪,让点滴的可贵之处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有谚云:“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这话说到人的教育上面也是很有意义的。一般来说,人的智力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每个人的智能均有其优势和弱势,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是“垃圾”,而在另一方面却未必不成为宝贝,若能充分认识并发挥其优势,任何人均可取得成功。

20世纪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瓦尔德成才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奥斯瓦尔德读中学时,父母为其选择了一条学习文学的道路。孰料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他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便有着很完美的品德,也无望在文学上发挥出来。”面对性格老实、拘谨的孩子,父母充分尊重了他自己的选择,让他改学油画。但他既不善于构思,亦不会润色,更缺乏对艺术的理解力,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变得简短而严厉:“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材。”

面对伤心的孩子,他的父母并未气馁,而是主动到学校征求老师的意见。老师对此十分重视,专门召开了由校长主持的教务会议,会议上不少教师都说该生笨拙,只有班主任肯定了他做事十分认真的特点。化学老师则认为做事一丝不苟,这对于做好化学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他父母接受了这一建议,奥斯瓦尔德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这位在文学、绘画上被判定为“垃圾”的孩子,竟变成了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才生。后来由于在化学平衡条件和化学反应速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获得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

俗话说:人人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乖。作为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在你的眼里有着过人的闪光点,那么你还敢奢望别人对你的孩子欣赏吗?欣赏你的孩子吧,即便他在许多的方面是“垃圾”,但只要你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就会显露出来,再有意识地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总有一天他会成功的。

教子箴言:

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

——凯洛夫

从兴趣判断孩子的成才取向

你的孩子在哪些方面存在兴趣?也就是说,其兴趣迷恋内容是什么?不同的兴趣所迷恋的内容,体现出不同的潜能和未来成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这种兴趣迷恋,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会造就出非同寻常的人才,有时即使未加引导而任其发展也可能会创造出奇迹。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善于从孩子的迷恋中观察推测出孩子的潜能及其价值,从而实现对孩子未来成才取向的基本判断,为更好地培养孩子成才提供有利的条件。

1、迷恋于编故事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喜欢编故事。有的孩子有时自己抱着个小娃娃,指手划脚地给小娃娃讲故事听。也有的孩子在三两个小朋友一起玩时,把自己编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小朋友听。有时,还敢于讲给大人听。有的孩子可将故事编得结构完整、逻辑性较强,甚至还会用比较恰当的形容和比喻!

有一位知名作家,在7岁时就能根据三句话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至今他的母亲还为这件事津津乐道。那三句话是:狐狸在夜里做坏事,希望夜越长越好。它认为太阳是公鸡叫醒的,就把公鸡咬死了。但是,太阳照例从东方升起。

他编的故事是: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狐狸想做坏事,它想太阳是公鸡叫醒的,只要把公鸡咬死太阳就不会出来了。于是狐狸跑到公鸡的家里,对公鸡说:“公鸡老弟,我要把你咬死,因为太阳是你叫醒的,只要咬死你太阳就不会升起来了,我就可以放心地做我的事了。”公鸡愤愤地说:“哼!你这狡猾的狐狸,怎么这样认识问题,没有我,太阳还是要升起来的!”狐狸不相信,一口把公鸡咬死了。正当狐狸想做坏事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里,绿色葱葱,百花盛开,小蜜蜂、小蜻蜓在花间高兴地飞舞。这可把狐狸气坏了,它一直认为总有一天太阳是不会升起来的,可狐狸的想法却永远不能实现。

一个7岁的孩子能编出这等水平的故事,应该说已经相当不简单了。

2、迷恋于涂涂画画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画画,有时喜欢别出心裁,画些他内心所想象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来。比如,有的孩子画了一棵多宝植物:树叶可当菜吃,树枝像甘蔗那样甜,果实像苹果一样大,树根上结着大红薯。呵!这样的植物,可真是处处是宝呀!

台湾著名漫画大师蔡志忠的绘画才能就是在他幼儿时期的涂涂画画中被他父亲发现的。记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小蔡志忠对漫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课本和作业本的白边上,到处都活跃着他的信手涂鸦的小人国。父母发现这些小人国里蕴涵着孩子生动的空间想象力和极高的绘画天赋,于是便想方设法使孩子在绘画方面得到发展。

蔡志忠出类拔萃的绘画才能,可以说是由他的兴趣“迷恋”出来的。据介绍,全球每天至少有15部机器印他的作品。1987年、1988年,他连续两年名列台湾10大畅销书作家之首。

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数学才能,也是在他幼儿时期通过绘画而被父亲发现的。有一次,麦克斯韦的父亲让他画一只插满金菊花的花瓶写生画。当麦克斯韦认真地画完以后,父亲发现整张纸上画的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是大大小小的一簇簇圆圈,而那些歪歪斜斜的三角形表示的是叶子。这张充满了想象力的画,使父亲觉得麦克斯韦可能有发展数学才能的天赋。这种推测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幅画里蕴涵着孩子生动的空间想象力,反映出麦克斯韦处于萌芽状态的、十分可贵的几何图形的抽象能力。

3、迷恋于研究制作

有的孩子研究制作欲望相当强,把一些相当复杂的东西拆开研究,而后再组装,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还有一些孩子在外面看到什么东西,回家后便根据自己的感受开始设计制作。这些喜欢小制作的孩子不同于一般孩子之处在于:他们不满足于模仿别人的东西,想干别人没有想过或没有干过的事情。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住在格兰汉镇一个叫克拉克的药店里。当时,镇上新安了一架风车,人们好奇地围着观看,小牛顿也挤进去张望。为了弄清风车的结构,他一大早就爬起来,仔细地观察工人是怎样安装的?是怎样开动的?事后,他自己也动手做了一架,装在药店的房顶上。这架小风车不仅会转,而且把小麦放进漏斗,还能磨出白白的面粉来。

有个小朋友给小牛顿出主意:你这个小磨坊倒不错,要是再造个小人儿当“磨坊主”,那多带劲!小牛顿一听,对!可是,假人儿不能动呀!他突然想到捕鼠器今天刚好逮住一只大老鼠。于是,他把那只老鼠抓来,给它穿上深灰色的外套,扔进风车,让它当起“磨坊主”。那只穿了衣服的大老鼠在里面一爬一跳的,样子十分滑稽可笑。小牛顿对他的小朋友说,我这是“老鼠开磨坊”!

消息传开,很多人都来参观小牛顿造的这个“老鼠开磨坊”了。

4、迷恋于昆虫和动物

法国的法布尔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昆虫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偏僻但山清水秀、乐趣无穷的小山村里。法布尔小时候,祖母养了不少鸡鸭。法布尔常常发现祖母抓些虫子给鸡吃。每当祖母手里拿着装昆虫的瓶子喂鸡时,法布尔就趴在栅栏外边出神地看着小鸡抢虫子吃的情景。

法布尔为了让奶奶高兴,每天抓虫子喂小鸡。抓着、抓着,法布尔对各种各样的小昆虫感兴趣了。他通过观察、接触,掌握了很多昆虫的习性。

法布尔考上师范学校以后,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昆虫更是偏爱。他常常把美丽的蝴蝶分成类,做成标本,夹在夹子里。他还在毕业的讲演会上讲演了如何善于区分害虫和益虫的方法,显露了他对昆虫学研究的独到方法。

毕业后,他除了完成中学的教学任务以外,仍致力于昆虫学的研究。他提出的“人工养殖益虫”“利用益虫去治害虫”等方法,对昆虫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之后,他又完成了《昆虫记》等多种流传于世的不朽之作。

从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孩子特殊地喜欢某一动物(也包括某件物品),就有可能对它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引导得当,也许这一特殊的爱好,会成为他终生执着研究的对象。

5、迷恋于理智的遐想

遐想,即悠远的思索或想象,它源于一种理性的思维,而不是随意地胡编乱造,一般说来是在原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形成全新的、有目的性、完整的思索或想象。

想象力较强的孩子能够在结合原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有目的、完整地想象出事物的形象来。比如,有的孩子听到别人谈论一个物品、回味到过某个风景胜地的旅游、评价某一幅图画作品等情景时,虽然孩子没有见过这个物品、没有到过这个风景胜地旅游、没有欣赏过某幅作品,但他也能凭借自己的语言利用想象来描述它。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给他泼冷水:“你又没有见过,可别瞎说了!”实际上,这正是他有意识地进行想象的结果。

大家知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中,有一道“哥德巴赫猜想”。这道难题吸引了世界上众多数学家为之日夜攻读、长年累月地研究。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对此研究已远远地走在了世界各国数学家的前面。那么,为什么它叫“哥德巴赫猜想”呢?这是指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200多年前提出的一个关于数字结构的“猜想”。当然,这“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目的、完整地,但尚未证实的一种科学想象。

大家也知道,很多科学幻想小说中所描述的东西,在当时均属幻想。但是,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很多幻想都变成了现实。这说明科学幻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一种合乎某种情理的想象。

还有一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有个9岁的孩子,听了大人们谈论有关宇宙飞船的事情后,他就立即想象出了宇宙飞船是用光源来做动力的。大人惊奇地问他:“为什么要用光来做动力呢?”他说:“光到处都有呀!整个宇宙中每个恒星都能发出光,宇宙飞船飞到哪里不就都有能源了吗!”你看,孩子虽然不知道现在已经有很多卫星用的能源就是光源,但他却想到了!当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我见到了太阳灶,就想到太阳能除了用来烧水做饭以外,一定还可以有别的用场,于是,就想到宇宙飞船上去了。我又想,光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要是用光来带动宇宙飞船,用不了一会儿,不就从地球到月亮上啦!”

孩子,既简单又复杂。说他简单,因为他们天真幼稚,纯洁无瑕;说他复杂,因为他们有许多心理活动,大人往往不理解。关心孩子的成长,就要关心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孩子的丰富想象会成为未来成才的希望。

教子箴言: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莎士比亚

尊重孩子的天性

每个男孩的身上,实际上都潜藏着一座宝藏,家庭教育的原则应该是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所长,给予积极的辅助和引导,挖掘出孩子更多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比较有心计、有很强的企图心,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为心事太重而承受压力,遭受挫折。这时父母就应该在帮助他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注意劝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负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学会取舍和放下;有的孩子天生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会很容易获得快乐,也不用担心他会钻牛角尖,但是这样的性格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有效的辅助和引导可以培养出一个天才,压抑孩子天性则可能泯灭一个天才。

1.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因为人是生而不同的,就像姚明无论怎么努力也成不了爱因斯坦一样,反之亦然,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并加以合理的引导。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对20世纪的艺术史无疑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毕加索,人们总喜欢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在天才背后发生的故事。

毕加索很有艺术天赋,5岁时所做的剪纸就已惟妙惟肖,创作的《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绘画作品令人叫绝,毕加索被当地人称为天才。然而,被视为天才的毕加索却不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上课对于他来讲就是一种煎熬,他听课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思想总是在稀奇古怪的幻想天地里遨游。上了两年学,还没学会简单的算术,更谈不上读书了。

毕加索后来回顾道:“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去想。切莫认为我未作努力,我当时也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一到下课时,同学们就跑到呆呆发怔的毕加索面前,逗弄他: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老师则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无法施教,经常跑到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为这事毕加索的母亲又羞又恼,觉得无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一反常态,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是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他的父亲不也是一个小画家吗?不是和我们一样穷吗?”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讥嘲与蔑视,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毕加索读书不行,绘画是极有天赋的。这不只源自舔犊之情,还在于他对孩子的真正理解和赏识。

为了掩饰自己学习上的落后,毕加索总是毫不费力地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企图由此来躲避他学习上的无能。可是不论怎样,嘲讽却愈来愈猛烈,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了。

为了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关键时刻,是父亲为他擎起一片蓝天。父亲每天坚持送孩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放在课桌上。既然孩子读书不行,就不要勉强他,更不能由此扼杀孩子的绘画天赋。这段时间,父亲成了孩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至每天上学,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手。

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毕加索的父亲从不因此而责骂他。

赏识自己的孩子,不是容忍孩子一错再错的缺点,也不是盲目地溺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弱点,而我们又一味不顾实际情况,恨铁不成钢,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毕加索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尽可能地扬孩子所长,避孩子所短,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辅助而不是塑造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有效的辅助孩子开发这种潜能就有希望获得巨大成就,而如果按既定方向塑造孩子则可能泯灭这种潜能,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幼小的生命,爱惜生命的每一个内涵。不能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职和悲哀。

