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八章
培养男孩绅士风度

对于男孩的道德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与开启他们的智力同等重要。许多情况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缺乏良好意志和品质训练的男孩,即使他在某方面有很好的潜能,也很难有什么成就。一个缺乏道德和伦理教育的男孩,有时你会发现他的智力发展越高,而他对社会的危险性也越大。孩子的品德修养需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家长不能忽视孩子在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道德因素,在教育时,要注意方法,以耐心说服引导为主,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关于孩子的道德问题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孩子成才的基础,所以,父母们要重视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培养,因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会使孩子处处受人欢迎,还会为孩子未来的成功增加筹码。

古今中外,善育人者首重德,能成才都以德为先。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才的基础。古人曰:“终身大计,莫如树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栋梁之材,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亡命之徒、杀人犯、流氓。但是,如果做父母的如果不从小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放松了对子女的道德品格的要求,子女们很有可能步入歧途,事实就是这样的残酷与无情。研究和分析不法之徒的成长过程,固然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但父母从小对他们品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不足仍是一个主要原因。

世界著名教育家贝戈尔博士指出:“优良品格是个人思想和行动遵守社会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一个人人性中利他特性的表现,教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由于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体现在孩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单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有赖于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不懈努力。所以,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时刻都要以自身为表率,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以身作则将孩子塑造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格的人。

1937年,王选在上海出生,父亲王守其毕业于南洋大学(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学专业,是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王选的爸爸妈妈一致认为,做事要先做人。一个人连人都做不好,还奢谈什么成就呢?因此他们为人正直诚实,对人宽厚、温良。他们从来不追名逐利,日子过得很俭朴,而对周边那些贫困的人,他们总是伸出援助之手。亲戚邻居的孩子出国求学碰到经济困窘,他们就拿出自己节省下来的钱帮助他们。

父亲要求王选与小朋友相处时要忍让,要和他们和睦友好,要与别人分享快乐,总之要与人为善。王选10岁时在南洋模范学校得奖。当时在评选获奖人员时,好几个同学都够资格,而获奖名额却只有一个,老师说获奖的同学不仅要成绩好,还得品德好。在同学中王选是最谦让礼貌的人,因此大家一致投票评上了他。这次评奖使他更加意识到做个好人的重要,并终身朝这方面努力着。

除了这些外,王选后来还回忆说,父亲的伟大之处在于没有一味地让他读书,而是强调人品和其他各方面的教育,这不仅强健了他的体质,而且还提升了他的道德修养。少年时代的集体活动培养了他与人友好相处和谐合作的精神,使他成为同学们信任的学生干部,而这种身份又使他养成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正是这种工作作风与高尚的人格又使他成为一名很好的科技带头人,团结同事们一起工作,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为国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使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孩子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十分浅薄和幼稚,对人的道德评价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为依据,所以对周围现象和行为的评价,应该是非分清,善恶分明,给孩子打下爱憎分明的烙印。同伴间玩耍常会出现哭闹现象,有的父母会问清原因,帮助孩子正确解决同伴间的纠纷。而有的父母见自己的孩子哭,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孩子说:“就知道哭,你没长手,别人打你,你不能打他?真没出息!”这种成人的错误评价,将会使孩子的行为出现扭曲。父母可利用童话和游戏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如让孩子装扮社会生活中的警察、营业员、医生等角色,帮助孩子纠正与角色身份不相称的行为。

2、丰富孩子的道德情感

要利用电影、电视、儿童读物中优秀榜样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做到“以情育情”。还要经常运用孩子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事情感染他们,做到“以境育情”。如参观现代化工厂、亲朋好友的新住房等,让孩子了解家庭和家乡的变化;带孩子游览名胜古迹,激发孩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训练孩子的道德行为

孩子的情感易冲动而不稳定,而且自制力和持久性差,他们的道德认识常常和道德行为脱节,所以应加强对孩子具体道德行为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父母应对孩子正确的行为不断强化,及时肯定与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纠正错误行为,而且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苹果、招待客人、将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洗自己的手帕等,在具体情境中让良好的行为经常重复发生,从而形成习惯。

4、在生活中教育孩子表里如一

作为家长不仅应为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更应该帮他们穿上文明语言的“衣裳”。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是不是和内心一致。作为爸爸妈妈要训练孩子表里如一。

5、通过观察身边的事情积极正面地引导孩子

在孩子生活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善于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公园看到别人把果皮都放在果箱里时,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应该怎样做?再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别人为自己让座位,就让孩子表示感谢,并鼓励他学习。父母也可以在孩子看到不良现象时帮助其分析对错,告诉他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对,这样会更有说服力,从对比中悟出是非对错标准,更能提高辨别能力。

教子箴言:

在道德领域以内,家长和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使儿童生长着的小天地尽可能富于足以形成较好的个性的因素,并排除其它的因素。

──沛西·能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曾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在幼儿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老师在教室里擦窗,假装没站稳,从窗台上摔了下来。当时,很多孩子哈哈大笑,只有一个小朋友去扶老师。类似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似乎同情心正在远离我们的孩子……

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孩子同情心的发展呢?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1)过于严厉

有些家庭教育方式比较严厉,常常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声呵斥,并要求孩子的一言一行必须听大人的。这种严厉、惩罚性的抚养方式会阻碍孩子早期同情心的萌芽。另外,经常被体罚的孩子也会很少对同伴的“不幸”表现出关心。

(2)溺爱

有些家庭则对孩子比较溺爱,样样都围着孩子转,久而久之,造成孩子自私、蛮横的个性,不会从别人角度思考问题。

2、家长对孩子的同情心发展漠不关心

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良好个性的培养。在和孩子进行亲子交流时,父母缺乏有效的交流技巧和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就对人交往变得冷淡、漠然。

3、孩子的心理需求未被关注和满足

有些家长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关注和满足,那么,他的个性就会压抑,或通过一些行为,比如虐待小动物来寻求一种心理释放,同情心也无从谈起。

4、成人不良的榜样作用

有的父母看到别的孩子哭、需要帮助时无动于衷,这其实是在行为上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的事情不要管,当然孩子就会学着漠然。

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呢?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不妨从以下的点滴行动开始。

行动1:温柔地对孩子说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说话的语调与口气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语态。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孩子说话,在言语时表达出温和与友善,那么孩子就会模仿,并以同样友善的方式对待其他人。

