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最爱读的书就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作品记录了作家本人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记录了他那些刻骨铭心的成长往事和人生感悟,对比下来,朱祐樘的太子岁月,恰好也是这样一个阶段。
最重要的当然是童年。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最爱出的作文题就是“我和爸爸比童年”,讲讲爸爸的童年多苦,自己的童年多幸福,所以一定要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谈朱祐樘童年的时候,不妨借用一下应试教育的优秀经验,让朱祐樘也和他的父亲比一比童年,以证明一件事:弘治十八年盛世,是怎么来的。
和父亲比起来,朱祐樘的童年有三大幸运。
第一个幸运,从出生开始。
成化六年七月,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朱祐樘出生了。
没有接生婆,没有任何医疗条件,没有特护病房,没有产前产后营养护理,这个苦命的孩子,终于还是生下来了。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任何母亲在这一刻望着心爱的孩子,都会露出会心而幸福的微笑。唯独朱祐樘的母亲——宫女纪氏例外。她望着啼哭的朱祐樘,眼睛里充满了无尽的愁苦和悲伤。
这是个苦命的母亲,原本是广西土司家的千金小姐,可一场大藤峡叛乱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把她送进宫里当了低贱的下人,受尽了白眼与屈辱。母亲苦,儿子却更苦,怀胎的时候,儿子其实就已经死过一次了,好不容易生下来,却很有可能又马上死去。
任何母亲都是无法承受这种痛苦的,痛苦的造就者正是万贵妃。
自从独霸后宫以来,万贵妃一直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狠抓宫廷计划生育工作。她的耳目众多,爪牙遍布,随时有人向她检举揭发宫廷斗争的最新动向。朱见深在内帑库的那一夜风流当然瞒不过她的眼睛,纪宫女已经是在她那里挂号的人物,可天算地算,还是把她漏了。
因为天算地算,始终不如人算。
纪宫女和朱见深“亲密接触”了没多长时间,就出现了一切怀孕女性的正常反应,然后就有个人来视察了——万贵妃派来的工作人员,检查计划生育工作监督情况的。
检查完了以后,这位工作人员——某个不知名的宫女(但至少也是万贵妃的心腹),很轻松地向领导汇报说:“她肚子是长了瘤子,并没有怀孕。”于是,万贵妃放心了,于是,纪宫女安全地度过十月怀胎,并最终把孩子生了下来。
可危险并没有解除。纪宫女知道,就在她分娩最痛苦的时刻,一个阴森森的黑影已然站在门外,当婴儿嘹亮的啼哭划破黑暗的天际时,那个黑影走了进来。纪宫女一愣,然后抱着孩子苦笑了一下:进来的是太监张敏,万贵妃的亲信太监,常年负责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线职工。他来干什么,纪宫女很清楚。
就在几个时辰前,万贵妃终于还是知道了这个工作中的“疏漏”,恼怒万分的她急忙派出了最得力的太监张敏去“纠正错误”。这种事他干过很多次,每次都“圆满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纪宫女下意识地紧紧护住怀里的儿子,这是每个母亲本能的反应,虽然她知道,或许没有什么用。可是她惊讶地发现,这位张公公今天很不对劲儿,他默默地打量着母子二人,眼睛里没有任何的杀气,相反,却有一种从未见过的慈祥与关怀。然后她听见张敏轻轻地叹息了一声,温和地对她说:“这里很不安全,把孩子交给我,我会保护好他的。”
纪宫女愣了,在短暂的思考之后,她终于确认,自己可以相信这个人,在他的帮助下,儿子可以得到安全的庇护。
张敏抱走了孩子,他很快兑现了承诺,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将孩子藏好,然后联络了许多相熟的宫女、太监,从自己微薄的收入挤出钱来供养这个孩子,并定期安排纪宫女与儿子见面。
这更不可思议了,张敏从事这项工作也不是第一次了,这是他日常的工作内容,就像穿衣吃饭一样随便。何况,干成了,领导的重赏少不了。瞒着领导搞小动作,一旦东窗事发肯定没活路。还有那位当初隐瞒了怀孕真相的宫女也是一样,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权,拼得一辈子尽毁,也要保护这个孩子,他们究竟为了什么?
