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
项羽错过多少机会

说起西汉王朝开国战争时代,哪一个人物在今天的知名度最高,答案恐怕并非胜利者汉高祖刘邦,而是他的死对头——西楚霸王项羽。

千百年来,世人对项羽传奇的演绎,民间戏曲自不必说,各类文学作品满天飞,一曲《霸王别姬》更是从古唱到今,力拔山兮的武勇,缠绵悱恻的爱情,让多少代观者怆然泪下。戏文里唱,电视剧来来回回拍,电影前前后后拿了一圈奖。时代变,年头变,流行时尚变,项羽的知名度却是千年不变,甚至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里水涨船高。一句话:这是一个深受世人喜爱的人。

为什么喜爱,理由自然很多。比如他虽然狠,但是够爽直,是条血性汉子。又比如他虽然事业失败,但是用情专一,爱情感天动地,一生得遇虞姬,夫复何求?缠绵悱恻的爱情,给后世增添了几多趣味的谈资。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比较冤:身为正宗楚国名门后裔,手握彼时中国最强大的江东军团,连横扫六合的秦军都败在他的手中,一度雄霸天下谁与争锋,最终却败于区区刘邦,落得乌江边横刀自刎的悲壮结局。惋惜如项羽,怆然如项羽,千载之下,又怎能不叫后人叹息连连?

而事实上,在项羽的人生道路上,他本来有无数次机会,不但可以一举鼎定天下,将野心勃勃的对头刘邦掐死在摇篮里,更可能建立一个雄踞东亚大陆的“大楚帝国”,然而他就像一个胸有大志却不知珍惜的富二代子弟,一次次挥霍了上天赐予的机会。最后的悲情,固然可叹,却也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且让我们从头到尾看一看,项羽,究竟错失了哪些机会。

说项羽的人生,不得不先说秦王朝的灭亡。

二世而亡,国祚仅延续了十五年的秦王朝,公认的亡国丧钟,是公元前209年发生在安徽宿州东南的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然后群雄四起,先是魏国宗室后裔魏咎在魏国故地复国,接着齐国王室田儋、田荣兄弟在山东复国,赵国后裔赵歇在张耳、陈余的拥戴下在赵地复国。一时间天下大乱,秦帝国统治摇摇欲坠,几十万人马在中原大地群雄逐鹿。可最终到底是谁,“逐”到那只“鹿”——天下呢?

折腾了没多久,“群雄”就露馅了。陈胜、吴广动静最大,一度扩张到几十万人,可到底是农民起义,战斗力低不说,更无长远眼光,所过之处尽是破坏烧杀,全无政治方略。他们的国号叫“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借着战国时期楚国的牌子扩充实力。此举开始奏效,陈胜的军队一度打到函谷关,险些端了秦帝国的老窝。可打了几个胜仗,“张楚”的部将们就开始忙着称王了。他的部下纷纷自立,特别是其中原属六国的贵族们,纷纷借机摆脱陈胜自立,重新恢复王号。结果,陈胜的主力军队周文部攻打函谷关失败,反而被秦将章邯重创,声势浩大的张楚政权立刻分崩离析,各地部下们纷纷和他划清界限,拒绝援救。到了第二年十二月,章邯又率军攻克“张楚”的首府陈县,陈胜遭部下庄贾杀害。一度轰轰烈烈的张楚政权,说到底不过是盗版的楚国,最终不成气候。

而在这个时候,“正版”的楚国诞生了——公元前209年九月,原楚国大将项燕之后项梁杀苏州太守,得苏州子弟兵八千,继而誓师渡江,公元前208年,拥立楚国宗室熊心为帝,号称楚怀王,战国时代秦国最顽强的对手——楚国复国了。

