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终于言下开悟。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人生在世,最难的莫过于认清自己。
心本绝尘何用洗,
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
明镜高悬未照时。
--唐-龟山智真
万物皆有机缘
机遇往往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但机遇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这时就看你是否能够把握。不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希望会有更好的机会,更好的回报,着眼现在才是最真实的。世间有许多事情都出乎常人的逻辑,但也不是打破常规的高明之见,而是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荒唐之举。
一位佛教信徒不小心跌入水流湍急的河里。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相信佛祖一定会救他的。
这时,正好有人从岸边经过,但信徒心想:“我这么虔诚,佛祖一定会救我的。”于是没有大声呼救。
过了一会儿,河水把他冲到了河中心,他发现前面有一根浮木。但他仍然坚定地抱着这样的念头:“佛祖一定会救我的,我根本不用着急。”于是他照样在水中扑腾,一会儿浮一会儿沉,最后他被淹死了。
信徒死后,他的魂魄忿忿不平地问佛祖:“我是一位如此虔诚的佛教信徒,您为什么不救我呢?”
佛祖奇怪地问:“我还奇怪呢?我给了你两次机会,你为什么都没有抓住?”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多次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机会总是孰视无睹,总希望出现更好的机会,而把成功从手中放弃。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在辽阔的大海中,生活着许多生物。它们有的身躯庞大如船只,有的微小如丸石;有的寿命长如天地,有的寿命短如昼夜。
其中有一只海龟,住在幽暗的大海深处。它的寿命长得无法计算,但它的双眼却全都瞎了,看不见一丝光明。在漆黑的深海里,它生活在永无止境的黑暗中,每经过一百年,这只盲龟才有一次机会浮出海面,呼吸海面的和风。
浪涛汹涌的大海中,浮着一根长圆木,圆木的中间有一个和海龟头大小差不多的洞。很久以来,浮木就随着惊涛骇浪忽东忽西。而盲龟要凭借它的感觉,在茫茫的大海中,追逐浮木不定的方向。每当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的盲龟,只有使它尖尖的头恰巧顶住浮木小小的孔穴,把握住千载难逢的机缘,才能够重见光明,获得人身。
不知过了多少个一百年,盲龟一次次浮出水面,又一次次错过了浮木。终于有一次,盲龟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浪,寻找它那不可测度的未来。它游呀游呀,突然觉得头部好像触到了尖硬粗糙的东西。喔,原来这正是浮木!盲龟非常欣喜,拼命地追逐浮木,它用头部奋力一顶,希望能嵌入浮木的洞孔。眼看就要成功,忽然一阵巨浪打来,浮木随着水流从盲龟的身边滑去。千载难逢的机遇,就这样逝去了。
失望之极的盲龟,再一次跌入深暗的海底,重新等待绵绵无期的一个个百年。
潮来潮去,潮去潮来,一百年一百年的岁月更替流逝,盲龟依旧浮沉在洪流大海,找不到那根带给它幸运的浮木。
不知过了多少个一百年,当盲龟再度浮出水面,刚接触到清凉的海风时,突然一头嵌进了浮木的小洞。轰然一响,眼前霎时霞光万丈,盲龟终于脱离了旷古以来笨重的躯壳,变成一个俊秀的童子,睁开眼睛,笑看滚滚波浪。
许多人被利欲蒙蔽了心眼,就像盲龟一样在人世间漂流轮转。殊不知,我们能够保有人身,比盲龟每过百年浮出海面、遇到殊胜因缘能够嵌入浮孔还要稀有难得。因此,我们要认清自己,善待生命,做一个开眼的灵龟。
一只熊在溪边苦等了一天,终于捕到一条小鱼。
“我太小了根本不够你塞牙缝。放我回溪中吧,过几年我就长成一条大鱼,那时你再吃我才肥美也够你饱餐。”
“你知道我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壮肥胖吗?因为我不会为了一个大而无望的机会,而抛掉手上拥有的小利益。”
人多怀念着过去,期盼着将来而没有在过现在。能掌握目前拥有的真切地过着现在,才算是体会人生的人。
有一只狐狸看到一个葡萄园结满了果实,但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于是它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
“终于能够进来了!好吃!好吃极了!”狐狸穿过了栅栏,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吃得真过瘾,回去吧。”可它的肚子已经被食物撑得圆滚滚了,又钻不出去了,只好重施故技,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结果是出来了,但肚子不是跟进去时一样。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赤裸裸的诞生,又孑然而死去。人死之后遗留下善行才值得称颂,无人能带走自己一生经营的财富与盛名。
有个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说一通,但无德禅师却认为这个童子机智不凡,出言吐语,常有一些禅味。有一天,无德禅师对他道:“老僧每天很忙,没有时间经常跟你在这里辩论胡扯。现在和你再辩一次,假如你输,你就要买饼供养我;假如我输,我就买饼和你结缘。”
童子听后说道:“那就请师父先拿出钱来!”
