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活动中,谈话是人与人最基本的沟通形式。本篇我们来谈谈有关谈话的礼仪。
熟悉田大中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可什么人都和他谈得来,而且大家都喜欢他。如果深究起来,田大中的所长就是他在同别人谈话时,非常善于倾听。他总是面含微笑,神情专注地聆听着他人的一言一语,时不时只说一两句话,就能使对方在他的面前“感触颇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田大中的好朋友孟伟的口才要好得多,但是不论是老朋友还是一面之交的人都与孟伟“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是因为孟伟跟别人谈话时爱用一句“口头禅”:“真的?我怎么没有听说过?”正是这短短的一句话大大地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遂使没有多少熟人爱同孟伟在一块儿聊天。
这两位先生的一长一短,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之中学习和应用一些谈话的艺术,并非无足轻重。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在人际交往中,谈话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最重要的手段,又是讲究“听其言,观其行”的国人考察他人人品的标准之一。
从社交礼仪的角度来讲,如欲在谈话中获得成功,即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又给谈话中的另一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就必须“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始终如一地把克己敬人放在第一位。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有许多人在人际交往中是以谈吐取人的,对待一面之交的人尤其是这样。要想使自己的谈吐显得高贵动人,即作为“说的一方”在谈话中取得成功,应努力做到声音美、语言美和态度美。
第一,声音美。
一位诗人曾经写过:在人世之间,没有比悦耳动听的声音更中听的东西,也没有比尖锐刺耳的声音更难听的东西。他的话充分说明了声音美在谈话中的重要意义。
要做到声音美,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要尽可能地在谈话时调低音量。原则上,能够使交谈的另一方听清自己的意思即为适度,这样做会比粗声大气高嗓门说话显得悦耳得多。
其次,音调要尽可能地柔美自然。虽说一个人音调的优劣出自天赋,然而却也离不开后天的影响。声音嘶哑乏力或是尖锐刺耳,都与自我“放纵”有关。若经过科学训练,并注意随时调整,做到音调柔美并不太难。声音单调呆板当然不美,但拿腔拿调、过分追求所谓的抑扬顿挫,也会给人以华而不美的“作戏”的感觉。自然的音调才是美妙动听的,这一点必须认识到。
再次,发音要清晰易懂。发音不清晰,使人感到含糊难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齿不清。口齿不清的成因主要是说话人口吃、咬舌或是鼻音太重。口吃、咬舌者只要在讲话时不急不躁,长句短说,能慢则慢,就不会影响到发音的清晰度,而鼻音过重者存在的发音混浊的毛病也是可以自我治疗的。说话时鼻音过重,是因为用鼻腔说话。只要说话时克服紧张情绪,放松下腭,慢慢地张口说话,声音就会从鼻腔中改道而出了。
最后,发音的速度要不快不慢。发音速度过快,好像机枪扫射一样,会令人应接不暇,跟不上反应。发音速度过慢,如挤牙膏似的“嗯、嗯”、“啊、啊”,也会使人着急,甚至丧失谈下去的兴趣。因此,在谈话时,唯有使自己发音的速度适中,每分钟讲120个字左右,才最适宜。
第二,语言美。
人道是“语为人镜”,意即通过一个人谈话中所使用的语言这面“镜子”,就可以了解其阅历、教养和志趣。
在人际交往中所使用的谈话用语应以亲切、自然为第一要旨。所谓亲切,是要求说话时遣词造句及其表述方式应处处使人感到诚实、坦率、平等、和谐、轻松、愉快。这种朴实无华、推心置腹的作风,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且易于广结善缘。所谓自然,是要求在谈话时应尽量多使用一些明白晓畅的口语白话。这样做,既合乎人们的习惯,易于被理解、接受,还不会给人以卖弄做作之感。有人不明白这一点,或是有意要显得与众不同,喜欢将自己钟情的书面语言移花接木,生搬硬套到现实生活中,张口“不但,……而且……”,闭口“如果,……那么……”,只会使人生厌。
在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同交谈时,应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其中某些人听不懂的外文和方言土语。个别学生腔十足的小姐往往不分时间地点,动不动就甩出几句外文;老乡见老乡,虽不至于“两眼泪汪汪”,在一起“温习”几句家乡话,对不少人也是一种享受。而在社交场合,则最好不要这么作,除非在场的其他人对你使用的语言能够完全听得懂,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被你有意疏远的感受,有时甚至还会因为语言隔阂而产生误解与抵触情绪。
比方说,近几年上海人喜欢用否定来表示肯定,正话反说。他们说的“不要太潇洒”,实际上的意思是“好潇洒、好潇洒呀!”可这话不少外地人就听不懂,弄不好面对上海人用这句话进行的夸奖还会产生反感:“不让我太潇洒,难道只许你们上海人潇洒不成!”