湖北省武汉市的舟舟,出生于1978年4月1日。父母给他取名胡一舟,意在希望他像一叶自由的小舟,快乐地去访问人生的每个港口。然而,舟舟还没有满月,竞被查出患有先天愚型病症。

尽管舟舟是智障,可他的父亲胡厚培还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吃早餐时,胡厚培会给舟舟两块钱,让他自己出去买吃的,但舟舟经常是哭着跑回来。有几次,12岁的舟舟竟然光着身子哭着回了家,原来,有的孩子欺负舟舟,还扒光了他身上所有的衣服。胡厚培夫妇伤心极了,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把舟舟关在家里,使他失去生活和快乐的权利。

一天,舟舟的母亲张惠琴路过一家音像店时,发现一群人中不时地传来鼓掌声和喝彩声。她走近一看,原来是看似呆板的舟舟正在那儿进行音乐指挥,他的动作竟是如此地洒脱自如。突然,张惠琴心想:自己不能把舟舟培养成大学生,为什么不引导他向音乐指挥方向发展呢?当张惠琴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时,胡厚培十分赞同。

于是,张惠琴便从音像店买来《梁祝》、《卡门》、《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曲子的磁带,随时播放给舟舟听。而舟舟无论在哪儿,一听见音乐,献常常挥舞双手指挥起来。

1999年元旦前夕,中国残联特地邀请舟舟参加残联举办的春节晚会。在那次晚会上,舟舟将自己的音乐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钱其琛、吴仪、邓朴方等领导人的好评。邓朴方拥抱着舟舟,深情地说:“一切生命都是伟大的!”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哪怕天生有缺陷的孩子,他们也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父母去挖掘。做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挥他天性中的长处,克服他的短处。遵照孩子的天性进行帮助,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而忤逆孩子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就会像螳臂当车一样自不量力。

教子箴言:

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支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日)木村久一

发掘孩子的天赋与才能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个,加、减、乘、除的简单算法还要掰手指头,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

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有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无独有偶,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手,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吃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他的意思是学生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却还没有那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国专家的预言都错了。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中国的学校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工作中让他们竭尽全力张扬他们的天赋。要想使预言不再出错,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惟一要做的也许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自己孩子的天赋不再受学校的侵害。

现在不重视孩子早期教育的父母不多了,但深谙教育之道的父母实在是太少,相当多的家长不知从何着手。他们或者盲目仿效别人(人家为孩子购置了一架钢琴,他也买一架),或者买一本育儿的书照章办事。结果人家成功了,自己却破财费力而“好心没好报”,道理简单,你的孩子天赋并不在此。由此可见,及早发现孩子的天赋,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培养措施,才是科学的教子之道。那孩子的天赋如何发现呢?

1.给孩子提供广泛的机会

父母要想发现孩子的天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鼓励孩子参与广泛的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因为很难说孩子的天赋在哪儿,所以如果不给他提供广泛的机会,他们就无法表现出来。现在有的父母把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家里做作业,也就是把孩子表现天赋的大门给关上了,只留下了一条路——从书本和做题中获得能力的路,而这条路未必是孩子的最佳成才之路。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留心观察孩子在各种表现中显露出来的才能。孩子的天赋往往表现在他们最感兴趣、最专注、最擅长的领域。所以应该鼓励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给孩子创造条件。

父母可以与孩子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如果孩子对一项活动聚精会神,在某一类活动中玩的时间长,表现特别好,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有的孩子听到音乐就想动,这个孩子可能比较擅长肢体活动,这是父母需及时发现并注意培养的。细心敏感的父母常常能注意到孩子的不同寻常之处。

王涛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发现小王涛对乒乓球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于是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经常带他看乒乓球比赛,每天陪他练球,送他进业余体校,最终,王涛成为乒乓球奥运冠军。

汉密尔顿出生时体弱多病,医生断言他活不到一岁。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汉密尔顿8岁时,去看姐姐滑冰,他被晶莹的冰上世界和上面飞翔的人打动了,回家后跟父亲说他也想滑冰。父亲满足了他的心愿,教他滑冰,带他到滑冰场。又有谁能想到,他后来成了一个冰上之星,被人们称为“冰场上的精灵”。假如汉密尔顿没有去看滑冰,假如他的父亲因担心孩子体弱多病而拒绝了他的请求,汉密尔顿的一生能这么绚丽吗?

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5岁那年跟随父母去郊游,有一天晚上听到丛林中传来美妙的呜叫声,他被这种声音吸引,不由自主地找寻过去,发现那声音不是小鸟的叫声,而是一种蚂蚱发出的声音。从此他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成了很有成就的昆虫学家。

让孩子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广泛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从中发现孩子的天赋。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后,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捷径。

2.顺应孩子才能的方向进行培养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父母要善于发现这种潜能并积极进行引导,只有顺应孩子才能的方向进行培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能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那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职和悲哀。

从理论上来说,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是“补强法则”的一种体现。“补强法则”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提出来的。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根据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反复出现。比如,有个小女孩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周围的小朋友都说她穿的裙子好看,那么,她就会喜欢穿这条裙子。

其实,这种强化的动因来自周围人的尊重和赞赏,使主体自身产生了一种愉悦和自豪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就会让孩子获得自尊与自信。在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就是父母要给每个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者的喜悦,以此获得自信。不管哪个孩子,必然会有一些特殊的才能,只要父母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就一定能够被挖掘出来。

教子箴言:

如果这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这就是早期教育。

——(日)木村久一

不要抹杀孩子问问题的积极性

人为什么要睡觉呢?兔子为什么跑的那么快呢?男孩的脑子里总有无数的念头,眼睛被被大千世界的种种所吸引。他们希望了解这个世界,他们无休止地问这问那,经常把大人们搞得很尴尬;他们离奇的“问”,也常把大人弄得瞠目结舌。孩子是世界的新客,他们对世界从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问,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问,是他们探究世界的内在动力;问,是他们观察发现世界的最好方式;问,是他们好奇心得到满足的突破口。所以,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要“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你就是发现鼓励他们的伯乐。

1.肯定孩子爱问的习惯

孩子在小时候对所听到的、见到的、小手摸到的都觉得很新鲜,这也是一种经验,他们的知识是由不同的经验而逐渐扩大的,对于很多事好奇,因而产生疑问,疑问就是儿童智慧之芽,若大人不让他们的疑问得到满足,无形中将会摘掉茁壮中的智慧之芽,是很可惜的。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更有学问。

面对这些无休止的发问,父母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找到比较满意的答案。培养孩子爱问的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思多问。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时,应尽量给孩子以较圆满、正确的答案,并不失时机地肯定、表扬孩子爱动脑筋的习惯。

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爱迪生小时候就非常爱问问题,他甚至问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自己不能够孵出小鸡。上学以后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因此老师训斥他,并且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她的孩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孩子。”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孩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孩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于是,她毅然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孩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老师听得愣住了,他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奇怪”的孩子还有他的“奇怪”的母亲。

从此,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孩子的家庭教师。对于孩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是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孩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孩子对物理和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孩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孩子的小小实验室。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像爱迪生一样喜欢问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小脑瓜总是装满了“为什么”。许多人都对孩子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加理会,或者轻易否定。爱迪生的妈妈却认真地对待,细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使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就是有力的佐证。当你被孩子问到“为什么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为什么地球是球形而不是个正方体”这类问题时,不要头痛,更不要厌烦,耐心一点,认真一些,甚至鼓励孩子多问问题,说不定你也能培养出一个发明家、科学家。

2.巧妙回答孩子的问题

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等等。面对这些不容易回答的问题,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父母要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没了,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能嫌麻烦,要鼓励、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同时,要认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

(2)给孩子解答问题时,要多采用启发式方法。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如果问题太难,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问题不是太难,孩子自己动脑筋后能够回答,父母则不要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而要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例如当孩子问道:糖在水中会溶解还是会沉淀?这时就鼓励他,你可以自己实验一下呀!结果,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索,积极性特别高。通过实验,孩子知道了糖、盐、酒精、醋……都会溶解于水中;而石块、沙子、土……则沉淀在水底。孩子经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了结论,很有成就感。在给孩子解答问题的同时,就应该教给孩子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3)有针对性地作答

孩子问:“月亮为什么跟着人走?”

这个问题基本上蕴含了3种信息:情感、观察力和求知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问的动机不同。4岁左右的孩子是出于对月亮的观察和喜爱,家长首先应对他们的观察力表示惊喜,然后可用拟人化的方式回答:“因为月亮很喜欢你。”“月亮怕你跌倒,所以帮你照亮前面的路。”再大一点的孩子是出于求知欲,这时他们已经知道月亮离我们很远,可以回答:“月亮离我们很远,所以你走的时候,看起来月亮还在相同的地方,这就像我们坐在电车上时,觉得比较近的房子不断地往后退,而远处的高山却一动不动。”

孩子提问题时往往有特定的背景,如年龄、知识面、情绪、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等。回答问题时,家长要分辨孩子提问的动机,理解他提问的意义,再有针对性地作答。

(4)对一些怪问题的回答要干脆、利落,讲究方式

有时孩子故意提一些怪问题,目的在于难住家长,然后和父母讲讲条件。对这种提问,家长要干脆、利落,不要让孩子的小聪明得逞。还有一些问题的回答要讲究方式,不要弄巧成拙。如:一位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正干活的妈妈随口告诉孩子说“你是从河里捞来的。”结果,孩子每次从河边过都要看一看是否有小孩子,后果很危险。

这位母亲的回答就使孩子没有归属感,并且不科学。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可以把出生问题编成小故事讲给孩子听:爸爸把一颗种子放进妈妈的肚子里,种子会一天天长大,把妈妈的肚子撑得鼓鼓的,就像我们看到的邻居阿姨的肚子那样,等到种子成熟后,妈妈就把他生出来了,就像是你现在的样子啦!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问题也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5)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

如果家长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对孩子来说,将受害一生。孩子知道真相后,也会埋怨家长,家长的威信也会扫地。

有位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家画《青蛙》的时候,突然问青蛙有没有耳朵。家长一时愣住了,平时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只知道青蛙叫的声音比较响亮,而且没听说过青蛙有耳朵。”为了面子和威严,家长就故意装作很有学识的样子给了孩子答案:青蛙肯定没有耳朵。孩子依然穷追不舍地问:“青蛙没有耳朵为什么等人一走近它身边时,它就会扑通一声跳下水呢?”孩子的反问问住了家长,家长吱吱唔唔答不上来。

对于一知半解的知识,好多家长有时为了不失面子,或保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就硬是打肿脸充胖子。就像这个例子,青蛙是有耳朵的,在头的两边有两个灰色的圆圈,只是没有耳廓(就是耳朵外面的软骨部分)。孩子问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时要谦虚地向孩子说明自己也不知道,可以邀请孩子共同查找资料,共同找寻答案,或者对孩子说:“等你上学后你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教子箴言: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

别否定孩子的成绩

童年时代,孩子们都有好奇心,并且虚荣心极强,争当伟大人物,向往大人的尊重和关注,这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处理事务往往很幼稚,但又很想去体验,这样就会造成很多错事,如果这时作为父母的用严厉的语气来责备的话,孩子会感到很委屈,如果这时父母再用严厉的语气来训斥或体罚的话,孩子往往会感到茫茫然而无所措,其结果及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如果孩子做了好事,父母不给孩子一个表扬或一个喜悦,孩子同样会感到委屈。

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令得他们无法赞美”。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无邪、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知识贫乏但又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幼儿,但他们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赏识孩子,实质上就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的发展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而自我评价能力却比较低。赏识孩子,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获得成功感,促使他努力进取,争当好孩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会赏识孩子,体会到赏识孩子是成功教育的“秘诀”。如:有一个小朋友刚来时,有很多不良的行为和坏习惯。在家庭成员的宠爱、溺爱之下,养成了任性、偏激的性格,但他爱听歌,爱唱歌,用赏识的方法、手段去接近他,感化他。在集体活动中,突然激动怪叫时,做一个动作暗示他,他马上领会而不再大叫大喊了,叫他给同伴唱歌,多给他掌声,经常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你唱的歌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听,要是你不打人、不抓人,就更好了”,还经常亲亲他,抚摸他的头,给他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孩子再也不是那种吵闹不安、打人、抓人、性格偏激的孩子,他已变成了一个跟同伴一样,人见人爱,活泼可爱,爱唱歌的好孩子了。

赏识孩子,也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当孩子遇上失败时,当孩子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孩子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和父母应该给予鼓励,给他们一个拥抱,给他们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行,我相信你……”有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那么作为父母的该怎么办呢?作为父母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孩子的特性,根据孩子的特性而作出相应的方案,从一般来说,对于正确的事,父母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但是要针对这件事情的经过进行分析。并结合该年龄段的特性进行必要的引导,或者说:你如果再这样这样的话,你的成绩可能会更好。

如果可以深入分析的话,就用足够的理由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来认识辩别以后应该怎样去改善,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要记住:如果孩子自己能够认识的,父母千万不要自己下答案或结论。

如果当时所做的事就是错误的,那么作为父母的也不应该直接来处罚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为什么属于错误的理由分析清楚后,让孩子自己来判断事情的对错,甚至错误的严重性;如果孩子所做的错事是属于明知故犯的、或者是一犯再犯的话,那么我想说一句:这个错误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你们自己的了,因此你就有必要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了,并且作出及时的改正,不然的话,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了。

在期末考试后的父母会上,面对孩子的分数父母们表现各不相同,有责怪的,有抱怨的,有打骂的,有鼓励的,有宽容的,有肯定的,五花八门,精彩纷呈。

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们在演绎自己真实感受的同时,也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我发现父母关注孩子分数的背后,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未来,关注孩子在今后的考试中会不会提高成绩,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将来能否找到一个好的工作……

那么作为父母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呢?