记得美国电影《血连环》里有这么一幕:一个犯了几十条人命案的连环杀手被警察包围,为了突围,他在闹市区疯狂开枪,无数路人倒在他的枪下,然而,当杀红了眼的他把枪口对准了一个小女孩儿时,他却愣住了。在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他竟然放下了枪口,然后,他被警察击毙了,直到倒下的那一刻,当他看到小女孩平安脱险时,脸上竟然露出了微笑……
有人说,作为杀人犯,在杀第一个人的时候,还有负罪感,可随着杀人越来越多,负罪感会越来越少,直到彻底麻木。做任何坏事,都是这样,但事实证明,除非是彻底丧尽天良的禽兽之徒,每个普通人,无论善恶,心灵深处总有一份未泯的良知,那份良知静静地藏着,却很有可能在某个时候、某个环境下突然迸发出来,爆发出无比强大的力量。
朱祐樘很幸运,他的第一个幸运就是:善良。
当他的父亲出生时,是含着金钥匙生活在蜜罐中,却又突然遭到人生变故,他所看到的,是世态炎凉的丑恶一面,因为恐惧丑恶,所以脆弱。朱祐樘却相反,他出生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生命旦夕不保,却见识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品质——善良。
因为善良,所以坚强。
良心未泯的张敏保护了幼小的朱祐樘,然后,是许许多多下层的宫女、太监们自发地加入了这个行列,帮助照顾他、保护他,更帮助纪宫女保守这个秘密,尽管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随时有机会去出卖这个秘密,尽管他们知道,出卖这个秘密可以让他们获得想象不到的荣华富贵,但没有人这样做。于是,在打个饱嗝儿、说个悄悄话都能传到万贵妃耳朵里的后宫,这个秘密被保守了下来。整整五年,万贵妃竟然很天真地认为这个孩子早已被处理掉了。这是一个奇迹。
尽管那时候的朱祐樘尚未记事,但是从他记事开始,一定会有许多人为他反复地讲述这段奇迹。朱祐樘也一定学到了他人生里的第一课:善良无敌。这个信仰影响了他的一生。
朱祐樘的第二个幸运:母亲。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曾说:“母亲是孩子成长历程里的第一个老师。”对照这句名言,朱祐樘的父亲朱见深,真是可怜得很了。
朱祐樘的父亲朱见深是一个缺少母爱的人,在那场废立太子的风波里,母亲周太后(当时叫周贵妃)为了自保离开了他,和他划清界限,把幼小的他扔在了孤零零的王府里,他畸形的成长过程,正是从此开始。
比起父亲,朱祐樘可幸福得多了,他有好母亲,而且不是一个,是两个。
朱祐樘的第一个好母亲,是他的生母:纪宫女。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子,她的家世、籍贯,甚至年龄,至今依然无从可查,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性格善良、品德端正的好人,在她短暂的一生里,只有爱,没有恨。
她的人生很不幸,经历了从官小姐到奴婢的大起大落,沦落到深宫为奴,做最底层、最辛苦的活,受尽白眼与欺负。
但是她从不抱怨什么,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打击,她都是善良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认真地做好每件该做的事,从干杂活到管朱见深的内帑库,都做得井井有条,也从不吃拿卡要(虽然她有这个工作便利),对身边的每个人,她都诚恳以对。所以才有这么多的人自发地加入进来,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这对可怜的母子,不计代价与利益的诱惑。在他们眼里,这个伟大的母亲,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而这一切,无疑也潜移默化影响了朱祐樘,在以后漫长的苦难岁月里,在艰辛的执政生涯里,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他从未叹息,从未抱怨,他的勇敢坚强,来自母亲。
另外,朱祐樘还有一个养母,那就是前文中说到的因杖责万贵妃被废的吴皇后。
小朱祐樘吃着百家饭在深宫里成长着,母亲有工作,宫女、太监也有工作,只能轮流看护他,可是大家毕竟都是穷人,微薄的工资养不好这个孩子。所以从小他就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事实很清楚:母亲养不活他,穷朋友们也养不活他,要是现在叫他去认亲爹,肯定死得比饿死还快,怎么办?