要使自己交谈时所用的语言亲切、自然,绝不是要求我们为了单方面追求“生动”,而降格以求,大量地使用脏字、粗话、俚语和黑话。有人片面地认为,只要多使用一点儿上述各种不洁的语言,就能神奇地缩短和其他人的距离,而且还会显得自己“见多识广”。他们把10元、100元、1000元、10000元分别叫作“一张”、“一棵”、“一吨”、“一方”。或者以“盘儿亮”、“条儿挺”自诩,从不忌谈“哥儿们找姐儿们套磁”、“小蜜傍大款”之类。如此种种,这不过只能证明自己的格调不高。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每个人在谈话时免不了会不自觉地带出一两句自己的“口头禅”。有的“口头禅”不伤大雅,听多了充其量不过使人有点别扭罢了。可有的“口头禅”却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使自己的谈话对象产生错觉,或者被自己的语言所伤害。
例如,下述“口头禅”都是应当自觉地弃而不用的。
“知道不?”“你懂吗?你!”它们教训人的口气十分明显,而且还会令人觉得暗含轻视的意思。
“没什么了不起。”对谁都这么说的人是不是有点儿目空一切?
“是吗?”这是典型的“怀疑一切”的态度,会使谈话对象的自尊心深受伤害。
要做到语言美,除了谈话时的语言要亲切、自然之外,还应随时随地有意识地使用礼貌用语,这是文明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以敬人之心赢得尊重的基本方式。
感谢他人时,要认真地说一声“非常感谢!麻烦你了”,或是“你的帮助对我十分重要,我一定不会忘记”。
万不得已,需暂时离去或打断对方时,应当首先说明:“对不起,我去取一些饮料,马上回来。”或是“抱歉得很,我可不可以暂时打断您一下。”不要显得若无其事。
拒绝别人赠送的礼品或敬上的香烟、酒水时,不宜直言相告:“我不喜欢!”“我最讨厌这玩意了。”而应以“不,谢谢了。”作答。
有很多的时候,“请”字最能体现我们对他人的敬意。在交谈中,万不得已使用祈使句时,加上一个“请”,像“请稍候”、“请您再说一下”、“请用茶”等等,命令的口气就轻得多了,而且不会让人感到生硬刺耳。
要想谈话得以继续,并且产生较好的效果,适度地选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无疑会受益匪浅。幽默是一种文化素养,它是知识与阅历的集合。幽默的语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如能在谈话中适当地加以使用,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能够启人心智,吸引听众,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然而凡事都要有个限度,都要因人而宜。即使幽默的语言在谈话中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产生共鸣,但也不可以无限量地以之“狂轰滥炸”。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谈话也是如此,该严肃则要严肃,该轻松则要轻松,不能无原则地把它当作相声、小品大赛的赛场,一味地指望“幽他一默”。
幽默也有高下之别。犯贫、逗闷、拿人开涮之类绝非幽默之正宗。把一个跛脚的人称作“金鸡独立”,将一个胖子说成“浑身上下都是抛物线”,见到一个牙黄的人便问人家“是不是买不起牙膏”,可能也会博得某些人的庸俗一笑。但此种揭短的幽默伤人太深,只会使自己无意之间得罪了朋友。
第三,态度美。
态度美,在谈话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含义是指在谈话之中语气、语态、神色、动作、表情都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合乎规范,一心敬人。