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分数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指标,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现实,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不能只通过分数,而应该全面把握孩子分数背后的整体情况。父母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这学期是否感到快乐,如果孩子感到快乐,说明孩子发挥正常,父母应该说:“我为你取得的成绩同样感到快乐。”如果孩子这学期过的特别难,说明孩子一定遇到了什么问题,作为父母,应该通过老师,同学侧面的了解一下,不要简单盲目的责怪,尽量帮助孩子寻找失分的原因和提高成绩的方法。

其实父母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当孩子说出分数和分析原因时,最好不予评价。学习是孩子的事情,父母要给孩子保留一片心灵的空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是物质营养提供者,精神营养提供者和人生导师。就像足球比赛,孩子才是球场上的球员,父母只能是教练和拉拉队,再急也不能替孩子踢球。父母只有掌握了真确的,科学的教子方法,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谁来决定孩子的思想?环境!环境的缔造者是父母。父母首先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孩子不一定都要上名牌大学才能成才。无论怎样。父母都应该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应该相信:天生我儿必有用!假如不是少年得志,那也可能是大器晚成!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很多失败和挫折。孩子也一样,当他们去努力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可能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成功,有些时候,需要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当孩子失败和碰壁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及时的激励,让他们鼓起再试一次的勇气,从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一句话感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并不是天方夜谈。很多孩子的人生,也许就因为父母的一句话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学习的问题,一直是父母和孩子的心头结。父母眼里只有成绩,孩子老是担心成绩差遭父母骂。父母要孩子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孩子除了学习,还要玩乐。

孩子们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赶快写作业去!”学习真的就重要到那种地步,宁愿以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去换取吗?

每个大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应该能够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玩乐和健康跟学习是一样重要的。有健康的身体,有玩乐的轻松,才有精力把学习搞好。健康是资本,玩乐是放松。父母必须明白这一点。不要随便地就呵斥孩子“你给我学习去”。

不少父母看到孩子成绩单上成绩好时,往往高兴不已,一旦孩子成绩稍差,就大动肝火,轻者动口,重者动手,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单呢?

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不要光看分数。除了分数外,体育、美育、劳动等各种成绩,都是孩子素质的反映。父母要从教育目的出发,重视孩子的整体素质水平,淡化分数意识,全面地看待孩子的成绩单。

要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比较。有些父母总爱拿别的孩子的高分与自己孩子的低分比,想以此激励孩子,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客观上每个孩子原有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父母应从自己孩子原有的素质水平出发,来看待取得的成绩,鼓励孩子进步。

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在期末考试前,就给孩子打了分数指标。一看孩子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一味指责,父母不恰当的批评、训斥、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过高、过严的要求会引起孩子的焦虑、紧张甚至逆反的消极心理。父母要保护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发挥内在潜力。

多给孩子精神鼓励不要给过多的物质刺激。奖励要适当,要有教育意义。过分的物质刺激容易引起孩子“向钱看”的不良倾向,不利孩子成长。

一个10岁的男孩在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

回到家里后,他很伤心,并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这一切。

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的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

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素罗。

卡罗素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这样说:“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也许,卡罗素的母亲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她的儿子能成为一代名人,根本没有指望过靠那三言两语去改变她儿子的命运,然而,事实上,正是她那句赏识的话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唱家。

看待孩子的成绩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孩子学习的态度是认真的,就别责怪孩子,因为他已经尽力了,而应该与孩子一起分析错的原因。如果是题目太难了,那孩子做错,也是情有可原。如果是孩子粗心大意,这也是正常现象,平时多提点就是了,不必过分的忧虑。如果是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就需严肃教育并帮助其纠正。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只会使孩子不敢面对问题,不能承受挫折,只会逃避失败,性格会变得敏感而脆弱。

所谓言传身教,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正确对待成绩,对待成功和失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所以,请父母们做到,孩子成绩好,应该提醒孩子,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争取进步。孩子成绩差,要多安慰孩子,“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胜败不足以论英雄”,不要灰心,要找找原因,吸取教训,下次不要重犯就是了。这样,孩子才能经得起挫折,经得起考验,建立起自信心。

教子箴言: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有好奇心的男孩是可贵的

有一天,一位母亲看到了儿子的一张绘画作品。当时,她一下子就怔住了。孩子总是充满了想象,孩子的世界也应该是一个充满了想象的世界,可是,在她儿子的一幅名为《陪妈妈逛街》的画中,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数不清的大人们的腿……

奇怪!她拿着孩子的画深思了很久,终于解开了疑惑。原来,幼小的孩子还只有几岁,身高也几乎只能达到大人的腰部。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将孩子遮掩着,孩子除了能看到大人们的腿,还能看到什么呢?

妈妈如梦初醒,是啊,孩子们上街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是大人们的腿,这是他们的身高决定的;孩子对很多问题疑惑不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智力和见识决定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用和大人相同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生活……

作为父母不应该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对某些事物的“特殊”看法。比如孩子们会经常问:“妈妈,我是哪来的?”“妈妈生的。”“妈妈是哪来的?”“妈妈的妈妈生的。”“妈妈的妈妈……”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弄得大人往往觉得他们挺烦。

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会从孩子问这问那,摸这摸那中看出,其实他们是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探个究竟。牛顿因为苹果从树上掉落而引起好奇,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对滚水把水壶盖子掀起产生好奇,进而探究其原理,才有蒸汽机的发明……

孩子常常对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好奇心是男孩的天性,这里面往往蕴藏着孩子不可预测的潜能,也是他们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是获得智慧的关键。保护男孩的好奇心,就是保护他无限的未来充满的种种可能。

1.让孩子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当孩子对一件东西表示好奇并且开始表现出一种破坏物品的行为的时候,你该怎么做?有没有想过如果保护了物品你可能就无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了?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长辈们似乎更关心的是保护物品不被孩子损坏,而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不要调皮捣蛋,这样的观念是一种扼杀孩子好奇心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孩子非常淘气。把好好的一块贵重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孩子打了一顿。陶行知先生当即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是怎样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形成。

保持孩子好奇心的诀窍是大人要有童心,要会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因好奇心而引发的问题,大人早就知道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没什么可解释的。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惊奇。”

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允许他提问。其次不要敷衍孩子,要给孩子的提问以满意的回答。如果自己不懂,就带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另外,家长要学会说这样一句话:“我真喜欢你爱提问题。”有时对孩子的提问,还可以不用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更强的好奇心。最后,允许孩子探索,比如拆东西。家中如果有贵重东西,尽量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如果他看到给拆了,就千万不要责备他。否则对孩子的好奇心是致命的打击。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创造精神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能带领孩子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父母可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查德·费曼天生好奇,自称为“科学顽童”。他十一二岁就在家里设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在那里自己做马达、光电管这些小玩意,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有趣的动植物。

他还在其著作《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在念研究生时发生的一件事:为了弄清蚂蚁是怎样找到食物,又是如何互相通报食物在哪里的,他着手做了一系列实验,如放些糖在某个地方,看蚂蚁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找到,找到之后又如何让同伴知晓;用彩色笔跟踪画出蚂蚁爬行的路线,看究竟是直的还是弯的。正是这些实验使他知道蚂蚁是嗅着同伴的气味回家的。

由此可见,费曼先生在物理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强烈的好奇心不无关系。父母要想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启发环境,就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2.制造悬念,用好奇心引导孩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动作是小孩子得着知识一个最紧要的门径。”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

小斯宾塞有一段时间只爱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一天,老斯宾塞拿着个沙漏,告诉他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整好是三分钟,小斯宾塞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老斯宾塞说,以沙漏为计时器,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小斯宾塞很高兴地答应了。

小斯宾塞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老斯宾塞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这样数次之后,小斯宾塞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小斯宾塞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老斯宾塞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小斯宾塞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开始的时候,老斯宾塞在一旁陪伴孩子读书。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小斯宾塞也懂得询问了。不久,老斯宾塞教孩子学习查字典。他在以后的短短半年中,所学习的生字超过了很多大孩子。当然,故事书也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阅读兴趣了,小斯宾塞开始广泛地阅读有用的书籍,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在人类社会里,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这种人对大家觉得平常的问题,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驱使着他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探个究竟,小的时候更是这样,孩子会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惊奇,常常会向父母问这问那,久而久之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感到麻烦、费劲,其实他们往往忽视重要的一点,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学习、成长的良机。好奇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如果学习的内容就像一壶白开水,没有一点悬念,没有人会对此产生兴趣,真正的趣味学习在于制造悬念,由浅入深。

有一对父母,他们不是把孩子看的书放在书桌上,而是把这些书籍藏起来,可爱的孩子觉得父母既然把它藏起来,肯定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便“偷”来仔细阅读。可见,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别怕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3.珍惜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应该怎样做

(1)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主动去探索生活中的奥秘。日常生活中,可以让他们多玩些色彩鲜艳的或者能活动、能发声的玩具,如各种娃娃、带动力的小汽车、飞机及小铃铛、玩具乐器等等,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丰富他们的眼界。在节假日还可以带他们出去郊游,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青山绿水都充满了知识的奥秘,对孩子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2)让孩子自己探索问题。有的父母只是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会使孩子不能很好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3)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比如让孩子自己制作简单的玩具,自己设计一种游戏等。他们对于自己动脑筋想出来、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因而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经常与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父母可以和孩子多逛逛游乐园、动物园,等等,户外活动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好环境。

(5)利用故事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故事是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孩子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使他们从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价值,而且还能起到增强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

教子箴言: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法)法朗士

多给孩子观察的机会

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一个人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的精神世界就很贫乏,智力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观察是儿童积累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虽说有眼有耳就能看能听,但同时接触同样的事物,有的孩子能在脑子里留下准确、完整、丰富、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却只有支离破碎甚至错误的印象。春游过后,二年级的琪琪写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而有些同龄的孩子却写不出一个字。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与家长对孩子早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缺少日常刺激,感觉起作用的机会很少的环境下生活的儿童,在认识的内容上苍白无力,而且注意力涣散,易受暗示,缺乏学习能力。另一个实验表明:仅仅遮断触觉刺激,也会使被试者智力迟钝,手指灵活性下降,感情冲动,并出现离奇古怪的思维。

既然缺乏一般的感知就会使智力活动受到如此明显的不良影响,那么,缺乏有目的、计划的观察,对智力活动的消极影响就更大了。

1.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

观察能力是从事任何一种事业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许多人成为科学家、文学家,都和他们非凡的观察力分不开。一个人如能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会随时发现问题,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达·芬奇14岁的时候,父亲送他到当时的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拜大名鼎鼎的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让达·芬奇跟佛罗基奥学画画。佛罗基奥的波捷卡画室是当时佛罗伦萨最先进的画室之一,佛罗基奥本人不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而且对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也有浓厚的兴趣。他非常重视几何学、解剖学、透视学等,喜欢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来处理绘画、雕刻艺术,运用科学来进行艺术实验。达·芬奇很高兴自己能师从伟大的画家。但是,令达·芬奇奇怪的是,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

达·芬奇心想:画蛋有什么难的?于是,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几十天。好学的达·芬奇终究无法忍受终日画蛋的生活,表现出了极端的不耐烦。佛罗基奥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这是在训练你敏锐的观察力呀。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你必须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在无数个鸡蛋中发现它们的细微的差别,从而抓住每一个鸡蛋的特征。”

佛罗基奥说:“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只鸡蛋如果这么摆放,阴影在这一面,鸡蛋偏圆一些;如果你从那边看,鸡蛋就好像扁一些。从其他几边看,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改变鸡蛋的摆放位置,光线的投射又是不一样的,产生的效果就更不一样了。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把握这个鸡蛋的形状,你才能真正把它画好。所以,你先得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鸡蛋,反复地练习画蛋,这样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

在老师的指导下,达·芬奇茅塞顿开,学会了应该怎样观察事物,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于是,他继续苦练基本功,并创造了一种被人们称为“薄雾法”的绘画技巧。

大量的事实证明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思维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众所周知,人的身心发展除了一定的遗传作用外,更多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要想让孩子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就应该勇敢地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敢于观察,善于观察,为他们的智力发展开启一扇明亮的“窗户”,为他们的大脑赋予一双“聪明的眼睛”!