楚国复国以前,中原大地早就打成了一锅粥。陈胜、吴广先闹,接着六国宗室都进来凑热闹,这些“群雄”本身实在不成气候。陈胜自不必说,从开始到最后,只是农民起义。至于魏国、齐国、赵国,更是难成气候——秦始皇在位时期,对六国宗室采取了极其残暴的打压政策,六国的大户皆遭削弱,十年的暴政,修长城、东巡,导致北方生产破坏严重,人民流离失所,经济疲敝凋零。外加这几位“王室之后”大多在恢复了故国的领土后,立刻关起门来称王,全无逐鹿天下的雄心。北方各路豪杰,最多是给秦帝国制造点儿麻烦。陈胜、吴广被平定后,秦帝国集中兵力,对北方诸侯各个击破,平定天下,貌似是早晚的事——直到楚国复国。

有了楚国,事情就不一样了。事实上,在秦末的乱象中,能够终结秦王朝命运的,唯有楚国;具备一统天下实力的,更只有楚国。论原因,众所周知,秦国灭六国时期,楚国的抵抗是最为激烈的,楚国王室的命运也是最悲惨的,世人的同情自不必说,楚国遗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也是最强烈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在秦帝国对中原诸国后人的残暴压制下,楚国的实力却是保全最多的。这倒不是因为秦王朝心善,而是因为楚人地处长江流域,秦王朝有些鞭长莫及。秦始皇晚年的暴政,造成中原农民大量逃亡。为逃避苛政、兵役、赋税,大量原居于山东、河南、河北地区的百姓,纷纷避难到长江流域,这里天高皇帝远,尚能安居乐业。到了秦二世胡亥在位时期,楚地的人口、经济力量,都足以与秦王朝抗争。当然,最大的本钱还是人——楚国宗室项家。

项家,即项羽的家族。这个家族不简单,有人说他们是楚国的直系皇室,因被封在项地,因此改姓项。也有人说他们是楚国的贵族,武将世家。但无论是哪种说法,这个家族在楚国历史上一直很显赫,世世代代英杰辈出。秦始皇灭六国的战争里,给了天下无敌的秦军最沉重打击的,就是楚国大将项燕。二十万秦军被他打得灰飞烟灭,最后秦将王翦以六十万重兵南下,采取长期相持的战术,依靠秦国强大的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最终拖垮了项燕的百万楚军,楚国因此灭亡,项燕也在秦军的最后一击中壮烈殉国。但此战秦国也损失惨重,而功败垂成的项燕,虽是楚国灭亡的“罪人”,但他悲壮的抵抗,长期以来深得六国遗民的敬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扯旗造反的时候,虽敢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却还要借项燕的名义,打着“楚”的名号。而就在不久之后,背负着祖先光荣与仇恨的项家子孙们,也开始了他们壮怀激烈的复仇行动——楚国复国。

复国的主角,就是项燕的儿子和孙子——项梁、项羽叔侄。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遭到秦帝国残酷的压制。项羽出生在江苏宿迁,幼年时全家遭到秦王朝的搜杀,不得已避难到江南苏州地区。这里是楚国的旧地,也是楚国遗民的聚居地,秦帝国虽在此地设有官署,却一时难以节制。天高皇帝远,凭借显赫家世的号召力和两代武勇的英杰,项氏家族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一方豪雄。至于项羽本人,史家记录比较多的,是他少年时的武勇。他父亲早逝,自幼被叔叔项梁带大。项梁先让他学书法,学了不久就厌了;又让他学兵法,学了不多久也厌倦了。唯独武功练得勤,少年时代即孔武有力,又加天生神力,很快成了一方英杰,却也埋下了他最后的悲剧命运:武功固然能名噪一时,但是一个经常厌倦的人,最终也会被命运所厌倦。