谈话有赖于参与者的积极配合。有的人自恃口才出众,好为人师,一旦他到场,就把自己视为独一无二的主角,而把自己谈话的对象一律视为听众。这种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断然容不得别人开口。有些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伶牙俐齿和见多识广,总爱用夸张和教训人的语气说话,甚至不惜危言耸听,不顾他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的如此作派,给人的只是傲慢、自私、放肆的印象。别看他们到了哪儿都讲得最多,倒还不如一言不发。他们的过错,是不懂得在谈话中尊重别人。
任何有经验、有教养的人,只要张口与人交谈,都不会忽略应当引起谈话对象的谈话兴趣。称道对方,关怀对方,对对方所说的一切洗耳恭听,表示出浓厚的兴致,都可以提高对方的谈话兴趣。这就是所谓的双向沟通的具体体现: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爱听我所说的一切,我还会不把你当成知音吗?
在谈话之中,以适当的动作来加重语气是允许的,但也不是从头到尾一直手舞足蹈,使“舞台化”的倾向过于明显。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谈话的自始至终,都不允许做出某些明显的不尊重谈话对象的动作。揉眼睛、打哈欠、伸懒腰、搔头发、掏耳朵、修指甲、看钟表、玩弄手帕、整理服饰、活动腰身、翘起二郎腿后抱着膝盖儿直晃悠,等等,这些动作都会使人感到自己心不在焉,傲慢无理。
与男士相比,女士与人谈天说地的兴趣更大一些,而且也更容易向人倾诉自己的委屈、不幸和痛苦。跟知心朋友交流交流自己心中的小秘密,好似大哭一场或是拼命记日记、写信一样,都是宣泄感情的一种手段,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平衡。可是也不能不分对象,逢人诉苦,见人抱怨,一个主题不讲上一百遍誓不罢休,甚至整日愁眉苦脸,提不起情绪。与人交谈时,“但见蹙蛾眉,不知心恨谁?”不问则已,一问则痛哭失声,恩恩怨怨,悲悲戚戚。这种林黛玉式的人物写进《红楼梦》或是琼瑶的小说或许人见人爱,但在现实生活中是肯定不受欢迎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谈话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而不是为了让别人的痛若与忧伤破坏了自己的心情。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各位朋友,为了自己的形象和自己的朋友,让我们尽量在与人谈话时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吧!
有的人在谈话中得理不让人,没理也是有理,天生喜欢和别人抬杠。你说这件羊毛衫是花189元买的,他却说:“谁说的?明明是188元5角嘛。”你说李安所执导的《卧虎藏龙》令人赏心悦目,值得一看,他又会说:“我一见那女主角就烦,就凭她那样,《卧虎藏龙》就好不到什么地方去。”个别时候,这些人为了捍卫所谓“真理”与“尊严”,不惜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大伤和气。
还有的人不长眼色,不管什么事情都专好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什么是他不敢谈、不敢问的。不论是他人随口说出的一句话,还是个人隐私,他都敢于究根刨底,甚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怕揭开别人的伤疤。
这两种人待人的态度可谓殊途同归:既不知道尊重别人,也不知道尊重自己。有他们在场,谈话往往会不欢而散。
谈话的长度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它即指自己每次“发言”所用的时间的长短。从总体上讲,谈话宜短不宜长。通常自己讲一两分钟之后,就应相机把“讲坛”主动让于他人。要是碰上个别人“发言”过久,或是意欲发表个人的见解,应耐心静候他人讲话结束,千万不要挺身而出,打断别人的讲话。