2.培养孩子观察力的一般方法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中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一般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

那么,怎样使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呢?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是5岁以前。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你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这正是你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和认识事物的好时机。下面是我们给出的一些建议:

(1)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开阔视野。家长应抽时间带孩子多走走,多看看,接触外面的世界,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孩子会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引导孩子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孩子懂得探索和发现之因果关系。

有一次,邻居一家三口到公园去玩,孩子非常高兴。妈妈提议三个人比比看,谁能最先找出春天的三种标志。孩子的兴致非常高,一会儿工夫,孩子说他找到了:春风吹来暖融融的;小河里的冰化了;柳枝上冒出了嫩绿色的小芽。这时妈妈夸赞说:“你真了不起,现在,咱们比比谁会动脑,会思考,谁能听到大自然的音乐,谁能感受到春天美妙的旋律。”这下,孩子眨着眼睛,仔细观察树枝、树皮,侧着脑袋倾听各种声音,每当有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感到欣喜。以后,他们每隔一段时间来一次,每次孩子都有新的发现,父母经常从孩子口中听到许多出乎意料的“哲理性”问题。

(2)在游玩中,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家长在领孩子游玩中,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目的。一次,一个小孩在观察果园里的梨树后写道:“绿叶中间挂着一对对的鸭梨,它们肩并着肩,好亲密啊!它们个个大大的、黄黄的,垂向地面,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经常让孩子观察,孩子就会留心周围事物,逐步改掉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

(3)给孩子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两幅初看起来完全相同的图片,给两组幼儿观察。一组在观察前告诉他们这两幅看起来相同的图画有五处不同;另一组只是要求幼儿找出这两张图片中有哪些异同,而不告诉他们有几处不同。结果一组儿童平均讲出4~5处,另一组儿童只讲出3~7处。由此可见,在观察前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就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4)利用孩子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孩子的天性是对周围世界好奇。对于孩子好奇心、求知欲,家长要积极保护和利用。当孩子问“是什么?”、“为什么?”,除了一些不能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家长都不必急于将答案告诉他们,而应引导他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如早上送孩子上学,遇到大雾天,孩子会问:“为什么昨天路旁的树木花草、行人车辆看得清楚,今天却看不见?”家长不应急着把答案告诉他,而是反问到:“对呀,你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孩子观察后说:“今天有一层东西挡住了眼睛,这层东西是什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那叫雾。”接着还可反问:“天上什么时候有雾?雾后天气会有什么变化?”经常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和思考,那么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会自己留意去观察、去找答案。

(5)观察时要引导孩子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要让孩子进行比较,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培养孩子比较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分辨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引导孩子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观察蚂蚁和蚯蚓时,孩子问妈妈:蚂蚁为什么能搬动比自身重的东西而蚯蚓却不能搬动东西?这说明孩子观察得较细微,并进行了分析、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进一步向孩子讲解蚂蚁与蚯蚓的不同之处,引起孩子进一步比较蚂蚁与蚯蚓的不同生活习性,引导孩子在观察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就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提高孩子的聪明才智。

教子箴言: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

给男孩一片“破坏”的天空

纵观世界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重要影响的杰出科学家们,他们大多从小就开始动手操作,虽然有的行为被大人视为“破坏”,让大人皱眉、老师头疼,往往总是那些淘气的“坏”小子,长大后却凭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而成为发明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辉煌一笔。男孩子是不怕淘气的,给他一片“破坏”的天空,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是孩子一生受之不尽的无尽财富——思考、创造、智慧和动手能力。

1.男孩为什么总是喜欢“搞破坏”

小机器人的零件散落在客厅里,桌上的电话机被拔掉了线,台灯罩也掉到了地上……不用说,这又是小非干的事!刚满4岁的小非,越来越让他的父母不知如何是好了,小非一点也不笨,他说话早,走路早,动手也早,可他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强”了,只要是他玩过的东西就难逃被“肢解”的厄运。小非的父母应该怎么办?

小非的这种情形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儿童破坏性行为,孩子有这种的行为,父母大可不必紧张不安,我们不妨和儿童心理学家一起认识孩子的这种行为。

(1)用“破坏”来探索未知的世界

4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他们会利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偶尔也会摔一下的方法,来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您家的孩子正处在这个年龄段,就请把家里的东西收藏好,给他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买些耐摔的玩具,让他好好研究研究吧!这时,家长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同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孩子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

对策:让“好奇宝宝”当修理工

如果孩子好奇地想知道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总想弄明白不停转动的大座钟里到底装了些什么?电视机里是否真有个会讲话的小人?那么,您修理家中物件的时候,不妨让他也来参与。您可以当着他的面拆卸家中废弃的物件,没有危险性的动手部分可以让“好奇宝宝”来操作。

(2)不要责备“笨拙”的探索者

4岁左右的孩子,手脑的配合还不是很协调。他们在四处碰触探索的过程中会由于手脑配合的不协调而产生许多“危险动作”,例如一不小心就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翻了,或是把玻璃瓶打破了。其实,他不是故意的,您应该更耐心些,您可以责怪他,但目的是让他懂得什么是危险。

对策:让“闯祸宝宝”自己善后

对孩子无心造成的过失,您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杯子打翻了,就让孩子用抹布擦干桌子,玻璃瓶打破了,让他帮您拿来扫帚和簸箕。让孩子善后要比严厉地责备他好,毕竟他不是故意的。

(3)孩子无法控制他们的“蛮力”

孩子对力量的使用也有一个尝试的过程,因为他们还不了解应该用多大的气力去完成某件事,所以家里会出现抽屉被拉到地上,东西被摔坏等现象。这也是他们的正常行为,是孩子在学习与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

总之,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您应该做的不是惩罚,而是让他们领会哪些事他们做了别人会称赞,哪些事他们做了会造成伤害,从而让孩子了解普遍的社会规范,知道每个人做事的限度和应该遵守的法则。

对策:和“野蛮宝宝”玩“温柔游戏”

如果您孩子拉抽屉的力气用大了,不妨再让他慢慢地轻轻地拉一次。让孩子尝试从轻到重地使用力气也能使他学会如何控制好自己的力量,这对周围环境的损害也小多了。

(4)孩子用“破坏”来“抗议”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破坏性行为,就应该多留心他最近的动向,说不定他的“破坏”情绪的起因是您对他过于严厉。有时候,孩子外在的破坏行为也是他内心困扰的表现。也许孩子只是觉得孤单,也许他只想引起妈妈的注意。

对策:和你的“抗议宝宝”谈一谈

4岁左右的孩子有无穷的精力,孩子善于“破坏”的背后很可能藏着一颗渴望探索的心。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特别是独生子女,让他们多和邻居家的同伴玩耍,节假日多去参加集体的游戏活动。爸爸妈妈不妨和孩子谈一谈,了解他们最近有些什么烦恼,或是他们有什么需要。

2.让孩子在“破坏”中锻炼动手能力

男孩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他们睁着一双天真的大眼睛,对社会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好奇,并身体力行,欲用自己双手探求这个未知世界。合理利用小孩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那么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萌芽将得到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日后处世能力的提高。下面来看一位家长的叙述:

李先生孩子小强今年刚上小学,放着家门口的学校不读,却舍近求远去了另一所学校,原因仅仅是那所学校有小强喜欢的无线电兴趣小组。李先生和有些家长不同,不仅支持孩子从小“不务正业”,还纵容孩子的“破坏”行为,他沾沾自喜地说:“这小子像我,我小时候就特别爱搞‘破坏’,经常拆卸东西,要不怎么会选择学工科呢。我觉得应当鼓励小孩子在‘破坏’中锻炼动手能力,我看过一个对创造发明者的调查资料,那些成功人士40%童年时代有过拆卸的‘破坏’行为。”可能多少有点遗传基因的缘故,我孩子从小就淘气好动,好奇心很强,特别爱鼓捣东西,什么都想动动,什么都想拆开看看。

他玩过的玩具只要能拆的基本都拆过,30多辆玩具小车全部拆得七零八碎,会打鼓的小熊,会叫的小狗,会下蛋的母鸡……都被他开堂破肚,七拧八卸过,有的被孩子折腾一番,又恢复了原样,有的从此就成了“残疾”,经常让他妈妈心疼得直叫:“你也不管管孩子,好好的东西拆成这样,整个一个败家子”。

因为有的玩具是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比较新奇和贵重,可孩子才不管那么多呢,什么玩具到了他手里,玩不了两下子,就拆成了一堆散件。因为有我的暗中保护和纵容,孩子拆卸东西的劲头很足,让你防不胜防。我的剃须刀,他妈的电动梳子,他外公的按摩器都被他拆坏过,更为离谱的是,他4岁多时,他舅舅过生日,几家人在一起聚会,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盯上了他舅舅家新装的一部多功能电话,在那悄无声息地拆卸起来,直到他舅舅的手机响了,朋友们抱怨祝福的电话打不进来,才发现是他搞的破坏。这下有点让人生气,妻子拉过孩子来就想打,我制止住了。不过这倒是引起了我的反思,我想不能光让孩子这么由着性子乱拆乱卸,还应当给孩子以指导,让孩子在“破坏”中锻炼动手能力,在“破坏”中增长智慧。

后来再买玩具时,我就比较注意选购可供孩子动手拼搭的建筑玩具,可让孩子拆、装的组合玩具,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动手愿望,又不至于造成太大的破坏。另外,我还注意收集一些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比如旧挂历、各种纸盒,包装袋、矿泉水瓶子、瓶盖、鸡蛋壳、用坏的闹钟和手表、不用了的旧电话机、电扇、收音机等,还给孩子准备了一些自然材料,像泥沙、石子、树叶、玉米棒、麦秆等。一方面给孩子创造一个搞“破坏”的天地,由着孩子拆拆卸卸,保护好孩子这种创新行为的萌芽;另一方面,又引导孩子在破坏的同时让他的动手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很多时候,我和孩子一起拆东西,比如一起拆收音机,边拆边给孩子讲收音机的原理,孩子对无线电的兴趣就是从拆收音机开始培养起来的。

还有跟孩子一起搞小制作,先从简单的制作起,用旧挂历做帽子,用蛋壳做不倒翁,用纸盒做家具,用泥沙、树棍做沙盘等,然后再教孩子组装拆开的东西,比如组装玩具小汽车。慢慢地我发现孩子的兴趣逐渐由破坏转移到了组装和制作上,他能几个小时在那鼓捣一个东西,当他自己组装的帆船下水起航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叫啊,跳啊,连我们大人都被感染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模拟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太不“解恨”了,他又瞄上了各种各样新奇的东西,亲戚们不管谁换了新款的手机,他都要摸一摸,玩一玩各种功能。家里的电脑、照相机也常被他看来看去,让我们胆颤心惊,惟恐又勾起他的破坏欲。好在孩子懂事了,他已经不随意破坏了,只是比较注意观察、探究了。孩子这种好奇还真有好处,我买了台照相机,带孩子逛公园,正照着相,突然镜头模糊起来,咋调都不是,急了我一头汗。孩子说让他看看,我有点不相信他能看出来什么名堂,但还是把相机递给了孩子,孩子三摸两摸,就兴奋地说:“好了!”我一看,可不,镜头又恢复了清晰,孩子告诉我,只是我无意按动了一个机关,把功能调到了近视上。没想到孩子动这动那的习惯还真派上用场了。为了满足孩子愈来愈强烈的动手欲望,我给他报了少年宫的无线电班和航模班。老师经常夸我孩子灵性,用工具在行,识图能力强,制作东西手巧,我心里想,这都是从小爱搞“破坏”练的。

