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好鼓重捶,金鼓雷鸣

——彼德·塞曼

中国有句古话:“好马不用扬鞭,响鼓不用重捶。”意思是说,素质好、有出息的人,用不着别人督促、激励,他自己就会自觉努力,艰苦奋斗,做出成绩。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要具体分析。马有失蹄,人有失误,这时候需要给予指点,甚至严厉的批评。特别是当少年儿童陷入思想误区、沉迷于某种危险境地的时候,更需要及时向他们大喝一声、击一猛掌,使其醒悟,他们就可能为之一振,愤然而起,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荷兰科学家、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彼德·塞曼就是由于母亲的激励,从而成为一个奋发有为的人。

荷兰是个小国,面积只有4万平方公里多一点儿,比我国的台湾地区大不了多少。荷兰是有名的“低地之国”,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荷兰有个地方叫泽兰,又是全国最低的低地。泽兰人民与天争斗,向大海要地,经过艰苦努力,筑起了一道拦海大坝。虽然如此,但泽兰人民随时要准备与惊涛骇浪搏斗。因为在巨浪的不断冲击下,拦海大坝随时都可能决口甚至坍塌。泽兰人民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培养了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同时又勇敢无畏、坚毅顽强的品格。“我要挣扎,我要探出头来!”这是泽兰人民世代相传的响亮口号。

1865年5月下旬的一天,泽兰的拦海大坝又决口了,海浪淹没了一切。在这一片汪洋中,有一只小木船在飘荡着,小船上躺着一位即将临产的孕妇。她经过长时期的拼死挣扎,已经精疲力竭。但当她一想到腹中的孩子,又以坚强的意志挣扎起来,心里不断给自己鼓劲:“我要挣扎,我要探出头来!”这位勇敢顽强的母亲就这样咬紧牙关,任凭风高浪险,始终挣扎着。终于,一股巨浪打来,把她卷到了岸边。她分娩了。为了这小生命,她仍然挣扎着,挣扎着……直到第二天下午,人们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才闻声赶来把这母子俩救了起来。

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名震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获得者彼德·塞曼。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彼德·塞曼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期很不争气。他被那些花花绿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所吸引。父母、亲友和老师的批评他也听不进去。他一头扎了进去,经常与人嬉戏游乐,还与女孩子周旋,而把学习放到了一边。结果,一次期中考试时,物理竟不及格。母亲拿着彼德·塞曼的成绩单,泪流满面,又生气又伤心。她把儿子叫过来,愤愤地对他说:“早知道你这样没出息,我当初真没必要在波涛中拼命挣扎!”接着向儿子讲述了当时的情形。母亲的一席话,像阵阵惊雷,震撼着年轻的彼德·塞曼的心。他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亲吻着母亲的手,暗暗下定了决心。

从此,彼德·塞曼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他毅然抛弃了一切恶习,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久母亲病重,临终前,这位英雄的母亲仍然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说出了五个字:“挣——扎,再——挣——扎……”

彼德·塞曼为了牢记母亲的教导,把母亲的遗像嵌在一只小镜框里,永远挂在自己的胸前。

在母亲的激励下,彼德·塞曼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学习着、工作着。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1896年,31岁的彼德·塞曼终于不负母亲的期望,发现了著名的“塞曼效应”。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现代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和光学都离不开它,即使在今天人类征服宇宙的事业中,也要得益于“塞曼效应”。

1902年,彼德·塞曼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以后,并未在荣誉、地位和金钱面前止步,而是马不停蹄,继续刻苦钻研,又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新成就。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彼德·塞曼这面“金鼓”,之所以响彻云霄,母亲的那一“重槌”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