行动2:坚定的指出孩子的粗鲁动作

同情心的前提,是对他人尊重。如果孩子对我们吐口水或者做出粗鲁的动作,而我们只以笑来掩盖自己的尴尬,那这无疑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默认。所以,这时,我们不妨用温和而又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他所做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比如,将脚高高地放在桌子上或者扯拉他人的头发等等。

行动3:学会对孩子说“对不起”

每个父母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这样孩子自身的内省力以及对他人的感受力和同理心就会大大增强。

行动4:通过故事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3~7岁的孩子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一个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使用自己所掌握的词汇来描述情感与情绪。所以,当给孩子讲生动的童话故事时,我们不妨和他多交流一些情感方面的内容。例如《白雪公主》中的皇后为什么会嫉妒白雪公主等等,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引导,孩子便学会思考,并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

行动5:让孩子做小动物的“爱心大使”

孩子天生就和小动物有一种亲密感,所以,我们不妨在家建立一个动物饲养角,饲养一些容易存活的小动物,比如小乌龟、金鱼、泥鳅、蚕宝宝等等。让孩子天天给小动物喂食,并做好观察日记。一旦小动物有异常现象,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网上查资料、自己查书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

行动6: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

社会中总有一些弱势群体,值得我们去关心、去帮助。这时,我们不妨引导孩子一起去关注媒体的报道,了解他们的艰苦生活,让孩子慢慢的知道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缺衣少食没有学上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捐出自己的玩具和衣物,为他们送上祝福的话语。让他在送出爱的同时,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教子箴言:

应当善于同情,而不是善于严惩。

——罗佐夫

教孩子懂得回报

回报是一种对给予我们帮助和爱的人的真诚感激。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高尚的。反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则是可耻的。

美国前总统里根,每年南茜生日时,他总要送一束鲜花给南茜的母亲,并在贺卡上写道:“感谢您生养了南茜。”里根的故事感动了许多的美国人,也许这正是里根获胜并能连任总统的原因之一:一个如此情深义重的总统怎么会不去爱他的人民,报答他的人民呢?常言道:不做父母亲,不知父母恩。

这是一位父亲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深夜,我正在为一部书稿而勤奋笔耕。我答应过孩子,用这部书稿的稿酬给她买一架钢琴。三岁多的女儿被尿憋醒,我提醒她去过厕所后,她睁开惺忪的双眼,对我说:“爸爸,你还在工作啊!早点休息吧!”那一刻,我的双眼湿润了。女儿小小的年纪,就知道关心爸爸,怎能不让我感动呢?每当我下班回到家里,只要女儿在家,她总是说:“爸爸,你回来了!”然后,拿过拖鞋请我换上,再端来一杯水。那一刻,我感到女儿真的长大了……这就是爱,一种知道回报的爱。

有一个孩子,他爸爸妈妈从乡下来到深圳,租住在一间很简陋的铁皮屋里,为谋生他们包开了一辆中巴,父母日夜工作,非常辛苦。可是读六年级的孩子却一点也不体谅父母的辛劳,整天向父母要钱,今天50元明天100元,不给就不上学,甚至打烂家具,打骂父母。

还有一位叫尹礼远的孩子,家境贫寒,父亲左手残疾,母亲痴呆。他从小就看到父母为了生计在地里辛苦劳作的身影,他们艰难地支撑着家,艰难地养育着孩子,使他除了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以此来报答亲人对他的期望之外,还想方设法减轻家里的负担。为了节省作业本,他写了擦,擦了写,至少要写三遍。这两个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给所有父母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教孩子懂得回报?最重要的就是要教孩子学会感谢。

1、第一个要感谢的人是母亲

母亲既给了孩子生命,又哺育孩子成长。母亲应该多向孩子讲述他们成长的故事,使孩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也不是山上拾来的,而是妈妈一点点养大的。当然妈妈在讲述时要自然,感情要真挚,不可让孩子觉得你在“居功自傲”,要让孩子体会到无私和高尚的母爱。做父亲的心也要细些,孩子们都很重视自己的生日,早早就在策划自己的生日该怎样度过。我们很多父亲给孩子过生日很大方,花很多钱把孩子的伙伴请到酒馆开一个晚会,烛光闪闪,笑语欢歌,好不热闹。可是心细的父亲不应该忘记在给儿子切生日蛋糕前,告诉儿子选送一支鲜花给妈妈,感谢妈妈在这一天送他来到这个世界上。

2、第二个要感谢的是父亲

所有的母亲要教育孩子尊敬和热爱他们的父亲。告诉孩子父亲的辛劳,父亲为这个家庭所做的种种牺牲和努力。父亲是家庭这艘大船的船长,感谢他给了我们安全和温暖的家。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以报答父亲的辛勤。

3、教孩子感谢老师和学校

学校从父母怀中把孩子接过去,将孩子培养成了强健、善良、勤勉的少年。父母常常谆谆告诫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但是要真正使孩子听老师的话,首先要让孩子尊敬老师,能细心体会到老师的辛勤教育而感谢老师。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老师或学校,一旦教师和学校在孩子心中失去了威信,那么您孩子教育的危机也就来了。他不再听从教师的教导,你也就无计可施。因此,父母们千万要维护教师的威望,这是为孩子着想。

4、让孩子感谢他的朋友

有不少父母因对孩子的世界漫不经心,所以常常会忽视孩子之间的友情,结果造成对孩子的伤害。事实上,做父母的应该重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在孩子的世界里自有一种父母无法想象的“法令”和相互间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教子箴言:

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

——罗曼·罗兰

让孩子学会宽容

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宽容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宽容是利人利己的法宝,宽容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培养孩子宽容的美德,等于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拓展道路;培养孩子宽容的美德,等于为孩子明天的幸福奠定基础。

善良是人的天性使然,真正要达到善良的境界,则需要来自人性当中方方面面的支撑,而在这方方面面、或大或小的因素中,宽容无疑是善良天性的灵魂,没有宽容,善良则无从谈起。然而宽容不仅包括对一时一事的忍受与接纳,更为重要的是宽容之心应上升到一种对自然界的包容与承受,否则宽容之心依然会停留在“小我”的程度上,而无法达到“大我”之境界,也不会成为孩子善良本性的支撑。

宽容是一个基本的道德美德,能帮助孩子们相互尊敬,接受差异。具有宽容品格的孩子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和信仰,也有维持同别人彼此尊重的能力。因为具有这种能力,孩子们就不会狭隘和偏执。因此,孩子们长大成人以后会有办法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多元与和谐。