教子箴言: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

第三章
增加男孩艺术修养一个男人可以没有钱,却不能没有良好的修养。良好的艺术修养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孩子享用一生的财富。然而修养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在艺术欣赏和才艺学习中逐渐培养和锻炼。如果一个活动可以对于男孩气质的养成有益处,那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这些,至于他有没有天赋则另当别论。

塑造具有优雅品质的男孩

纵观世界上的艺术家音乐家,很多人都是从小开始接受艺术的熏陶。男孩多喜欢户外活动,很难静下心来进行艺术鉴赏,父母要有耐心,不能强硬的要求孩子,而要让孩子感受到艺术的美感,让男孩自愿的放弃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而选择在家里感受艺术的魅力。艺术教育可以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从艺术中孩子可以得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训练用眼、耳或肢体去感受和观察事物,使孩子对事物的感知力得到拓展和发掘,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1、艺术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质的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反映的事物,通常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生活的原形更加生动、典型化,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灵魂。

(2)艺术教育具有增强审美意识,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作用。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鉴赏,如:欣赏璀璨、辉煌的中国瓷器和丝绸织锦艺术,往往使人赞叹不已、荡气回肠,增加无限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奋之志,激发孩子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审美的追求和创作热情。

每当我们聆听欢快、悦耳、充满生机的乐曲《蓝色的多瑙河》,还是放声歌唱一曲尽情的心声,或是观看、参与盛装的节日舞蹈,在对这些美好事物的亲身感受中,可以增强孩子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不但激发了孩子对文艺活动的爱好和兴趣,还提高了孩子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尤其是舞蹈和艺术体操等表演活动,可以锻炼和加强孩子身体健美的谐调性,从而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造就乐观豁达的性格,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3)艺术教育具有启迪智慧,提高和发展创新思维的作用。艺术教育实践中,使孩子懂得敏锐的用眼去观察事物,用耳去感受事物,用心体会事物的能力,它是由形象思维的训练上升到逻辑思维的过程。

孔子最爱观赏壮丽的江河和雄伟的高山。每到名山大川,必留连忘返。有一次弟子问他:“老师,你为什么总爱在大江大河前一动不动地站立半天,而毫不劳累,好像总也看不够,我们怎么看一会儿就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了呢?”

孔子回答:对于我来说,这大江大河是最受看的东西,你看这滔滔江水日夜奔腾,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自己的神态和面容,此时之水已经不是彼时之水,从这水中我看到了变动不居的“道”。这水以自己的躯体滋养两岸的植物、牲畜和人类,自己总在付出,却从不要求任何回报,所以最有德;这水虽然不时遭遇险恶的高山和深谷,却从不畏惧,总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对,所以最勇敢;这水,每当填满深谷和浅坑,就变得像一面平平的镜子,所以最公平;这水,纵然千回百折,却始终指向东方,从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实;这水,总避高就低,遇到障碍便绕行,所以最智慧。正是由于以上理由,所以君子每见大水,必留连忘返。

可见,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作用,就是把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潜能唤醒、点燃、开发、发展。就像孔子那样,从一种景色中看到更多的东西和意味,也就是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我们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起到启迪智慧,提高和发展创新思维的作用。

平时经常有人说:“给我一双慧眼吧!为什么你看到了,我怎么没看到?你想到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其实这就是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是否上升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在看将来的问题,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智慧发展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

孩子在感受艺术美的时候,得到美的启迪和享受。从而激发孩子创造美,开拓新事物的美好愿望。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舞蹈、戏剧等艺术,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这种认识是富于理想和创造激情的,可以更容易记忆到人的脑海中去,而且会显的更加深入和持久。这种激情和创造力,可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4)艺术教育具有发展孩子个性和培养孩子合作意识的作用。个性是社会组织中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基础,同时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艺术课程是最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的课程之一。

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孩子,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作为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正是本着这一精神,具有典型的人文性,它关注的并非单纯是有关艺术知识极其技能的精湛,更重要的是极力追求一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精神,经常表现出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追求独特的思路、纯真的情感、心动神驰的体验、脱俗的品位、广阔的胸怀和伸张正义的勇气。

2、怎样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

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不一定要上专门的“艺术班”,也无需按成人的意愿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否则,会适得其反。应该把艺术教育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

怎样通过一日生活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呢?

(1)培养孩子爱好艺术的情感。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环境,家长对“美”的浓厚情趣都可以使孩子直接受到熏陶和感染。心理学家指出: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父母意识”,即由父母或相当于父母的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它在人生的过程中会自动播放。这种播放具有贯穿人生始终的强大影响。比如,父母喜欢音乐,理解音乐并善于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家长的喜爱自然会感染到自己的孩子。

(2)善于发现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倾向。当发现孩子喜欢画画时,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带他多看别人的画,家长自己最好能通过画画把事物表现出来,使孩子明白,可以用笔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然后,再为孩子准备纸、笔,有意识地带他画,教他用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孩子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对此,家长不要性急,要循循善诱,应尽量鼓励和支持孩子开展他自己喜爱的活动,不要强迫孩子去参加那些他并不感兴趣的活动;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有意识的练习,满足他们正当的活动愿望,从而使他们的兴趣、倾向得以发展、巩固。

(3)多让孩子看现场演出。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看电影总是令人很兴奋的。那儿有巨大的银幕,环绕的立体声,还有好吃的小点心。但是观看一次现场演出会更令人神魂颠倒,为什么不计划去参加一次音乐会或是芭蕾舞剧呢?

如果你准备参加一次音乐会,花点时间给你的孩子讲讲不同种类的音乐知识和一些著名作曲家的故事,还可以从朋友那儿或是图书馆里借些磁带或光碟,放给孩子听,让孩子对音乐有个初步的印象。听音乐还有一些额外的好处,调查表明多听音乐可以提高人的计算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机会去听交响乐,可以去听电影音乐演奏会、民乐演奏会等等。

如果让你的孩子早些时候接触音乐,他会一辈子喜欢上音乐的。如果你有幸住在大城市里,就带你的孩子去参加一次特别为孩子们设计的、由孩子们表演的音乐会。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得非常感兴趣的话,可以让他报考学生乐队,参加各种演出,让孩子获得做演员的经历。

如果有条件的话,带你的孩子去看一次芭蕾舞表演,这在大部分城市都可以看到。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它那充满魔力的场面——穿上你最好的衣服去听音乐、看芭蕾,然后还可以去美妙的地方喝喝茶。在表演开始之前,可以让你的孩子大概了解一下芭蕾舞剧的背景故事。

看演出时最好坐在走道边上,因为你可能会提早退场。有一些孩子可能只能坚持看半场演出,这没有关系,你的目的只是让孩子有一次美好的回忆,而不是比谁坐得久。

在高档的剧院里没有包厢,你可以考虑花钱租一个包厢,这样你的孩子就可以在里面随意地活动了,同时你也可以自由地进出(喝些饮料或是去洗手间)而不打扰其他人。你的孩子将会很乐意坐在自己的包厢里——因为这样可以增添一些更有趣的经历。

(4)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当发现孩子有艺术方面的兴趣或才华时,可以送孩子到专门的训练班去训练。但应该注意的是,你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兴趣,千万不要逼迫孩子参加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训练。遇到孩子虽有兴趣但又不能认真进行练习时,家长不应急躁,应该考虑训练的时间、内容和形式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若某项活动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那么,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以免半途而废。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家长切忌急于求成。

教子箴言:

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

——(英)斯宾塞

开启孩子的艺术灵感

小孩子天生具有对艺术的灵敏度,而4岁或5岁则是儿童启蒙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急切学习各项“操作”与“控制”的技能,同时他们也喜好模仿,若能善加引导这个能力,儿童便可以透过模仿家长自然地学习艺术。

所以,让孩子亲近艺术愈早愈好!

也许有的父母觉得,要学的东西那么多,学艺术只是“陶冶性情”,看起来好像比较“没用”,所以等孩子长大一点再学没关系。对此专家强调,学艺术和学语文一样,都有一个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长大以后再学就会比较辛苦。小孩子若是喜欢画画,从小就让他涂鸦,引导他画画的技巧,那么未来他就能自然地进入绘画欣赏的领域,甚至成为画家。反之,如果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后才提笔,那么一定连一个图都画不好,在成就感低落的情况下,很容易把绘画拒之千里外,更别期望成为画家了,所以还是尽早让孩子亲近艺术更好些。

若想让孩子的学艺之旅变得轻松有趣,我们就要首先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他的成长需要。下面这3个小故事,隐藏着孩子在才艺启蒙过程中最重要的3个小秘密。看看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它们的。

故事一

我很喜欢古老的书法艺术,它确实是我“终身相许”的兴趣爱好。正因为深刻地体会到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所以我也希望女儿能喜欢它。

于是,我急迫地想教女儿写毛笔字。时常追着问她:“静静,要写毛笔字吗?”“宝贝儿,来看这些字多漂亮啊!”女儿一般会给我一个否定答案,然后迅速跑掉,留给我一个后脑勺。后来我放弃了强迫她,但是会在自己每天临帖的时候让女儿在身边玩。她玩她的玩具,我练我的书法。几次之后,当我写了一段时间后,女儿就会提出她也要写一写,这正合我意,接下来就是我们母女俩快乐地书写一阵。

模仿是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甚至有些理论认为,小婴儿仅在出生十几天后就会模仿成人的张口、撅嘴等行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与成人比较起来,儿童有更强的模仿倾向,这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缺少独立性有关。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越是他喜欢的、熟悉的、见得最多的人,他就越喜欢模仿他们。所以,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或者小朋友。

孩子的这个特点,可能需要我们先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吗?那些放给孩子听的音乐,我们自己会欣赏吗?孩子涂鸦的时候,我们会有去参与的热情和冲动吗?其实,父母自身的行为最能感染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参与。

故事二

我从怀孕开始就每天晚上给肚子里的宝宝念一两篇故事或诗歌。他出生后我也保持着每天给他讲故事的习惯。但是,有一阵儿,我每天一回家,儿子就会把一本已经翻得旧旧的图画书放到我面前,让我给他讲,一直讲到他满意为止。有时是3遍,有时是5遍。我也曾经给他买过几本新书,试图替换旧书讲给他听,都被他拒绝了,真无奈,难道他对阅读别的书没有兴趣了?

很多孩子都喜欢反复地听一个故事,或者反复地要求妈妈唱一首歌。如果妈妈这样做了,效果就是孩子强化了他的记忆。而且,孩子喜欢这个过程,是因为他在期待妈妈讲出来的下一个故事情节或一句歌词,和自己知道的正好一致,这让孩子颇有成就感,好玩程度远远超过讲给他新的故事听。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里,除了模仿,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自己的尝试和错误来验证的过程。在尝试和错误中,孩子就需要不断地重复。当重复之后的结果被验证是正确的话,孩子会很快乐;如果被验证是错误的话,孩子就会在下一次的重复中校正自己。

在兴趣启蒙中,如果了解了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或试图去改变他。

故事三

女儿还不到2岁,孩子爷爷就教她看起了地图。开始我有些不以为然,孩子那么小,话还没说利落呢,哪里能明白那些版块和颜色的含义啊?只能算游戏吧?可是没过多久,孩子爷爷就向我展示了成果:“中国在哪儿呢?”女儿的小胖手毫不犹豫地指向了亚洲版图上那只“大公鸡”。爷爷又问:“澳大利亚在哪儿?”女儿迅速去找大洋洲。这真让我吃惊。现在女儿每个洲都熟悉了一个国家,能迅速找到,比很多大孩子还强呢。以后女儿要是成了地理学家,孩子爷爷的功劳可不小啊!