无德禅师道:“最要紧是辩败才要钱,辩胜并不成问题。首先假定我老僧是一只公鸡。”
童子道:“我是小虫儿。”
无德禅师抓住机会说:“是的,你是小虫儿,你应该买饼给我这只大公鸡吃了!”
童子不认输,争论道:“不可以,师父!你要买饼给我才行,你是大公鸡,我是小虫儿,我见到你我可以飞走,因为师徒之间不可以争论的!那你不是输了吗?”
无德禅师抓住童子的手,引来许多民众,无德禅师说:“这个问题跟战争和政治相同,假如一般衙门不能判断,就必须请村民来裁决,这里有三百村民,其中不能说谁都没有拥护者。大家呀!请你们为老僧和童子判断一下吧,我们宾主之间谁有理?”
大众不能判断,于是无德禅师认真而庄严地说道:“必须是睁眼睛的禅师才能判断。”
过了三天,全寺的人才注意到,无德禅师悄悄的买饼送给那七岁的童子。
公鸡与虫儿,这一对老少禅者,他们之间,一定有许多幽默的趣事。
禅中,没有大小、长短、是非、好坏,当然禅中面也没有输赢,无德禅师开始就想赢那位七岁童子,但七岁童子自愿做一个弱者小虫儿,大公鸡伸嘴一啄,虫儿就是最可口的食物,但小虫儿可以飞走,寓意着师徒不可以争论,禅是不争论的世界,但禅也是一个规律有序的世界。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像,可店铺老板要价五千两纹银,分文不能少,看到佛如此钟爱它,便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五百两足够了。”众僧唏嘘不已:“那怎么可能啊!”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
“怎样普度呢?”众增不解地问。“让他忏悔。”佛笑着回答。
众憎更加疑惑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佛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下。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讲到四千五百两,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老板咬定四千两不放,又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钱已经低到了二百两。眼看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离去,一个比一个给得低,每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老板怨责自己太贪心。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五百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立即出手,高兴之余还赠送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着说:“欲念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
我有一布袋,
虚空无挂码。
展开遍十方,
入时观自在。
--偈语-布袋和尚
正字与反字
道在一切之上,就是佛。道在文字之上,在正反之上。凡事立文字说明,便把道框于文字之下,一置于文字之下,不再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有一个沙弥满怀疑虑地问无名禅师道:“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一个坏人,他已经失去了做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还要度他吗?”
禅师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着写的。
禅师问道:“这是什么?”
沙弥说,“这是一个字,只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不算!”沙弥坚定地回答。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沙弥立刻改口道。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
小沙弥怔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禅师和蔼地说:“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的,主要是你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别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
禅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重要的是你必须能够认识人的本性。这样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可长出清净莲华,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善恶是法,非善恶”。从本性上看,没有一个人不可度啊!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行赶路。”
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去干大买卖!”
那男子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恳切,那么虔诚。
禅师看他这样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想要吗?”
“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和尚为师。后来居然成为一名著名的禅僧。
艳冶随朝露,
馨香还晚风。
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唐-法眼文益
心无外物
本来面目的心,不会再随外界变化而动。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抑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国师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卧轮禅师自认已经开悟,为此曾作了一首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慧能禅师听到这首偈后,对徒弟说:“这首偈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如果依据这首偈来修行,就死掉了。对境心不起,认为这是功夫好,是错误的。我们修道成佛是成活佛绝不是死在那里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成什么佛呢?那样不能起作用不能度生,一点价值都没有。”
于是,六祖也作了个偈子:“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怎么长?”