孩子们与时俱增的宽容,能帮助他们排除歧视、偏见、陈规和仇恨,学会更多地尊重别人。

宽容是一种道德美德,能帮助孩子减少仇恨、暴力和偏执,同时还能引导孩子以善良、尊重和理解来对待别人。即使自己对别人的信仰或行为不敢苟同,孩子也能够认识到所有的人都值得受到热爱和尊重。

孩子们不是生来就满腹仇恨的。歧视、偏见以及陈规是学来的或因为缺乏足够的了解而产生的。近年来,许多产生偏执的观念已经渗透进孩子们的文化,而且对他们宽容的发展起着反作用。做爸爸妈妈的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忽视对孩子宽容心的培养。一个没有宽容心的孩子将很难融入社会大家庭和人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学会宽容会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且容易被社会所接纳。而事实上,就个人的心理素质而言,宽容还是一种个人修养水平的体现,这点对孩子将来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培养孩子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会使孩子的一生受益无穷,也会使孩子的明天更美好。因为孩子年幼,经历有限,他们遇到一些事,往往是生平第一次,怎么处理、是否处理得恰当,对他们今后的行为具有示范性质。爸爸妈妈必须十分注意,不使忌妒、报复等不健康心理侵袭孩子幼小的心灵。

下面就是一个对孩子进行宽容教育的很好事例:

有一次考试,卷子发下来,小奇发现老师在算分数时将一道题的分数漏掉了,没有加进去,因此他少得了2分,本来可以排第三名,现在成了第五名。他很生气,并对爸爸诉说心中对老师粗心大意的不满。爸爸听后对小奇说:“老师有那么多试卷要批改,丢了2分有什么关系。你不是已经把那道题做对了吗?实际上你已经得到了那2分。老师有没有算进去,这并不影响你对知识的掌握。至于名次这并不重要,所以不必计较。以后有的是机会,你下次考好了,不仅可以得第三第四名,还可以得第一名呢,你说是不是这样呀?”小奇听了爸爸的教导,便心平气和地去做作业了,下一次考试他果真拿了个满分,得了第一名。

小奇的父亲就是这样,通过实例,抓住适当时机,帮助孩子学会宽容与平静地对待他人的过失,这种收获比那2分重要得多。

小奇的母亲同样是一位很重视孩子宽容教育的爸爸妈妈。有一次,一位同学不小心弄坏了小奇的铅笔盒,小奇很生气,不再与那个同学说话。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便对他说:“这样的事难免发生,你不是也曾把隔壁小玲的泥娃娃摔掉了一个耳朵吗?那都不是有意的。同学弄坏了你的铅笔盒,不要计较,自己动手修理一下,不是照样可以用吗?”经过妈妈的教育,小奇转怒为喜,懂得了宽容的道理,并与那位同学和好如初。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爸爸妈妈一方面要用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原则处事待人,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人都难免有做错事的时候,所以人人也都应该学会宽容与谅解,能够宽容谅解别人是一种美德。

针对孩子没有宽容心的缺点,爸爸妈妈可以用以下方法予以教育:

1、注意自身的修养

爸爸妈妈自身具备的品德,一般在孩子身上都能找到。因此,爸爸妈妈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整天吵闹不休的家庭,是很难培养出一个具有宽容心的孩子的。爸爸妈妈对他人的关爱、平等、谦虚等处世原则和行为是对孩子最好的直观而生动的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品格,从而让孩子拥有一颗宽容之心。

2、教孩子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爸爸妈妈不妨教孩子讲一讲把自己在对方的处境下会怎样想,会怎样行动呢?这样也可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简而言之,爸爸妈妈要培养孩子宽容待人的美德,必须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加以注意,抓住每一件可资教育的事情,不断对孩子进行宽容待人的引导和教育,逐渐使宽容的理念融入他们的品格之中。

教子箴言: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俄罗斯)屠格涅夫

帮孩子克服自私的心理

有些孩子在家庭中,由于受到爸爸妈妈的过度疼爱,好玩的、好吃的均由孩子一人享用,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一切都是我的,慢慢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习惯,形成骄横跋扈的性格。如果爸爸妈妈不能及时纠正,这种自私心理会严重妨害孩子成长。

孩子为什么会自私呢?许多爸爸妈妈会感到不解。其实,从人的发展来看,婴儿期是以自我为中心时期。这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2~5岁的儿童正在发展从多种角度、多种立场考虑问题的能力。最初,他们在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的时候,还不能超出他们实际所看到的。他们没有认识到人们从各种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式在看待同一个事物,他们很少知道别人会有与他不同的情感。因此,儿童在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时候总是直接地联系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儿童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期,儿童往往单纯地确定“我即世界”,这种自我中心虽随时间和经历的推移逐渐转向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行为,但儿童仍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于是,儿童衡量外界的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他,相应的行为也如此。另一方面是爸爸妈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造成。其一是面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反复无常、表里不一时,对孩子嘲讽、鄙视,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缩回自己的小圈子里,结果必然导致自私的产生。其二是过分宠爱,爸爸妈妈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这样使孩子很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一切为自己。这就是爸爸妈妈的过分宠爱助长了孩子的自私。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必须要想到别人,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爸爸妈妈的责任是训练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逐步养成利他行为。人类社会是群体生活,它要求人们彼此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关心和帮助。如果一个人总想到自己,就容易发展成为一个自私、吝啬、冷酷残暴的人。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长伴他玩耍,没有弟妹要他照顾,好吃的食物,爸爸妈妈尽着他,图书,玩具,也是他个人所有。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爸爸妈妈不想办法补救,加以引导,只能使他们独占的意识膨胀,自我中心意识加强。加上当今儿童普遍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因而往往就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有时为了避免孩子产生独霸和抢先的不良心理,爸爸妈妈应从吃喝小事注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一个孩子在吃喝等日常生活上目无他人,在别的事情上也会只想到自己,不关心他人的。比如孩子吃独食现象可能许多家庭都会碰到。爸爸妈妈要想纠正孩子的这个毛病,可以先从分食做起,即吃东西时,家庭成员每人都有一份。即使为保证孩子的营养,让他多吃一点,别人少吃一点,也要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特权,别人需要时,也有这种权利。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吃,不可让孩子先上桌挑拣他爱吃的东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礼让长辈、礼让小朋友、礼让客人的好习惯。当孩子礼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只要我们在平时注意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在做事时就会想到别人,孩子的“利他行为”也就会增多。

现实生活中,自私的孩子并不少见。自私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所以,从小克服孩子的自私,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为此,爸爸妈妈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不要溺爱孩子

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爸爸妈妈的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爸爸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爸爸妈妈分享,爸爸妈妈在感动之余却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2、不能让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无疑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爸爸妈妈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3、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爸爸妈妈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4、对孩子进行分享行为的训练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如孩子拿着镜子,爸爸妈妈拿着匙,爸爸妈妈温柔而愉快地递给孩子匙,然后从他手中拿走镜子,通过这样反复地交换,孩子便学会了互惠和信任。

5、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

经常让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另外,应常创造孩子为爸爸妈妈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

6、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爸爸妈妈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帮助孤寡老人、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

教子箴言: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

——西比利亚克

培养诚实的好男孩

诚信的名声是通过诚信的行为来形成的,像其他美德一样,孩子的诚信也是需要不断培养的,只有不断地去实践它,才能使诚信成为孩子的性格中自然而然的一种品质。

那么,怎样来培养男孩诚信的美德呢?