这个时候,吴皇后主动站出来,承担了抚养这个孩子的重任。这是个最好的选择,吴皇后虽然被废幽禁冷宫,可毕竟家底不薄,平时又没什么工作任务,可以一心一意照料孩子。
于是大家答应了。
一个被万贵妃迫害的废皇后,收留了另一个被万贵妃迫害的孩子,这样的事放在武侠小说里很常见,照后面的情节应该是,背负血海深仇的母亲,一边带着孩子躲避仇家的追杀,一边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咱家是被某某人害成这样的,你长大了一定要替你娘报仇啊。
照这个情节发展下去,朱祐樘将来很有可能把万贵妃全家满门抄斩(后来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然而,事实是,没有。
这位受尽万贵妃迫害的吴皇后,虽然当初的遭祸有点儿咎由自取的味道(先找事打了万贵妃),虽然她收留朱祐樘的动机并不单纯,但是她并没有给朱祐樘灌输仇恨,相反给了朱祐樘最需要的东西——爱。
在她的冷宫里,小朱祐樘得到了良好的照顾,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与养母悉心的关怀。具体的抚养工作细节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吴皇后待他很好,照料他生活,教会他做人,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好人。十多年后,苦尽甘来的朱祐樘终于坐上帝国权力的宝座时,他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一切伤害过他的人反攻倒算。这一切的缘由,自然来自童年时的教育——母亲和吴皇后的教育。
所以,这位吴皇后,尽管历史上对她的记录并不多,我们依然可以确定,她是一个好人,一个教会儿子怎么做人的好母亲,如朱祐樘的生母纪宫女一样。两个好母亲教育一个好儿子,这是朱祐樘成功的基点。
但仅仅有这些,做一个好皇帝仍然不够,这恰是朱祐樘第三个幸运之处:责任与承诺。
从一岁到六岁,在两位母亲的关怀和教育下,在无数好心人的照料与保护下,小朱祐樘茁壮成长着,虽然营养不良,却心情快乐,虽然环境艰苦,却无忧无虑;他的童年,比起父亲朱见深,纵然清苦,却是健康而完整的。
不过朱祐樘却缺少了另外一样东西——父爱。但别着急,这一条,父亲一辈子没有给他,却有另一个人给了他,那是在他结束童年,直面深宫风雨之后。
为朱祐樘赢得“父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初保护了他的人——太监张敏。
张敏知道,是他把朱祐樘保护到这个世界的,既然做了第一步,后面的事更要为他负责。
张敏更知道,眼下情况虽然安定,但绝非长久之计,孩子终于会长大,深宫内院藏不住大活人,事情总有一天会传到万贵妃的耳朵里,到那之后,靠他们这些下等的宫女、太监,还有一个下岗的吴皇后,是根本保护不了这个孩子的。此时的朱祐樘,是一朵温室里的幼苗,可是保护他的温室太脆弱,根本无法为他遮挡风雨。更重要的是,他不能一辈子做不光彩的私生子,他需要有正常人的生活,他需要父亲。
所以,每当来探望朱祐樘时,张敏总会默默地望着玩耍中的小朱祐樘,郑重地对两位母亲说:“你们放心,我会想办法为这个孩子争来名分的。”
听到这话,两位母亲只有苦笑:你一个小太监,无权无势,你拿什么去争?
直到她们终于看到,张敏兑现了这个承诺,以生命为代价。
那已经是成化十一年的事了,那时候,万贵妃霸占后宫,气焰滔天。内阁大学士彭时去世后,万贵妃的亲信万安等人从此就执掌了大权,开始了“纸糊三阁老”的光辉历程,一切看上去都很糟糕。
朱见深呢,已经长期歇病假,耐心从事杂七杂八的瞎搞活动,一如既往地虚度光阴,放纵欲望。套一句郑智化的歌词: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阵的空虚,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总之,日子过得相当荒唐糜烂。
但一直在朱见深身边伺候的门监张敏知道,这位皇帝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着一个连万贵妃都不知道的心事。而这个心事,他早晚会说出来,他说出来的那天,便是朱祐樘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张敏耐心地等着,直到成化十一年五月十四日。
那天清晨,张敏被召来为朱见深梳头,一不小心,梳下来几根白发。朱见深一愣,望着镜子中那张渐渐爬上鱼尾纹的脸,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三十岁,不再年轻了。
当然,以朱见深的性格,是绝对不会想什么浪子回头、发愤图强之类的“傻事”的。他脸色浮现出忧郁的愁苦,终于长长叹息了一声,说出了那个藏在他心中多年的心事。
“我已经老了,却还没儿子。”(老将至而无子。)
张敏吃了一惊,手中的梳子差点儿掉下来。他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错过这个机会,朱祐樘将继续苟且偷生下去,永不见天日,抓住这个机会,他将兑现对朱祐樘母子的承诺,给朱祐樘以新生,但是,要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说,还是不说。电光火石之间,张敏勇敢地做出了抉择。
“扑通”一声,张敏跪倒了,愁苦中的朱见深惊讶地回过头,他看到张敏满脸泪水,几乎用尽全身的力气发出一声呐喊!