徒弟请禅师开示。
六祖禅师说:“所谓有伎俩,即是有功夫,心有所住,不空荡,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思想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假如断除了思想,像一块木头、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呢?凡事一念不生,同样也不能起作用,所以我说‘对境心数起’。譬如我们说法,也要起心,也要动念呵!听法也不能不起心动念。虽起心动念而不着,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菩提是妙明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即使修成果地佛,也没增加一分怎么会有所增长呢?”
徒弟们纷纷点头称是。
小和尚走到慧能大师面前,问了一个问题:“师父,为什么东西总是很容易便弄乱了呢?”
慧能大师便问道:“徒儿,你这个‘乱’字是什么意思?”
小和尚说道:“你知道吗,那是指没有摆整齐。看看我的寝室,东西都没在一定的位置,这不叫作乱叫什么?昨天晚上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它重新摆整齐,可是就没法保持很久,所以我说东西很容易便弄乱了。”
慧能大师听完就告诉徒弟说:“什么叫做整齐,你摆给我看看。”
于是,小和尚便开始动手整理,把屋里的东西都归定位,然后说道:“请看,现在它不是整齐了吗?可是它没法保持多久。”
慧能大师又再问徒弟:“如果我把你的床往这里移动一两寸,你觉得怎么样呢?”
小和尚回答说:“不好,这么做两边就不对称了,最好让两侧的空余地面一样多。”
随后,慧能大师又问道:“如果我把你的脸盆从这儿移到那儿呢?”
“那又把地面的布局弄乱了。”小和尚回答道。
“如果我把茶几上这本书打开呢?”慧能大师继续问道。
“那也叫做乱。”小和尚再回答道。
慧能大师这时微笑着对小和尚说道:“徒儿,不是东西很容易弄乱,而是你心里对于乱的定义太多了,但对于整齐的定义却只有一个。”
每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秩序感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因此假如你过于苛求生活中的事情,那么也就会经常感到挫折和无助,从而会无端地生出太多的烦恼。
菩萨未曾染著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不住一切诸三昧,
所有功德悉迥向。
--《华严经卷四十》
海纳百川
宽恕别人的错误往往能拯救他的灵魂。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是一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与人交往的时候,时刻都不要忘记你的礼节与教养,因为它既可以带你升入天堂,也可以带你进入地狱。
白隐过着平静随和的生活,人们都说他为人纯洁,心地善良。
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
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呕”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有一次白隐禅师家附近的一个女孩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了。她的父母知道这个事情后非常生气,逼着让她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并且发誓要严惩那个不知羞耻的人。那个女孩死活也不肯说,在父母的逼迫下,她承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那个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烧,前去找白隐理论:“平日里以为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没想到你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来!既然做了,就出来承认,收留自己的孩子。”白隐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然后就答应收留那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白隐负责照顾他。他从邻居那里得到了牛奶、食物和一切孩子所需要的东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那个孩子,不管别人用怎样的眼光来看他。邻居都尽全力来帮助他,但没有一个人相信白隐是那样的人,尽管如此,闲言碎语是少不了的。
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那个孩子的妈妈因为无法忍耐相思孩子的苦痛,便将真情告诉了她的父母亲:原来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他们相爱已经有很多年了,因为害怕父母不承认这个女婿,所以才做出那样的事来。事情发生后,女孩因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说出来,就欺骗她的父母说那个孩子的父亲是白隐。女孩的父母知道真相后痛斥自己女儿不该说这样毁人名声的假话,然后立刻去找白隐,并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求他的宽恕,然后要求把孩子带回去。
白隐把孩子送还给他们说:“是这样的吗?”