1、不要撒谎

像其他不好的习惯一样,撒谎也是从很小的事情开始的,并且那些谎言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害处。“当一个人开始撒第一次谎,”美国著名作家汤姆斯·杰弗逊写道,“那么他就会很容易地去撒第二次谎,直至成为一个习惯。一个人无意于自己撒的谎,但当他以后他说实话时,人们将不再相信他。口头上的过错也会使他的心灵变质,到时候就会破坏他所具有的一切美德。”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孩子的一些“无害的小谎言”,因为正是这些无害的谎言容易使孩子逐渐养成不诚信的习惯。

2、信守诺言

信守诺言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对赢得人心、建立相互信任至关重要。许多人认为孩子不信守诺言,也不会出多大的问题。这些人也许忘记了“人无信不立”那句古训。因为“无信”,孩子就只能做一个站不起来、站不直的人,成功和他的距离,可谓遥不可及。不仅如此,失信的后果也会很快显现出来,失信者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3、不要轻易许诺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旦说出了话,它就如泼出去的水,是再也收不回来了,所以父母要告诉孩子,一定不要轻易许诺。事实也证明,那些轻易许下诺言的人,到最后实现不了自己的诺言,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最终失信于人,使自己陷入孤立,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4、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诺言

只要是自己承诺过的事,即使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也要尽量去实现。如果许下的承诺由于事态的发展或客观情况的改变,使得当初的许诺已难以实现,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但是,只要有可能、有希望、有机会,哪怕得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努力去兑现它,去维护自己的诚信。因为,诚信本身是什么代价都比不了的。

美国著名演讲家肖恩·柯维就是一个非常注重诚信的人,他在《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这本畅销书中,叙述了他努力实现向孩子们许下的诺言的事:

几年前,我曾经向我的孩子承诺,带他们去密歇根野营。他们曾经去过特拉弗斯城附近的野营地,那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在夏天来临之时,我因陷入经济困境而不得不重新安排计划。野营看来要成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了。

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我跟8岁的儿子鲍比解释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时他的反应。他用非常非常轻柔、细微得我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但是,你曾经发誓你会带我们去。”

他是对的,突然,一种莫名的情绪占据了我的心。我告诉鲍比:“是的,我曾经起誓,谢谢你提醒了我。现在我郑重告诉你,我们会去野营。我会让它成为现实。对不起,我忘了我曾经为此而起誓。”

接下来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工作,而我接受新工作的首要原因就是这份工作的奖金恰恰够送我的孩子们去野营所需要的全部花费。我成功了!

信守诺言不仅仅只是去践履曾经对孩子说过的一句话,对孩子而言也是如此,它是孩子的梦想、动力,它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力量,带来无尽的勇气,带来愉悦的人脉,带来成功的喜悦。

5、教育孩子养成守时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格,首要就是要培养孩子守时的好习惯,因为守时是诚信的基础。

有一个日本青年,与女友约会,他准时到达了约定的地点,却不见女友。他眉头深锁,决定等她十分钟。十分钟后,还是不见女友来。他咬了咬牙,决定再等五分钟。五分钟过去了,他正要转身离去,看见女友姗姗而来,但他还是毅然转身走了,他认为不守时的女孩不值得他爱。这位青年就是后来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不守时就是不守信,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是不值得和他交往的。要培养孩子成为成功者,就一定要培养他守时的习惯。一个守时的人,会给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相反地,一个不守时的人,久而久之,别人便会不再相信他的话,进而也将不再与他合作。例如,你与一个客户约好某时签约,结果他却迟到了半小时,也许他会道歉,说是因为堵车才迟到,但这时,你或许会怀疑他履行合同时能否按时付款。因为按时付款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客观情况。如果你有更多、更好的合作对象,你自然会选择更加可靠的客户。

那么,我们又如何培养孩子诚信、守时的好习惯呢?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做孩子的表率。有些父母认为,跟小孩子说话不必当真,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跟着学。父母以身作则是教育子女成功的保证。

孩子做事有时会心不在焉,父母对此要加以重视,及时纠正。拿破仑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有一次他请手下的几位将军用餐,时间到了,那几位将军却还没到,拿破仑便一个人大吃起来,等那些人来到后,他已经吃完了,拿破仑对他们说:“诸位,聚餐的时间过了,现在咱们开始讨论工作吧。”此举令那些人十分尴尬,以后再也不敢迟到了。

父母们不妨也学学拿破仑这一招。

教子箴言: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

社会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人们渐渐地“大方”起来,尤其是在对子女的培养方面,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有的家长认为:现在不是生活困难时期了,可不能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了。因此,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各位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管是困难时期还是物质丰富时期,勤俭节约都是一个人的美德,钱财不是用来挥霍的,资源不是用来浪费的。所以,父母们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古今中外,在这方面做出榜样的不乏其人。宋朝的史学家司马光,出生时,父亲已51岁,任河南光山县县令。他的父亲未因老来得子而溺爱他,而是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让他以俭为美,以俭为乐。后来,司马光身居高位,由于父亲的教诲,他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司马光不仅自己保持节俭的好习惯,还教育子女不要铺张浪费,不要被社会上的奢靡风气所感染。并举出若干品德高尚、有远见卓识的官员节俭的例子对子女进行教育。

德国人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令人吃惊,但在勤俭节约方面,无论年长年幼,都做得一丝不苟。据报载。一位中国留学生曾在德国同事家住过一段时间。有一次,这位留学生购物回家,他的德国同事见他提的是在商场用5分钱买的新购物袋,就提醒他说:“昨天你买的购物袋,不是可以反复用好多次吗?”