孩子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的主体,即使是小婴儿也有很大的吸收新事物的能力。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对外界的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2岁左右的孩子又正是处于什么都想尝试的年龄,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相对丰富,孩子就会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这时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反馈是积极的,而且是有帮助的话,对孩子的兴趣发展或各种学习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去限制孩子的兴趣范围。

另外,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往往会出于安全或卫生的考虑,给孩子设置过多的规矩或规定,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而且还觉得他太小,会替他做很多事。其实,只要我们多花费一些精力,就可以给孩子扩大很多活动范围。他们能在这个合理的边界里随心探索,也能被激发出更多的兴趣。

教子箴言: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法)罗曼·罗兰

孩子进才艺班:你是否真正想清楚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男孩能领跑世界,所以在学龄前就让孩子去上才艺班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有些家长希望让孩子多方尝试,接受不同的艺术熏陶和训练。有些家长则已经为孩子选好了一条理想的发展道路。其实,不论出于什么目的,都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选择,还要对才艺班进行仔细评估和慎重挑选,这才是关键。

1、为孩子选择才艺班的标准

从孩子的自身状况来考虑,选择才艺班的基本要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一是孩子的才艺基础。

(1)根据年龄来选择

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才艺班,是因为很多才艺都有年龄界定。比如学习珠心算、数学类或围棋等,最好在中班以上,也就是到4~5岁再学习。如果是钢琴,最好等孩子5岁以后再开始,因为钢琴课程需要孩子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否则认琴谱会有困难。而且孩子的手掌不够大,也很难弹出完美的音符。而5岁以上的孩子则比较适合,因为其手指部分的小肌肉发展较为成熟,也能比较有力地敲击琴键。

当然,如果家长选择的是与肢体动作相关的才艺课程,如画画、舞蹈、游泳等,只要搭配好专业的护具或设施,就可以在学龄前让孩子随意参加,基本不用担心年龄的限制。因为这些活动着重于训练大小肌肉的协调性,而且学习内容也可由抽象到具体逐渐延伸,一般不存在太大的学习难题。

另外,语言也算是没有年龄界定的才艺之一。2~6岁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最好不要给孩子选择全英语教学的才艺班,除非你将来有移民的打算。虽然英文很重要,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中文的发展。在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无论学几种语言都没关系,但最好是打好中文的基础后再向外发展。

(2)根据基础来选择

家长在帮孩子选择才艺班的时候,除了年龄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一定要充分考虑到,那就是孩子是否已经先具备了该才艺所需要的基础常识。比如目前数学才艺班很多,虽然才艺老师教导的方式与应用的理念不尽相同,但孩子最起码应该具备数名、数量等相关的基本常识。如果孩子连数的概念都不懂,那么上这样的才艺班就没什么意思。除了会让孩子感受到挫折感之外,还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在解决了选择才艺班的2大基本要素之后,还需要注意以下6个实际问题。

(1)多方询问

如果身边的邻居、朋友等有帮孩子选才艺班的经验,那么家长可以多多询问。毕竟每位家长不一定都有过类似的经验,此时他人的建议可作为重要的参考。

(2)教学示范

如果有几家性质相同的才艺班,那又该如何选择呢?可利用孩子上课的时候去亲身体验一下,看看老师的教学内容或方式,考虑一下是否合适。

(3)资质审查

合格的才艺班都会有正规的办学证明,教师也都有相关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或上岗证书。

(4)团体人数

如果孩子对某项才艺有专业发展的考虑,那么选择单一式教学比较理想。否则的话,还是群体式教学的效果更好。在团体学习中,孩子能较好地发展出自我约束的行为,对其日后的人际互动会有所帮助。一般来说,每个班的人数最好能控制在15~20人之间。

2、走出“才艺班”的误区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大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报这个那个的兴趣班,希望借此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确实,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学些东西有好处,但望子成龙的心态有时又让父母不免走入另一个误区。静下心来想想,你已经或正在走入哪个误区。

(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而且以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以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有一位家长,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子箴言: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中)陶行知

注重孩子审美情趣的培养

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能有助于他们形成高尚情操,愉悦精神,美化心灵和启迪智慧,将会使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获得更多的幸福,达到更高的境界。孩子们将通过审美的新角度、新视野,去发现自己、开垦自己、超越自己,同时去发现生活、开垦生活、创造生活。

1、提高孩子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阶段:

(1)输入各种美的信息

家长可以简单传授一些审美的知识、理论和自己审美、欣赏美的经验等等,再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引导孩子接触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初步培养认为美的能力,使他能对各种美的信息表示关注。

(2)进入审美状态

孩子在审美过程中欣赏大自然美好,听一首乐曲,接触一个美的行为。一方面体验着审美的愉快感,培养了感受美的能力;一方面和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理解十分和谐地融合,成为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培养着鉴赏美的能力。

(3)升华为审美意识

经常以审美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想,审美状态反复出现,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自己的审美经验中就会留下深深的印痕,不断提高评价美的能力,接着就会向高层次升华,追求更为丰富,高雅的审美对象和产生更为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4)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也就是指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表现为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全面增强这两方面。

审美感受能力包括审美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其中,审美鉴赏能力形成的前提,则是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具有高度的审美修养。

创造美的能力是指“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

(5)提高全面素质,形成完善人格

提高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是美育的延伸阶段,也是完美人格塑造的最后阶段。

2、让宝宝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美盲”,那么仅仅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注意知识的陶冶。

怎样使孩子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呢?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孩子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

(1)让孩子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菊花、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妍,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效外,能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孩子讲解颜色的种类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而能给孩子以美的享受,提高孩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相传,初唐杰出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过一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家鹅嬉戏水面,本来很平常,而七岁的骆宾王,却能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对自然美深刻的观察、感受和表达能力,无疑是与他自幼熟诗文和平日熏陶分不开的。这说明,要使儿童真正学会欣赏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在身临其境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知识传授,使他们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运用知识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作“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的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平时,家长只要有机会就可进行审美教育,在观赏时,先让孩子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孩子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希望广大家长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孩子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全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教子箴言: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中)蔡元培

让孩子至少学习一门才艺

鲁宾逊无疑是男人中的典范,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几乎能用双手打造出一个小世界。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男孩能够具体无限的创作力,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己,尤其是现在大家都独生子女的背景下,更是如此。为了让你的男孩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我们都会选择让孩子学习一些才艺,把孩子送去上才艺班,学钢琴、学舞蹈等。通过这种才艺训练可以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情趣,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对于尚没有选择能力的孩子来说,可以学习一些什么样的才艺呢?

1、孩子学习各种才艺的最佳适龄期

(1)小提琴

小提琴演奏是单手拿琴站立演奏,自己要想演奏好音乐,对手及指头尚小力量不够的3-4岁幼儿来说,过于勉强。因此,建议学习小提琴的年纪为5-6岁较适当。

(2)戏剧

戏剧表演需要动用身体所有的器官、机能来表现,从发声、发音练习到音乐、古典、芭蕾等,都要有所涉猎,因此,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从3岁开始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训练。

(3)书法

书法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艺术,字要写得漂亮且具有艺术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按照学习规律,一步一步的学习,练习、循序渐进,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书法的确要旨,学习书法,年龄不宜太小,学龄儿童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较为适当。因为这个年龄已适应学校生活,对文字的理解也较深,可以开始学。在学习过程中,应先根据孩子所认识的简单字,执笔写字,学习要由易到难,初学要先学“描红”,学习基本知识,宜选择收笔明显平衡的柳体、颜体等,孩子学习正楷入门与否,要看其离开字帖后能否写得像所临摹的字体,当楷书学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始学习行书、隶书及草书。在指导孩子学习书法时,要注意孩子学习的姿势,习惯和态度,练习时间不宜太长,多带孩子参观书法展览、有碑刻的名胜古迹等,对孩子取得进步,要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钢琴

在音乐世界里,声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太小的孩子是不宜学钢琴的,因为要学习钢琴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最起码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也包括一定的听力分化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如区分音乐的高音、音色、单调等,还包括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发育的大小等。

因此,一般的儿童学习钢琴在2-3岁时,效果无法期待,6-10岁开始学,想成为钢琴家又慢了点,在3-5岁时最好让孩子先听好的音乐,欣赏好的音乐,一般4-5岁开始接受钢琴等乐器的技术指导,学钢琴比较适宜。

(5)围棋、象棋

围棋和象棋的开始适龄期是3-4岁,只要孩子能区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即可。这两种棋都有很难的专业术语,如果要充分了解,一般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6)绘画

孩子1岁左右就会“涂鸦”,2-3岁开始对形状、颜色产生兴趣,并且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受到一些不必要的约束,最适宜学习绘画。

(7)体操

根据幼儿发育,1岁幼儿跟着节奏会手舞足蹈,摇动身体,2岁幼儿已经可以抓住东西,3岁幼儿可以跑到目的地,4岁幼儿会单脚跳、翻跟斗,两脚交互轻跳。体操不论几岁开始,都是越早开始越有完成高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体操才艺从3岁开始较为适当。

(8)游泳

“游泳训练班”一般有各年龄都能学习的课程,0-2岁的“婴儿游泳班”、“3岁幼儿”、“学童”、“高级”等,因此,想要“让孩子学游泳”或孩子“自己想要学游泳”时,就是游泳的开始适龄期。

(9)溜冰

专家和教练一致认为:越早学越好,一些活跃的选手大约是在4岁到小学入学前后开始学溜冰的,4-6岁是溜冰的开始适龄期。早一点开始学,就像讲母语一样,可以在自由、无意识之中,掌握溜冰的窍门。

(10)乒乓球

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打乒乓球得看孩子本身的兴趣与对球的把握能力,一般3岁左右的孩子就能掌握丢球、接球的动作,此时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11)芭蕾、现代舞

一般孩子在2岁半到3岁左右就能按照节奏踩出步伐,这个年龄段可以让孩子试着跟着节奏踩出步伐,习惯团体活动,培养正确的音感,其他难度比较大的动作可过两年再练。

2、教孩子学习才艺应注意的事项

(1)不要盲目跟潮流

三四岁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热切的表现欲让他们热爱唱歌、跳舞、画画、体育运动。不过,细心的爸爸妈妈会发现,每个孩子喜爱的活动会不相同,也许你们家的孩子喜欢舞刀弄枪,而邻家的孩子则常常安静地坐在钢琴前弹奏。因此,为孩子选择兴趣才艺班时,不能看现在社会上流行学什么就为孩子选什么,而应考虑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或属什么类型等因素来选择。

(2)尊重孩子的意愿

在确定给孩子学一门才艺时,可以先随意带他去参观一些才艺班、兴趣班的活动,或者带宝贝去正在学各种才艺的小伙伴家参观,看别人表扬,或者欣赏他们的才艺作品,一边看一边讲解给他听,让他对那些才艺有个感性的认识。如果可能,也可以让他去试一试,看看他的兴趣如何。

最好多参观一些不同类型的才艺班的活动,以便比较真实地了解宝贝对各种才艺活动的喜好程度。当孩子确实对这门才艺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的时候,可以考虑给他报班或者找老师。

(3)给孩子更多成就感

为孩子确定要学的才艺后,爸爸妈妈不要掉以轻心,仍然要时刻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因为这个年龄本来就容易三分钟热度,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和不快都有可能打击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当发现孩子不感兴趣的时候,要适当地给孩子鼓励,比如将孩子的学习成果展示给亲朋好友或者同龄的小伙伴,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以继续维持学习的兴致。

(4)和孩子一起学习

如果父母能跟孩子一起学习,甚至在某些时候向孩子讨教,他对才艺学习就会产生更多的兴趣,更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过程。不过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当自己是个学生,而不是孩子的指导者,否则会增大你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5)不要贪多求全

一些父母盲目认为学总比不学好,多学总比少学好,因此,今天让孩子学这个,明天让孩子学那个,结果搞得孩子不堪重负。即便孩子本来对某项才艺非常喜爱,也会在这样的重压下丧失兴趣。

教子箴言:

体操和音乐二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古希腊)柏拉图

让音乐温柔你的男孩

男孩子多数爱动,然后当他感受到一段他喜欢的优美旋律。他的暴力因子会瞬间消失,软化。音乐能让一个男孩变得温柔。年轻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这不但能开发智慧,而且还能陶冶男孩的品德和性格。