白隐禅师还是只有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对于这一年来蒙受的不白之冤,还有照顾孩子所受的艰辛他只字不提。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慧可
了却万千烦恼
保持自己的平常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平时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心态总不会由自己掌控,而是时常被他人所摆布,因此我们就会失去自我。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
“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拿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追求事业的时候,留一些空间,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有一颗平常心,拥有一副强健的身体。
白云守端禅师在杨歧方会禅师的座下参禅,很长时间都无法开悟,杨歧很久都找不到入手处。有一天杨歧方会禅师找到一个机会,在庙前的广场上和守端禅师闲谈。
杨歧问:“你可记得师父是怎么开悟的吗?”
白云守端回答:“师父是因为那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了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歧听完以后,故意发出嘲弄的笑声,留下白云守端愣在那里,他心想:难道我说得不对吗?有什么地方说漏了吗?为什么老师耻笑我呢?
白云守端对方会禅师的笑声一直念念不忘,几天来,饭也无心吃,睡梦中也常被方会禅师的笑声惊醒。他忍受不了,于是前往文室请求老师明示。
杨岐听他诉说了几天来的苦恼,开导他:“你看过庙前广场上表演猴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博取观众的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欢喜,反而不思饭食,梦寐难安。像你对外境这么认真的人,比一个表演猴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无心无相的禅法呢?”
实际上,我们有的时候真的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了,而没有踏踏实实地从内心修好自己,没有从内心肯定自己,而是将心思放在外面了。修行是这样,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当悟达禅师还是一个云水僧时,有一天途经京师,看到一位西域异僧身患恶疾,无人理睬,于是就为他擦洗敷药,细心地照顾他。病僧痊愈后,对悟达禅师说:“将来如果有什么灾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面找我!”
多年后,悟达禅师的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其德风,特封悟达禅师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这时,悟达禅师自觉尊荣,也渐渐起了傲慢之心。一日,悟达禅师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悟达禅师遍寻群医,都无法医治,束手无策之时,忽然想起昔日西域异僧的话,于是就依约来到九陇山,找到西域异僧并道明来意。西域异僧胸有成竹地指着松旁的溪水说:“不用担心,用这清泉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达禅师正要掬水洗涤疮口,人面疮竟然开口说道:“慢着!你知道为什么你的膝上会长这个疮吗?西汉史书上袁盎杀晁错的事情你知道吧?你就是袁盎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以来,轮回流转,我一直在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为僧,清净戒行,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下手。直到最近你因为集朝野礼敬于一身,起了傲慢之心,有失道行,我才能附在你身上。今日蒙迦诺加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报。”
悟达禅师听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一阵剧痛,昏了过去。当他醒过来的时候,膝上的人面疮已经消失不见,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
轻慢他人,骄纵自我,这是人性中深藏难除的劣性,一旦产生这样的心境,那就会产生伤人不利己的心态。如此看来,难得有朋友在你身边,而你伤害了的人,却会伺机而动。
保持一颗平常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在江边码头,一个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推向江里,准备载客渡江。
有一位居士在江边散步,看到这一切若有所思。这时刚好有一位禅师路过,居士于是快步向前,作礼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夫将船推入江时,将江滩上的螃蟹、虾、螺等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 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既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夫的罪过!”
居士不解地问道:“乘客和船夫都没有罪过,那么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两眼圆睁,大声道:“那是你的罪过!”
佛教虽然讲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的立场,真理不能说破,事相有时也不能说破。船夫为了生活赚钱,乘客为了事务搭船,虾蟹为了藏身被压,这是谁的罪过?“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这位居士无中生有,妄自分别,难怪禅师要毫不客气地喝斥他“这是你的罪过!”了。
读了上面这个故事,不禁想起了著名禅师赵州和南泉的一段经典对话:
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
南泉回答道:“平常心是道。”
赵州又问:“道可以衡量、判断吗?”
南泉说:“这样一考虑就背离了道了。”
赵州反问道:“如果不这样思考,如何知道已经达到了道的境界?”
南泉说:“道不是知不知的问题--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正达到了不疑之道,那境界犹如太虚,廓然虚豁,怎么能够可以轻易地断定善恶呢?”