留学生随口回答:“反正也就5分钱。”……

德国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位留学生对五分钱表现出不值一提的态度,德国人的观念是:钱是劳动挣来的.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要乱花。那么,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呢?

1、“勤”与“俭”的再认识

法国的大仲马曾经说过:勤俭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勤与俭的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关系。勤而不俭,终生两手空空。人难免要生病或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可是由于平时不知道节俭,遇到困难时便无后撑之力。俭而不勤,注定一生清贫,生活质量自然很低。只有既勤且俭,勤于劳作,勤于创造财富,俭于持家,量入为出,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2、从小培养“勤”与“俭”的意识

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榜样。幼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往往会在成年后给人带来无限益处。

有一位母亲说:我女儿在两岁时,有一天,孩子吃包子,先吃了包子馅,然后趁大人不注意,把她不愿意吃的包子皮扔在垃圾筐里。我发现后,很生气,第一次狠狠地打了女儿一顿。打完后,我一边流泪,一边告诉孩子,不爱惜粮食是多么令人痛心,浪费其实也是一种犯罪,做人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尽管当时孩子并不完全理解我的心情,也不很明白浪费的严重后果,但是她从自己的所作所为引起我的强烈不满和十分痛苦的表情中,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刻下了“不能浪费”的意识,牢牢记住再也不能这样做了。

父母的勤俭习惯对孩子具有决定性影响,做父母的在这方面首先要做出榜样,让孩子有样板可循,比如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帮助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孩子看到父母工作的劳累和闲暇之余的辛苦劳作,孩子也会很体贴父母,为父母递上削好的水果;为父母拿过毛巾;为父母端来洗脚水;等等。孩子做这些事情不仅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了孩子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体会到生活中一切享用的物质来之不易,从心里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俭朴的必要。

3、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节约意识

(1)正确对待孩子的需要。人都是有需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满足他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要,是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物质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也不断发展,不仅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做父母的应该深入了解,并认真地进行分析。在物质方面,凡恰当的、合理的需要,可根据家庭经济条件予以适当的满足,但一般不超过社会上同龄孩子的物质水平。在膳食营养方面。一位家长的做法很是不错:“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这样的标准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益的。

每个月要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假如这个月要给孩子20元零花钱,那么每给孩子一次钱,都要“记录在案”,不能超支,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不能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

(2)从身边的小事讲节俭。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美德,家长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洗完手要随手关好水龙头;睡觉记得关灯;发现公共场合有浪费现象,应该做出适当的反应。带着孩子购物时,对孩子不合理的物质需求,家长要说服、劝导孩子不买;饭桌上,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不能让孩子每餐都有剩菜剩饭。

总之,勤劳节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孩子生存的必修课,也是孩子将来勤俭持家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教子箴言:

黄金无种子,惟生勤俭家。

——书摘

教育男孩充满爱心

爱心是我们人类脱离动物、走向高尚情操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和平生活的粘合剂。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灿烂的阳光,洋溢和谐之美,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如果觉得自己孤寂,或者觉得道路艰险,那就要静下心想一想,我向别人付出了自己的爱心了吗?我使别人快乐吗?只有自己向社会、向他人奉献了爱,自己才能得到爱的温暖,才能得到快乐。在送别人一束玫瑰的时刻,自己手中也留下了最持久的芳香。

而现在的很多男孩都缺少爱心,他们甚至残忍的对待小动物,对身边的人也,漠不关心。这样的男孩,我们怎么能期望他爱这个社会呢?看看下面这个近乎寓言的故事,可以作为教育孩子的素材:

有一天,上帝对一个教士说:“来,我带你去看看地狱。”他们进入一个房间,许多人正围着一只煮食的大锅坐着,眼睛直呆呆地望着大锅,又饿又失望。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汤匙,因为汤匙的柄太长,所以食物没法送到自己的口里。

“来,现在我带你去看看天堂。”上帝又带教士进入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跟上个房间的情景一模一样,也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锅坐着,他们的汤匙柄跟刚才那群人的一样长,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又吃又喝,有说有笑。

教士看完这个房间,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情景,这个房间的人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愁眉不展呢?”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房间的人都学会喂对方吗?”

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世人,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爱互助、积极奉献的美德。帮助人,最高兴的不是被帮助的人,而是自己。当看到一张忧虑的脸,在自己的努力下变成一张欢快的笑脸,心中便会倍加愉悦,因为这帮助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证明了自身的能力,也让你对生活,对事业充满信心。

奉献出爱心来帮助别人,实在是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有时付出的很少很少,得到的却是巨大而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耕作时,听到附近的泥沼里有哭声,于是他急忙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粪池里挣扎。弗莱明顾不得粪池的脏臭,把这个孩子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出来。

过了几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门前,从车里走下来一位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说是被救孩子的父亲。

“我要报答你,好心的人,你救了我孩子的生命。”绅士对农夫说。农夫回答道:“我不能因救你的孩子而接受报酬。”

正在这时,农夫的儿子走进茅屋,绅士问:“那是你的儿子吗?”

“是。”农夫很骄傲地回答。

绅士忽然有了一个好主意,他说:“我们来定个协议吧,让我带走你的儿子,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孩子像你一样善良,那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并荣获了诺贝尔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是谁救活他的呢?盘尼西林。那绅士是谁呢?他就是英国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弗莱明因为救了别人的孩子,而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终获得诺贝尔奖。而丘吉尔,则由于帮助别人的孩子受教育,而使自己的儿子在患病时幸运地战胜了病魔。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其实在奉献爱心帮助别人时,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有的时候恰恰是在帮助自己。

父母要努力培养自己孩子的爱心,把爱心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下面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有效方法:

1、树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思想。

思想指导行动,只有教育孩子树立起奉献爱心这种思想,才能使孩子积极地投入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行动中去。无可讳言,生活在21世纪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父母的宠爱,贪图享受安逸的思想在膨胀,而一些诸如奉献、服务的思想在逐渐退化,这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

有的孩子在现实中,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的、社会欠他的,却从来感觉不到别人为社会、为他所做的一切,更没有想过自己又给过别人和社会什么。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感恩之心,更不会想到要奉献出自己。

2、学会真诚地关心他人。

父母应当经常把下面这些道理讲给孩子听:只有真正关心他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心,才能赢得他人的注意、帮忙和合作。随时关心他人,希望为人所关心、所注意,乃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在得知被别人关心时,我们心中就会有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同样,别人也有这样的渴求。而且,我们越是关心他人,也越是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感动,自然他人也会更加地关心我们。