大泽乡起义后,项家也随即行动,于公元前209年九月发难,杀死秦帝国派驻江南的会稽太守殷通,一举占有江南大地。这次行动由项羽的叔父项梁发动,二十四岁的项羽参与,斩杀殷通数百守卫,立下初出江湖第一功。而后他们拥立熊心为帝,重建楚国。随后挥师北上,争锋天下。初战极为顺利,一直打到山东定陶地区。这时期,项羽也从叔叔身边的偏将,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一路担当开路先锋,势如破竹。特别是雍丘之战中,他率先冲锋,击杀秦将李由,将秦军打得大溃,立下头功。但到了定陶,楚军却第一次碰上了对头——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秦将章邯。这个文官出身的儒将,是大秦帝国最后一员将星。定陶之战,章邯故伎重演,以稳守战术拖垮楚军,集中优势兵力发动袭击,将项梁统帅的主力军打得全军覆没,项梁本人也在战斗中身亡。历史的命运再次走到了一个分叉口:这时候北方的抗秦形势糟得不能再糟,先前扯旗复国的齐王田儋被章邯灭掉了,魏王魏咎也被平定了,原本轰轰烈烈的北方“六国复国运动”,只剩下赵国赵歇一系,被围困在巨鹿城苟延残喘。而项梁北进的楚军,也被打得全军覆没,项家的战将们在这场战斗中死伤殆尽。章邯随即挥师北向,六十万大军将巨鹿城团团围困,一旦巨鹿城破,北方的六国反秦势力就将彻底灰飞烟灭。而据守江南的楚国,也势必不能独存,这是一场唇亡齿寒的战争。

“唇亡”在即,“齿”们的表现却很令人心寒。这时候被围困在巨鹿的赵国,北面面临秦国从河套调回的北方边军打击;黄河南面更驻扎着章邯的几十万虎狼之师。齐国被灭后,即任的田荣被吓破了胆,率军缩在鲁东地区自保。赵将陈余等人率大军救援,但见到秦军兵威之后,尽皆退缩不前。偏偏楚国内部也窝里斗。项梁死后,被拥立的楚怀王企图趁机夺权,他一面重用非项家一脉的刘邦,给予他独立的统兵大权,命他西进击秦,牵制秦军行动。另一面派亲信宋义做主将,统领天下援军。而项羽只是宋义的副将,就这样,项家只手遮天的大权,被楚怀王夺了回来。

所以,一直到公元前207年九月,楚国才正式组织了援军,一路由刘邦率领,向西攻打秦国的老巢函谷关。函谷关地势险要,虽然秦国主力尽出,刘邦的十万人要想攻克,也并非易事。战局的关键点还在巨鹿,如果不能解除巨鹿的围困,消灭秦军四十万主力,那么刘邦的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援助巨鹿的任务,楚怀王交给了宋义,项羽是副将。这个宋义和项梁一样,也出身楚国的世家,楚国复国后,他担任楚国令尹(宰相),平素和项梁争斗甚多。楚国复国后,宋义的主要任务是安定地方、筹措粮草、招抚流民生产,对楚国政权的稳定出力颇多,但军事并非他的特长。他对后来西汉的贡献是:他建议楚怀王派刘邦西征牵制秦军,并立下“谁进汉中谁为王”的规矩,才有了日后刘邦坐大。是年九月,宋义被楚怀王正式委任为上将军,统兵北进。进兵到山东曹阳后,宋义被秦军巨大的阵势吓倒了,立刻下令全军休整,和秦军以黄河为界对峙。虽然后人说他胆小,但宋义的想法还是有道理的:此时楚国后方稳定,物资充足,而中原战乱不已,秦军又刚刚得胜,采用稳守的方式消磨掉秦军的锐气,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但宋义不知道的是,此时的秦王朝也正打着相似的算盘:以秦军当时的实力,拿下巨鹿不成问题,但是在包围巨鹿数月间,秦军一直采取只围不打的战略,章邯的真实意图就是围点打援,要以巨鹿为钓饵,吸引各路义军救援,然后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消灭中原地区的所有“义军”。而宋义大军到来初期,秦军立足未稳,包围圈尚不稳固。这时一举进兵,胜算不大,援军拖得越久,形势对秦军就越有利,因为秦军毕竟是在本土作战,不像援军劳师袭远。所以在宋义开始选择和秦军相持后,胜利的天平就在一点点向着秦王朝倾斜。