1、如何进行早期的音乐教育

首先是多听。电台有专为孩子播放的音乐节目,舒展的乐曲,雄壮的歌声,充实了孩子的听觉,丰富了孩子的“乐感”。培养孩子欣赏音乐,要注意环境不要嘈杂,音响不要刺耳,作品要短小,节奏鲜明,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并注意坚持听完一曲,留下完整的感觉。

其次,用童声唱歌,也就是使用儿童的自然声唱歌。唱歌是音乐表现中最易理解,最易接受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种形式。孩子是最喜欢唱歌的,顺口的曲调几遍就能上口。每当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一首新歌时,总要一遍又一遍唱给父母亲听,这时,家长不管他唱得水平如何,都应该表示赞赏,切不可讥笑,使孩子产生某种自卑,特别是对唱得不那么好的孩子。

孩子开始学唱歌时,父母要注意培养他自然声唱歌,切忌学着港台流行的“拿腔拿调”的唱,这对训练孩子的唱歌技巧是十分不利的。正确的唱歌技巧,首先要有正确的唱歌姿势,即自然地站着或坐着唱。唱歌的姿势不正确,往往会直着嗓子喊,声音极不悦耳。有时做父母的也许会发现,孩子高兴时,声音宏亮,歌也唱得好,反之则差。因此,在教孩子唱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不要勉强,当然在几个小朋友合唱时,你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唱得特别响或者特别“尖”,做父母的应在唱好后及时告诉她,合唱时要注意协调,歌声齐整才好听。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提醒孩子说话要轻,不要大叫大嚷,养成不好的喊叫习惯,注意保护嗓子,你的孩子如嗓音太轻,唱歌像说话,也可以用游戏的办法加以训练和纠正,如模仿公鸡啼,船笛叫等慢慢提高音量,多参加合唱,也能带动嗓音的提高。如果父母不喜欢唱歌,也别忽略孩子接受音乐熏陶的机会,让音乐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有音乐天赋,那么就可以重点培养,当然,从打基础的角度说,首先要提高他的欣赏水准。家长可以自己也可以请专职音乐教师加以指导。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强调指示:持之以恒地发挥孩子在声乐方面的能力,孩子其它方面的才能也将得到充分发挥。的确,音乐教育不仅对培养孩子的情操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

2、发现孩子的音乐天赋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表达自己感受、思想的愿望。唱歌、跳舞则是孩子用来表达愉快心情的常用方式。正常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兴高采烈的,因此,他们都喜欢音乐、舞蹈。

孩子在音乐方面较早地显露出才能的也比较多,有的还很早就成名成家了。世界上很多少年钢琴家、少年小提琴家就是在孩子时期显露了音乐才能后,经过家庭严格训练而成才的。这里说一说举世闻名的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幼年故事。

被称为“18世纪的奇迹”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生于音乐之家,他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获得了非凡的音乐才能,对音乐产生了无比的兴趣。默扎特3岁就能用钢琴弹出他姐姐所弹奏乐曲中的片断,5岁就自己学着谱曲。

有一天,父亲为剧院院长的女儿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叫莫扎特给送去。不曾想,路上一阵大风吹散了乐谱。莫扎特一面哭,一面追赶飞得七零八落的乐谱,但抓到手的已经残缺不全了。为了应付差事,莫扎特只好跑到小伙伴家里,沉思片刻,自己在纸上写了起来,写完就匆匆送去了。

第二天,院长带着女儿登门拜谢,说:“你的舞曲太妙了!”并让女儿把舞曲弹了一遍。莫扎特的父亲一听,呆了:“这,这不是我作的舞曲!不是!”小莫扎特只得把经过说了一遍。父亲把孩子搂在怀里,高兴地说:“真没想到你竟能写出这么好的舞曲,我的好儿子。”

莫扎特6岁时,随父亲到维也纳演出,立即轰动了当时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的维也纳艺术界。莫扎特后来被誉为“世界第一流作曲家”。

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爱好,首先要有一个和睦、愉快、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当然还必须有音乐。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自己学起了音乐,有的父母宁可不置买急需的家电,也要给孩子买一架钢琴,为孩子创造音乐的环境和条件,使孩子从小接触音乐,诱发他对音乐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必然在音乐上显露出比未接触音乐的孩子们不同的才华。

不过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是一个方面,孩子是否有超常的音乐天赋是另一个方面。只有天赋超常的孩子,我们才有必要培养他成为音乐家而努力。那么怎样发现孩子的音乐天赋呢?

一般地说,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其行为特征如下:

(1)在选择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时,喜好选择音乐。

(2)能准确地定音,能很容易地记住一个曲调,还能顺利地、正确地唱出或奏出这个曲调。

(3)较早的开始抚玩乐器。

(4)能很快的学会识谱。

(5)能自己发明简单的小乐器。

(6)能自己创造出曲调。

具有上述六个方面行为特征的孩子,表明具有较优秀的音乐素质和潜力。父母应该善于引导孩子向音乐方面发展,使之长大后能够在作曲、演奏、演唱、音乐鉴赏等学科领域有所成就。

3、要讲究音乐才能的训练方法

许多家庭省吃俭用为孩子买钢琴,这当然是件好事,但也有许多父母为了逼着孩子弹琴与孩子的关系闹得很别扭,甚至弄得孩子害怕弹琴,这就适得其反了。那么,孩子的音乐教育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方面,必须将专门训练融于全面教育之中。一般家庭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音乐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美感、熏陶心灵。所以,父母不要从一开始就一心想让孩子成为音乐家。即便是的确有音乐才能的孩子,也只有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专门训练,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例如,一位日本钢琴家自幼接受专门训练,却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他刚10岁就被称为“天才的钢琴家”,因而小学没读完就由母亲陪着住进了外国的音乐学院,但他在儿童会演中名次却不理想。专家对他的评语是:在精通乐谱和演奏技术上名列前茅,但没有演奏风韵。这个孩子应该多进行孩子式的游戏,应该过与其年龄相称的孩子式的生活。

另一方面,必须精心维护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孩子对音乐有自发的兴趣,如果成人对孩子强制影响太多,孩子会对音乐产生反感。孩子学弹琴,更多地是把它当作一种游戏。强迫性地长时间作一种游戏,就连成人也会乏味。因而,维护孩子的音乐兴趣是很重要的,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要自然、和谐地安排音乐环境。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如吃饭时、游戏中、睡觉前)接触音乐,父母切忌命令孩子一本正经地“欣赏”音乐。播放音量要适中,音量过大易生烦躁。播放音乐或练习演奏也不能太多太久。如果孩子处在时时刻刻都是音乐的环境中,肯定使他对音乐麻木不仁,失去兴趣。

其次,对孩子练习演奏的时间安排要合理。对孩子的训练要根据孩子的精力、课业负担、情绪状态作灵活安排,给以适当的要求,不一定每天固定时间布置非完成不可的任务。尤其是刚开始练习的孩子,不应一下子规定太多的任务,要给予鼓励,让孩子体会练习中的乐趣,逐步养成习惯,一点点地进步,才能持之以恒地练下去。

第三,在欣赏音乐或练习弹奏前后,可把有关乐曲的生动故事和感人之处讲给孩子听,让孩子谈谈听完音乐或练习之后的感受。应把音乐的训练作为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游戏,而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任务。

第四,为孩子选择乐曲,应以经典名作和明快健康的音乐为好。

最后,为孩子选好乐器。许多家长不知道该让孩子学习哪种乐器,如果从发出声音的角度说,只要一弹就能出声的钢琴当然比小提琴要容易。一般而言,先学习键盘乐器为好,比如钢琴、电子琴、手风琴。这类乐器有固定音高,易于训练初学者的辨音能力。当然,学习任何乐器都应注意正确姿势和身体健康,不应妨碍孩子身体骨骼的正常发育。另外,为了保护孩子的兴趣,可以从孩子自己最喜爱和最想尝试的乐器开始学起,孩子最喜欢的乐器就是最好的乐器。

教子箴言: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乐。

——(法)雨果

怎样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美术作品色彩协调,线条清晰,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视觉,又能够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孩子喜欢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涂画出花花绿绿的图案来,实际上是对美的创造。一些简单的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等和美术有关的技能,可以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小时候有一定的绘画才能,将来长大了就很可能成为画家。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小画家和大画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大量的事实证明幼儿时期画得相当出色的孩子,长大后真正成为美术工作者的为数并不多。但是,许多医生、科学家、设计师和画家的成才之路却常与儿时爱画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幼儿美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幼儿时期通过美术活动培养这种素质是非常有利的,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不管孩子是否有美术天才,也不管孩子长大后当不当画家,鼓励幼儿参加美术活动,培养孩子的绘画才能,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无论对孩子的今天还是明天都有好处。

聪聪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喜欢画画,入幼儿园前就爱用彩色粉笔在地上涂鸦,入幼儿园后画画的兴趣更强烈了。爸爸专门给他购买了彩色画笔,用废纸订了一些小本本,有的时候一晚上他就能画上一小本。爸爸妈妈只教了聪聪握笔的姿势和认识红、黄、绿、蓝等颜色,至于画什么他们从来不限定框框。

聪聪的画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十分夸张:飞机千奇百怪;汽车、枪炮是最新“研制”的;人和动物的某些特征相互“移植”,有时头比肚子大,美其名日“未来人”,有的后脑勺多长了一只眼,说是“外星人”;小鸡跟在妈妈身边不是在走路,而是张开翅膀像鸟儿一样飞翔。他还画过一张有关月亮的画,月亮上盖起高楼大厦,与地球架起了索道。问他架索道干什么?他说准备以后到月球上去住;问他想爸爸、妈妈怎么办?他说利用人工索道来接爸爸、妈妈;问他在那里吃什么,他说那里养着狼和老虎,可以吃狼肉和虎肉。他的画和话道出了儿童天真的本性。

聪聪画画的时候非常专注,旁若无人,仿佛完全置身于画的意境之中。画枪炮时嘴里就发出“嗒嗒嗒”、“轰轰轰”的枪炮声;画飞机时学飞机起飞的“轰轰”声;画战斗场面时还不住地喊着“冲呀”、“杀呀”,好像他就是画里的某个人。这种天真的行为,让人觉得很好笑,但是如果用心体味,融进他的那种气氛之中,便会被深深感染。孩子的圣洁、纯真的心境所产生的美妙感觉,难以用言语表达。

现在各种少儿美术培训班乃至幼儿园、小学的图画课,大部分从临摹入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限制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那种单纯把绘画技术、技巧作为美术启蒙教育重点的做法是脱离孩子生活实际的,也是违背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记得有份材料介绍,美国的孩子画太阳可以画红的、白的、黄的,而中国的孩子画太阳只能是红的,这充分说明了限制儿童想象力造成的弊端。

有一件事令人难忘:乐乐上幼儿园时,在一次绘画课上,老师让画一只大公鸡,而且老师还画了“样板”。但是,乐乐却画了一座大楼,然后在大楼的最高层画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将头伸向窗外引吭高歌,楼顶上有扩音喇叭,楼内有电视机、录音机,楼下还有绿绿的树木和一群正在散步的鸡娃娃。虽然画得不甚美观,但应该说这是一幅充满想象力的画。这幅画出自一位不满6岁的孩子之手已非易事,但因为没按要求去画,老师只给了个“及格”的成绩,乐乐委屈得直哭。放学之后,乐乐又哭着把画拿给爸爸看,爸爸没有责怪他,而对他的想象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用红笔给他打上了鲜红的“优”,然后把这幅画裁下来,贴在乐乐的床头上,乐乐破涕为笑,他认为爸爸的评判是最公平的。

儿童的绘画是儿童本身的一种情感宣泄,体现了他们天真的童心、童趣,其中也折射着智慧的萌芽、性格的动向,他们更多的是为满足自己情感的宣泄。所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行我素,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任何负担。如果把他们这种本性加以限制,让他们按照既定的意图画这画那,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感到画画很难,有压力,慢慢地就会失去兴趣。在指导孩子画画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1.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孩子们都喜欢玩,都喜欢新鲜的东西,所以开头几次活动应该尽量多提供一些绘画工具,油画棒、毛笔、彩色水笔、水粉颜料、胶水、毛条、手工纸、铅画纸、卡纸、白报纸、彩色卡纸、旧报纸、广告纸等等,和孩子一起玩绘画游戏、手工游戏,吸引孩子动手参与,渐渐地适应活动,乐于活动,期待活动的开始。