“陛下,你早就有儿子了!”(死罪,万岁已有子也。)
这一声呐喊,几乎囊括了朱祐樘母子五年来所有的辛酸与孤独,囊括了所有为这母子二人默默付出的愿望,囊括了那么多善良的心、无私的人,他们无悔的奉献与牺牲。
朱见深如遭雷击般惊愕了半天,眨眼间喜悦的电流冲遍了全身,他颤巍巍地看着泪流满面的张敏,哆嗦着问:“你说什么?我有儿子了?他在哪儿,他在哪儿啊?”
后面的事情就一如所有伦理电视剧中的惯用情节了,父子相认,抱头痛哭,然后母以子贵,纪宫女被册封为淑妃,没多久,朱祐樘就被册封为皇太子,成为大明帝国的指定接班人。貌似一切故事已经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了,看上去很美好。最重要的是,做父亲的给孩子取了名字:朱祐樘。这是一个数百年之后,依旧光耀华夏史册的姓名。
看上去很美好,其实一点儿也不美好。
那个清晨,张敏很平静地向朱见深诉说了一切:万贵妃的迫害,皇子的艰辛童年。然后,他平静地回到自己的卧室,吞金自杀。
因为他很清楚,这位皇帝首先是一个好丈夫,然后才是一个好父亲,疼儿子不假,但他绝对不会因为儿子去惩罚老婆万贵妃,更不会为了老婆保护他。万贵妃的魔爪已经伸向他,他在劫难逃,既然如此,不如自己解决。
他还清楚,此时的万贵妃已经恼怒到发狂,在未来的十多年里,她将动用自己全部的力量来疯狂迫害打击年幼的朱祐樘,直到把他彻底整残整废,但张敏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朱祐樘必然要经历这一关,能不能闯过去,已不是自己能保护得了的。
不但张敏清楚,连朱祐樘的母亲——纪淑妃也清楚。母以子贵,她却没有半点儿欣喜,她知道,死亡的阴影已经降临,所以当朱祐樘要被接走的时候,她依依不舍地与儿子告别,流着泪抱着儿子,在这次母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中,她说出了对儿子最后的祝福。
“孩儿啊,娘活不了多久了,以后就由爹爹来照顾你了。你记得,那个穿黄衣服、有胡子的人,就是你的爹爹。”
随后,纪淑妃被安置在永寿宫居住,一个月后,纪淑妃暴病而亡。
短短一段时间,朱祐樘生命里两个最重要的人相继离去,一个是赋予了他生命的母亲,一个是保护了他生命的恩人,从此阴阳相隔。他们用死亡换取了朱祐樘合法的身份、荣耀的太子位,把他推到距离帝国权力最近的位置,也推到了阴谋与死亡的刀口上。
但两个人都是带着微笑走的,他们都自认为找到了可以保护孩子的人。纪淑妃认为这个人是孩子他爹朱见深,事实上却是错的。只有张敏知道,能保护孩子的,不是那个穿黄袍、有胡子的人,而是另一个穿司礼监蟒服、没胡子的老人。这个人是张敏的老上司——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所以,他可以放心地走了。
怀恩很快就会出现在朱祐樘的生命中,用父亲一般的爱与呵护,拉住朱祐樘稚嫩的小手,走过艰难无比的太子岁月。
伴随着两个最亲的人的离开,朱祐樘的童年结束了。在童年的最后时刻,张敏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让他明白了人生另一个重要道理:责任与承诺。
张敏一直认为,是自己保护朱祐樘来到这个世界,保护这个孩子,帮助他获得新生,这是自己的责任,所以他对孩子的母亲做出了承诺,用生命兑现了承诺。
朱祐樘以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到了人生中这一闪光的品质,从此这个品质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伴随他一生的足迹,化作热血与辛劳,洒在大明帝国国土上。无数人的奉献与牺牲,让他明白了责任与承诺的含义,明白了它在自己岁月里流泪的每一段痕迹。