3、将爱心落实到行动上。

父母应告诉孩子,真正的爱心不仅体现在感情上,还体现在行动上。如果你有爱心,在朋友伤心时,你就不会只感到伤心,不只是哭泣,而是会去做点什么。爱心更应该是一种行动,应当通过双手来表现,而不仅仅是眼泪。可能你所做的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在他哭泣时递上一块毛巾,经常探望失落不如意的朋友,给他写封鼓励的信,打一个问候的电话,表明你在与他同行,在支持他……这些行为看似举手之劳,但对他人却是雪中送炭,是一种支持的力量。

所以,像所有其他的美德一样,爱心也需要付诸行动。

一个过分自私、吝啬的人肯定无法获得他人真诚的相待。家长应该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有一颗随时帮助别人的友善之心,这也是孩子获得真诚友谊的必备条件。

一天,一位女孩儿来找心理老师。她面带愁容对老师说:“我心里很苦恼.因为宿舍里的同学都在疏远我,而且好像还在背地里议论我,我心里好难受。”女孩说着说着,眼泪夺眶而出。老师和颜悦色地劝她冷静些,然后慢慢询问她遭人冷落的原因。

原来,她叫兰馨,和她同住一个宿舍的还有七个女生。刚开始,八个人关系还好,一次,一个舍友红着脸向兰馨借十元钱,兰馨担心她不还,就借故拒绝;有一位舍友担任班里的宣传委员,见兰馨美术不错,就请她帮忙出一期黑板报,可兰馨想,我又不是班干部,我才不干呢?班里有位同学患了重病,同学们踊跃为其捐款,兰馨不以为然,最后很不情愿地捐了一元钱。

后来,兰馨发现其他人开始疏远她,甚至有意躲着她。“有时,我因有事让她们帮我交作业,她们竞都借故推托。她们真是太过分了。”兰馨伤心地说。

兰馨的遭遇不是偶然发生的。她的一些行为体现出了她的自私、冷漠和封闭性,对别人的吝啬最终却将自己逼入了困境。这种情况应该说跟家长的教育与家庭影响是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教孩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都是自私的”这些信条的话,孩子的行为必然会表现出自私。要想帮助孩子更好地与同学交往,首先要改变孩子的思想认识,摒弃自私的观念。要让孩子明白,如果你帮助别人,在你需要时,别人也愿意帮助你。因此,在交往中,对别人的慷慨,就是对自己的慷慨;对别人的帮助就是对自己的帮助。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告诉孩子,帮助别人,会让人如沐春风,深深感受到你的热心与爱心;帮助别人,就像交往中的加速器,让人在感激你的同时,愈加信任你,从而与你的心贴得更近。帮助别人,既是热心、爱心的体现,也是交往中必备的技能。

父母应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不仅表现在救人于水火的大仁大义上,也表现在小恩小惠的点滴真情中。别人趔趄时你轻轻地搀扶一下,别人口干时你递去一杯热水,甚至邻桌同学不觉中掉落一支铅笔,而你弯腰拾起……事虽小,却体现了你对别人的关心和爱护。

“不以善小而不为”是帮助别人最基本的原则。对孩子说:“帮助别人,你不要期望对方受人点滴,报以涌泉,也不必担心别人恩将仇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和他一同笑过的人,他可能会忘掉;但和他一同哭过的人,他却永远不忘——因为他在危难时你来到他身边,他失意时你会给予他支持,你对别人的付出,就像感情投资,终将受益。”

教子箴言:

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

——雨果

男孩要负得起责任

责任心是一个男人的基本品质。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才能维护好一个家庭,能全心全意对待一份工作。是一个男人能够立足社会、担当重任的重要条件。孩子小时候所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如孩子自己要求独立吃饭,试穿衣服,手脏了自己洗等行为都是孩子责任心的表现。家长的责任是密切地关注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在他们尝试的过程中,培养其意识,增强其自信,逐步成为独立自主,对个人、社会负责的人。

孩子并不是天生具有责任心的,他们是在适宜的条件和精心的培养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而形成的。家庭是孩子责任心赖以滋长的土壤,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由于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孩子经常会犯一些错误,这毫不奇怪。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这样责怪孩子:“你怎么搞的?你怎么能这么做呢?可恶!”孩子挨了骂,就什么事也没有了,什么责任也不必承担,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父母则留下来作处理,又是道歉,又是赔偿。这样做,等于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

1929年7月4日,美国国庆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被禁止燃放的烟火炮,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一天下午,他走近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男孩带上了警车,去了警察局。警察尽管认识这个男孩和他的父亲,依然严肃地执行烟火禁令,判定这个男孩要交14.5美元的罚金。

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让人感慨的是,这位父亲当时没说太多的话,回到家后,他跟儿子说:“这件事是你惹出来的,你必须对这件事负责任。到了16岁后,你要通过打工来还我的钱。”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了我欠爸爸的那笔罚金。”显然,这件事让里根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像里根的父亲那样,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的责任,看起来似乎有点儿“残酷”和不近人情,其实这才是父亲深沉的爱。一般来说,当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最有利时机。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该让他承担责任,而不是由父母大包大揽。

1.从培养家庭责任心入手

家庭责任心主要是指能尊重其他家庭成员的权利,自愿承担家庭义务,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一个具有家庭责任心的儿童,不仅能在现时的家庭生活中扮演好家庭成员的角色,在未来的生活中也有能力组织好属于自己的家庭,他的一生不仅能享受到家庭生活的充实、快乐,同时,也能创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名成员,既应该享受其权利,当然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一两个小时,而美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三四个小时,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一旦走上社会,就很难有社会责任心。

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根源在于家长是否具有家庭责任感,还在于家长是否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如果你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或母亲,怎能对孩子进行责任心的教育呢?父亲与朋友玩麻将通宵达旦,不顾及对家人的干扰;母亲忙于在外应酬,家里一团糟,父母又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去埋怨孩子不愿回家呢?