听了南泉的回答,赵州觉得自己瞬间领悟了禅宗的真谛。
南泉所说的“无记”是一句佛教术语,指不能断定为善还是为恶,是有碍于修习佛道的一种情形。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是理性崩溃的时代,善恶的标准变得混乱不堪,但很多现代人最热衷的一件事依旧是评判善恶,并被混乱的善恶标准所左右--明明是出于一个自私、狭隘、愚蠢的目的,这些人却总能根据自己界定的善恶标准为自己找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
终日看山不厌山,
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
山水空流山自闲。
--宋-王安石
象义之辩
古有“仓颉造字”,文字只是辅助人们理解万物的工具与手段,如果只知记忆与诵读而不求甚解,那么永远也不会参透文字背后的奥义,真正的领悟要靠心。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
慧能倾身仔细一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你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
慧能就把刚才那个人朗读的部分,为他作了详细的解释:“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火烬将熄,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接着,那个人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感觉到十分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在想去的地方自由驰骋。”
那个人终于有所领悟。
一位禅师把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然后他对弟子说:“现在说说你们对这句诗的理解吧!为什么‘不淋一人’呢?”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肯定是因为那个没淋雨的人穿着雨衣。”
禅师没有作任何的点评,对另外一个弟子说:“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的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两个人走在雨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这实在是太奇怪了。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一边下雨另一边没下雨,所以两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
禅师微笑着仍然不作任何的点评。
第三个弟子说:“你们两个的原因都太牵强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居然把它说得那么复杂。其实有一个人没有淋雨是因为他走在屋檐下,下雨的时候屋檐下怎么会有雨呢?”他得意洋洋,认为禅师一定会赞赏他,可是禅师并没有赞赏他。
过了一会儿,禅师微笑着对他的三个弟子说:“今天我把你们叫来给你们出了这个题目,你们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我满意的。你们跟在我的身边,每天参悟佛法,可是总也没有进展。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三个弟子互相看着,惭愧地低下了头。
禅师紧接着说:“你们都没有进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钻牛角尖。就拿今天给你们出的这个题目来说吧,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所以才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一位禅师的门下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个小和尚的名字叫“恶者”。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他想让师傅给他起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字,而师傅让他自己到外边找一个吉利的名字。小和尚非常高兴,走街串巷地去找好名字。
一次,小和尚看见一群人正在为一个死者送葬,于是,他走上前去问道:“请问,死者叫什么名字?”送丧的人说,叫“有命”。他一听,摇摇头,不无痛惜地说:“名字叫有命,为何却没了命呢?”送丧的人冷笑一声,说道:“名字只是一种符号,人都难免一死,怎见得叫有命就不会死了?你这小和尚也真糊涂。” 小和尚边想边往前走,一会儿,他来到了一个富家大户的门前,看见主人正在用皮鞭抽打一个女仆。小和尚见女仆非常可怜,就上前问主人道:“你为何这般打她?”主人气愤地说:“她欠了我的钱不还,难道我还不该打她?”小和尚又问:“请问这女仆叫什么名字?”主人答说“宝玉”。小和尚一听,惊叹道:“宝玉这名字多吉利,怎么没钱还债,并且还要挨打呢?”主人听了,讥笑道:“叫宝玉又怎么了,她还不是一个女仆?名字只是一个符号罢了,与有没有钱有什么关系?”小和尚一听,觉得有理,就决定不再找名字了,开始向寺庙的方向走。
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一个迷路的人,他问那人的名字,那人说叫“指南”。小和尚很好奇,就问他:“你既然叫指南,为什么还会迷路呢?”迷路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名字只不过是个符号而已,叫指南难道我就不会迷路了吗?”小和尚无言以对。
最后,他回到了寺里,来到了师傅的身边。师傅问他是否找到了满意的名字,小和尚懊悔地说:“我不再找了,我还是叫原来的名字吧,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
洞山禅师行脚来到一座寺院,看到一个禅僧正对大家说法。禅僧并不引经据典,而是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 洞山禅师听后,走上前便问道:“我不问佛界和道界,只问刚才在这里说佛界道界的是什么人?”
那位说法的人,在本寺是首座大师,人们叫他初首座。初首座听到洞山禅师如此问却默然不语。
洞山禅师不肯放过他,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快回答呢?”