2.给孩子积极的肯定,鼓励孩子大胆作画,多为孩子的进步加油鼓劲,多表扬多赞赏,给孩子多一点的自信。

3.在指导孩子画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多给予引导、少示范、不能让孩子比着已有的画“照抄”。可以会先画给孩子们看,然后将示范画收掉,鼓励他们自己画,画得不一样也很好。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田野,去爬山,去看海,去动物园,让孩子随身带着画笔,在观察浪花、树木、建筑物、旷野、天空以及天上飞翔的小鸟、动物园里的野兽,产生创作的欲望时,马上画上几幅。这样做,比让孩子呆在家里画画效果好得多。

4.注重和孩子交流讨论,帮助孩子丰富画面的内容。可以从主题交流开始,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实物,鼓励孩子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画画的同时也要多交流,当孩子画不下去的时候,进行一些引导性的交谈,鼓励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自己来丰富画面。

5.尊重孩子。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喜好色,即使明知不好看也不妨让他尝试一下,然后再比较给他看,这样做远比你说教的效果好。画画过程中不干涉孩子运用图形和颜色,让孩子做画画的主人,让孩子体验画画的乐趣,并进一步得到提高。孩子间不做无谓的个体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儿童绘画有一个过程和规律,画面是与他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的,儿童学画画应表现儿童的感受和天性,应具有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有的家长不理解这些,对儿童的画过分挑剔,不给予尊重。常听说:“这孩子尽胡画,哪有把人画得比房子还高的?这画的是什么呀?难看死了!”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儿童画,要孩子照大人的想象画,画不好就命令:“擦了再画!”这样做会使孩子对画画产生畏缩情绪和厌烦情绪,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限制他的自由想象空间而使其失去绘画兴趣。作为父母应经常鼓励孩子,任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不失为促进孩子成才的一个秘诀。

教子箴言:

绘画可以使孩子一生更加富于色彩,使孩子更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方,并使孩子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德)卡尔?威特

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

舞蹈艺术是儿童美育的手段之一,舞蹈给孩子的生活带来许多快乐。舞蹈要求动作优美,富有表情和节奏感,一般与音乐相结合,给人以强烈而直观的美的感受,可以培养孩子对体形美的认识和韵律感。家长可带孩子看歌舞晚会,指导孩子看电视舞蹈节目,丰富孩子的舞蹈知识,如有可能,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要求参加社会举办的儿童舞蹈班和课外艺术团体。

1、重视舞蹈在幼教中的作用

幼儿时期正是他们身体成长、智力形成、习惯养成、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部份,它们都是属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范畴。在现代社会的艺术生活中,音乐与舞蹈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然而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时,音乐与身体动作常常是不能分割的。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学习音乐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孩子身体运动的机能,陶冶孩子性格和品德。而且还可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1)舞蹈可以发展孩子身体运动的机能。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在构成舞蹈的诸要素中,动作是居于首位的,舞蹈即是以动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幼儿舞蹈亦是如此,它与成人舞蹈所不同的是幼儿舞蹈是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它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和活动,就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例如:学习舞蹈《嘀哩、嘀哩》,通过用手模仿小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和花儿开放的动作,可以促进孩子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可以促进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通过娃娃步、小碎步、蹦跳步等动作的学习可促进孩子的腿部肌肉的发育。在学习动作、练习动作表演这个舞蹈的过程中会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肠蠕动的次数增多,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也都积极参加活动。由此可见,舞蹈不仅能发展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孩子身体机能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舞蹈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格和品德。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虽然人的生理条件,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特点,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微小的。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和多方面的教育,长期塑造而成的。开展良好的舞蹈教育,可以使孩子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使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因此,舞蹈也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工具。

(3)舞蹈可发展孩子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

在舞蹈教育中,激发和维持孩子注意的动机,引导注意的方向,提高注意集中的水平,是施教者的重要工作。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般采用不同的方法。例:用前倾、低位置的、柔软的体态面对孩子;用亲切、柔和的目光直视孩子;用轻柔的、小幅度的、近距离的方式去接触孩子;用柔和、亲切、缓慢、情感重、音清晰的语言向孩子说话,这样可以培养年龄较小的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到施教者身上。用充满活力的、姿势多变的体态面对孩子;用亲切、愉快、有幽默感和鼓励性的目光直视孩子;用速度、力度变化丰富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语言向孩子说话,这些方法特别有助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迅速集中注意力。

2、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

(1)父母最好自己也对舞蹈感兴趣。因为成人的举止、言谈、爱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2)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的传播媒介。有意识地带领孩子观看舞蹈表演,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舞蹈的优美,激发孩子的舞蹈情趣。

(3)为孩子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如窗户上可剪贴一些舞蹈造型的窗花;墙壁上可以剪贴一些舞蹈形体图;书橱里为孩子添置一些舞蹈画册等。让孩子观察、模仿、阅读,使孩子的生活空间充满舞蹈的情趣,由此对舞蹈产生兴趣。

(4)可经常播放一些优美、抒情、活泼的乐曲及孩子喜爱的乐曲,让孩子听一听,跳一跳。也可以采用一些有关小动物的乐曲,让孩子伴随乐曲蹦蹦跳跳,感受一下情趣。因为小动物形象生动,对孩子有吸引力,让孩子在音乐声中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在观察中加以美化和创造。

(5)召开家庭音乐会。和孩子一起表演节目,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对舞蹈的兴趣,另一方面成人可以与孩子进行沟通。

(6)根据孩子的爱好,制作一些动物头饰、服装、道具等。使孩子在愉快、欢乐、轻松的情景中,感受到舞蹈的高雅情趣。

平时,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感知艺术美,让优美的舞姿吸引孩子。成人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艺术节方面的知识,尤其在舞蹈动作上加以儿童化、趣味化,以艺术化的语言来激发孩子对舞蹈的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会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3、培养孩子的舞蹈能力

(1)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经常让孩子通过电视观看少儿文艺节目、歌舞表演等,让孩子用感官直接感受舞蹈的美,引起孩子对舞蹈的注意和兴趣。成人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手舞足蹈”时,要积极地加以引导。

(2)音乐是舞蹈之魂,音乐和舞蹈是一种相互表现、促进的统一体。成人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体会音乐节奏,并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用舞蹈的动作语汇反映音乐的各种形象。如孩子听到高音区音乐,能模仿蝴蝶飞,小鸟飞;听到低音区的音乐,能模仿大象走、熊走等。

(3)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孩子学习创编简单的舞蹈。选择可使孩子表演的歌曲,启发孩子结合音乐歌词编出相应的舞蹈动作。

(4)对孩子进行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当孩子正在学习舞蹈时,成人应为孩子提供表演的机会,并根据舞蹈的音乐形象、节奏和舞蹈动作的语汇,启发孩子在理解舞蹈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子箴言:

舞蹈是脚步的诗歌。

——(英)德莱顿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大自然以其博大的胸怀向我们展示无垠的天空、澎湃的大海、逶迤的山峦、奔腾的江河、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朝霞、落日、白云、星空,都会引起孩子美的想象;昆虫、飞鸟、游鱼、蝴蝶,对孩子都有极大的吸引力。瑰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动听的音响、神奇的变化会使孩子感到其美无比、其乐无穷。

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很多孩子不认识禾苗,分不清麦苗和小草,不知芋艿长在哪儿的十分普遍,其实孩子非常向往绿色的田野,流淌的小溪,走动的家畜,家长应该把孩子从水泥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投身到泥土的芳香中,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特殊作用。

有的家长认为,儿童到外面去游玩,只是对健康有益,儿童小,不会理解大自然的美;还有的家长虽然带领孩子去登山、观海或游览名胜古迹,但没有自觉地引导孩子欣赏和体验自然界的美,只是为了游玩,这都是不对了。

大自然的美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去欣赏、领略。高高的山峰好似巨人巍然屹立,坚不可摧,苍松翠柏顽强地生长于悬崖峭壁,显示关旺盛的生命力,急湍的河流飞泻而下,似有千钧不挡之势;青青的小草平凡可爱……

自然界的美不仅表现为美丽如画的景色,而且还有悦耳的自然界音乐。这是一种特殊的乐曲,它是鸟儿的歌唱声,树叶的沙沙声,流水的潺潺声。

那么,走进自然看什么,怎么看?家庭应有具体的指导方法。

1、公园游

周末,父母尽量带着孩子去转转公园,那里是微缩的自然景观,亭台楼榭、花草树木、小桥流水、山石景观都有。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玲珑的假山,潺潺流淌的小溪,呈现给我们的是和谐、美丽、纯净。动物园里天鹅伸着长长的脖颈,不时展开洁白的翅膀上下翻飞,显出高雅端庄;长颈鹿独自傲立,仪态优雅;敦厚的大象如盘石一般稳重;灵巧的猴类动物上窜下跳,表现出灵长类动物所具有的特质;孔雀有意要与人比美,等待它展开那美丽的屏,你得煞费一番心劲;虎狮咆哮时显示出勇猛威武之美……这一切细细品味,韵味无穷。

公园之游,这是绝大多数家庭能够做到的,家长们陪伴孩子尽情地游玩一天,一定会有收获。

2、四时景色的变换,也是教育孩子欣赏自然美的最好时机。

初春来临,冰雪消融,大河解冻,田野一片嫩绿。这时最适于诱导孩子浓化热爱大自然的优美情趣。春季也是种植的季节,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在房前屋后,种点向日葵或花花草草,让他们经常照看,这样即可以培养他们爱劳动的习惯,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炎热的夏季,常有阵雨,雨后天空往往出现彩虹,雨后空气新鲜,河边、池中的小鱼会钻出来,在碧绿的水草间游来游去,十分好玩。夏夜乘凉,草丛中的萤火虫带着小灯笼到处飞游,也会引起孩子无穷的遐想。

深秋降临,遍地是金黄色的庄稼,累累果实挂满枝头,白云似的棉桃,火红的枫叶,金黄色的谷穗,变幻无穷的白云,这一切动人的景色,都能引起孩子欢乐的情绪。

寒冬腊月,雪后放晴,银装裹着大地,天空一片湛蓝,雪花和冰柱构成了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晶莹洁净,令人欣喜不已。这时,家长应该带领孩子扫雪,堆雪人,使孩子在白茫茫的雪景中,尽情地欢乐。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家长还可以带领他们到郊外或海滨观看日出或晚霞,一轮红日跃出,银波粼粼的海面,闪出了万道霞光……,这些神奇的景色,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终生难忘。

家长在引导孩子欣赏自然景色时,要边看边指点,边走边讲,有时还可停步欣赏,最好能用简练的语言向孩子描述景色,或者用儿歌来启发孩子的情感,使艺术语言和眼前的风景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启示孩子的灵感与想象力,加深对自然美的特点的领会,把孩子的思想感情带到优美的境界中去。例如欣赏春天的景色时,家长可以朗诵:“是谁化开了河上的冰块?是谁送来了桃花的芳香?是谁叫醒了沉睡的麦苗,替它穿上绿衣裳?啊!是你呀,可爱的春姑娘!”用这种形象鲜明、通俗易懂的诗歌去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比单纯解释、说明,收效要好得多。

3、平时,家庭应购置一些关于旅游类的书籍。

闲暇时翻翻旅游类的书籍,可增长见识,引起探索的欲望;也可与孩子一起看看“人与自然”、“自然探索”、“动物世界”、“国家地理”等关于自然科学的电视节目,加强感性认识,比较多地了解国内国外的自然知识;另外外出时最好携带摄像机、照相机等,培养图像记录或文字记录或语言记录的习惯,一来回忆当时的游玩情景,加深印象;二来可培养业余爱好,增加审美兴趣。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时候,父母应该担当起“审美教师”的角色。欣赏大自然,与欣赏美术作品是不一样的。因为自然景色中的各种视觉要素是相互融合的,而且随着人的位置的变化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就不容易感受出来。加上孩子在大自然中极度兴奋,常常是活蹦乱跳,而顾不上欣赏大自然,所以往往一趟游览回来,孩子依然是一无所获。因此,当家长带孩子外出观赏自然风光时,一定要加以指点,用语言来指导孩子如何去观看和欣赏,让他们充分体会自然景色的美。必要时,可以一边与孩子观景,一边拍一些照片,照片可以加深孩子观赏以后的感受。

教子箴言: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中)陶行知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