听人家讲话,就要让人家把话讲完,这是做人的一种基本教养。除非有紧急事件发生,否则就不能在别人讲的正起劲的时候,突然打断他。假如打算对他的话加以补充,或与之探讨一番,首先要看看有无必要,其次要等到对方讲完话之后。无论如何不要抢着替人道出“结局”。
当谈话者超过三人,即多人交谈时,应不时地同其他的谈话对象都聊上几句,不要搞“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论远近亲疏,凭衣帽或印象取人,对有的人一见如故,谈个不休;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无言以对,不闻不问。这样的话,会使后者感到冷落,也会让其他的人觉得自己没有教养。不让任何人变成“局外人”,这很重要。
许多人一起聊天,难免有亲有疏,故此更应注意将其视为较为正式的场合,讲究以礼待人。不要在他人,特别是原来不太熟悉的人对某一问题谈兴正浓,意犹未尽之时,表现出自己感到对方肤浅、庸俗,或是转而谈起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有意引经据典,言必称子曰诗云,令人见笑,甚至让人感到“难受”。
参与多人交谈,一定要对其他人的“脸面”留有余地。尽可能地不要就无关紧要的“小是小非”问题抢白、挑剔别人,也没有必要为此与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作为一名有教养的人,此刻务必要保持风度,不要无理狡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或是极尽讽刺谩骂之能事,为了细枝末节而与人纠缠不休。试问,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占了上风,是得大还是失大呢?
自己在参与多人交谈时,应表现出对他人的谈话内容很感兴趣,而不必介意其他无关大局的地方,没有必要对他人浓重的乡音、读错的某字、记错的日期等等当面指正。不要在某人侃侃而谈之时,突然转身与他人窃窃私语,或是偷偷地凑到别人耳边小声说话。为了“风度”而摇头甩发,莫名其妙地暗笑,更是不当的行为,因为它们都有可能使说话的人产生误会。如果确有必要提醒某位谈话对象留意其松开的裙扣、下滑的袜口或是嘴角的饭粒,应待其讲完话而无他人在场之时,不然就有有意使人难堪的嫌疑。
遇到自己的熟人正在一起交谈,如欲加入,应先征得同意,问一下:“我能够有幸参加吗?”或“不打搅吧?”得到许可后,方可加入。加入之后,应甘当配角,不可自己一到,马上就要唱主角,而影响原交谈者的兴致。要是发现自己加入后,原交谈者提不起精神,说话吞吞吐吐,应及时退出,不要赖着不走,或偷偷“旁听”。
碰到有人希望加入自己的交谈,通常应来者不拒,对老熟人更应如此。要是确有私事,不宜由外人介入,应在“闯入者”介入时就婉言相告:“对不起,我们有点儿私事,想单独谈谈,我们一会儿再谈好吗?”
若同意他人加入了自己的谈话,就不要有意冷场,或是使用隐语、暗示,只说“半句话”。在谈话中长久地不言不语,不大可能被视为不善言辞,而是被当作对他人的谈话毫无兴趣,或是向在场的某人宣告其不受欢迎。这一态度理应避免。
一般来说,社交场合的谈话都属于自由交谈,而自由交谈的内容基本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不过谈话的内容事关谈话的成功,而且体现着交谈者的品位与格调,故不可以选择不合适的谈话内容,绝对不可以信口开河。
选择谈话的具体内容时,通常需要注重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要多谈一些谈话对象感兴趣的问题。跟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大妈讨论“飞碟”存在与否,还不如谈谈她的子女或小孙子;女孩子关心美容、时装;男孩子爱好运动、兵器,关心国家大事;就其感兴趣的问题谈下去,定会让谈话对象非常开心,主动合作。
其二,要多谈一些轻松愉快的问题。把快乐与人分享,把苦恼留给自己,这一做人的常识亦应在选择谈话内容时得到体现。要是总把自己的苦恼、不平挂在嘴边,把每次交谈都变成了“诉苦会”,有多少人真正爱听呢?