恰如反法西斯英雄台尔曼临终时所说:“我们今天忍受着痛苦离去,是为了你们可以得到自由,为了和平和正义能够胜利,你们,活下去的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因为我们的牺牲而加在你们肩头的责任。”
朱祐樘不会忘记,也不曾忘记。
带着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朱祐樘昂首走进成长三部曲中的第二步——在人间。
此时,结束了童年的他,已然移居东宫,以太子的身份直面大明朝的无数政坛风雨,没有了母亲的爱与关怀,却有死对头万贵妃早已谋划好的一次次阴谋与打击。他就像高尔基笔下父母双亡然后流落人间的孤儿,又得罪了社会上最狠的恶霸(万贵妃)。但他却毫不畏惧,因为那个完整而快乐的童年,赋予了他最强大的武器:勇敢、坚强、责任、善良,还有爱。二十多年前,当相似年纪的父亲朱见深去面对这一切时,他所拥有的却是孤独、恐惧、怨恨、无助。朱祐樘比他父亲幸运得多了。
更幸运的是,从踏上这条道路一开始,就有人暗暗地帮助他。父子相认没多久,就有不少官员上奏早立太子,朱见深开始还犹豫不决,是一位他信任的贴身太监在旁边添油加柴,终于把朱祐樘扶上了太子位。
消息传来,万贵妃气得发疯,一直以来她都有一个最单纯的梦想:给朱见深生个孩子,让这个孩子继承大明江山。原先太子位空着,倒还有个盼头,现在盼头也彻底没了。于是万贵妃召集手下的爪牙,下达最高指示,限期内必须解决这个孩子。
这貌似不难办,朱见深天生“妻管严”,深宫内外、朝堂上下到处都是万贵妃的人,搞个人命案,再弄个司法黑幕,天王老子也没招,再说了,就算最后查到是我,你能把我怎么样!
然而要动手才知道,这个事不是不难办,而是根本办不到。
因为有个万贵妃唯一不敢惹的人拍案大声说:把孩子送到我家来,有我罩着,看谁敢动他。
这个唯一不敢惹的人,当然不是朱见深,而是朱见深的母亲——周太后。不管怎么说,周太后是自己的婆婆,万贵妃就是再嚣张,虐待婆婆的事也是不能做的。
小朱祐樘青少年时代,在奶奶的庇护下继续快乐地成长着,大抵是“隔辈亲”的缘故,周太后把对儿子没有尽到的爱,全部给了朱祐樘,还有那个太监也时常来看他,悄悄地对他叮嘱万事小心。他很惊讶地看着这个陌生人,渐渐知道许多的保护都来自他的帮助,更知道了他的名字: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
司礼监是大明朝太监机关中权力最重的部门,而司礼监掌印太监主要负责给机要文件盖章。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级别,也要比张敏这类的下等太监高得多。有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保护,朱祐樘自然少了很多麻烦。
于是,朱祐樘一天天地长大,在奶奶的疼爱与怀恩的庇护中,他渐渐地明白世事,明白了从出生开始一系列变故的缘由,看清了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看到了自己风雨飘摇的太子地位。父亲同龄时看到的东西,他全都看到了,不同的是,无数生命中经过的善良人,用他们的爱与牺牲,为他搭起了心灵的长堤,让他能够承受和应对一切的残酷和黑暗。
所以他渐渐地变得谨慎小心,说话办事都注意保护自己,不给任何人留下陷害的把柄与机会。有一天万贵妃假意邀请他到自己宫里玩,并主动献殷勤,可他谨慎应对,万贵妃叫他吃什么,他偏不吃,最后逼得万贵妃急了,问他为啥不吃,他憋了半天说了一句:我怕有毒!