拐点就在这时候出现了。急于进军的项羽,在出兵问题上和宋义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杀了宋义。宋义的部将,原本大多是项梁的旧部,大变之下,一股脑地倒向了项羽。楚怀王只好顺水推舟,让项羽接替上将军。这场意外的变故,使楚军最终选择了主动出击,冲向了章邯精心布置数月的陷阱。这时候的局面,对秦王朝依然是有利的。秦军布防日久,城池坚固,准备充分,项羽的这支军队,是很难一举击破的。当时项羽的军队有五万多人,项家的精锐,大多在定陶之战中死伤殆尽,项羽手里的军队只是一支“菜鸟”部队。对面的秦军,一路是平了陈胜、吴广的章邯部,一路是北方河套骑兵组成的王离部,是秦军最精锐的百战虎师,加上经营日久,防线坚固,贸然进兵的结果,必然是头破血流。

但千算万算,秦军却漏算了一件事:王离部驻扎在巨鹿,章邯部驻扎在巨鹿南边,两个部队之间就是秦军的运粮通道,只要打断这个通道,就等于打断了秦军的血管。项羽行动了,他先是派部将英布率军两万强行渡河,初战告捷,继而大军尽发,过河后沉掉船只,砸掉饭锅,以示有去无回的死战之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接着,毫无退路的楚军向秦军发动了激烈进攻,先向巨鹿南边的章邯发动攻势,击退章邯后,仅留小部队牵制,大部队直扑围城的王离。结果,被切掉“血管”的秦军顿时崩溃,王离的十万边军全军覆没,章邯仓皇撤退,巨鹿之围遂解。战斗进行中,在周边观望的十几万“义军”,全都目睹了楚军的勇猛彪悍,战后尽皆拜服在楚军脚下。此战的结果是,项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反秦领袖。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就是赫赫有名的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后,项羽马不停蹄,在三户津断掉章邯退路,终于于公元前207年年底迫使章邯投降。就这样,秦王朝最后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灰飞烟灭,覆灭的命运已经难以挽回。为防秦国降兵异心,项羽将二十万秦国降兵全数坑杀,其残暴也名闻天下。就在同时,另一路意在牵制秦军的西征军刘邦部,却借项羽与秦军死战的机会,于公元前207年十二月成功突破函谷关,攻克咸阳。横扫天下的秦王朝,就这样二世而亡了。虽然刘邦捡了便宜,但这时期北方中国最强大的、受到公认拥戴的领袖,却是击灭秦军主力的霸王项羽。可以说,这时期中国的主人,是姓项的。

巨鹿之战后,项羽挥师东进,在函谷关击败意图称王关中的刘邦。迫使刘邦主动到项羽大营里求和,将汉中地区拱手让给项羽。期间项羽的谋士范增曾建议项羽趁机诛杀刘邦,但未被项羽采纳。此事被后世认为是项羽败招之一。彼时项羽拥兵五十万,远强于拥兵十万的刘邦。刘邦虽然因一路纪律严明,在关中民望甚高,但在项羽突破函谷关后,刘邦也早已是“案板上的弱肉”。

项羽不杀刘邦,或许有他的道理。此时秦朝刚亡,局势不稳,刘邦毕竟和自己同属“义军”一脉,一旦发生内耗,很可能引发新的内乱。毕竟各路诸侯都新归附不久,稳定第一。

被公认为是“失招”的分封政策也是如此:项羽的军队说是五十万人,其实都是各路反秦军队拼凑而成的,以六国的宗室和旧贵族为主。这些人“闹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故国的土地。秦灭之后,“分封”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项羽虽强,但此时他的嫡系人马尚不具备对六国诸侯的绝对优势。所以在秦灭之后,项羽一面将楚怀王尊为“义帝”,一面大封诸侯,不但六国的宗室大多封王,自己的部将以及章邯等秦朝降将也皆封为王,分别驻扎在陕西兴平、陕西富平、陕西延安,直接堵住了刘邦东进的通道。分封其他诸王,项羽也坚持拆分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六国宗族内部的矛盾,削弱各方势力,从而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可谓煞费苦心。