在一个专制的大人王国里,也难以培养出有家庭责任感的孩子。因为家长对孩子控制得太死,管制得大多,使孩子没有机会就某件事做出负责的行为,孩子做事只是服从,听命于大人的意见,而我们强调的责任感并不是指你的孩子按照你告诉他的方式去行事,而是他能主动发现并自主地做出反应。

只有民主的家庭,才是家庭责任感生长的最佳环境。在这样的家庭里家长和孩子相互独立,并非各行其是,漠不关心,而是彼此尊重又相互关照,孩子受到重视,家长具有威信。在讨论家庭中的责任与分工之前,父母应该想一下自己是否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自己惯用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在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责任感之前。先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孩子的榜样。然后就有可能从抱怨孩子,转而反思自己。要想改变孩子,也应从改变自己开始。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创造或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关键是父母必须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的。通过赋予孩子责任,或感受他们行为的不良后果,才能让孩子养成责任心。

2.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

许多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不用去理会家里的大事小事,这些事都不用孩子操心。父母把孩子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孩子不知道在家里要承担责任,却只知道理直气壮地争取权利,这与父母只知道重视孩子,不知道重视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有关。

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都5岁多了,让他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总不能认真做完,不是虎头蛇尾,就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尤其是当外面稍有动静,他就会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平时玩的玩具、看的故事书丢了就让父母找,自己却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掉了,真拿他没办法。”其实,孩子缺乏责任心,与家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孩子从来不洗衣服、不刷碗,玩过的玩具随手乱放,洗脚水要让妈妈打好,上学时书包要让妈妈给背……孩子们就这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本来是他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全由家长代劳了,应该自己负的责任全都由家长承担了,难怪孩子们只知索取不懂得付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了!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就得要求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去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一些责任。比如对6岁以上的孩子,要求他收拾房子,自己叠被子,整理、修补自己的玩具和图书,收拾整齐自己用过的物品和玩具;另外,对学弹琴、绘画的孩子,父母要让孩子自己收拾琴谱、绘画工具等,养成独自保管整理用品的认真负责的习惯。

对孩子来说,自我负责是既具体又容易接受和做到的。一个孩子能学会自我负责,那他就一定会培养出责任心来。

3.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一些事情表现出没有责任感也是正常的,因为孩子经常不清楚有些事情做得不好会对他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可以适当地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受到后果的惩罚,他以后自然就会提高警惕,不敢马马虎虎、草率行事。有一则报道曾讲:美国一个小学生因破坏性行为受到停乘校车一星期的处罚,孩子只好每天起早步行上学。孩子的母亲虽然觉得孩子辛苦但也绝不用家里的汽车送他去上学,因为这位母亲懂得:“孩子就应该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这事发生在我们国家的小学生身上,很可能演变为两个结果,一是家长出面与学校交涉,要求学校宽大处理;二是家长自己开车送孩子上学。在这里就折射出两个国家两种不同的教育观。

当然我们提倡美国母亲的教育观,因为它能使孩子认识到,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规则、积极自律的观念和习惯。而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却是对孩子的溺爱,结果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责任心。

陈先生很会教育孩子,一次他的女儿忘记带作业本,打电话回来让爸爸给她送去。陈先生虽然心疼女儿,但他决意要让女儿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就跟女儿说。“没带作业本是你自己犯的错,自己要承担后果。”女儿下午回来时垂头丧气,陈先生知道老师批评她了。这时陈先生对女儿说:“挨了批评谁都会不高兴,但这对你今后有好处。爸爸教你一个方法,保证你以后再不会因为这种事被老师处罚了。”

女儿的表情立刻转阴为晴:“爸爸,快告诉我,是什么办法?”

于是陈先生就跟女儿说:“只要你每天睡觉前,对着记事本把明天要上的课本放进书包,然后在记事本上打勾;把作业本放到书包里,然后在记事本上把要完成的作业和写好的作业本打勾,看着你记事本上要做的事情统统都打勾了,说明你要做的都完成了,这样就不会发生忘记带东西的事情了。”

女儿自从采纳了爸爸的建议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忘记带作业本的情况了。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承担责任,很可能会导致他们的社会化进程的失败。因为他们很难形成社会的归属感,从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应让孩子从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要由自己负责,而我们的家长也要给予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4.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责任产生、发展的过程正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最佳时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没有灵丹妙药,但却有办法可行。给孩子独立做事去承担责任的机会,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一个人只有摆脱了依赖别人的心理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才能独立主动地承担责任。

当我们让孩子独立做事时,孩子们都会异常的兴奋,他们会小心翼翼地端碗拿筷,他们会认真地擦净桌椅。

一位妈妈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曾经给孩子5元钱,告诉孩子可以在超市里选一种他喜欢的东西。我看着他在不同的货架前穿行,不时地拿起某种商品仔细地看看,认真地询问商品的名称和口味,我知道他在比较、并进行权衡。终于,孩子拿定主意,拿着他喜欢的东西去收款台交钱了。我深知孩子在挑选东西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满足。

其实,孩子在独立完成某事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客观地认识事物,同时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并且逐渐意识到什么事情是他们能够把握的,什么事是他们左右不了的。

当孩子的自发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会增强自身的能力,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并学会去独自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尽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好。

5.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的态度

有些父母不太重视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当孩子遇到了难以解决的事情,父母就会替他们去做,结果,孩子缺乏奋发向上的愿望,缺乏做事认真的态度。要想让孩子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父母首先要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的态度。

李约翰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他的父亲老约翰是伦敦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一天晚上,小约翰正在看父亲给他买的书,这时父亲很严肃地对小李约翰说:“明天我要给一位病人做阑尾切除手术,你能上手术台帮我的忙吗?”

小李约翰说:“可以,我怎么帮你呢?”

“这很简单,你做我的助手,帮我递手术刀、钳子、缝合线等一些手术器械。”

“用刀?那病人会不会很疼?会流很多血吗?”小李约翰有点害怕地问父亲。

“做手术前要给病人注射麻醉药,病人不会感到疼,不过会流一些血。”

“流血会很可怕吗?”

父亲面带微笑地对儿子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勇敢地去面对,你明天敢上手术台帮忙吗?”