万贵妃气得抓狂,从此刻起她才明白,这个孩子早已知道她是什么人,知道她夺走了他的母亲、他的幸福。在这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早已埋下了对她的仇恨。
所以万贵妃加班加点,轮番开工,十年如一日地在朱见深耳朵边吹枕头风,说朱祐樘的坏话,并把宫廷计划生育工作放任自流,朱祐樘的弟弟、妹妹滚雪球一样地出生,还有万贵妃的亲信们:那些乱七八糟的传奉官、把持朝政的宦官,还有勾结贵妃宦官的朝臣,排着队在朱见深面前挑拨离间,把各种的污蔑加在朱祐樘身上。三人尚且成虎,何况这么多小人包围。随着时间的流逝,朱见深对这位孤苦伶仃的儿子,早没有了相认时的激动,厌恶与偏见反而在他心头杂草一般地滋生。
所以每当朱见深去看儿子时,脸上渐渐没了好脸色,抓住点儿小事都会大做文章地训一顿,鸡蛋里挑骨头般找错。每到这时候,小小的朱祐樘都沉着应对,用诚恳处事化解父亲的怒火。于是朱见深只好一次又一次接受这种郁闷:明明是想找事,却根本找不到由头。
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朱祐樘谦虚、谨慎,很小就懂得了低调谦让,那段时日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他的成长经历是他父亲的翻版,即使能够熬出头,也不过是一个如他父亲般软弱的皇帝而已。只有怀恩例外,如果说他最初对于朱祐樘的保护,仅仅出于道义的责任,那么,经过无数次的接触,历经宦海沉浮的他从这个孩子身上捕捉到了最意想不到的东西:那隐藏在他灵魂深处的坚强、不屈、勇敢、善良。传承自他的母亲,也传承自所有爱过他的人。
所以怀恩一次又一次尽自己的能力保护他,用一切的机会在朱见深面前说朱祐樘的好话,消解朱见深心头对儿子的不良印象,尽力地安排自己的心腹亲信保护朱祐樘,提防万贵妃势力的一切暗算,想方设法地排挤掉一切会对朱祐樘不利的人,包括那些受朱见深恩宠的传奉官与亲信太监。更重要的是,他用各种方式告诉这个孩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教会他如何保护自己。腥风血雨的宫墙大院下,他拉着朱祐樘的手,一步一步走过无边的黑暗,在这漫长的道路上,这位勇敢的公公为朱祐樘补上生命中最欠缺的部分:父亲的关怀、保护和疼爱。
朱见深不是个好父亲,前半辈子他生了儿子,却不管儿子、不认儿子,后半辈子认了儿子,却并不爱儿子。他给予了朱祐樘生命,也给了他成长的苦难辛酸。幸运的是,他亏欠朱祐樘的一切,怀恩替他还上了。
更重要的是,与父亲仅仅为了保命活下去不同,怀恩告诉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理想。
朱见深在自己那段苦难岁月里,基本都在混日子,因为没有人告诉他明天在那里,身边的万贞儿,除了畅想一下苦尽甘来的好日子,基本就是陪他混吃等死。陪在朱祐樘身边的怀恩却不同,他经过了很多事,见证了很多宫廷斗争,却从未放弃过心中一个朴实的愿望,在那段岁月中,他把这个愿望用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告诉了朱祐樘。
你要成为一个好皇帝;能够结束这些黑暗与混乱的,只有你。
于是,在怀恩的呵护和帮助下,在经过了短暂的悲伤与恐惧后,朱祐樘勇敢地迎着风雨继续活下去。与父亲当年的软弱逃避不同,他活得自信、勇敢,一生如此,因为,他有理想。
可是,怀恩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
为了以后的权力?为了利益?为了爬到更高的位置上?政治沉浮中,这一切似乎都是。可直到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那场惊天的变故时,朱祐樘终于明白了这位老人付出一切的缘由,不为财,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简单的梦想。
朱祐樘,已然从一株温室里的花朵,成长为一棵风雨中的松苗。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二月十三日,朱见深下旨:皇太子出阁讲学。九岁的朱祐樘上学了,从这一天开始,他进入了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环:我的大学。
朱见深荒唐了一辈子,但对儿子的教育工作还是没放下。何况自古以来,皇太子读书,不是仅仅学文化这么简单。负责教育皇太子的教官、侍读的学官,不是朝廷重臣,就是颇有前途的青年才俊。这既是培养未来皇帝,也是为下一代皇帝培养领导班子。所以,一定要挑选最合适的俊才,可朱见深挑选的人,貌似有点儿问题。
报一报教师名单:总负责是内阁大学士万安、刘珝、刘吉,轮流讲读的有学士彭华、侍读学士汪朝宗、左春坊左庶子刘健、翰林院修撰谢迁……名字一长串,但仅看开头三个就够了!