然而一番苦心,其实却是失策。首先是对刘邦的处理上。把刘邦封在蜀地,看似“发配”,其实却成全了刘邦。蜀地虽然偏僻,但是从战国时代开始,这里就是秦国的粮储基地。秦国通过李冰的都江堰工程,早把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特别是秦末战乱以来,蜀地成了中原农民,特别是三秦大地农民的避难所。大量难民涌入,在当地开荒生产,可以说是打天下的最佳根据地。分封蜀地给刘邦,等于给了刘邦一个天大的金元宝。

更大的失策是,项羽对于秦灭亡后的形势判断失误。事实上,彼时中国的战争并没有因为秦朝灭亡而结束。反秦的势力原本就是散沙一盘,分封后的结果是各派因为分封不均而内战,新的战争是注定的。对项羽来说,虽然分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利用各路诸侯的矛盾甚至战争,不断削弱诸侯,最终统一天下,成为天下的主人,才是他最该做出的选择。但是项羽没有。在他眼里,秦朝灭亡,而后废黜楚怀王,天下就已经是他的了,而后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以后,他率军回到彭城做西楚霸王,在咸阳大肆抢掠,火烧阿房宫,都是毫无远见之举。不但没有做好新一轮战争的准备,反而放任了刘邦坐大。

所以项羽在成为西楚霸王后就遭到了报应,他放逐楚怀王的行为,给了刘邦出兵借口。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刘邦终于在公元前206年年底,重新举起了和项羽决裂的大旗,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一举击败了章邯等人,成功占有了八百里秦川,一下子成了和项羽争雄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入川时只有十万军队的刘邦,占有三秦大地后,已经拥兵五十六万,和项羽旗鼓相当。

其实在刘邦出川攻杀的初期,项羽是完全可以把刘邦扑灭的,但是项羽在战略选择上继续出现错误:就在刘邦出三秦的同时,项羽分封的齐国也起了战火。齐国宗室田荣赶走了项羽封的齐王田都,在山东自立为王。而在项羽的眼里,田荣显然比刘邦更有威胁,因此他亲自率领精锐征伐田荣,仅派陈平和郑昌前往韩地牵制刘邦。结果,趁项羽主力被牵制在山东之机,刘邦火速挥师南下,一举占领项羽的老窝楚地,兵围项羽的都城彭城。这次避实击虚把之前还雄霸天下的项羽推到了败亡的悬崖边上。

但项羽毕竟是项羽,危急之下火速回师。此时项羽后方沦陷,补给被切断,兵马损失严重,困在东部进退两难。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火速集结了三万精骑南归。值得一提的是,他把自己的主力步兵留在齐地迷惑刘邦,自己亲自率领三万骑兵,连夜急行军隐蔽大迂回,突然出现在围困彭城的刘邦汉军西面。结果,一场大规模的骑兵冲锋,让刘邦苦心训练的几十万蜀地步兵顿时崩溃。彭城一战,项羽以小股骑兵诱敌,继而大部队骑兵冲锋围歼,汉军仅落水溺死者就有十多万人,刘邦的本钱一战赔光,连老父都做了项羽的俘虏。再次破釜沉舟的结果,就是项羽已经完全掌握了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刘邦似乎就在生死一线间了。

彭城大逆转之后,项羽再次面对大好的形势。原本投降刘邦的各路诸侯,大多再次倒向了项羽,特别是一直牵制项羽的齐地田家,这下尽数向项羽投降。刘邦方面就糟糕多了。几十万大军损失殆尽,父亲刘太公和老婆吕雉也落入项羽之手。刘邦本人仅带着几万残兵退守河南夏邑县。这时候一举平灭刘邦,貌似是自然而然的事。