其三,要主动回避格调不高的问题。个别女士一扎堆,就爱对不在场的人说三道四:什么家长里短、人际纠葛、上司的好恶、同事的美丑、路人的衣饰、影星的绯闻、名人的功过,莫不敢言。这样关注别人的短长,是典型的缺乏教养和不务正业。此外,衰老、疾病、死亡、惨案、丑闻和色情故事谈起来既令人扫兴,也不吉利,同样应当回避。
不论自己在谈话时以什么问题“切入”,都应当气量大一些。如自己所谈的问题过专、过深、过偏,不被谈话对象所接受,没有产生良好的反响;或是“我”字用得太多,把自己的宠物阿猫、阿狗当成了谈话的中心,而使谈话对象面露厌倦或不快之意时;应马上就此“打住”,不要依旧“继续”。察言观色,注意反应,适可而止,才最聪明。
有人出面插话,或反驳自己时,应心平气和地与之讨论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不要恼羞成怒,恶语相加。发现个别人成心寻衅滋事,应以静制动,不与理睬。别人给你起了一个难听的“外号”,他头一次当面叫你,你若毫无反应,他可能会觉得自讨没趣,下不为例了。而你若用另一个更难听的“外号”回敬对方,没准此后你的这个“外号”就会跟你形影不离了。
在谈话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处于“说”的位置上。要使交谈的双方双向交流畅通无阻,就必须善于倾听他人的谈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社交圈中受大家欢迎的人,人人都爱与之交谈的人,并不仅仅在于他能说会道,而重要的是他会“听”。善于聆听的人,懂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道理,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博采众长,丰富自己,而且能够留给别人讲礼貌的良好印象。
我们在交谈之中要想真正做到洗耳恭听,仅仅对人抱有尊敬之心还不够,还必须把它落实在行动上,才不会南辕北辙。
在他人讲话时,我们应尽可能地以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以便与对方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所有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眼神是一种最丰富的,可以包罗万象的神情,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声音。在他人说话时,给予亲切慈祥或全神贯注的眼神,会使对方感受到无声的鼓励或赞许,因而可以自然而然地赢得其好感。而要是目光闪烁不定,或是可劲儿地东张西望,只会使说话者感受到侮辱和蔑视。
善于聆听的人,只会运用眼神关注谈话对象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学会用动作和声音来呼应、配合正在“发言”的人。此时此刻,没有比“听众”的积极反馈更能使其“受宠若惊”的东西了。
在说话者谈到要点,或是其观点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时,应适时、适量地点一点头,或是简洁地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比如说,可以在点头的同时发出一个“嗯”字,或者说一声:“对,是这样。”“没错!”“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儿。”“我也有这种感觉。”
但是,这样做切忌过分。要是把头点得像磕头虫磕头似的,会令人无所适从。而要急欲表态,一张嘴却又止不住,也会打断人家的思路。如自己的表态可能短不了,不妨待说话者说完再讲,届时只要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发言”中加上一句“正像你刚才所说的一样”,或是以肯定的语气引用、重复一下对方说话的要点,效果也不错。
最高明的“听众”,永远都是善于向别人请教的人。凡人都有“好为人师”的愿望,如与人交谈时,能向其请教一两个他擅长且不避讳的问题,一定会使其自尊心得到莫大的满足。向宇航专家请教一下外层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同国际问题专家讨论一下中美关系问题,对他们而言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可是向人请教绝不能避实就虚,强人所难。要是强求一位电脑专家发表对《哈里波特》这部小说的见解,与硬逼一名作家介绍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计算一样,可能会是赶鸭子上架,令人骑虎难下。
总之,在谈话之中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轰动效应,也不应只图自个儿痛快而出口伤人。
总之,我们作为“说的一方”时,需要善解人意;作为“听的一方”时,应当毋忘敬人之心。这些问题,都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