万安、刘珝、刘吉,江湖人称“纸糊三阁老”。这三个人,共同的特点是:有学问,不正干。整个成化朝几十年,什么蝇营狗苟、打击暗算的龌龊事都做了,就是不好好干工作。说是纸糊的,那是名不虚传。
至于其他的几个人,基本都是这三阁老的亲信,只有两个例外:左庶子刘健、翰林院修撰谢迁,都还是官场菜鸟呢,在外人看来,他俩基本是凑数的。
在这些人看来,要么是朱祐樘与“纸糊三阁老”及其亲信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有样学样,成功成长为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昏君;要么是朱祐樘与这些官僚就是搞不到一块儿,最后被他们勾结万贵妃打击报复,中招落马。总之,都不是好结果。
但他们都忽视了一件事:朱祐樘本人。也难怪,一个九岁毛孩子嘛,能成什么气候。
朱祐樘却很快显示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天分——聪明。
再难懂的文章,他很容易就能轻易透解其中的主题,甚至能举一反三。再绕口的篇章,他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一字不错。很快,他精彩的表演一次次让眼前的老师瞠目结舌,每个老师心中都或许有个共同的疑问:这么聪明的儿,是朱见深生的吗?
按说聪明这个优点放在太子身上也不奇怪,后来的嘉靖、万历,小时候也都被看作神童,可论名声,比起朱祐樘来可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因为朱祐樘不止聪明,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品质——勤奋。
上课的时候专心致志,用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还特别地尊重老师,老师有时候上课讲错了,他也极重礼貌。比如有一次,老师一个大意,把某个字的音读错了,他既不斥责,也不跟着读,直到老师自己意识到错误改过来。此外,他认真完成作业的精神也极其可贵,今天应该完成的功课绝不留到明天。这样的孩子,放在今天也是标准的三好学生了。
如果上学的意义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者考个好成绩,那么这段岁月对于朱祐樘绝算不上“我的大学”。正是从这段时期开始,朱祐樘不仅学习了知识和文化,更开始学着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去思考这个世界,他的眼睛早已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跳出来,去打量身边的老师,打量宫内宫外的黑暗世界,打量一个孩子在成为帝王之前应当知道的一切。
他渐渐地明白,自己父亲所做的一切,基本属于荒唐。不只是对他自己和母亲,对于国家,也是不务正业。
他更开始知道,负责教授他知识的这些老师们,绝大多数都是官场混子或者趋炎附势的小人,只有两个人例外,那两个人恰是被别人认为凑数的菜鸟——少詹事刘健和翰林院修撰谢迁。
他默默地记下了这两个人的名字,从那时候起,他开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虚心向他们求教。多年以后,这两个人,外加另一位东宫讲官李东阳,构成了大明王朝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政府。他们与朱祐樘的情感也远远超越了君臣关系,成为他一生的良师和朋友,帮助他披荆斩棘,开创盛世。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加上天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朱祐樘开始默默地积累起一个明君所需要的所有素质。他小心谨慎地应付着“纸糊三阁老”的马屁与殷勤,诚恳地对待每个老师,用勤奋的学习精神打动每个人。当然,唯独打动不了的是他父亲朱见深,怀恩的努力并未消除这位父亲心头对儿子的偏见,只能做到暂时缓解而已。毕竟在朱见深的身边,怀恩只有一个。
朱见深对儿子的教育工作还是很关心的,不过这个关心,貌似有些“动机不纯”。
朱见深对这个儿子没多少感情,当年立朱祐樘做太子,是因为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物以稀为贵”嘛,可自从万贵妃放松宫廷计划生育工作后,皇子、皇女接连出生,总共有十多个。这么多孩子当中,他最喜欢的孩子只有一个——四儿子朱祐杬 。
还是成化朝那条铁律:万贵妃喜欢的,就是皇上喜欢的。万贵妃为什么喜欢朱祐杬?很简单:朱见深这么个胡搞法,八成是要死在自己前头,自己生不出儿子,必须要拉拢一个儿子,老来也得有个依靠。更重要的是,这个儿子,将是搞掉朱祐樘的最合适武器。