危急之下,刘邦沉着应对,利用河南成皋一线的有利地形构筑防线,打退了项羽的追兵,稳定住了战线。这时候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刘邦留在汉中“看家”的萧何。萧何不但稳定了后方,提供了充足的粮饷,更发动汉中百姓,为刘邦送来了大量青壮兵源。特别是在公元前205年五月,萧何送来的五万关中青壮士兵抵达成皋前线,正是凭借这支生力军,刘邦在京索之战里打退了项羽的进攻,稳定住了战线,喘过了这口气。

但此时的局面对刘邦还是很不利。刘邦的北面,原本倒向他的魏王、赵王、常山王、齐王,都已经尽数归顺了项羽;正面是项羽的主力军队。两面夹击下,刘邦迟早会被项羽“挤”死。这时候刘邦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委派韩信为帅,率领三万精锐北上,扫平北方诸侯。这其实是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如果项羽也分兵北进,支援北方诸侯的话,一旦韩信全军覆没,下一个倒下的恐怕就是刘邦了。

但是转折再次出现了,项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成皋相持阶段,项羽不断调动兵力,对刘邦的成皋防线发起进攻。就在刘邦苦苦死守的时候,韩信在北方取得了突破,魏王、赵王、齐王相继被韩信平灭。原本楚汉相争的形势,变成了项羽、刘邦、韩信三足鼎立。这时候韩信倒向谁,谁就是这场角逐的赢家。但韩信当年是遭项羽冷落的,刘邦对他却有知遇之恩,这时候项羽再去拉拢,已经晚了。公元前204年年初,项羽经过苦战,终于突破了刘邦苦苦坚守半年多的成皋防线,一举拿下成皋,刘邦败逃回关中。然而,就在项羽准备一鼓作气,彻底剿灭刘邦的时候,他战略判断失误的后果再次呈现:已经投靠刘邦的彭越进兵苏北,夺取了睢阳,迫使项羽两次回兵救援,结果,刘邦趁机反攻,再次收复成皋。强攻半年,项羽等于是原地折返跑,白白损失大量兵马,劳而无功。此后,双方以广武山为界相持,谁都不能前进一步。

但刘邦不动可以,项羽不动却是不能。因为常年战乱,楚地生产破坏严重,物资供应能力大大不足,外加驻守江西九江的英布也背叛了项羽,导致项羽后方供应断绝。到了公元前204年十一月,弹尽粮绝的项羽不得不答应和刘邦议和,双方以河南荥阳鸿沟为界,罢兵休战。

荥阳议和之后,项羽其实已经失去了争天下的主动权,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已为刘邦所有,韩信、彭越、英布三人都已归顺刘邦,之后刘邦册封三人为王,更令其死心塌地效力。以项羽此时的军事力量,丧失良机的他和刘邦争天下是远远不够的。但刘邦想一举平灭项羽却也难,楚军的战斗力原本就高于汉军,楚汉相争多年来,项羽几乎打赢了大多数的野战,主力决战的战役,刘邦更输得一塌糊涂,刘邦只是凭借战略上的高明,以及联合各路诸侯的力量,才能与项羽抗衡。此时项羽北进难,刘邦想彻底平灭项羽同样难,如果项羽策略得当,据楚地而割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而项羽的失策,就是对刘邦背盟估计不足。和议之后,项羽随即率军东撤,如果他能平安撤退到大本营江东五郡,刘邦将很难再有平定他的机会,所以借项羽东撤的机会发动突袭,是消灭项羽的最佳时机。刘邦果然这样做了。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亲率大军,追击项羽至河南固陵。恼火刘邦背盟的项羽再次绝地反击,一场大战,斩杀刘邦军两万多人,杀得刘邦不得不固守待援。这时候,命运的选择再次摆在项羽面前,是继续撤退,还是乘胜追击。恼火刘邦背信弃义的项羽,选择了把刘邦赶尽杀绝。楚军停止撤退,重兵攻打刘邦,刘邦虽然野战稍差,但防御能力尚在,又兼主力尚存,固守不成问题。而这一念之差的选择,注定了项羽命运无法逆转。