初首座不甘示弱,答道:“快了就无所得。”
洞山不以为然反驳道:“你说都没说,还谈什么快了就无所得?”
初首座又默然。
洞山禅师这才知道遇到了对手,因此就温和地说道:“佛和道都只是名词而已,我问你的,你为什么不引证教义来说呢?”
初首座好像遇到了好的反驳机会,迫不及待地问道:“教义是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拍掌大笑回答道:“得意忘言!”
禅者的对话名为机锋,有时听起来好像牛头不对马嘴,但当事双方却心知肚明。洞山禅师要初首座快说,初首座却以沉默相对;初首座反问洞山教义怎么说洞山禅师回答“得意忘言”。忘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禅啊!
大千一粟未为宽,
打破娘生赤肉团;
万法本闲人自闲,
更从何处觅心安。
--民国-八指头陀
度人先度己
在这个世界中,很小的善,可以拯救众多的生命;很小的恶,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一日,佛祖闲来无事从地狱之井向下望去。只见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脸上显出无比痛苦的表情。
此时一个强盗看到了慈悲的佛祖,马上祈求佛祖救他。佛祖知道这个人生前是个无恶不作的大盗,他抢劫他人财物,任意屠杀生灵。但是,他也不是一次善事都没做过。有一次他走路的时候,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突然心存善念。移开了脚步,放过了那只小蜘蛛,这成了他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想到这里,佛祖认为他还有一丝善心,于是决定用那只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
佛祖从井口垂下去一根蜘蛛丝,大盗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抓住了那根蜘蛛丝,然后用尽全力向上爬。可是其他在井中接受煎熬的人看到这样的机会都蜂拥着抓住了那根蜘蛛丝,无论大盗怎么恶言相骂,他们就是不肯松开双手。
蜘蛛丝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大盗因为担心蜘蛛丝太细不能承受这么多人的重量,从而将自己脱离苦海的唯一希望毁坏,于是便用刀将自己身下的蜘蛛丝砍断了。结果,蜘蛛丝突然消失了。所有的人又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善恶,在世间法讲,做好事名曰善,做坏事名曰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因果,历然俱在,在事相说,一点不虚。但在本性上讲,善恶之名都不立,若能不思善不思恶,即名见性(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所谓“罪恶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空”。行善是枷锁,作恶名禅定,这不怪禅师颠倒,在真理上讲,作福行善,一味执着人天福报,岂非为枷锁所囚?作恶为非,虽要恶道流转,但本性仍是如此。故峻极禅师兴大慈悲,发此高论,乃要吾人莫为善恶所迷。应该知道,为善上生时,就一味执著有为法,以为是究竟解脱,这就错了;作恶下堕时,就心灰意冷,以为人生无望,这也是错的。实则“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也。
大盗连最后的一点怜悯都没有了,佛祖怎么会救他呢?我们再来看看残梦禅师的一则故事。
有一天晚上,残梦禅师正在方丈室读书时,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可能是个小贼,于是就叫侍者道:“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他的弟子走到邻室,大声地说道:“喂!不要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了!”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走了。
残梦禅师以责备的语气对弟子说道:“你怎么可以大声吼叫?一定是你声音太大,把他吓着了,可怜钱也没有拿到就跑走;这么冷的天气,他可能还没有吃过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
弟子没法儿,只得奉师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的小偷。
还有一位名叫安养禅尼的,一天夜半睡觉时,小偷潜进来偷窃,把她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有办法,只好以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惊慌之间,被负责巡逻的弟子撞见了,仓皇中将偷到手的棉被遗留在地下。徒弟们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房间。
此时,安养禅尼身上正盖着纸张,缩着身子在打哆嗦。她看到弟子送回的棉被说道:“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远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特地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尼忏悔,并因此皈依,从此改邪归正。
俗话说的好:“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唯有真正宽恕别人,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
从前,圆音寺的横梁上有个蜘蛛有了佛性。
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对蜘蛛说:“我来问你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想了想,回答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头离开了。”
过了一千年,佛祖又来了,对蜘蛛说:“那个问题你有更深的认识吗?”
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晶莹透亮的甘露,顿生喜爱之情。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