当朱祐樘开始在学堂苦读时,万贵妃貌似有些消停了。事实是,她一双阴冷的眼睛始终死死盯着书桌前发奋用功的朱祐樘,手里也不闲着,噌噌地磨刀,刀的名字叫“朱祐杬”。
朱祐杬是朱见深的第四子,成化十二年(1476年)出生,这个孩子之所以能得到朱见深的喜爱,原因有两个:第一,他的母亲宸贵妃是一个温文尔雅、性情谦和的女性,在万贵妃眼里属于很好控制的人;第二,他本人是个很会来事的小孩儿,讨人欢喜。
朱见深很惊讶地发现:自己这位一向好妒忌的老婆,竟然一反常态,天天送他到宸贵妃的寝宫过夜。自然而然,他也就天天晚上能看到朱祐杬。他娘温良贤淑,他又伶牙俐齿,难怪连万贵妃都喜欢呢。
接着他又很惊讶地发现,他所宠信的人,比如负责推荐传奉官的梁芳、炼丹专家李孜省、宗教大师继晓,都众口一词地夸奖朱祐杬,说什么帝王之相云云,就像他们众口一词地批评朱祐樘一样。真是人心所向啊,朱见深心里暗暗感叹。
之后,负责太子教育工作的一些干部也经常打小报告:太子的学习情况很不好,思想状态和学习热情都有很大问题,如果不及时加强批评教育,后果不堪设想。朱见深生气了,越看三儿子越不顺眼:长得难看(头发缺一角),智商好像有问题(言语不多),学习态度又不端正。这不是干啥啥不行吗?还是四儿子好,既聪明又漂亮,他娘又贤惠,和万贵妃还能保持“团结”。
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定式”吧,一大群小人齐上阵,终于为朱见深制造出对两个儿子先入为主的偏见印象,并使他在成化二十一年四月的那场变故前深信不疑,万贵妃的这一轮打击取得了成功,朱祐樘从此长久生活在父亲的怀疑与偏见中。中国历史上擅长捕风捉影、歪曲事实的人无数,可能修炼到如万贵妃这般境界的,真是凤毛麟角。
可真相终究是真相,无论怎样歪曲,终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大浪淘沙,还原本色。
无论如何,这时候的朱见深还是信了,所以他经常去突击检查太子的学习情况,找个小错就要狠狠地批评一顿,他的目的很单纯:废太子不是这么简单的,必须要错误越来越多,日积月累,把握才越大。
可他发现太子越来越挑不出错来,为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学习刻苦用功,尊敬师长,礼敬长辈,彬彬有礼,但这并没有让他减少对儿子的偏见,相反,这坚定了他心中那个偏执的信念:小样!我不信挑不出你的毛病来。
可光偏执没有,关键要看行动。为了挑错,朱见深用了各种办法,比如经常挑些难题、偏题考儿子,可朱见深本人文化水平就不高,因此经常被儿子回答得张口结舌,白白在臣子面前丢丑。
为了加强教育,朱见深叫大臣编了一套教材:《文华大训》,书是套好书,可授课方法就有问题了。
朱见深规定,讲课的时候,太子要撤掉课堂桌椅,站立听讲。授课时间是一个时辰,换算成现在的时间就是两个小时。这简直跟现在学校里罚站差不多了,甚至更狠,因为学校里一节课才45分钟,可与小学生年龄差不多的朱祐樘,要站两个小时。而且,他并没有犯错。
况且,罚站还可以打瞌睡,可以走神想想漂亮女同学,朱祐樘却什么也想不得,他必须要认真听讲。
结果,朱见深和老师们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年幼的朱祐樘倔强地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讲台,认真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课。整整两个小时,他笔直站立,全神贯注。授课完毕后,面对老师提问,对答如流,毫无错漏。
望着儿子瘦小而倔强的身影,朱见深退缩了,他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转身离开,在坚强的儿子面前,他的脆弱一败涂地。
可朱祐樘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因此好起来,父亲的偏见依旧,万贵妃的阴影依旧,小人的陷害依旧。他只有谨小慎微,忐忑度日,但是他活得比父亲当年勇敢得多。因为无论环境多么险恶,他始终未曾忘记那个刻骨铭心的理想。
这就是朱祐樘的“大学”生活,在阴谋与陷害中苦熬,在明枪与暗箭中小心地保护自己,在黑暗的岁月中积累知识,锤炼能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身边所有的人,在心灵的深处,默默地磨砺一把锋利的宝剑——一把可以彻底斩断黑暗的帝王之剑。
要斩断黑暗,却要先熟悉黑暗,无数次,夜深人静之时,朱祐樘以一颗充满光明的心默默地凝视着眼前的世界。
他都看到了什么呢?
他看到的是一个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小人横行、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一切,走马灯般在他的眼前串联着场场交织着光明与黑暗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