固陵之战时,项羽虽然依旧拥兵十多万,但此时楚军粮草供应不上,周围的彭越、英布也早已投靠刘邦,侧翼失去庇护。固陵之战得胜,固然有楚军作战勇猛的缘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对刘邦的封赏不满,故意按兵不动以要挟刘邦,以刘邦的政治智慧,势必会大力笼络三人,换取增援。一旦如此,滞留在固陵地区的楚军,就会陷入刘邦的全面包围中。而这些,恰是项羽没考虑到的。

果然,固陵之战后,韩信从山东南下,占领苏北地区,彭越与刘邦会师,同项羽对峙,英布从淮北出发,占领寿春,项羽部将周殷反叛,北上进击项羽。同时,二十万新整编的关中军也增援刘邦。新建立的汉帝国,战争机器隆隆开动,项羽的十万大军,瞬间陷入了东南西北全面包围之中。固陵之战,项羽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却换来了永远的失败。

到了公元前202年十一月,汉军合围项羽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七十万人。重围之下,楚军再次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左冲右突,终于突围到了垓下地区。但此时,项羽位于长江以北的领土已经全部沦陷。唯一的希望,就是突围回江东五郡,但从当时看,已经基本不可能了。

基本不可能,却还是有可能。此时项羽军队战斗力仍在,而且,项羽部下的骑兵,是此时除了匈奴之外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如果能够集中优势骑兵冲杀出去,采取分段掩护的方式,还是有希望成功突围的。当然这么做,损失也是极其惨重的。

项羽选择了另外的方式,即使到了这样的绝地下,他依然相信自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绝路之下,他选择与汉军决战,集中精锐部队,主动向汉军发起反扑,争取打垮汉军。如果他的对手是章邯,也许还有些希望,不幸的是,此时的对手是“点兵多多益善”的韩信。面对项羽最后的反扑,韩信采取了十面埋伏的办法,就是先假装退却,诱引项羽进攻,再四面出击,将项羽的军队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他的方略奏效了。绝境下的楚军左突右杀,却始终无法突破汉军的铁壁合围。项羽破釜沉舟的结果,就是他最后的十万大军,被汉军消灭四万多人,俘虏两万多人。当然汉军也损失惨重。反扑失败后,项羽率两万残兵苦守垓下,这时候营地周围四面楚歌,悲怆的楚歌声中,多年以来意志顽强、战斗力凶悍的楚军,终于被击垮了:家乡已被汉军占领,坚守又有何意义呢?

信心垮塌的结果,就是部队的彻底垮塌。在汉军的总攻下,项羽的爱妾虞姬愤然自刎,悲愤交加的项羽,率八百骑兵突围到乌江,此时身边只剩下二十多人。汉军追兵迫近,绝望的项羽,最终拒绝了船夫载他过江东的好意,在乌江边挥剑自尽,演完了人生的绝唱。

“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也许并不知道,他拒绝过江的那一刻,也意味着他拒绝了人生里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

垓下之战,汉军十面埋伏,威风八面,但其实也只剩下一口气了。常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口锐减。无论垓下之战结果如何,汉军其实也没有多少底气打下去了。何况尚在项羽之手的江东五郡,受战争破坏不大,如果项羽不死,即使不能打回北方,以他为旗帜割据江东自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是这样一来,中国的分裂也许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但是做出这样的选择,于项羽性格而言是再正常不过了。比起刘邦的狡诈,项羽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人,做事讲究直来直去,比如和宋义有分歧,说杀就杀,怀疑秦国降兵不听话,说坑就坑,哪个诸侯看不顺眼,说打谁就打谁。这是一个从来不弯腰的人。但这样的性格,做朋友可以,争天下却不可。争天下,讲的是能屈能伸,要会妥协,会求全,会忍辱负重。这偏偏是项羽最反感的。随兴所至的结果,就是一次次战略误判,直到最后的灭亡。楚汉相争的结果,不是刘邦幸运,而是性格决定命运。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