小李约翰想了想说:“没有问题,我可以帮你的忙。”

第二天小李约翰勇敢地登上手术台,协助父亲成功地完成了手术。第一次上手术台并坚持到最后,这使小李约翰感到很自豪,父亲对他的沉着表现很满意。

小李约翰的父亲注重培养儿子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不娇惯纵容他,并让他在各种活动中经受锻炼,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为李约翰后来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终身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缺乏责任心,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其抱怨,不如采取措施,教会孩子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负责。

6.父母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孩子的责任心需要父母言传身教从小培养。世界著名化学家、炸药的发明者艾尔弗德·诺贝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是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一次,诺贝尔问父亲:“炸药是伤人的可怕东西。为什么还要制造它?”老诺贝尔这样回答孩子说:“虽然炸药会伤人。但是我们要用炸药来开凿矿山,采集石头,修筑公路、铁路、水坝,为人民造福。”

听了父亲的话,诺贝尔接着说:“我长大了,也要制造炸药,用它造福人类。”

可见,父亲所具有的责任感极大地影响了诺贝尔以后的人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希望我的儿子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我自己就该首先成为那样的人。”同样,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首先家长就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教子箴言:

责任就像水、空气、食物一样重要。

——洪能翔

教导孩子孝敬父母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剩饭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此刻,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了家里最好的食物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父母养育之恩深如大海,因此,一个人将来长大成人后,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更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而对于这种习惯的培养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让孩子多学习身边尊重长辈、尊老爱老的优良行为并用于实践,如此日久天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们就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于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所以,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或许许多父母未曾想要孩子的回报,认为自己的爱是无私的,其实这并不是父母自私的表现。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让他们懂得敬重父母是做人的本分。

父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品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

父母给孩子过生日时应该有意识地提醒他们父母的生日是在什么时候。不知道关爱父母的孩子,将来也不会懂得去关心他人。要让孩子懂得,为父母过生日是愉快的,记住父母的生日是应该的。

2.让孩子敬爱父母

孝敬父母就是要敬爱父母,要听父母的教导,关心体贴父母,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在家做个好孩子。长大成人后,自觉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3.让孩子通过实际行动培养自己的孝心

比如: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多关心照料老人,与老人经常谈谈心、聊聊天,家中的事情事先告诉老人,征求一下老人的意见。如果家中没有老人,可以到敬老院关心、照料孤寡老人。总之,要避开某些不良行为的影响,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及实际行动来培养孝心。

4.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父母应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们负起责任来。遇有为难的事情,讲给孩子听,让他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就会在孩子身上扎根。训练自己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愁,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想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

5.制定规则,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

可以通过遵守一些家规让孩子学会孝敬。比如,吃东西时,要先拿给长辈;好吃的东西,要与老人一同分享;出门之前,同老人打招呼;当长辈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上前帮助;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要主动让座等。要明白,有些规则不仅是需要遵守的,而且是一种美德。当遵守了规则,能发自内心地尊敬长辈了,孩子就真正拥有了孝敬老人、尊重长辈的孝心了。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所以,孩子从小要养成这种好习惯,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品德卓越的人。

教子箴言: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

——(英)莎士比亚

帮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

一所学校为了锻炼孩子们,决定让孩子们当一回小管家,让孩子们帮助学校购买一些体育用品,学校希望他们能够买得又便宜又好。

其实他们掌握的钱都是经过计算的,除去买物品需要的钱,只要孩子们合理使用,用于坐车、喝水、吃饭都绰绰有余。

孩子们都觉得手中的钱好像很多,大部分孩子又对金钱的概念不强,所以很挥霍:有一组的孩子商量着要多去几个市场比较价格买便宜的篮球,但是就为了比较几十块的差价他们竟然坐出租车往返两个市场,结果等确定好买哪一家的商品后,他们发现剩下的钱在吃饭和坐公交车中只能选择其一了。另一组的孩子被要求买50副乒乓球拍,他们也很有想法,认为批发市场更便宜,不过因为比较远,已到了中午,孩子们决定先吃饭。附近有茶餐厅,不过孩子们却被美国牛排吸引了,一人买了一份。买乒乓球拍的时候预算不够了,为了完成任务只好买了30副,还有孩子挺惊奇地说:“乒乓球拍怎么那么贵!”

没有一个组完成任务。回到学校,老师们惊叹:这些孩子真不会花钱,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几十块的差价仍不够补偿他们的出租车费?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先为买东西留够预算再用剩下的钱吃饭?这些孩子为什么就一点理财的常识都没有呢?

对金钱缺少概念,这应该是现在的孩子的一个通病。

孩子对金钱没有概念首先是因为父母犯了错误:许多不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孩子只知道没有钱就向父母伸手,完全不知道父母的钱从何而来。这方面,相对贫困一点的家庭也许还好一点,因为他们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一些富裕家庭,孩子似乎总是在金钱方面被满足,于是得到了一个概念就是:钱是很容易得到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都应该让孩子知道,钱是父母工作挣来的,而且家里的经济条件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哪些东西是孩子可以享受的,哪些是不能享受的。

其次,孩子的物欲过强。现代人非常推崇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人们总爱渲染明星或富豪们奢华的生活,这些风气会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还不知道工作艰辛就已经开始向往奢华的生活。

最后,孩子不知道如何花钱。孩子们花钱没有计划,不知道哪些东西是必须买的,哪些是不太重要的,买东西没有轻重缓急的区别,不知道什么商品才是自己需要的,花了很多钱,却没花在需要的地方。

教育孩子把钱用在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上是每个家长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管为孩子花钱多少,都要用以下三条标准来衡量:是否高效益地使用金钱、财物,合理消费,用所当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形成和建立良好的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是否杜绝了奢侈浪费。

如何让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意识呢

1、教孩子认识各种货币的价值及其使用。家长从小就注意让孩子识别各种货币,让他们认识货币上的面值,告诉孩子钱是做什么用的,让孩子从小知道你是如何购买东西的。

2、让孩子知道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孩子都会有对钱的渴望,不过钱并不能换回所有的东西。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有快乐的心情等比钱更重要,当孩子正确认识了金钱以后,才不会功利地去追求金钱,而且更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充满感激和快乐。

3、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花钱。孩子的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给孩子零用钱并不是让孩子挥霍,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把钱花在有需要的地方。很多富豪家族都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零花钱记账,每一笔钱的去向都必须清清楚楚。普通家庭的父母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然后定期检查孩子的账本,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胡乱花钱、挥霍浪费的行为。

4、教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让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养成节俭的好品质。

5、教孩子懂得量入为出、珍惜物品。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花钱要看支付能力如何,并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

6、让孩子自己承担一部分花费。孩子有了一定积蓄后,除了生活的必需品家长资助他们购买,一些他们平时不需要花太多钱,不是很重要的支出让孩子自己去支付。

7、学会分享。体验到捐款和助人的喜悦,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和帮助别人,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微小积蓄捐赠一部分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和分享。

8、给孩子一些机会去赚钱。假期让孩子去打工,如果时间允许,孩子可以做一些兼职,只要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可以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一些收入,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钱支配,也可以令孩子更懂得珍惜。

教子箴言:

爱钱的人很难使自己不成为金钱的奴隶。多数人在有了钱之后,会时时刻刻位保存即有的和争取更多的钱而烦心。他的生意越大,得失越重,越难以找回海阔天空的心境。

——罗兰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